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走路注意切忌牵着宝宝学走路

4898

发布:2021-11-12 08:38:28  来自 果味小可爱 觅知友会员


  一直以来,走路早似乎都被大家看作是宝宝大脑聪明、身体健壮的表现。如果宝宝稍晚点才开始学走路、走得不稳、老是不敢迈出步子……不仅家长担心,各种关心也会扑面而来:

  “你得多牵着宝宝走!多走几回就会走了!”

  “对啊!每个孩子都要爹妈牵着走才能学会走路的,你可不能偷这个懒!”

宝宝学走路 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注意事项

  父母牵着孩子学走路的温馨画面,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这种做法实在太普遍了。

  然而,别以为这样做,就能让宝宝走得早!

  牵着宝宝学走路,可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宝宝的身体可能还没准备好

  儿科医生崔玉涛认为,孩子的“站、走”等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随着发育水到渠成的。

  过早帮孩子学 “站”、“走”,会对脊柱、下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此外有些罗圈腿就是过早站立所致。家长千万不要主动扶着孩子学站走,不要互相攀比,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育历程。

  2、不利于宝宝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当你看到宝宝扶着沙发,迟迟不敢迈出一步,其实他的小脑袋正在思考如何控制平衡才不会出现跌倒的情况、先迈哪只脚会走得更稳一些……

宝宝学走路 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注意事项

  这个过程,是宝宝前庭平衡能力发展的过程。

  当宝宝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并经过多次的实践练习,那么他的平衡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以后每走一步,都会走得很稳当。

  相反,如果父母急于扶着宝宝走,当宝宝的“拐杖”,无形中使宝宝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导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更差,以后走路更容易出现摔跤的情况。

  3、宝宝的依赖性可能会更强

  学步对宝宝来说,不仅是动作发育的表现,也是孩子迈向独立的开端,意味着接下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到想去的地方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了。

  一个不需要爸妈牵着走的宝宝,在学步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更多困难,但也能收获更多的成长。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摸索学会走路的,独立性、自主性会更强。

  而一个需要爸妈牵着走的宝宝,尽管最终也能学会走路,但他的内心还是很依赖父母的,遇到困难首先会想到投向父母的怀抱,而不是自己尝试去解决。

  既然牵扶着宝宝走是不正确的,那么让宝宝学步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正确的学步攻略,看这里↓↓↓

  ◇ 学步之前,让宝宝多趴、多爬、多自由活动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会跑……

  如果我们经常把宝宝抱在怀里,宝宝缺少锻炼的机会,那么他的整个大动作发育进程可能会被延迟。

  因此想要宝宝走得好,前面的基础一定要打好。

  ◇ 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儿科医生建议,宝宝应通过“扶站-扶走”的方式学会走路,即让宝宝扶着沙发、墙壁、桌子的边沿等学会站立、行走。

宝宝学走路 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注意事项

  如果担心宝宝磕伤碰伤,那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 宝宝活动范围内的桌椅边角、墙角等,用防撞海绵包裹起来;

  ▪ 用固定的餐桌垫代替桌布,以免宝宝拉扯桌布,桌子上的东西会伤害到宝宝;

  ▪ 各种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的物体,如水壶、玻璃杯、刀具等,一定要收纳好;

  ▪ 最关键的一点, 无论何时一定要有大人陪伴在宝宝身边。

  ◇ 宝宝学步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陪伴和鼓励

  虽说不建议大人牵着宝宝走,但宝宝学走路的过程中,我们的陪伴和鼓励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可以给宝宝加油打气,还能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毫无顾虑地去练习这项新技能。

  爸妈可以站在宝宝几步远的地方外,张开怀抱等着他走过来;在他跌倒的时候,给他一声鼓励和支持;看到他走得稳、走得好了,及时给他肯定和赞扬。

  父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宝宝学习走路,宝宝就能更快更早地学会这项技能。

  ◇给宝宝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别催促

  另外,别因为宝宝走得稍微晚一点就倍感焦虑。

  宝宝1岁就学会走路,跟1岁4个月、5个月才学会走路,有什么分别吗?

  并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什么影响!一句话,如果宝宝准备好了,他就能走得很好。我们要给宝宝多点耐心、多点时间。

  这些无数次被拉入黑名单的“学步神器”,别再给宝宝用啦!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宝宝资讯推荐:

  • 宝宝爱揉眼睛或可这两个原因导致
    有些宝宝喜欢揉眼睛,但是爸爸妈妈们却会忽略这个小小的动作,可是宝宝喜欢揉眼睛可是有原因的。如果爸爸妈妈们不重视这个问题的话,宝宝很有可能
  • 孩子面对接吻镜头家长如何教育
    昨晚我和杨杨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男女主角站在车前面,先是含情脉脉地对视,然后深情相拥,当嘴唇相对的时候,杨杨从沙发上跳下地,躲到我怀里,笑
  • 宝宝学爬有哪些注意事项要注意什么
    爬行是宝宝从躺着到站立的一种过渡姿态,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们还是需要注意一下宝宝爬的过程,并且适时地给予帮助,这样宝宝的爬行能力才能更好
  • 新生宝宝脚弯曲什么时候需要治疗
    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好几个月,所以腿和脚的骨头都是呈弯曲状态,至少在出生后好几个月双腿脚才会变直,并且能够自由踢腿。当然你也可以帮助宝
  • 女人产后锻炼要注意什么
    很多妈妈们都是身体还在恢复,就开始胡乱减肥,最后反而减出病来。特别是在哺乳的妈妈们,节食吃减肥药往往都是伤害宝宝健康的愚蠢减肥方法。最好
  • 秋季宝宝易上火遭遇便秘怎么办
    进入初秋时节,逐渐干燥的天气使得宝宝容易上火,宝宝便秘自然成了妈妈们的烦心事。虽然便秘不是大病,但是如果宝宝便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也会
  • 帮宝贝剪头发如何让其乖乖就范
    <imgtitle=""alt="怎么帮宝宝剪头发怎样帮宝宝剪头发如何帮宝宝剪头发"bor
  • 夏季给孩子补钙有哪些常见误区
    夏季是儿童生长发育旺盛的季节,也需要大量钙的摄入满足身体发育需要。那么怎么给孩子补钙最适当呢?给孩子补钙吃什么最好?含钙丰富的食物是乳类
  • 一周岁宝宝过生日抓周详细清单
    中国人庆祝宝宝满周岁生日时,有一项非常特殊的习俗叫做抓周,爸爸和妈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东西放在宝宝面前,让他随意抓取,根据抓起的物品来推测
  • 喷嚏
    呼啦啦……一阵冷风吹来,小猪打了个大。是不是它的朋友们想它了呢?当小朋友们看到图片上的小猪时,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的、不是的。”那
  • 城里来了个大嘴巴怪物
    ,样子好可怕!怪物饿了,它的肚子咕噜咕噜叫。小猫问:“你是不是想吃面包?”怪物摇摇头。小狗问:“你是不是想啃肉骨头?”怪物摇摇头。小猪问:“你是不是想吃蔬菜?”怪物还是摇摇头。怪物张开了嘴巴,它的嘴巴好大!好大!“它是不是想吃咱们呀
  • 机智的兔兄弟
    在流水潺潺长满奇花异草的山坡上,住着小白、小黑一对兔兄弟。小白爱弹琴,小黑爱唱歌,山坡上的小花和小草伴着琴声开放,随着歌声舞蹈,连潺潺的流水也不停地“哗啦啦、哗啦啦”地与他们合唱,大家的生活可快乐了。在阴森黑暗、怪石林立的后山洞穴里,住着狡猾、狠毒的老狐狸
  • 给熊奶奶读信
    熊奶奶收到一封信,是她的孙子小熊寄来的。熊奶奶年纪大了,请小老鼠来帮忙读信。小老鼠拿起信一看,里面是一幅画,画着熊奶奶和小熊,还有一罐蜂蜜。小老鼠大声地读起来:“喂!奶奶,给我一罐蜂蜜……”熊奶奶一听,皱起眉头生气了:“这孩子,真不会说话!
  • 除夕和过年的来历
    据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怪兽,经常出来祸害百姓。因为夕非常厉害,没人能制服得了他,百姓非常希望有人能除掉他。一天夜里夕又来祸害百姓。大家一见夕来了都四处奔逃,这时一个叫年的人站了出来,他让大家不要慌。齐心协力对付夕。年让大家点起火把。大家就用竹子,木柴点起
  • 小象吸尘器
    拉拉有个好朋友——小象。小象的长鼻子非常能干,能摘树上的苹果,能吸河里的清水,还能把拉拉卷起来。一天,妈妈让拉拉打扫院子。哈!拉拉有主意了,他请来了小象:“你就是最棒的自动吸尘器!”开动了!呼——桌上的纸屑没有了;呼——地上的树叶、灰尘没有了。拉拉开心得直
  • 棉花小仙子的心愿
    有一个善良可爱的棉花小仙子到凡间游玩。她很喜欢小孩子,她化身为小女孩,和孩子们追逐嬉戏,自由奔跑,大家每天都很开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快乐有一个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打工,那个地方,就算是棉花小仙子,飞过去也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呢。她很同情
  • 熊爸爸的誓言
    熊妈妈怀孕的时候,熊爸爸就给熊妈妈买了100多本《如何做一个好妈妈》的书。其实书的内容大同小异。比如说《做好妈妈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做一个好妈妈吗?》《妈妈如何才能称职》《感动妈妈的一百篇动物童话》《感动妈妈的一百篇寓言》《妈妈睡前必须给孩子讲的一百个
  • 河马遇到淘气的小老鼠
    夏天天气很热,大河马妈妈正带着儿子小河马在河里玩着互相喷水的游戏。眼尖的小河马突然一指大河马的身后,大声地喊道:“妈妈,你看那是什么。”大河马:“你又骗我,这次我不会上当了。”大河马说完,含了大大一口水,不容小河马说话,呼的一声,没头没脑的喷向小河马。这回
  • 骄傲的石头
    一匹拉车赶路的马走累了,停下来在路边休息。旁边的石头不高兴地说:“你怎么不主动跟我打招呼呢?你太没有礼貌,太不尊重我了!”马问:“为什么?”石头理直气壮地说:“你难道没有看出来?我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知道吗?曾经路过这里的一位大哲学家在我的身上坐过,你没
  • 孩子孝顺观要从小培养
    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父母-全身心的关爱。照理,父母老去时,恪尽孝道也是天经地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尽孝”却往往被人们排在次要的位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够孝顺。也就是说,平均每五个老人,就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