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救不了《热血合唱团》,强行煽情人物苍白,李丽珍胖了太多
4376
原标题:刘德华救不了《热血合唱团》,强行煽情人物苍白,李丽珍胖了太多
刘德华主演的励志片《热血合唱团》,原本是本周末最受关注的新片,周五上映首日排片占比20.6%高居榜首,却仅拿到694万元票房。上映第二天,单日票房迅速掉到第五名,豆瓣仅4.8分,排片大幅下降,刘德华也救不了它的票房和口碑。
这部影片由刘德华监制和主演,还有卢冠廷和雷颂德两位著名音乐人主演,李丽珍、谢君豪、关礼杰等多位香港老演员助阵,演员阵容和故事梗概听上去都不错,市场表现却如此糟糕,令人不禁诧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徒有热血情怀,没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热血合唱团》讲述了刘德华扮演的旅美华裔指挥家严梓朗接受卢冠廷扮演的恩师邀请回国,参与恩师旨在教育挽救差学生的“热血合唱团试验计划”,担任热血合唱团指挥,带领一帮人们眼中的废柴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互相治愈,最终在合唱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寻找到人生价值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框架让人一下子想起法国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既然站在经典的肩膀上,只要编剧在剧本上多下点功夫,导演拍得好一些的话, 就算达不到经典的水准,也会是一部温情感人的影片。
但是, 导演和编剧徒有表达“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热血情怀,却没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导致整个剧情几乎只有概念式的骨架和说教式的口号,缺乏真实可信的血肉和细节支撑,就像把一部5分钟的MV短片硬生生拉长到97分钟,却依然只有MV式的单薄故事和苍白人物。 该向观众交代的没交代清楚,杂七杂八地却讲了不少。
比如,影片对卢冠廷扮演的校长组建热血合唱团的原因和具体实施方案交待得太不清楚,仅仅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有教无类”的教学实验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教学方式也可以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何必须成立合唱团呢?
而且,这些人们眼中的“差”学生是从几所普通学校里选出来的,学生们平时应该还在各自的学校上学,在合唱团学习唱歌的时间并不多,为何片中对这些学生平时在学校的生活几乎毫无表现?给观众感觉他们似乎所有上学时间都在合唱团练歌。
影片开始时描写了一所重点中学的冠军合唱团,在雷颂德饰演的傲慢眼镜指挥家率领下练习唱歌,并且与热血合唱团的“废柴”学生发生小冲突的场景。原以为这两位指挥家和两个身份高低迥然不同的学生合唱团,会在后面的故事中有更加强烈的戏剧冲突,不料这条故事线却不了了之,令人感到可惜。
徒有优秀演员,缺乏塑造人物的空间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人物形象的苍白和单薄,全片几乎没有塑造出一个能立得住的人物。
刘德华扮演的指挥家严梓朗戏份虽然很多,但对他的个性描写和人物背景交代却非常少,以至于结尾他突然向学生坦白他是在美国交通肇事逃逸后来到香港的,令人感到非常意外,也与全片他一派正气、为人师表的人物形象不相符合,似乎是为了达到在音乐的陶冶下师生互相治愈救赎的主题,而刻意加入的情节。
相比之下,同样是刻画失意的老师和学生,《放牛班的春天》就高明和自然得多,尤其是对几位重点问题学生的塑造,更与《热血合唱团》有云泥之判。
《热血合唱团》重点塑造了冯信希等三个问题学生和一个自愿加入合唱团的富二代学生,其中有因混蛋父亲(关礼杰饰演)经常暴揍母亲(李丽珍饰演)而变得冲动爱打架的少年,有因父亲爱酗酒总是催着她打工赚钱而渴望被人关爱的少女,有因家境贫寒养成盗窃恶习的单亲家庭孩子……
但导演和编剧对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描写都如MV般蜻蜓点水,浮皮潦草,更关键的是对他们的问题家长突然转变缺乏铺垫,结尾硬生生地让他们为孩子感动,强行煽情,不合情理,导致谢君豪、关礼杰和李丽珍这样的优秀演员缺乏塑造角色的空间,在片中成为符号化的人物。
顺便吐槽一下:李丽珍胖了太多,再也不复当年风韵。
强行煽情说教,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屋
片中那个有盗窃恶习的爱吹口琴的孩子,后来明明是去归还盗窃的东西并且花双倍价钱买下,吴岱融扮演的热血合唱团独董为何不顾严梓朗求情坚持要用B计划,还把冒雨求情的严梓朗辞退?结尾莫名其妙又允许热血合唱团那帮孩子上台表演。
结尾的热血合唱团表演高潮戏,所有演员都很投入,刘德华对着手机画面隔空指挥的戏令人印象深刻,但这样的强行煽情,更多的是感动他们自己,因为缺乏真实可信的故事和人物,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
《热血合唱团》最大的亮点是片尾那首动听的歌曲。回家上网一查得知:歌名叫《谁能明白我》,郑国江作词,林子祥作曲,刘德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