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于自我中心怎么办
1925
一位家长在信中说,“我的女儿今年4岁半,老师反映她特别自我中心,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没有规则感。我也有感觉,比如说平时带她的时候,如果她突然想要去什么地方,大人就一定得陪她去,不管大人的时间是否方便,也不管其他条件是否合适,达不到目的不罢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呀?怎么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她存在的呢?”
应该说,4岁多的孩子,由于移情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出现一定的自我中心行为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了。自我中心是现在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中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
家长不妨首先排查一下,是否家庭教育中存在太多助长孩子自我中心倾向的因素,最典型的有二:
1.在家里,是否孩子经常被置于中心地位得到特殊优待。比如,有了什么好吃的,家长第一时间就全拿给孩子;孩子有什么需求,不管是否合理,只要一声令下,家人就会乱作一团忙着执行;孩子要什么玩具,即使没那么好的经济条件,也要想办法满足孩子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就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在这个世界上,唯我独尊,我的意愿就是世界运行的法则。
2.孩子有了不合乎规则的主张,即使家长明明知道那是不合理的,偶尔也可能会告诉孩子那样做不行,但只要孩子一闹,家长就缴械投降,赶紧满足孩子的愿望,以免孩子闹得更厉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发现,只要坚持到底,就没有什么主张是受到约束的,都会得到满足!
换句话说,孩子的行为都是特定教养环境下的“产物”,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上述状态,家长就不要责怪孩子太“一意孤行”了,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把孩子视为普通的家庭成员,不因为其年龄小就给予特别的优待,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还孩子一个正常的“社会化”环境,让孩子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自然成长。比如,有了什么好吃的,全家人一起分享,不因为孩子小就全部给她吃;有意识地让孩子负责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这些细小的改变,虽然看似跟矫正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确实在从根本上为孩子提供一种思维习惯,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是普通的一分子,不会受到特殊的待遇。久而久之,那种自我中心的行为倾向也就无所依托了。
2.给孩子划定行为的界限,但不要太复杂太具体,否则孩子很容易感觉限制过多而抵触,也不利于孩子发展内在的判断力。建议只给孩子的行为提三个“简单”的要求:没危险,不妨碍他人自由,有可行性。这三个原则之下,允许孩子自由言行,但一旦触犯了这三个原则之一,家长就要果断制止,不因为孩子坚持要做就允许他行动,让他知道行为是有界限的,即使哭闹也不能妥协。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很多时候孩子过于任性,都是家长对原则执行不到位的缘故。比如,跟孩子约定好到超市只能买一样东西,结果孩子一闹,就给孩子买了不止一样,这样的例外行为重复多了,其实等于强化孩子的一种意识:原则是可以打破的。孩子一闹就允许例外无异于跟孩子宣告原则可有可无。
3.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帮助孩子跳出自己的经验与体验,主动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做出行为反应。可以通过陪孩子做些有助于发展孩子移情能力的亲子游戏,或者阅读相关的主题绘本进行。》》主编推荐:宝宝必须纠正的12种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