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姚郭两家父母品行:将姚策和郭威当作尺度,为何这算审视偏狭?

4212

发布:2021-11-10 00:31:53  来自 乱世梦红颜 觅知友会员

原标题:评姚郭两家父母品行:将姚策和郭威当作尺度,为何这算审视偏狭?

 姚策和郭威初次见面合影

“从错换人生到偷换风波”,事还是那事,人还是那人,可是非已不是那是非。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说“错换人生”属于“郭家人”的主场,那么“偷换风波”已变成“姚家人”的道场。只是,从纷杂触发大半年来,除却姚策的病情在加重,索偿的追问有结果,回到两家人现实的生活中,却变成一地鸡毛。

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郭家人”对“错换人生”的追问,还是“姚家人”对“偷换风波”的触发,都已经完全超出私域范畴,因为就舆论的关注度来讲,基本上可以被列入“2020年度十大社会热点事件”,以至于跟“当事人们”相关的利益考量及家长里短,也被全量的展露在镁光灯下。

这导致,“事情真相”势必进入分层的图景之中:其一,“当事人层面上的真相”,虽然不可称之为“绝对真相”,但总还是离“绝对真相”更近一些;其二,“舆论池层面上的真相”,就是舆论借助媒体及知情人碎片化的“信息增量”,对真相进行具体评估。

事实上,任何事件的真相追问过程都会进入这样的分层图景当中。但是就“错换人生”及“偷换风波”来讲,很明显“舆论池层面上的真相”是要远压“当事人层面上的真相”,这样的局面好不好,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对于当事人们而言,可以利用舆论热度进行维权推进,但是却也不可避免地被舆论反噬。

要知道,就当前的事件图景而言,在“舆论池层面上的真相”中,两家人可谓都不讨好,因为但凡具体的是非进入家长里短的构架里,就意味着“自说自话,各说各理”。虽然,当“错换人生”在进入“偷换风波”之后,“姚家人”好像更主动一些,但却并不意味着内心的苦涩就能减少。

因为回到“评姚郭两家父母品行”的氛围中,舆论开始重拾姚策和郭威的存在感,并且就影响个人成长的两大因素“基因和环境”展开烧脑式论辩,最终将姚策和郭威当作尺度,反推姚郭两家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然而,即便出发点是开放式的,但是在最终的结论定性上,却还是进入审视偏狭的序列,这着实值得深思和追问。

一般来讲,人们在谈论一个人的行为是非时,会不由得联想他(她)父母的品行。因为作为父母来讲,一方面跟孩子有基因层面的传导,一方面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但是也要清楚一点,个人成长的不确定性也会来自于父母之外的因素影响。

普遍来看,在基因传导方面,智力层面的延续是被人们所认可的,当然外表性的指征就更不用说。但是回到品行方面,人们还是更相信环境影响,也就是父母对孩子品行的决定性影响。只是无论怎样去强调基因和环境的作用,至今也没有人敢说父母完全能决定孩子的全部。

从这个层面上而言,舆论中把“姚策对养母的态度”及“郭家父母对早期寻亲的回避”并入同一性序列,自然是有些牵强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前提是“郭威表现出的憨厚”及“姚家父母表现出的维艰”也被并入同一性序列。

以至于在“错换人生”的阶段,当事人姚策被黑化得很严重,而在“偷换人生”阶段,当事人姚策的生母同样也被黑化得很严重,这导致舆论场出现“姚策和生母”在基因决定论上是一致的探讨,同样的逻辑放在“郭威和生母”上也被强势的关联起来。

我们暂且不论“基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哪个更靠谱,可要是先入为主的认为哪个更靠谱,这本身就是智力上的偏狭。说到底,姚策和郭威也都是成年人,虽然以国内的亲缘关系来讲,子女在成年后并不能完全剥离原生家庭,但是在社会认知上起码应该有所超越。

所以回到具体个人行为层面的表现,就不能以“基因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展开推导,尤其从子女到父母的推导,更是显得荒唐至极。坦率地讲,体面的“吃瓜”就是要保持周遭的环境不被“瓜水”污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原味”(不添油加醋),“保持冷静”(克制性吃瓜)。

与此同时,之所以会出现“基因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就在于人们对于个体成长的看待,不是放在“延续尺度上”(基因传导),就是放在“构建尺度上”(环境影响),而对于个体自发性的成长部分始终是被忽视的,这导致不少家长在“鸡娃”的过程中,总是充满自我怀疑(生理的,行为的)。

说到底,关于教育的问题,精神层面的自我成长被严重低估,也就是人性的教育总是被放在家长里短中审视,而非是放在平静的原处体验中感受。这导致,个体的自我控制总是依靠身体激素和个人经验在调整,而非是依赖智性的收放进行自洽。

因此在讨论姚郭两家人的是非时,就更应该剥离父母和儿子的具体关系,无论是基因的传导,还是环境的影响,都应该是存在的,但也都不是绝对的存在。而回到两家人的是非恩怨上,无论是当事人们,还是舆论中的吃瓜者,最紧要的是搞清楚掰扯明白“错换”和“偷换”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