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童》唱跳RAP,红色故事全新演绎,流行文化穿越时空
4541
原标题:《新华报童》唱跳RAP,红色故事全新演绎,流行文化穿越时空
好久没看音乐剧了,在这个史上最拥堵五一假期,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的《新华报童》却带给我们一次难得的假期消遣时光。走进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那一刻,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时空大门,而这扇大门却又是那样的崭新,在这样一台红色主题的舞台剧里,有摇滚元素也有rap说唱,更有街舞律动。让观众这次时光之旅别致又新颖,原来一部讲述红色经典的主旋律音乐剧竟然也能如此演绎。
毕竟,音乐剧对于青年观众来说,看上去缺少主流娱乐效应的支持,而红色经典故事,貌似也与我们日常消遣距离过于遥远,但没想到的是,二者的碰撞,却以极具年轻化、少年感的姿态,碰撞出别样的色彩。可以说,从艺术总监甲丁、制作人&编剧曹瑜、音乐总监何琪等幕后团队的悉心打磨,到舞台上演员们的诚意且动人的演出,这场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在这个强调大众娱乐的时代,是一次对耳熟能详主旋律故事的重读思考,一次对传统音乐剧真正年轻化的呈现。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这首安娥作词,聂耳作曲的《卖报歌》可谓脍炙人口,我们“从小唱到大”,联系起这首歌曲的主题,除了表达了卖报工辛苦之外,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当然,这首歌曲也再次出现在了音乐剧《新华报童》之中,正如这句歌词:“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好,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该音乐剧的主题也是如此。
《新华报童》讲述的是1939年至1941年间,抗日战争背景下,一群街头少年成为《新华日报》的报童后,找到梦想和希望,并勇敢协助《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热血故事。初看这个故事,很多观众会将其与“样板戏”的格式联系起来,但在《新华报童》里,却用音乐剧这种包罗万象的形式,再一次的将红色故事与大众审美接轨,因为音乐剧呈现出了前所未见的少年感。
先来说形式,以叙事为主、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以及多样化的舞蹈形体动作,这是音乐剧的特点。但《新华报童》实则打破了我们对音乐剧的刻板印象。
在音乐表现部分,该剧选择了流行乐,且以打击乐和摇滚乐为主;在演唱部分,该剧则是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并融合了时髦的rap说唱;而在舞蹈形式上,也出现了大量街舞形式。因此在这部《新华报童》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报童们用电子乐和嘻哈说唱的方式,表达着一天的心情,用打击乐和摇滚唱腔这种极具攻击力的方式,且愤怒的诉说着反动派的恶行;展现卖报场景时,少年们在舞台上开始街舞对战,他们高声歌唱,大力跳舞,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反动派的不满和对正义的维护,这样极具现代感和时髦元素的呈现,很难让人相信,是源自一个脍炙人口的红色主题故事之中。
当然,这样的做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为了贴合流行文化,更因为这个故事的内容,也让这样的极具时髦和现代感的呈现方式,有了用武之地。不要忘了,《新华报童》,发生在街头,这是一切流行文化的温床,而我们主角,也是一帮少年。
该剧的主人公,江阳跟江雨——哥哥背着被炸伤腿的妹妹没日没夜地逃难,不知走了多久,他们来到陪都重庆,恰巧遇到一群报童被地痞流氓欺负,从此,叛逆能打但内心善良的江阳,也开启了他跟《新华日报》这份报纸深厚的缘分,除了主角之外,还有人狠话不多的平头哥、敢把稀饭当酒喝的九儿、“活得好像一条狗”却还仰望星空的小眼镜.....
故事的角色设定,使得该剧的人设朝气十足。他们就是一群正直青春年华,富有活力的少年,但动荡的年代,让本应享受青春时光的他们不得不流离失所、颠沛度日。因为他们将无处安放的精力,都释放在了街头:与敌人周旋、为正义发声;他们将大好青春年华,都为了更好地明天而奋斗。
因此,用流行文化去诠释这个故事,非但不会显得为违和,反而更会让观众贴合这个故事的精髓——80年前,还有着与当代青年观众一样的少年们,为了光明去释放自己的青春,无论哪个年代,少年之气,是一样的。可见,这是一种新奇又非常贴切的梦幻联动,两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统一在“少年之气”这四个字上,有那么一瞬间,仿佛那个年代的少年跟现代的少年合体,用独属于他们的方式表达爱国之情,令人动容。
最后,就是故事体验。强烈的戏剧性,使得舞蹈的编排就需要舞蹈编导有其对音乐独到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戏剧成分与歌曲完美结合的概念,首先将音乐的节奏与配乐拆分开,再为音乐配上戏剧性的肢体与表情,最后使音乐、肢体、表情在演员身上融为一体,从而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剧情又充满生命力的舞蹈,完成了剧情的推进,使得观感极为轻松,让观众跟随着舞台上的节奏和韵律,随心而动,又爽又燃。
一个红色主题的经典故事,融合了新鲜时尚的音乐类型融入其中,将嘻哈、Hip-hop、摇滚等音乐元素夹杂期间,瞬间让一个红色经典老题材焕发出了最具时代特质和潮流质感的风貌,更容易被当代青年观众所接受,《新华报童》融合得好不好,从观众的掌声就能体会得到。归根结底,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作品的精神内核所服务,而所有的艺术表达,都无法脱离大众审美。当我们被强烈的视听所震撼和冲击,当我们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所感动和激励,无疑更能从这奋斗的青春之中,唤醒对历史和先辈的记忆,并由此激起更多的热血情怀,用现代少年精神内核力量去致敬建党百年,致敬那个年代的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