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讨厌流量套路,就有多喜欢《我不是药神》

1807

发布:2021-11-10 14:22:42  来自 醉枫染墨 觅知友会员

《我不是药神》成功在“世界杯”话题的刷屏中杀出一条血路。

目前,电影的点映票房已经超过6500万,在排片占比仅为8.9%的情况下,当日票房贡献率达到39.3%,超过同档期的《动物世界》《侏罗纪世界2》。

整个行业的人都在期待暑期档第一个爆款电影诞生。
微博博主“电影票房”提供的数据显示,业内人士对此片的票房预测集中在20亿~30亿人民币,甚至有人预测最终票房将突破40亿关口。可以给出的参考影片是,《红海行动》票房达到36.5亿,《唐人街探案2》最终票房接近34亿,而两部影片均在春节档上映。这种极高的票房预期与业内人士对“好口碑电影能有高票房”的期待,也反映出他们对流量IP电影的厌倦。

业内人士对此片的最终票房预测

与爆款预测同时出现的,是主演徐峥的“亲妈粉们”。

他们像支持流量明星一样,大规模转发主演徐峥的机场街拍。熟练运用各种饭圈的土味儿情话为他应援:“哥哥头发都没了,他只有我们了”、“中老年顶级流量不容置疑,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山争哥哥才46岁,以后就走自己的花路吧”。

“亲妈粉”们也一本正经地给自己取名为“蒸饭”,应援色为肉粉,应援物包括但不限于卤蛋、假发、钉耙等等。在这种半调侃的应援下,徐峥的微博超话排名冲到第十一,超过了李易峰与范丞丞。

这场声势浩大的应援肇始于豆瓣用户的一个质疑帖,用饭圈的逻辑质疑徐峥实际的票房号召力,指出他的微博超话仅有22人签到,数据堪忧。随后这个帖子迅速发酵,大部分参与徐峥应援的人都抱着对饭圈文化的嘲讽心态,用“做数据”“刷话题”“打卡签到”的粉丝方式来告诉只信奉流量的人,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套评判电影和演员的标准。

《我不是药神》的影评也众口一词的盛赞此片是上半年国产电影最佳。早在上影节的千人点映场上,就有影评人称此片为现实主义题材的里程碑。观众更是在点映平台上给出了9.6的高分。

诚然,这部电影确实显示出了国产电影关注现实的能力。电影直接点出故事发生在上海,走私药品的地点在印度,它从不讳言电影剧本脱胎于慢粒性白血病群体的真实故事。

而唯一的美中不足在于,电影把医药公司刻画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而没有体现出“天价药”诞生背后的复杂性和必然性。

 靶向药之所以昂贵到要卖几万元,那是因为你能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

几大药企在1997年~2011年的研发成本

这是“陆勇案”引发争议后,知乎网友的回答。从药品研发、临床研究,再到旷日持久的新药注册、最终上市,药企需要投入巨大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而“杀富济贫”复制药品可能直接影响药企对新药的研发投入,反而并不利于疾病攻克。

《我不是药神》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而没有选择更深层次的讨论。

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如此多行业内外的好评,除了故事题材、质量和演员的演技之外,更是因为“天下苦流量久矣”。

在《动物世界》刚刚上映的时候,网友评价的画风是这样的:

是舞池里的帅哥跳得不够野吗,是火锅店的啤酒冰得不够爽吗,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李易峰?

直到《动物世界》靠口碑拿下7.4的豆瓣评分,李易峰作为演员的价值才重新被肯定。

而说回《我不是药神》,豆瓣上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这部电影里的黄毛 (彭浩)  由一个当红流量明星出演会怎样?

实际上,这个问题揭示了大部分国产电影的攒局套路。整个模式大致如下:  找两个流量明星做主演、扛票房,然后再找金士杰、田壮壮、秦沛这样的演员做配角 。对投资方来说,这显然是个稳妥的做法——既保全了商业收益,也不至于被说“吃相难看”。

但《我不是药神》并没有选择这种拼盘套路。即便是王传君(饰演吕受益),导演和主创起初都觉得“太高太帅了”。他们放弃了资本的套路,为现实主义国产电影挽回尊严。

徐峥在接受《VOGUEfilm》采访时曾说:  中国的,有现实主义质感,又是一个社会英雄,又由一个人物传记形式表现的,我们内心期盼很久了,我们是扑上去的

对观众、影评人以及期盼“药神封神”的电影从业者来说,又何尝不是。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