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妇的产道
1360
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骨产道指真骨盆。在分娩过程中变化小,其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1.骨盆平面及其径线分为3个平面:
(1)骨盆人口平面i(pelvic inlet plane):为骨盆腔上口,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有4条径线。
1)A口前后径: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lcm,其长短与分娩机制关系密切。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
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侧骶髂关节至右侧髂耻隆突问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正常值平均12.75cm。
(2)中骨盆平面(mid plane of pelvis):为骨盆最小平面,最狭窄,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有2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问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lOcm。
(3)骨盆出口平面(pelvic outlet plane):为骨盆腔下口,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个三角共同的底。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 两侧为耻骨降支;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有4条径线。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内缘的距离,正常值平均9cm。
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问的距离,正常值平均6cm。
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8.5cm。若口横径稍短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pelvic axis):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称为骨盆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完成分娩机制,助产时也应按骨盆轴方向协助胎儿娩出。
(2)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指妇女站立时,骨盆入121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若骨盆倾斜度过大,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二)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妊娠12周后子宫峡部已扩展成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规律宫缩进一步拉长达7~10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
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缩复环(physiologic retraction ring)。正常情况下,此环不易自腹部见到。
2.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effacement of cervix):临产前宫颈管长2~3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临产爹的规律宫缩牵拉宫颈内VI的子宫肌纤维及周围韧带,加之胎先露部支撑前羊水囊呈楔状,致使宫颈内口水平的肌纤维向上牵拉,使宫颈管形成漏斗形,此时宫颈外口变化不大,随后富颈管逐渐短缩直至消失。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短缩消失,宫口后扩张;经产妇多是宫颈管短缩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时进行。
(2)宫口扩张(dilatation of cervix):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的结果。胎先露部衔接使前羊水于宫缩时不能回流,加之子宫下段的蜕膜发育不良,胎膜容易与该处蜕膜分离而向宫颈管突出形成前羊水囊,协助扩张宫口。胎膜多在宫口近开全时自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宫颈,扩张宫口的作用更明显。产程不断进展,当宫口开全(10cm)时,妊娠足月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先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的长筒,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开向前上方,阴道粘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展,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以利胎儿通过。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于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于临产后,会阴体虽能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若保护会阴不当,也易造成裂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