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顺性而导培养李时珍
1210
李时珍出生于医生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当地医术高明的名医。受家庭的熏陶,少年李时珍就对医学情有独钟。他一次次看见父亲将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拉回来,对父亲的医德和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暗暗发誓要成为父亲那样德艺双馨的名医。
按理说,父亲有一个好的继承人,应该欣喜万分,可是父亲知道李时珍的梦想后非常忧虑。他不想儿子行医,希望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因为这个医生世家虽然受到乡邻们的尊敬,但是也饱受一些有做官儿子撑腰的大户人家欺侮,李家迫切需要一个做官的子弟来支撑门户。
父亲想儿子考取功名,而儿子却无心功名,醉心于医学,父亲为此很苦恼。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别看我们这行表面上很光鲜,实际又苦又累,风里来雨里去地治病救人,哪怕是深夜都要出诊。孩子,我希望你好好读书,将来考上进士,光宗耀祖,比做个乡野医生强多了,衣食无忧,地位又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年李时珍不想让父亲生气,开始一心攻读圣贤书,14岁考中了秀才,父亲欣喜若狂,自认为为儿子找对了路。
接下来,李时珍又考了三次举人,都名落孙山,全家的科举梦多次破灭。李时珍此时心灰意冷,本来志向就不在科举,可是为了老爸的科举梦自己也十年寒窗,白白耗费了青春,决心断了科举的念头转向自己感兴趣的医学。
李时珍用一首诗来劝说父亲:“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听了这话父亲决定改变主意,尊重儿子的意愿,同意儿子放弃科举,一心学医。
父亲告诫儿子:“你学医我支持,但是学医很苦,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半途而废。医术要精,医德要高,决不能为我们李家丢脸。”李时珍爽快地答应了。
此后,李时珍刻苦钻研医药古籍,父亲为儿子的精神所感动,坚信儿子会成为一代名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父亲为了提高儿子的医术,每次行医时都把儿子带在身边,让他在实践中学习,还让儿子打下手。在回家路上,父子俩认真剖析病情,儿子进步很快。父亲还带着儿子去深山老林里采草药,教儿子一些鉴别方法,把自己的全部本领都教给儿子。
由于父亲的大力引导,加上李时珍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终于成为一名光耀千古的名医。他花27年写成的《本草纲目》成为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他也成为世界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一开始希望孩子过上衣食无忧、地位又高的生活,但是儿子的天赋和志向都不在此,他又及时调整了策略,尊重儿子的意愿,支持孩子自己设计的人生理想。李时珍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丝毫不比那些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逊色。所以,尊重孩子、顺性而导的教育其实更能发挥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取得成功,这是值得现在的家长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