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案:“郭威回九江祭祖”,为何这算抚慰姚家父母第一步?
2880
原标题:错换人生案:“郭威回九江祭祖”,为何这算抚慰姚家父母第一步?
郭威和亲生父母合照
“错换人生案”依然在媒体舆论中继续“飘摇”,不过“姚家父母”还是等来亲生儿子郭威基于世俗秩序的初步抚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养子姚策去世后,“姚家父母”应该还是深处悲苦的境遇中。只是他(她)们除却要将“错换人生案”追问到底,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重建余生图景。
然而对于“姚家父母”来讲,不仅要纠正情理层面的“错换秩序”,更为重要的是,他(她)们需要在世俗尺度中看到亲生儿子郭威的仪式性回归。当然,从现实的处境出发,郭威想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应该会是漫长的过程。毕竟在具体关系的重建上,必须考虑“郭威的小家庭”如何更好的落脚九江。
说到底,撇开现实只谈关系勾连,可能终究是一场空。从这个层面上看“郭威的回乡”,他大概也是希望姚家父母暂且能缓和一下心绪,起码以“乡土秩序”来看,“姚家父母”算是真正意义上把亲生儿子找回。要知道,从“割肝救子”戳破“错换人生”开始,“姚家父母”的心绪就始终是破碎的,直到养子姚策去世彻底散落一地。
不得不承认,郭威在后续的亲生家庭角色中,是必须要扛起“抚慰的人心”的重任,并且这注定是他余生一直都必须直面的问题,至于他对于养育家庭的态度来讲,还要看案情具体的走向,可无论如何,“养育情”总还是会牵扯着他,而这些较为纷杂的心绪,对任何人来讲也都是极大的考验,郭威应该也不会例外。
于此,就“错换人生案”来讲,不仅“姚郭两家父母”会长期陷入“自我撕扯”的困境,作为郭威而言可能也会如此。毕竟个体的存在本来就是综合性因素塑造的结果,血缘和养育,风俗和情感,如果不论倾向性,可能都是同样重要的。
坦率地讲,如果论感情深浅,相信“姚家父母”跟姚策的感情还是要更深一些。只不过人伦道德很多时候就是不讲人情的,以至于“血缘勾连”才会被奉为重中之重。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要否认郭威和“姚家父母”的勾连,而是希望在他(她)们余生的关系重建上,要多强调“日久生情”,只有如此,他(她)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找回失去的28年。
要承认,“郭威回九江祭祖”已经是在展开“弥合之路”,因为就“错换人生案”的残局来讲,“姚家父母”确实是较为悲情的一方,他(她)们在失去养子姚策的同时,也落下不少债务,这种时候如果亲生儿子不能立马归位,那么必要的精神性抚慰就必须做足。
但是回到更为长久的相处过程中,只有“错换人生案”彻底落定,“姚家人”似乎才能重新开始新生活,要不然仅靠这种氛围性的抚慰,也只能化解当前的心绪,而深处心底的悲愤还是需要真相释出去彻底消解,可就目前来看,这注定是个难解的过程。
虽然在可触的舆论场域中,真相好像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但是真要是想抵达所谓的真相,哪怕一层窗户纸也是需要足够证据才能去捅,要不然所有的揣测就都显得苍白无力。从这个层面上看待“错换人生案”的舆论困境,大概也就理解什么叫“舆论审判”的“看起来凶险”却显得“很疲软”。
另外,在当前社会下,即便交通便利可以打破地缘束缚,但是从“错换人生案”的内外声音来看,“血缘关系”依然被主流奉为圭臬。不得不说,我们依然还在“乡土秩序”中来回踱步,甚至对于很多父辈来讲,依然还是深处“乡土秩序”之中,去解释和掌控自己的运命。
比如婚姻秩序还是以男方的家庭关系为主,这跟西方社会完全是两种概念。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社会就是彻底拉平的状态,而是西方家庭相对界限分明一些。就比如有朋友告诉你他(她)要“带家庭成员”一起登门拜访你,他(她)很知道要和他(她)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而在国内,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可多可少,甚至还会临时起意决定谁去谁不去。就比如媒体就“郭威回九江祭祖”的报道中,其实郭威的妻子和孩子也一同都在,但是报道的表述上,更强调郭威,而没有展开谈论具体对象。可要是在英美国家,家庭包括所有成员,任何成员都不会代表其他(她)成员出现在具体的表达中。
与此同时,国内的世俗秩序中,“身份确认”、“关系勾连”往往比较依赖对“死者”的态度。“这一点”上,无论是从“姚策的葬埋地选择”,还是从“郭威回九江祭祖”都其实有很明显的“身份确认”和“关系勾连”的构建痕迹。
姚策选择葬在妻子的故乡,最可解释的考量就在于他回到祖坟显得尴尬,回到养父母那边的坟地更是尴尬,索性葬在离妻子和孩子较近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成全孩子的成长,也算是最为积极的选择。说到底,姚策之于生者,最大的意义也就在于“他的小家庭”。
而“郭威回九江祭祖”,除却前面提到抚慰“姚家父母”的作用,也在于血缘之外还勾连着朴素的伦理传承,这在强调宗族延续的家庭观念中,是较为重要的一环。虽然现在不同以往那么认死理,但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父辈,总还是无法逃离那套伦理框架,所以我们看见“姚家父母”喜笑颜开,大概是真的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