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腊月二十四的习俗有哪些

2327

发布:2021-11-13 11:31:25  来自 夨落旳尐孩 觅知友会员


  在过去,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其实这首童谣包含了我国传统春节的众多习俗,今天小编就来仔细介绍下腊月二十四习俗有哪些。

腊月二十四的习俗 春节习俗大全 过年习俗大全


  腊月二十四的习俗 扫房子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汉族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汉族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扫尘日有以下注意事项:

  1、可以翻箱倒柜打扫卫生,但是要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打破损坏物品,如有不慎,则要念一声罪过,大神不在小神在,认错后小神不再汇报你的过错。

  2、扫尘时一定要注意面面俱到,不留死角,就按上面传说,也是要防止三尸神在一些死角处还留有记号没有清楚掉。现代的电器、天花板、抽油烟机、门垫等都应该注意。

  3、古代扫尘要准备有辟邪清秽能力的青竹叶,清除高处的灰埃蛛网。现在有专门的扫帚、或者其他清扫的工具,如果不是竹扫帚,注意要用竹叶做象征性扫除。

  4、“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是现代社会分工的变化,一个家庭操持的很多都是女性,祭灶很多已经由女性来做,二十三不是男的祭灶,则二十四扫除必须男的一起做。体现夫妻一体,不分彼此。

  5、腊月二十四扫尘,夫妻无论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都不能争吵,这一天,单位还没有放假的话,也要抽出时间,一个家庭的成人都应该做一件扫尘方面的事情。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宝宝资讯推荐:

  • 一周岁宝宝过生日抓周详细清单
    中国人庆祝宝宝满周岁生日时,有一项非常特殊的习俗叫做抓周,爸爸和妈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东西放在宝宝面前,让他随意抓取,根据抓起的物品来推测
  • 哺乳期别吃这七种食物
    哺乳期别吃的食物:西兰花    哺乳专家认为吃西兰花、菜花等蔬菜容易使孩子胀气不舒服,哭闹不停,而很多哺乳期的妈妈们却不这么想。西兰花、
  • 小孩夜间尿床,我有偏方
    这段时间看见有家长为孩子夜间尿床的事情苦恼.我这有一偏方提供给大家。原料:猪小肚(也就是猪用来装尿的肚子)一到二个;黑豆(最好是十月黑)
  • 谷雨的民间习俗
    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在民间,谷雨的习俗丰富多彩,以下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
  • 性福春节如何过得性福美满?
    性福春节注意事项一:调整状态进入角色佳节将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也是盍家团圆的最好时刻。由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平常多忙于事业,
  •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父母需慎重对待
    小孩子“告状”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现象。父母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和谐有好的相处,培养孩子多观察其他人的优点,淡化告状
  • 什么时候是怀孕的高峰期
    人们习惯喜欢把婚事放在春节、元旦或国庆节期间来操办,而这期间也是探亲高峰期,因此,而形成了一个怀孕高峰。其实,从优生角度来说,以上节日期
  • 夏天宝宝上火多吃深色蔬菜
    沈文指出,夏季天气炎热,小孩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容易上火。而要预防孩子上火可以适当多吃一些瓜类的食物,如冬瓜、西瓜、甜瓜、丝瓜、苦瓜等
  • 夏季产妇如何坐月子
    产妇由于分娩时出血多,加上出汗、腰酸、腹痛,非常耗损体力,气血、筋骨都很虚弱,这时候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补,因此产后必
  • 笨狼阿灰
    经常想歪点子欺负其他小动物,还得意洋洋。这一天,又吓唬小公鸡,说要吃掉他。小公鸡请求阿灰晚上再来,笨狼同意了。小动物们知道了,一起来帮小
  • 我把妈妈变成了鳄鱼
    厨房里有一只鳄鱼。“哎呀,菊千代,怎么啦?你不是吃过点心了吗?”鳄鱼两条腿直立站在那儿,看着我,笑了起来。粗粗的大尾巴不停地摆来摆去。
  • 第一个上门看屋的人
    熊先生在这儿住了十二年。他实在住腻了,他开始讨厌这座小木屋,想换一个新的住处。他的好朋友浣熊先生,是《森林报》的主编。熊先生给浣熊先生打个电话说:“浣熊先生,请你帮我在报上登个启事吧,我要换房子,我的房子你很了解,请帮我写个介绍,我想会有人愿意换
  • 完美的爸爸
    香喷喷面包房里,罗德叔正在工作。“我开会回来了。”周老板笑眯眯地走进来。“亲爱的罗德,请给我提点儿建议吧!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完美的老板。”罗德叔突然想:如果孩子们也给我提点儿建议,我是不是也会变得完美起来呢?于是一回到家,罗德叔就让孩子们给自己提点儿建
  • 有魔力的狐狸
    嘘,告诉你一个秘密。在草原上,有一群神奇的狐狸。他们只要闭上眼睛,轻轻地念:“叽叽叽——哩哩哩!”一个有趣的愿望就会钻进脑袋里。这可是一种了不起的魔力!
  • 有魔力的狐狸
    嘘,告诉你一个秘密。在草原上,有一群神奇的狐狸。他们只要闭上眼睛,轻轻地念:“叽叽叽——哩哩哩!”一个有趣的愿望就会钻进脑袋里。这可是一种了不起的魔力!
  • 玻璃瓶中的妖怪
    从前,有个穷樵夫,天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并节衣缩食,终于积攒了一点儿钱,便对他儿子说道:“我就你这么一个孩子,我要用我拿血汗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供你念书去。你要好好学点儿本领,等我老了、手脚不那么灵便了、只得坐在家里烤火的时候,你才有
  • “栽”路灯
    牛王国原来没有路灯。春天刚种完地,牛王想:能不能用植物当路灯,发明植物“亮化”?这样既节能,又环保,还有绿化作用,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牛王叫来黑牛,吩咐他来做这件事情。“‘栽’路灯,好!”黑牛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说,“我们若是成功了,那对地球、对人类都将是
  • 小象大历险(河上的桥)
    一天两人去河附近小山上散步,走过桥,爬上山。在大树下吃起了点心。可是回家的路上,发现小桥被冲坏了。两人决定从河底走过去。他们把长鼻子伸出水面,手牵手走过河底。顺利回到家。经历了这一场,回到家后,告诉妈妈:“长鼻子真的很有用!”------------●小象
  • 生病的巨人
    胡萝卜村的猩猩医生开了一家诊所。一天,诊所里来了一个巨人。巨人说:“医生,我病了……”“哪里不舒服?”巨人说:“也没有不舒服,就是一到夜里,就会乱叫乱跳……”猩猩医生说“你得的是跳舞病,吃药吧。”猩猩医生开始做药丸。因为是给巨人吃药,这
  • 星星树
    夜晚的天空,无数的星星眨着眼睛。在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上,住着一个名叫波西卡的小精灵。波西卡很喜欢自己的星星家:白天,可以在云朵的怀抱中做美梦;夜晚,可以在月亮的陪伴下散步;渴了,就喝一杯雨水做的清清茶;饿了,就尝一块彩虹做的甜甜糕。这样的日子挺美的!可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