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五个禁忌你在禁区内吗
351
沟通是维护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并且,在家庭教育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你与孩子难以沟通,又谈何教育呢?因此,亲子沟通,是家长们需要学习的课程之一。
禁忌一:以自我为中心
典型案例:
星期六,孩子的爸爸去杭州办事,刚好孩子的姨妈在杭州住,孩子要求和爸爸一起去杭州,要看姨妈。我不同意,因为他爸爸是去办事的,没有时间陪他,我也没有时间陪他去,他自己去我们也不放心。但是孩子还是任性的坚持要去,还马上给姨妈打了一个电话,说要过去玩,让姨妈过去接,怎么劝也坚持要去,实在是难以沟通。
案例分析:
这位妈妈认为孩子难以沟通,任性的原因是他不顾家长的劝阻要去北京,不停大人的话。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在这件事情中真正任性。难以沟通的应该是这位妈妈。因为,这位妈妈不同意孩子的去的理由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但是,孩子已经解决了,让姨妈去接他,已经不存在安全问题了,可是妈妈还是不同意。所以,真正任性而难以沟通的,不正是这位妈妈吗?
在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问题,解释一切,没有真正的去体谅孩子,却认为孩子不明事理、任性而难以沟通。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在无形中坏破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强化了孩子们的依赖性和无助感。
补救措施:
学会体谅——父母的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使沟通的管道通路堵塞。当你指责孩子的能力差、不懂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就没有锻炼机会,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被安排、被管教的环境中,又有何能力可言呢?要学会体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才能与孩子真正沟通。
改变观点——“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难管教,父母的话不爱听,总有自己的主意,说一句顶一句的……”也许你也曾经这样的抱怨过,那么,你需要改变自己的观点了。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说明孩子正在逐渐的学会独立生活,学会思考,学会选择,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也能让他具备了面对问题的能力。
禁忌二:习惯先入为主
典型案例:
寒假到来,奇奇整天吵着要去外面玩,但是妈妈总是要求奇奇在家里面做作业。一天起床,奇奇跟妈妈说,觉得头有点晕,想休息一下,妈妈还没听玩,生气的说:“什么?你说头晕?算了吧你,你不用说了,我早知道你那点小心眼!你不就是想出去玩吗?不就是不爱学习吗?不行!今天你就乖乖地给我呆在家里!不把我给你留的那20道题做完别想走出这个大门!”奇奇顿时觉得委屈,耍赖躺在床上,而妈妈则认为奇奇越来越不听话,还会耍小心眼了,母子俩的关系一下子就闹僵了。
案例分析:
不管如何,案例中的妈妈用这样的话语对待孩子是显然不对的。虽然孩子比较顽皮,不愿意呆在家做作业,但是不代表孩子一定是装病,有可能孩子真的不舒服。但是,这位妈妈没有先弄清楚状况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孩子在耍小心眼儿大发雷霆。受到如此委屈的孩子耍性就不做作业了,而妈妈则认为孩子确实是偷懒赖皮……没有了解清楚就如此武断,试想一下又还能如何沟通呢?
在生活中,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家长们总是习惯了先入为主,对孩子缺少尊重了理解,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总是负面的看待孩子,不相信孩子而武断的评判。如此的专制蛮横,亲子沟通有如何能成功呢?
补救措施:
给予爱和理解——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感受,不管是否犯错,父母们都要用爱去包容孩子,理解孩子。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试着去理解孩子,反而是一味的误解和毁谤,这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
拒绝“错误档案”——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犯错就先入为主的给孩子建立“错误档案”。“人孰无错”,何况只是成长中的孩子,一次的错误不应该被打上标签。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应该要信任与尊重他们。
禁忌三:情绪化处理问题
典型案例: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母就给他一袋子钉子,并告诉他,每当她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囤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上了37颗钉子,慢慢地每天钉的钉子的数量在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就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囤篱上的洞,这些囤篱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的模样。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向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案例解析:
这个案例中的父亲,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懂得如何巧妙的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他让孩子通过钉钉子与拔钉子这个过程来学会慢慢的控制自己的脾气与情绪,也借用了囤篱上钉子的疤痕来让孩子懂的控制自己情绪的重要性。因为,有些情绪化的话语,一旦说出就收不回来,会像钉子一样,在人的心理留下疤痕。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却不懂的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再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带着情绪处理问题。殊不知,这样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也会对亲子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还会把这种不好习性带给孩子,使孩子更加的情绪化,更加的难以沟通。
补救措施:
学会控制情绪——许多乐观快乐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是比较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疏导孩子的情绪的。学会控制情绪,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要知道,当你因为不能容忍孩子的错误而对他大发雷霆,恶言相向的时候,这对孩子们造成的伤害与篱笆上的洞有什么不同呢?
宽容看待孩子——宽容的看待孩子,看待孩子的错误,不要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对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对孩子宽容,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禁忌四:常常敷衍了事
典型案例:
小薇放学回来,对爸爸说:学校让我们了解父母小时候的事情,写一篇作文。你和我说和你小时候的事情好吗?”爸爸一边看报纸一边漫不经心地说:“问你妈去,没看我忙着吗?”孩子满肚子委屈地去找妈妈去了。妈妈说:“去找你爸去,没看见我在做饭吗?”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的家长对孩子的事情非常的缺乏诚意,孩子一心想了解父母的事情,父母却因为工作的事情而敷衍了事,甚至嫌弃孩子烦。如此的态度,怎能让孩子不受挫呢?相信孩子以后也不愿意与父母们沟通分享了。
许多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存在没有城市、敷衍了事的态度。试想一下,这样的态度,孩子以后还如何与你交流与沟通呢?你没有对孩子的事情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又如何相信你,对你敞开心扉呢?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
补救措施:
要说到做到——“乖乖听话,妈妈给你买糖吃”、“等你考100分,爸爸给你买小汽车”、“等有空带你去动物园玩”……这些话父母们总是挂在嘴边哄骗自己的孩子,但是,要知道,对于你这些随口的承诺,孩子们可是十分重视的。如果你没能兑现,经常说话不算话,那么孩子在经常“受骗”之后,可能会形成一种对别人充满戒备、骗别人心安理得的心理。因此,家长们一定要说到做到,在你要求孩子说话算话的时候,你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千万不能敷衍了事。
别敷衍了事——有的父母反应,孩子们的问题确实是千奇百怪让人难以回答。其实,对于一些比较难以解释或者尴尬的现象,家长们可以试着用一些孩子比较常见,比较容易理解的事物来比较,让孩子理解。如果实在难以比较,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决不能没有诚意的敷衍孩子。
禁区五:使用强硬口气
典型案例:
叫孩子起床时:“这么大了,每天睡得像死猪一样,总要人叫,难道你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你迟到了我可不管!”
孩子坚持要买某件物品时:“你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亲又不是开银行的,哪有那么多钱?”
孩子私自出外时:“别把家里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一点规矩。”
孩子顶嘴时:“你的意见和我们做父母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再讨论。”而不是:“你的翅膀硬了,居然和父母顶嘴了,目无尊长,到底谁是老子?”
孩子不想做功课时:“你不想做功课?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不会做?要不要我帮助你?”不应说:“整天想着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案例分析:
这些话语,你是不是也有跟你的孩子说过呢?如此强硬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们感到反感而疏离你,甚者更加叛逆,对于亲子沟通是百害而无一利!其实,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表达方式,能更容易让孩子们接纳。
在望子成龙的驱使下,父母们一方面对孩子充满了爱,一方面又不断的用自己强制的作风去要求孩子,伤害孩子,自己却浑然不知。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直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手段,父母的习惯用语、说话语气都会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因此,广大的家长们切忌用命令、讽刺、挖苦之类的强硬语言去伤害孩子。
补救措施:
拒绝威吓恐吓——要想在孩子面前建立自己的威信,靠威吓恐吓显然是行不通的。威吓恐吓的结果只能让孩子们在表面上听从你,但是内心深处是不认同的,甚至会产生反抗的叛逆心理。
履行责任义务——想要在孩子们面前建立威信,你应该做的是尽心尽力的履行你对于孩子的义务与责任,那么,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就会逐渐的建立父母的威信与地位。因此,要想让孩子信服你,你就要做好当父母的榜样,而不是通过威吓恐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