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收视夺冠,《觉醒年代》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

4223

发布:2021-11-11 18:33:37  来自 全网暗恋者 觅知友会员

原标题:豆瓣9分收视夺冠,《觉醒年代》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

 作者 / 灵樨

《觉醒年代》播出,质量惊艳。

开分8.9,目前评分9.0,豆瓣上评价人数超过1.4万,在今年播出的所有国产剧中评分排名第二。

根据以往的观剧经验,革命历史题材剧常常受众圈层较小,无法获得当下年轻人的喜爱。身为制作方,也往往将这一题材当成是献礼祖国的「任务剧」,并未考虑市场需求,因此常常评分较高而收视略低,亦或是由于过分强调伟人形象而无法达到艺术的高度。

《觉醒年代》播出后却全然没有这样的问题,第一集便成功吸引了观众,在央视播出时收视率稳居第一,由于春节排播问题,《觉醒年代》停更了10天,竟然引起了年轻受众在线催更,这在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剧中是极其少见的。

因此,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 将在这篇稿件中探讨《觉醒年代》叫好又叫座的原因,以及展望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方法论。

 切入点新颖:关于「建党」的两人三事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觉醒年代》作为献礼剧播出恰逢其时。若是提起「建党」,99%的国人想到的第一人便是毛润之,但该剧切入点新颖,从一个客观的视角,展现了共产党成立的全部过程。

《觉醒年代》主要围绕着三件大事展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

该剧以陈独秀(于和伟 饰)和李大钊(张桐 饰)这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主人公,毛润之只是一位配角。

剧集开场便是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相遇开始的,他们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但对于救国的理念存在着差异和分歧,陈独秀更是因为偏激的言论引起了留学生公愤。

但是二人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要想救国不是换一个总统或是皇帝的问题,而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于是二人开始分别创办刊物《新青年》和《甲寅》,在各自的刊物上发表文章battle。

二人回国先后入职北大,又认识了胡适、邓中夏、辜鸿铭等文化大家,在观点的碰撞与英雄惜英雄的情感中共同探索着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目前更新的剧情中,新文化运动已经结束,五四运动已然开启,用近30集的剧情讲述一段观众熟知的历史,这显然是传统电视剧的讲故事套路,采用循序渐进的叙事节奏。然而,即便是习惯了网剧快节奏的叙事方式,《觉醒年代》仍然俘获了大量的年轻受众,甚至在豆瓣小组讨论区中有不少针对历史问题的讨论。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剧,其更应该承担文艺作品最重要的任务——寓教于乐。文艺作品最初承载的任务便是娱乐受众,其次是政治宣教,二者缺一不可。以往失败的案例常常是无法平衡二者所造成的的后果,在这点上,《觉醒年代》做到了。

 人物塑造丰满:「不完美」人设及家庭补充

《觉醒年代》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有趣的。

陈独秀、李大钊的形象与我们在百度百科中及学生时代的课本中看到的既相似又有不同,这或许正是这部剧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他们二人的身上既有熟悉的正义感,又能够以各自的缺陷带给观众好奇心。

在编剧学理论中要求人物的塑造要是圆形的,尤其是主要人物,绝不能只展现人物的一面,否则就会是纸片人。在这部剧中,陈独秀并非一开始就成为领袖,而是以蓬头垢面的形象出场,他确实由于政治思想活跃而出了名,但当同学们询问他的高见时,他便言明:“这样的国,无药可救”。偏激的言论让他遭到了同学们的殴打。

《觉醒年代》的编剧在塑造人物时选择了「不完美」的方式,毫不吝啬地放大了陈独秀的缺点——说话直。他总是将「欠打」的形象贯彻到底,李大钊和他探讨救国思路,他直言共和道路行不通,这在宣扬民主共和的年代里是大逆不道,然而当李大钊询问他新道路是什么时,陈独秀又直言「不知道」,三个字噎得李大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国途中,当同人问他「新思想」是什么时,陈独秀又坦言「二十年不谈政治」,他的言论总是那么奇怪,在旁人看来是逆天而行。

再比如,陈独秀在船上遇到邹将军,白沙在一旁夸赞邹将军的仁义,曾经因为共和国成果被窃取而自杀。陈独秀却在一旁不以为然,讽刺地反问:“未遂呀。”场面一度陷入了尴尬。

除了正面塑造人物以外,《觉醒年代》也聚焦了几位先人的家庭。陈独秀与妻子相敬如宾,但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陈乔年和陈延年却对他误解很深,几乎断绝了亲子关系。

父子俩的关系很微妙,陈独秀为了历练两个儿子不给他们生活费,两个儿子于是习惯了勤工俭学,做过码头工,摆地摊卖过《新青年》,从未接受过家里人资助,也不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陈独秀明明心疼儿子,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一场父子围坐吃包子的戏将父子三人的关系处理地非常生动。

熟读克鲁泡特金和托尔斯泰的陈延年给「老古董」陈独秀上了一课,他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全社会的人都会通过自律来不断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而他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为最理想的「互助关系」——没有爱情、亲情、家庭等世俗的感情。而当陈独秀反问儿子称呼自己什么时,陈延年坦言:“我一直叫你陈独秀,陈独秀先生”。在外是「陈怼怼」的陈独秀竟然被亲儿子「怼」得没了脾气,只能尴尬地再给了他们一屉包子,回怼道:“陈独秀先生带来的,高君曼女士蒸的。”

在塑造李大钊时,编剧同样用了聚焦人物生活的方式,并没有以单线条的形式讲述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失败,五四运动是如何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又是如何诞生的这样一段政治课文,而是聚焦了陈独秀的家庭难题,李大钊与夫人的文化差距。

伟人们为国家冲锋陷阵、牺牲性命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关于他们在各自家庭、情感方面的焦灼却很少有人解读,而这些家长里短不仅能够让故事变得生动,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进程。

 经典桥段再现:让年轻人感受重读历史的快感

历史剧最重要的是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而要想做到二者的平衡,最要紧的就是如何处理好历史细节。

所谓的「历史真实」,并非是要求文艺作品中涉及历史的桥段一字不能改动,不是像纪录片一样地完全复制历史的车辙。而是懂得恰当取舍,在不改动大历史背景和时间线索的前提下,进行一些艺术上的微调。

《觉醒年代》在这点上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成功,剧情中不乏经典历史桥段的重现。比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包括《新青年》的创刊、《狂人日记》的完稿、鲁迅《药》中“人血馒头”情节的重现等。

这些出现在历史书、政治书上的经典桥段,经过艺术的改编呈现在了文艺作品之中,才能真正让年轻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历史的力量。也是这些经典情节的重现,才更加剧了历史真实的厚重感。

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们会从年轻化的视角探讨这些出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当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时,弹幕刷屏“课文来了”;当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观众们也表示对这段演讲内容非常熟悉。

看剧刷弹幕是年轻人的观剧方式,每当剧情发展到熟悉而又经典的情节时,总会引起弹幕的跃然。所以说,这种历史的熟悉感才是打开年轻人市场的一把钥匙。

在抓住年轻受众这方面,《觉醒年代》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为日后的主旋律题材创作提供了方向。实际上,今年播出的许多剧集都做到了既以质量搏口碑,又具有卖座的流量。比如《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等 扶贫剧。

不过这些剧集都毫不吝啬地邀请了当红明星加盟,演员的热度也不乏是这些剧集火热的原因之一,当然内容的品质则是更为重要的因素。然而这部《觉醒年代》没有流量加盟,甚至演员与人物本身的样貌也并非完全匹配,但就是因为生动的演绎让观众忘却了演员,仿佛亲眼目睹了这段历史的演变。

其实献礼无非只是一个契机,国家鼓励献礼剧的拍摄是希望观众铭记历史,也希望影视从业者以影像的方式让更多年轻观众理解历史,因此盲目拍摄历史纪录片是一个错误的思路,「寓教于乐」才是主旋律题材剧集真正的创作目的。

诚然,希望在《觉醒年代》的启发下,有更多类似的剧集可以跃然荧屏。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