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江大河2》创作研评会举办
771
原标题:电视剧《大江大河2》创作研评会举办
电视剧《大江大河2》创作研评会举办——
人人都是宋运辉,人人都可能成为宋运辉
电视剧《大江大河2》海报
2020年底开播的电视剧《大江大河2》同2018年播出的前作《大江大河》一样,是一部以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为故事背景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该剧延续第一部内容,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人的际遇和奋斗历程,展现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嬗变、政治领域的变革,刻画了改革实践者们的挣扎、觉醒和变化。该剧播出后,获得口碑和收视双丰收,不仅收视成绩屡创佳绩,更在豆瓣平台上得到超越前作的9.1分高分,打破了国产剧时常会遭遇的“续集魔咒”。
1月2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京召开电视剧《大江大河2》创作研评会。该剧出品方、编剧、演员代表,与播出平台代表、专家学者、青年观众代表等共聚一堂,围绕作品的主题表达、创作过程、艺术价值、传播效果以及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规律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江大河2》是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想照耀中国”电视剧展播首批重点剧目,这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视剧,以真实的艺术笔触唤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情,通过对角色真实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时代浪潮中搏浪者们不断探索、敢闯敢做、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传递了锐意进取、坚守理想的逐梦力量,真切而有力地回应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电视剧创作的新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周继红表示,现实题材创作要敏锐感受时代脉搏、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在艺术表达上要与时代精神相匹配、与时代审美需求相适应,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涌现出更多像《大江大河2》这样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佳作。
东方卫视影视剧运营部副总经理张建冲、《大江大河2》编剧唐尧、主演王凯分享了各自创作的心路历程和经验体会。张建冲认为,《大江大河2》唤起了亲历者的深层记忆,掀起了后继者的情怀感触,用带着温度的真实记忆引领观众共赴理想主义之约。唐尧介绍了剧本创作的平衡点,即“在兼具现实主义风格的前提下写出改革开放历史上那些并不为人所知但又为理想不计个人得失的英雄”,为此,编剧创作摒弃了“爽剧”常使用的强烈戏剧冲突,尽量通过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调动观众对时代的共鸣。“如果说《大江大河》表现的是‘改革之难’,那么《大江大河2》讲述的就是‘开放之难’,展现了中国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魄力与过程。”唐尧表示。
王凯坦言,在饰演宋运辉的过程中,自己真正理解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句话的道理。“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初期一路走来的宋运辉,还是处于当下时代的人们,努力奋斗、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是中国社会不变的主题。”王凯说,“人人都是宋运辉,人人都可能成为宋运辉。这部剧激励着每一个拼搏向上的普通人,它让我们知道:成功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甚至荆棘重重,但我们还是要不屈不挠,脚踏实地,一路前行。”
在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看来,《大江大河2》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意的宏大、主题的丰富、视角的开放以及思想艺术功力的扎实。他着重分析了主角宋运辉性格的精神内核和其背后所蕴涵的象征性标识:“首先,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报国思想,秉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入仕的传统精神,立志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发展作出贡献,积极立德、立功、立言,敢于不顾个人得失一路向前;同时,他遵循彻底的科学精神,并在坚持科学精神的过程中不怕得罪权威权贵,也不畏惧科学推演出的新结论否定自身的利益和自己过去坚持的主张。”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大江大河2》的成功表明,文艺作品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高度可以融入宣传性、主题性的创作之中,使之既成为主题性宣传的重要作品,又成为文艺作品中的经典。“文艺作品要处理好娱乐性、宣传性、文化性、审美性四个维度之间的平衡,同时更要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认为,《大江大河2》中的个人叙事与家国叙事彼此交织又并行不悖,个人进步的明线与国家进步的暗线彼此关联,让这部作品彰显出见微知著的价值。同时,该剧更以人性化的书写触摸历史的温度,以细细描摹人物情感与人物命运的方式重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则认为,《大江大河2》是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史诗剧,也具有行业剧的特征,“主创团队通过国情调研和田野调查,深入研究了新中国化工发展史和乡镇企业发展史,借此写活了改革开放史。同时,该剧颇具电影的质感,场景复现达到了电影级别。”
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企鹅影视高级制片人张志炜,爱奇艺版权合作经理许晓楠等播出平台代表也结合《大江大河2》的播出、收视、观众互动情况以及在宣传推广方面的举措,探讨了该剧获得较强社会影响力、引发观众热议的主要因素。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则从年轻观众的独特视角分享了观后感。
作者: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