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避孕失败如何补救?
568
哺乳期间,乳母的脑垂体前叶需要分泌大量的催乳素,以促使乳腺分泌乳汁,因而相对地抑制了脑垂体分泌卵细胞刺激素的作用,使卵胞动能受到抑制,卵泡不能发育为成熟的卵子,所以,在哺乳期的妇女,一般在半年至一年内没有排卵功能,也不会受孕怀胎。
许多产妇据此认为,哺乳期间不来月经,也不会怀孕,喂奶是最好的简便易行的“避孕方法”,因而不用再采用避孕措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女性生小孩后,月经周期和卵巢排卵功能的恢复各人不一,如有的妇女产后28天就开始排卵,一个月就来月经。而有的妇女,特别是给孩子哺乳的妇女,恢复排卵和月经周期的时间要晚一些。但无论早晚,总要先排卵,后来月经。
如果在产后第一次排卵时,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也就是在分娩后还未来月经,就可能先怀了孕,这就是“暗胎”。
避免“暗胎”的主要方法是,从产后第一次同房起,就要坚持避孕,对于产后未来月经的女性,应当每隔4-6周去医院做一次检查,一旦发现了“暗胎”,就要采取补救办法,终止妊娠。
那么,对于已经生育过一个孩子的夫妇来说,避孕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件时刻都要注意的事情了,尤其是 刚刚生了孩子的妇女,为了避免哺乳期间怀孕,自然也要选择适当的避孕措施。服用避孕药虽然比较简单、方便,但哺乳期采取服药避孕的方法是不合适的。
说不合适,主要是避孕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避孕药中含有睾丸酮、黄体酮以及雌激素类衍生物等,这些物质进入母体后,一方面会抑制泌乳素的生成,使得乳汁的分泌减少,结果就是母体分泌的奶不够孩子吃,自然也影响到孩子的营养;另一方面,避孕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会随着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不利。所以,妇女在哺乳期间是不宜采取服药避孕这个方法的。
那么,给孩子哺乳期间,选择什么样的避孕措施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哺乳期妇女可选用的避孕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不影响乳汁的分泌和婴儿的生长发育,妇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顺利度过哺乳期。
宫内节育器(IUD) 是一种安全、使用简便、经济灵活的避孕方法。在我国,有40%左右的育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产后六个月以后还在哺乳的妇女,可考虑放置宫内节育器。目前,宫内节育器除有金属单环、带铜V环外,还有能释放孕激素、释放止血药的宫内节育器。后者在增加避孕效果的同时,可以明显地减少出血和疼痛。宫内节育器的避孕作用可以保持5~10年。
含孕激素的药具 避孕效果可靠,既不影响乳汁分泌,又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但由于内含孕激素,因此有些妇女会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点滴出血、经期延长或发生闭经,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改用其他避孕方法。含孕激素的常用药具有三个月注射一次的长效避孕针,埋植一次可保持避孕效果3~5年的皮下埋植剂。
纯孕激素类口服避孕药 安全可靠,主要起阻断生育环节的作用。如改变宫颈黏液性质、阻止精子穿透、改变子宫内膜性状、影响囊胚植入等。常用的有左旋十八甲基炔诺酮、甲地孕酮等。
这几种适合事后补救,其他的是常规避孕方法。
男用避孕套:主要起屏障作用,不仅可以阻隔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而达到避孕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真菌、滴虫、原虫、淋菌和病毒的感染和传播,对预防性传播疾病尤为重要。
外用避孕药:(杀精剂)壬苯醇醚是表面活性剂,能与精子细胞蛋白膜相互作用,改变精原细胞的渗透性,从而杀死精子,达到避孕的目的。外用避孕药不影响双方性快感,不影响内分泌和月经,更不抑制乳汁分泌。常用的有壬苯醇醚膜、壬苯醇醚阴道片、壬苯醇醚避孕栓和壬苯醇醚胶冻等。外用避孕药的避孕有效率为94%~97%。
绝育手术 是一种永久性的绝育方法。它通过小手术结扎输精管或输卵管,以阻断输精管处的精子进入精液,或使卵子不能通过输卵管与精子相遇。该方法对男性性功能、女性月经及性生活没有影响;但不适合用于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性疾病或生殖系统炎症的哺乳期妇女。该方法绝育的失败率小于10%。
值得一提的是,哺乳期妇女不适宜选用含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因为摄入雌激素可引起哺乳期妇女的胃肠道反应,影响食欲,导致乳汁中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下降,对婴儿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同时,含有雌激素的乳汁被婴儿摄入,可使男婴乳房发育,女婴出现阴道上皮增生、阴唇肥厚等副性征的异常。此外,哺乳期妇女如果服用3~6个星期的雌激素,其乳量大约会减少一半,对母乳喂养的婴儿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