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指环王》打一星,怒批《阿凡达》是烂片,年轻人看不懂经典吗
748
原标题:给《指环王》打一星,怒批《阿凡达》是烂片,年轻人看不懂经典吗
《指环王》三部曲修复版重新登陆内地大银幕,对于大部分影迷来说如同“过节”一般。
不同于之前重映的《阿凡达》,这次的《指环王》可是做了4K修复,清晰度远超几乎没有修复的《阿凡达》。
另外,作为魔幻史诗片的巅峰之作,该类型片在今年几乎“绝种”,而科幻片却不断发展,能够在大银幕上重新看到《指环王》这样史诗大片,机会实在难得。
《指环王》的成就不用多说,无论多少年过去,它都担得起“经典”的称号。而且有着“历久弥新”的韵味,越发令人怀念。
但就在《指环王》第一部登陆大银幕后,网络上却出现了不少质疑声,甚至有影迷直接打出“一星”的不及格成绩。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打出“一星”的理由实在让人瞠目结舌。有人说“居然没有结局”、还有人说单部片长接近“3小时”太冗长、更多人认为“剧情平淡且高潮戏不突出”等。
不得不说,这些打出“一星”的影迷实在没有看懂经典之处。
首部曲“没有结局”完全可以理解,后面两部影片将会很快上映,真正的大结局肯定是放在第三部里。
虽然没有大结局,但首部曲依然给出了一个“结局”,即护戒小队被拆散分成了两组,为后面两部的“平行叙事”埋下了伏笔,也为人物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没有了人皇、精灵和矮人护送的霍比特人将经历更为凶险的冒险,接受更为严峻的考验。纵观整个三部曲,首部曲是最具“公路电影”风格的影片,犹如中国经典《西游记》一样精彩。
到了第二部,影片风格走向了传统的史诗战争片。而到了第三部,导演彼得·杰克逊甚至拿出了些私货,让影片带上了些好莱坞B级片的风格元素,更强调奇观和动作场面。
另外,第一部影片成功建立起了观众对于“中土世界”的整体认知,没有首部曲的铺垫,后面两部的故事和共情感将大打折扣。
很多人觉得影片长,其实3个小时片长已经是浓缩的精华。影片推出的加长版时长达4个小时左右。虽然片长有3小时,但每一帧画面都有着精美的布景,叙事上也是环环相扣。大片不能有局促感,韵味都藏在“满”中。
仅仅是每一帧画面中的细节打造就值回票价,觉得冗长,只能说一些影迷被“快餐文化”惯坏了。在艺术上,《指环王》是孤独的,是古典主义叙事最后的荣光。
在这个看剧都需要“倍速”观看的时代,有多少人有耐心坐3个小时看一部电影呢。
当然,这并非内地影迷独有的情况。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史诗片《爱尔兰人》从拍摄到上映都折射出了经典影片、古典叙事正遭受流媒体观影的“革变”。
黑帮片和魔幻史诗片一样,因为经费高、风险大,制片厂不愿投资,年轻观众也觉得影片不够“潮”,太老旧了。经费不够,大部分观众不认可,导致同类型的影片越来越少。
《爱尔兰人》虽然陈旧,但并不能说它就是烂片。这些影片依然是伟大的电影,只是缺少了些现代化的“包装”,时代感太强了,离年轻观众有些距离。当然也有部分年轻观众非常喜欢这类影片。
不仅是《指环王》这样的史诗片,《爱尔兰人》的黑帮片,连观众缘十足的科幻片也不被年轻人认可。《阿凡达》重映时,有观众也怒打一星,大骂“被骗了”、“怎么又来圈钱”,“特效过时了”等。
其实,即便是放到现在来看,无论是《指环王》或者《阿凡达》,甚至是《爱尔兰人》里用到的面部抓取技术,其特效效果依旧非常给力。
抛开特效,《指环王》从幕后到“台前”,放到现在,仍然可以跻身经典行列。影片中人物的铠甲和宝剑都是“实物”,并非廉价的模型,包括饰品上的花纹都是订制的,就是为了突出影片的真实感,打造出史诗氛围。
提到《指环王》,不得不说小说的作者托尔金。
他撰写小说时并没有提供一种全然虚幻的“假世界”,而是在作品中处处反映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比如对战争、对工业革命、对人类欲望,对“另一种真实”的感知。所以,这部小说给战后缺乏精神依托的现代人提供了“希望”和“光明”。
而导演彼得·杰克逊通过精湛的“改编”,高度还原了小说中的真实感,并且取得了恰到好处的平衡,为这个意义碎片化时代的当代都市人,提供了重构精神和价值信仰。
电影《指环王》复活了一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旧世界,也让它成为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了观照现实的延伸性。
老片重映,并非单纯圈钱,而是提醒我们,电影最大的魅力不仅是技术,还关乎故事本身,以及它如何反应出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毫无疑问,《指环王》是古典主义、英雄主义最后的荣光,导演彼得·杰克逊用现代技术再现了古典叙事的精髓。难得的是,技术没有僭越叙事,规规矩矩地为故事和人物服务。
影片依然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邪恶看上去如何强大,当善良被蒙蔽,勇气被摧毁时,只有所有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够对抗凶恶的暗黑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