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刺杀小说家》导演路阳:只要相信,就能实现

5021

发布:2021-11-11 19:24:38  来自 纯情小火鸡 觅知友会员

原标题:专访《刺杀小说家》导演路阳:只要相信,就能实现

路阳

 文 |林莉丽

 编辑 |姬政鹏

《刺杀小说家》是一个关于两个世界的故事。雷佳音饰演的父亲为找到失踪的女儿,接下刺杀小说家的任务。而小说家笔下的奇幻世界,也悄悄影响着现实世界中众人的命运……

2016年春天,《绣春刀Ⅱ修罗战场》开拍前的一个月,华策影业的万娟给路阳发去了《刺杀小说家》的小说。三万字不长,路阳用一个多小时看完随即和万娟说:“这小说你别给别人了,我想拍、特别想拍。”

2018年初,《刺杀小说家》的剧本放到了特效指导徐建面前,徐建同路阳说,“老路你疯了,你确定要做这样一个东西吗?”动作指导也说,从没想过会是这么疯狂的一个剧本。之后的日子里,从没想过到做到、从不相信到相信,他们一道将文字变成了影像。

2018年11月5日,《刺杀小说家》在青岛开机。董子健还记得开机仪式上,导演路阳跟大家说:“我们要开始做一部很厉害的电影!”因为是路阳说的,董子健相信并且感动。

今天回顾影片的创作过程,路阳觉得电影最难的,就是种入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也是电影的主题——“只要相信 就能实现”。对剧组而言,是相信中国团队能在5年内完成这样一部高质量的奇幻、动作、冒险电影;对观众而言,是相信两个世界并从中寻找情感的契合点。

2月12日,《刺杀小说家》正式上映。路阳向记者分享了影片的创作过程。路阳说,电影的创作过程身体力行地验证着电影的主题,  “开始很多人不信,但是最后我们做到了。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相信了,只要相信,就能实现!”

 小说

《刺杀小说家》是双雪涛《飞行家》中的一个短篇。在三万字的篇幅里,作者建构了现实和小说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并通过人物的不同侧面将两个世界紧密地勾连在一起。从电影改编的角度看,小说视角多、线索丰富、类型空间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强戏剧设定也意味着需要通过大量的内容填充跨越文本,实现逻辑自洽。

路阳被小说一击即中,也充分考虑了从小说到电影两种不同文本间转化可能面对的困难。“从创作角度来说,改编并不比原创轻松,甚至可能更难。但我实在太被小说打动了,我觉得可以把它拍成一部有趣的电影”。

路阳在小说中看到了“困境下看似无意义的残破人生所迸发出的强韧的生命力,且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尝试以一种“新鲜的、年轻的、有漫画感的大视效电影”的形式加以呈现。

 “我们不去做好莱坞电影的仿制品,我们要做一个中国文化感很强的电影!”

 剧本

路阳对《刺杀小说家》的判断是无论拍成文艺片还是商业类型片,都绕不开两个世界的呈现。要以电影沉浸式的方式呈现两个世界意味着巨大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因此必须有一个普适化的主题,要足够商业和类型,能够很容易被观众看到并形成情感和价值。

“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要花钱,要呈现饱满的情绪和力量,我不希望把电影拍亏了,因为拍亏了就意味着没有很多人看到,我是一个被电影改变的人,希望创作能被观众看到并创造情感和价值的电影。我相信电影,相信通过电影能做这样的事情。”路阳说。

2016年3月路阳第一次看到小说,3 月下旬编剧们开始和原作者探讨故事、人物。开始创作前,路阳与双雪涛有一次长谈,求证了许多关于小说的细节,比如千兵卫和久藏名字的来由,机器娃娃阿拉蕾背后的伤感意象……想法得到小说家的验证,路阳心里也会升起一个个小欢喜。

之后就是漫长的剧本创作期,路阳对国内团队技术的成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尽量少对剧本创作的限制。“这是一个充满了奇观和人物壮阔情感的故事,剧本不能太拘束,否则无法达到让观众相信的效果。”路阳说,创作一定要打开,但也不能无根据地任性。

剧本阶段路阳的另一个坚持是充分考虑观众和角色的互动,“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观众要跟人物同步,甚至提前一点点,也不能太多。”

2017年7月,25000 字左右的精细大纲完成。尽管有了精细的大纲,进入剧本依然很难,很多地方会卡住。路阳分享了一组对比数据,  “绣春刀”系列剧本篇幅大约在32000字到35000字,《刺少小说家》第一稿剧本是55000字,后来精简到47000字,在充分考虑电影的呈现方式前提下,加入了许多小说中没有的场景和情节。

 演员

剧本确定之后,接下来是筹备建组、敲定主创。按照行业的惯例,演员的时间越早约越好,但路阳的习惯是剧本不做好就不着急谈演员。也许是功不唐捐,谈演员这个对很多项目而言最恐怖的工作在《刺杀小说家》的推进过程中却异常顺利。用路阳的话说,“颠覆”了他对谈演员这件磨人差事的认识。

《绣春刀Ⅱ修罗战场》中,雷佳音贡献了绝妙的表演,路阳当时就跟他约好找机会再合作。后来一起读《刺杀小说家》剧本的时候,路阳才知道雷佳音当初只看了半部剧本就签了合同。等两个人终于一起仔细把剧本读完,雷佳音长长舒了一口气:“放心了,是个好剧本!”

同杨幂的交流也非常顺利,路阳给杨幂讲了一遍故事,杨幂当场表示,“我来,档期我去跟公司说”。

2018年8月,距离电影开机还有三个月,董子健就开始提前健身训练,到9月底他的体脂率已经降到12%。10月中,接受了动作训练的“小董”已经能以矫健的身手完成各种腾挪翻飞的动作了。

路阳眼中的于和伟是一个精于琢磨微表情的多面手,电影中他使用了体验派和表现主义两种不同的表演体系,让路阳感叹能请到他是自己的运气。郭京飞在电影中饰演的是一个古灵精怪的角色,有点像“卷福”在《霍比特人》中饰演的那条龙,每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化妆,很辛苦且几乎没有露脸的机会,郭京飞轻松应允并出色地完成了角色,“作为导演,我由衷感谢郭京飞作为一个演员在创作上的好奇心和兴奋感。”路阳说。

 流程

2018 年1月3日,《刺杀小说家》开了第一次主创会,随即进入了10个月的筹备期。开始筹备前,路阳看了《阿凡达》的制作花絮,得知卡梅隆从剧本、筹备到拍摄前后用了十年,路阳一下子慌了。“来不及啊!”路阳说,“我开始担心我们的时间不够!”

随着工作的深入,路阳发现其实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前人的经验适配我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路阳说。

把4万多字的剧本变成高效可执行的拍摄方案,中间涉及多部门的配合和衔接。比如导演和摄影指导根据剧本完成文字分镜、故事版老师根据文字分镜画出故事版;特效部门根据文字分镜和故事版制作重要场景的预览,根据美术和造型部门的概念图,创建所有的素材和资产;动作部门设计每场戏的动作方案……据介绍,《刺杀小说家》的分镜做了整整四个月、共完成2100个分镜头。

路阳举了一个例子,  “分镜时我要求美术给我每一个场景、每一场戏的方案,因为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调度,一扇窗、一个门,花园有多大……当然不可能所有场景一起出,要考虑先后顺序,要盘算哪些必须先做,分镜、预览、动作、造型……所有部门联动,每周开会拉通流程。” 路阳说,从开始就预料到这将是一部涉及频密沟通的电影,因此一早就锁定国内团队合作。

“我们要整合不同资源、技术、流程和环节的公司,让他们进入一个大的流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虽然我们是第一次来做,但是必须是一个可操作的,可以达到我们需要呈现效果的这样的方案。”路阳说。

据统计,《刺杀小说家》开拍前10个月的筹备期里,大部分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强度都不亚于电影拍摄。剧组在青岛拍摄期内,也维持着每天14小时到16小时的高负荷运转。

 “我们不是为了规范流程而拍这样一部电影,而是要拍这样的一部电影,必须有这样一个流程、掌握这样的手段。”今天回头看,路阳在认同好莱坞视效大片的技术优势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中国方法和中国流程的价值。“好莱坞有很多大视效电影的经验,我们也不是从零开始,我们有很多方法,关键在于如何把碎片拼成完整的拼图。我们没法像好莱坞那样做,我们得拿出中国自己的办法和流程来,让观众看到不输于好莱坞的效果,甚至有些地方比它更好。”

    特效角色  

《刺杀小说家》拍摄之前,中国电影人还没有尝试过在一部电影中完整地使用动作捕捉、面部捕捉、虚拟拍摄,通过这样的流程去构建一个非常生动的数字角色。《刺杀小说家》中有包含赤发鬼在内的三个特效角色,如何将他们生动地呈现在大银幕上是剧组必须面对的难题。特效化妆再好,呈现的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人和摄影机的比例是一定的, 拍不出巨大生物在大银幕上那种震撼力。权衡之下,路阳决定构建三个特效角色,用“动作捕捉”加“面部捕捉”的方式去驱动这些角色。

谈及片中的赤发鬼,路阳觉得这是一部有漫画感的电影,“即使是反派,也不想让它特别难看。角色前前后后改了几十版,不断调整包括胖瘦,鼻子宽度, 脂肪厚度,肌肉拉伸感,眉头角度等细节。”最终实现了一个毛发、毛孔逼真到有呼吸感的特效角色。

“动作捕捉”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尝试在一个摄影棚里全方位安装了 100 多个摄像头,演员身上有很多小的跟踪点,对应在这个环境里面的坐标,通过摄影机跟踪采集演员表演的动作数据。把所有的数据整理好之后,绑定到数字模型上,依靠动态数据驱动模型,再把模型放到虚拟引擎的环境里,实现演员在虚拟环境中的角色表演。

虚拟拍摄就是演员在现实环境中、其他素材都在虚拟环境中,通过将摄影机投射到虚拟环境中,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成的场景拍摄。拍摄过程中,摄影师控制摄影机的所有运动、包括镜头数据都被投射到引擎的环境中。在虚拟引擎里,摄影师如果需要摄影机以100 倍的速度跑起来,只要改一个参数就可以实现虚拟世界里的百米移动。

路阳告诉记者,虚拟拍摄相关技术在《金刚川》中郭帆执导的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因为迫切地想把这部电影拍出来,所有过程中的困难都要想办法克服,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也希望与同行分享。希望通过不断拍摄这样的电影,逐步把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流程完善起来,中国电影需要借由这样的类型作品,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路阳说。

    道具  

“城市里老百姓用生产工具作为武器,可能是打铁的锤子、割草的镰刀。所以我们的道具武器是很有蛮荒感的,既跟他们的身份和职业相关、也要跟整体的美学贴合。”路阳说。

《刺杀小说家》的拍摄过程中,主创们都很喜欢去道具库房,里面有很多大型陈列架,从战斧、刀、盔甲、武器到大型的孔雀车,因为做得太棒了,演员们常常爱不释手,并预约了拍摄后要带走的道具。

“服装,道具、兵器、盔甲后期特效,声音部门还要用到,所以只能先许给演员,用完了再给他们带走。”路阳说完不忘加一句,“好多都许出去了,到我这估计不剩啥了。”

    两个世界  

《刺杀小说家》的戏剧张力和看点之一都在于两个世界的设定,“现实世界跟我们很接近,异世界要有很强烈的质感,两个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想设计一个东方感十足,又很新鲜的世界,选择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作为异世界的基底,不断加入新的元素。”路阳说。

电影在青岛和重庆拍摄,电影中的现实世界则以三江市命名。“这样的故事,让观众相信是一个课题,现实世界太实,和意象世界的衔接会很困难,现实部分离地观众又会失去连接和带入的基础。”路阳说。小说原作的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东北,路阳则将片中关宁和路空文的角色分别安置在东北和三江市,“我没去过重庆,但是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一个适合在重庆讲述的故事,也希望在角色的南北差异中寻找某种戏剧性。”

    中国团队  

采访中,路阳肯定了好莱坞在大特效电影方面70年的经验,也为中国电影人从《寻龙诀》到《流浪地球》的艰难探索振奋。谈到坚持与中国团队合作的用心,路阳说,“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提出新需求,开发新应用。如果是国外团队来做的话,下一次拍摄可能意味着再次平地起楼,所以我特别希望通过一个个项目带动国内团队成长,从各个角度追赶世界先进电影工业的步伐。”

路阳坚持与中国团队合作的一个理由是,这是一部技术流程十分复杂且时间非常有限的电影,必须通过高效的沟通保证效果。  “好莱坞并不了解我们,我们可以拍出中国的故事。”路阳说。

    时间  

“绣春刀”系列两部电影,每一部的制作周期都在三年左右。《刺杀小说家》按计划做了5年。谈到电影的创作周期和导演的艺术生命,路阳说之后会越拍越快,可能会再拍8部到12部电影。未来依然会关注个体信念感的主题,这也是他从《绣春刀》到《刺杀小说家》一直探讨的。路阳成长期内有几部重要的电影让他自信是一个被电影改变的人,“相信人、人类的温度”。

“之前看《MAD MAX》,那部电影太酷了,导演和摄影师加起来快160 岁了。我希望到我 80 岁甚至更老的时候,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那是我追求的。”路阳说。

声明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