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姐姐弃养弟弟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2211
原标题: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姐姐弃养弟弟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刚刚上映的《我的姐姐》以写实手法,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姐弟情,将中国式家庭中的亲情羁绊与个体追求独立之间的矛盾,刻画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真实得像发生在平淡生活中的你、我、他。 就如导演殷若昕所说,“选择成都作为故事发生的城市,就是为了让这个故事更有在你身边的感觉”。
加之演员们克制又富有张力的表演,让整个观影过程如同大雨天不撑伞一样,淋了个酣畅淋漓,让人直叫痛快。
不一样的姐姐
电影一开头就讲述了一场惨烈的车祸,安然呆立在车祸现场被警察追问与死者的关系。
“我是他们的女儿。” 安然的眼神透着木然。这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个24岁的女孩失去了父母。
正常情况下,作为姐姐的安然应该带着才6岁的弟弟安子恒,在众人同情的目光中开始相依为命的生活。 姐姐成为励志的家庭女主,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供其上学,伴其成长。
但本片中的安然偏偏不按“规则”出牌,她虽有一份医院护士的稳定工作,却对现状极为不满。 她省吃俭用,拼命攒钱备考,就是为了能去北京读研究生,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安然有一个条件丰厚的男朋友赵明,可以安然却不愿接受他的物质帮助,最后因价值观不同而分手。 安然本该抚养年幼的弟弟,却选择了弃养。
她的这些行为遭致其他亲戚的极力反对甚至大打出手。 这些反对者中也包括她 的姑妈——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姐姐,勤劳、朴实、温柔、肯干。
安然这种“自私自利、毫无奉献精神”的姐姐和姑妈这种“为他人而活”的姐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安然这种不一样的姐姐让很多人无法理解,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在没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况下,成年兄、姐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安然的弃养实在不合情理。 但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一个细节,安然在得知父母离世后,没有掉一滴眼泪,这样的安排,肯定有其深意。
果然,电影用适时的回忆和各种细微的镜头带我们走进了安然的内心世界,还原了一个被重男轻女思想笼罩的少女复杂的成长史:安然父母生下安然后就一直想要一个儿子,为了获得生二胎的资格,竟然伪造安然是残疾人的证明。
一次,街道干部上门核查安然是否残疾,安然故意穿了一条裙子,拒绝配合“演戏”,遭到父亲一顿暴打。
如果她乖巧、懂事,顺应父母的喜好,也许父母不会作出将她寄养在姑妈家的决定,偏偏她就是个骨子里不服输的孩子,这样的女孩在父母眼里是不受待见的。
安然想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的恶劣和生活的无助。 只可惜,最后她填报的北京某大学的志愿竟也被父亲偷偷改填了四川本地的。
重男轻女的思想让这个女孩的命运一次次被改写。
我想,安然对父母多少是带有怨恨的,求爱而不得,想逃离又不让。 最后在她18岁时,父母还是执意生下了弟弟安子恒。
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男权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当自由与平等的意识从工作领域延伸至家庭生活时,男女矛盾、亲子矛盾就不断增加。
安然对这个备受父母疼爱的弟弟是陌生的,甚至是排斥的。 当亲戚劝说她抚养弟弟时,她当众驳斥亲戚说“我和他(指弟弟)不熟”。
安然拒养弟弟, 但她并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利己主义者,恰恰相反,她的骨子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送养过程中,安然对待选家庭一一面试,而不是随便送养。 确定了收养家庭后,她将房子卖掉后拿出一半的房款给领养家庭,让他们对弟弟全心照顾。
在工作中,安然也是全心全意,发现错误医嘱及时提醒医生纠正。 在感情中,面对男朋友提出的各种违背初衷的妥协方案,她坚决拒绝。
于此种种,我看到了一个当代女性,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生活的困顿、面对世事艰辛时所表现的坚强、独立、果敢和责任心。安然真是个有魅力的女性。
不一样的弟弟
对未成年人的关注,是社会普遍的共识。
影片中,弟弟在失去双亲沦为孤儿的背景下,总不免让人怜悯,但导演并未将其塑造成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形象,相反,安子恒和其他孩童一样,调皮、天真、有情又有趣。
他在被送养之前,获得了短时间与姐姐共同生活的机会。 也是这段时间,姐弟俩从陌生到熟悉,从相互嫌弃到彼此依恋。
就像所有进入陌生家庭的孩子一样,对于突然闯入安子恒生活的姐姐,他是排斥的、怀疑的。
惹怒她,把食物倒在姐姐的床上, 在安然男朋友的妈妈面前叫安然“妈妈”……如此种种, 都让安然火冒三丈,坚定了送养的决心。
但这并非安子恒的原意,这只是他对这个不熟悉的姐姐的一种试探。
安子恒和安然不同,他是在父母爱的温床下长大的孩子,他的童年满是爸爸的拥抱、妈妈亲手做的肉包子,他的内心是富足而充实的。
所以当姐姐跟他提起父亲的时候,他会说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 。
这种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总是善解人意的。
“姑妈要做饭,舅舅靠不住。” 6岁的安子恒已经对身边的大人有了初步判断,“我只有你了”,他知道姐姐是个尽职尽责的人,他会主动爬到姐姐背上,然后撒娇地说: “你跟妈妈一个味道。 ”
在安子恒完全信任并接受了这个姐姐后就不难解释,影片后半段,安子恒为何会背着姐姐偷偷联系那个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的收养家庭,成全姐姐的梦想。
一个小男孩似乎做出了一些超出他年龄的举动,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给予孩子的爱总是会在孩子的身上加倍放大。
影片的最后,收养弟弟的新家庭拿出一份协议书,要姐姐签下书面承诺“不再见弟弟”,弟弟站在院子里,背对着姐姐,姐姐噙着泪,扭头看了下弟弟,手中的笔迟迟无法落下。
影片是开放式的结局,又不免让人陷入沉思。 如果,我是姐姐,我要怎么选。
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最后,影片要解决的是弟弟的抚养问题。
我看到网上有网友评论说,安子恒在收养家庭生活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诚然,影片中的收养家庭是被安然相中的,他们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有满满的收养诚意,他们愿意先和安子恒培养感情后再行收养,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知道安子恒喜欢足球,会提前备好礼物送给他,待人接物、谈吐风度都给人留下了好印象。
相比之下,姐姐安然已经辞职,正在准备考研,时间精力和物质能力都无法跟收养家庭相比,安子恒由姐姐照顾,不但无法弥补他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也无法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如果将安子恒送养,似乎解决了所有问题,但这个收养家庭要求姐姐不能再见弟弟,实际是人为切割了亲情。
根据收养法的规定,收养关系一旦成立,原监护关系就消除,安然自然解除监护责任。 但连面都不让见,又有点近乎绝情 。
从姐姐与弟弟的关系来看,弟弟是特别疼爱姐姐的,他不惜牺牲自己对姐姐的依恋也要成全姐姐的梦想。
如果真正站在安子恒的角度考虑,是不应当限制他对姐姐的感情的。 孩子已经6岁,有非常强 的自我认知,强行剥夺他的亲情,并不是爱孩子的表现。
可见,这个收养家庭对安子恒不是亲生而是被收养的身份是介意的,这种介意是不利于孩子未来成长的。
安然其实也想过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让舅舅抚养安子恒,这样她既能随时看弟弟,又有人照顾弟弟,她也可以一心一意得备考研究生。 可是,当他看到安子恒在舅舅的麻将室不但学会了打麻将,还抽烟,安然愤然地拉回弟弟。
孩子成长的过程何其复杂,抚养一个孩子就像一场持久战,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敌人”,要开展什么样的“斗争”。
就像安然的成长故事一样,她经历了堂哥和姑父的长期虐待,却选择忍辱负重。
孩子必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才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和国家监护制度。
成年人在处理未成年人的问题时,应该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思考,从心理、身体各方面进行处遇。
当孩子的家庭无法对孩子进行监护时,也可以寻求国家的帮助,由民政部门进行临时或者长期监护,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孩子,包括安然的弟弟。
安然爱弟弟,弟弟也爱她。 如若她放弃抚养弟弟,在给弟弟选择收养家庭时应当综合考虑其道德品质、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与孩子生活情感上的联系,让弟弟在完全轻松自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也许,家庭条件可以不是最好的,但真心爱孩子是最重要的。
编辑丨 肖玲燕 设计丨 刘岩
文丨 资晓露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三级检察官
购买 《方圆》2021年4 月上期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