孩子作业多父母该不该帮忙做

1592

孩子作业多父母要帮忙吗 孩子作业多怎么办 孩子作业多家长要帮忙吗

  学校经常布置一些锻炼孩子能力的作业,比如智慧题、手工作业等,孩子能力有限,很难独立完成。本该是孩子的学习,现在动辄就要牵涉到家长,对此,家长们困惑不已:孩子作业多,家长该不该帮忙完成呢?

  一、赞成派: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如果是刚刚从幼儿园毕业,迈入小学阶段,作业太多,需要父母的陪伴和辅助。孩子刚入学,家长需要投入一些精力,多给孩子一些帮助。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家庭作业”多是以启发性、兴趣性和动手性的作业为主,而如果是正儿八经的像小学一样做作业,是不靠谱了。

  大多数家长认为,现在大多数幼儿园作业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家庭作业”,是非常好的亲子时光。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作业,从旁协助和引导孩子,可以让孩子对“家庭作业”更加感兴趣。

  1、孩子完成不了,家长必须帮忙

  琪琪妈妈告诉我们,现在很多作业孩子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与其说是考孩子,有时候还不如说是考家长呢。手工、科技、手抄报……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断地做,而且还要做得好,为了班级展出、学校拿名次。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不得不帮孩子做了。有时候,学习布置的作业不是孩子擅长的,如果家长不帮忙解决,孩子可能做一个晚上也无法完成,如果晚上休息不好,也会影响第二天的上课。

  另外,现在的孩子写好作业,学校都要求家长签字,这其实也是给家长布置作业。如果孩子不完成,家长也无法帮孩子签名,所以,有时候孩子完成不了,孩子就必须帮忙做。

  2、该出手时还应出手

  有家长认为,家长要帮孩子做作业,要根据课外作业的难度而定,该出手时就出手。功课类的作业,孩子一般都可独立完成,但是一些社会调查类的课外作业,家长有时间最好带孩子去,安全有保障,而且质量更高。

  但是家长要注意一点,就算是家长帮孩子做一些课外作业,主动权还是在孩子手里。家长只是做一些协助和引导工作,从“有为”变为“无为”,做一个旁观者。

  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能证明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升做事效率了。

  二、反对派:

  美国有学者提醒家长:别再帮孩子做作业了,因为那是在帮倒忙。家长们的通病是,总想着告诉学校和孩子应该做什么,却往往没有让孩子参与讨论,导致孩子不能独立思考。所以,部分家长不赞成帮孩子做功课。

  1、导致孩子不独立思考

  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所以,孩子作业再多,家长都应该是从旁指导,而不是代替。即使是在孩子刚入学的最初阶段,家长也不要完全介入,作业要先让孩子自己理解,实在理解不了的,家长再帮着解释。

  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孩子合理安排写作业的时间,帮助孩子认识和掌握完成各科作业的流程和技巧等。这些方面做好了,比帮助孩子写作业本身意义要深远,这就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不能完成的部分可以回学校和老师讨论

  如果孩子觉得作业有难度,不能完成,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将部分问题跟同学讨论,或留给老师解答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另外,孩子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如果家长帮了孩子,老师就无法了解这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下一步教学就会比较盲目。

  3、代替孩子做功课,不能发现孩子薄弱问题

  孩子不会做作业,可能是课上没听懂,也可能是认知能力有问题,家长也可以试着让孩子暂时把作业放着,第二天求助于老师,这样也可以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课堂听讲。

  当然,家长可适当帮孩子弥补一下课堂上的欠缺,毕竟现在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多、课业重”的问题,老师可能无法顾及每一个孩子,“补课”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家长的肩上。

  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错题集,鼓励他每次都把错的题记录下来,和他一起讨论错在哪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到底该不该帮孩子做作业,是每个家长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谁错谁对,我们也难以评判,我们相信: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家长最重要是根据孩子特点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宝宝资讯推荐:

  • 宝宝爱揉眼睛或可这两个原因导致
    有些宝宝喜欢揉眼睛,但是爸爸妈妈们却会忽略这个小小的动作,可是宝宝喜欢揉眼睛可是有原因的。如果爸爸妈妈们不重视这个问题的话,宝宝很有可能
  • 孩子面对接吻镜头家长如何教育
    昨晚我和杨杨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男女主角站在车前面,先是含情脉脉地对视,然后深情相拥,当嘴唇相对的时候,杨杨从沙发上跳下地,躲到我怀里,笑
  • 宝宝学爬有哪些注意事项要注意什么
    爬行是宝宝从躺着到站立的一种过渡姿态,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们还是需要注意一下宝宝爬的过程,并且适时地给予帮助,这样宝宝的爬行能力才能更好
  • 女人产后锻炼要注意什么
    很多妈妈们都是身体还在恢复,就开始胡乱减肥,最后反而减出病来。特别是在哺乳的妈妈们,节食吃减肥药往往都是伤害宝宝健康的愚蠢减肥方法。最好
  • 秋季宝宝易上火遭遇便秘怎么办
    进入初秋时节,逐渐干燥的天气使得宝宝容易上火,宝宝便秘自然成了妈妈们的烦心事。虽然便秘不是大病,但是如果宝宝便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也会
  • 夏季给孩子补钙有哪些常见误区
    夏季是儿童生长发育旺盛的季节,也需要大量钙的摄入满足身体发育需要。那么怎么给孩子补钙最适当呢?给孩子补钙吃什么最好?含钙丰富的食物是乳类
  • 喷嚏
    呼啦啦……一阵冷风吹来,小猪打了个大。是不是它的朋友们想它了呢?当小朋友们看到图片上的小猪时,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的、不是的。”那
  • 孩子夏季学游泳不得不防的几个“意外”
    游泳运动对儿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促进其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提高。游泳还能提高幼儿抗御疾病的能力——这是由于长期游泳,幼儿适应了水的
  • 夏季分娩准妈妈哪些要注意
    夏季分娩需要注意之分娩前1、临产后,产妇情况各异,但一定注意产程中要放松,注意休息,宫缩间歇时可以睡一小觉。你自己左右不了胎儿在宫内的情
  • 大龄夫妻想生二胎这三项注意必须知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一经公布,一时间,朋友圈、网络等完全被二孩政策“霸占”。对于许多夫妻来说,想生二胎不容易。准备工作
  • 不同年龄宝宝怎么洗澡
    哺乳期:轻轻“沐浴”所以给哺乳期的宝宝沐浴时,切不可使劲地擦,一定要轻轻悠悠地抹。婴儿皮肤表层的角质还很柔软。小宝宝在进入浴盆前,先要清洗臀部。小屁股的周围、两腿间的皱褶处、大小便排便通道口,都要用温湿的棉花球蘸些润肤露轻拭轻抹,用一处换一个。
  • 儿童护理口腔健康的误区有哪些
    幼儿龋齿目前是口腔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病,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父母们除了要告诉宝宝讲卫生,爱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等口腔保健知识外,还要注意别让自己和宝宝走入龋齿预防误区。误区一、宝宝刷牙不需要大人帮忙小编解析:因为刷牙是一个精细动作,
  • 幼儿家庭常备药物该怎么选
    选购家庭常备药,尽量精简:1、退热药当宝宝发高烧,觉得难受时,可以用它们来降温退热,让宝宝舒服点。家长要注意,退热药要对症用药,至于宝宝为什么发热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家长对宝宝发热的病情拿捏不准,就应该趁早送医,让医生为您诊断。2、口
  • 儿童厌食食谱:大枣小米粥
    宝宝厌食食谱:大枣小米粥大枣小米粥材料:无核红枣1/2杯、小米1杯做法:1红枣加水先煮20分钟。2然后将小米洗净后放入锅中,再煮10分钟。养胃小秘密:大枣性味甘、平,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作用;小米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 宝宝食谱:茄子大麦粥
    在酷暑难挡的夏日,喝几碗醇香、滑爽、清凉的大麦粥,是最惬意、舒畅的事了,而且夏天里宝宝很容易便秘。下面推荐的这款茄子大麦粥,很适合便秘的宝宝,对缓解宝宝便秘很有帮助哦。茄子大麦粥材料泡好的大米20克,泡好的糯米、大麦各5克,茄子、南瓜各15
  • 如何预防宝宝长口水疹记住这几点
    都说婴儿的脸,是天使的脸:炯炯有神的眼睛、小巧的鼻子、肉嘟嘟的小嘴巴……看了都让人想要捏一把。不过恼人的是,很多“小天使”到了4-5个月后,就开始喜欢流口水了。这才刚擦干净呢,转身又看见他“垂涎欲滴”了!最怕的还是宝宝因此长了口水疹,看着就让当妈心疼。
  • 生健康宝宝孕前排毒少不了
    一、孕前排毒,多吃苦味食物俗话有说,苦口良药。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尿素类等苦味物质,中医研究发现,这些苦味物质有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的作用。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不管是凉拌、炒还是煲汤,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且不失“青色”,都能达到“
  • 宝宝从床上摔在地上后该怎么办
    宝宝从床上摔在地上之后该怎么办处理方法一: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一般摔倒在地上之后会哭闹,尤其是在农村里,一般孩子摔倒在地上都是水泥地,一个大包是难免的,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流血等现象,孩子会因为受到惊吓不停得哭闹,这时候需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先让孩子
  • 宝宝需接种的11种收费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混合疫苗(HIB疫苗)接种目的:预防肺炎、脑膜炎、中耳炎、心包炎等。接种时间:2、4、6月接种,1岁加强建议:2岁下宝宝根据条件打。5岁以下宝宝容易感染B型流感嗜血杆菌。它不仅会引起小儿肺炎,还会引起小儿脑膜炎、败血症、
  • 眼睛模糊是怎么回事
    可别小瞧眼睛模糊,眼睛视力模糊别轻忽多数的人都因为工作过于忙碌而忽视了视力模糊的现象。在出现视力减退或眼睛疲劳酸痛时,都只会单纯的认为只是劳累的现象。然而,医师对此提出严重的警告,因为这很可能是许多严重病症,如视网膜剥离、白内障或干眼症的前兆,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