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丨看过IMAX版《阿凡达》,是一件很凡尔赛的事

764

发布:2021-11-10 22:05:19  来自 如花的旋律 觅知友会员

原标题:想当年丨看过IMAX版《阿凡达》,是一件很凡尔赛的事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截至3月13日13时许,电影《阿凡达》内地重映票房突破5090万,反超《复仇者联盟4: 终局之战》,重回全球影史票房冠军宝座。(而截至3月14日9时,该片重映票房已过9700万元)


截至3月13日13时许,电影《阿凡达》内地重映票房突破5090万,反超《复仇者联盟4: 终局之战》,重回全球影史票房冠军宝座

早前《阿凡达》预售时,为庆祝重映,连购票系统的选座标识都被换成了蓝色。十多年后,这部电影再次回归电影院,依然当仁不让成为产出票房最高的观影首选。

配合重映变“蓝”的选座页面

今天的年轻观众,被杜比影院、IMAX、CINITY、MX4D、RealD、LUXE等各种高规格影厅宠坏,中国巨幕甚至都已经嫌“土”,他们可能难以想象,当年的观众为了以正确的打开方式观看一部极致的视效电影,可以有多拼。

2010年初,《阿凡达》上映时,全国只有11个IMAX影厅,甚至连3D放映机在许多影院都还没有普及。一部詹姆斯·卡梅隆的神作横空出世,让人们意识到,电影这种造梦机器可以怎样的登峰造极,而中国的电影工业从生产到放映端都还如此经不起考验。

《阿凡达》虽然第一部3D电影,但却是把3D观影彻底普及的一部电影。它区别于以往电影拍摄的最大一点是采用了这套卡梅隆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改进后的摄影机所获取的银幕呈现效果将更具深度。据报道,其实早在1995年卡梅隆就已经想拍摄《阿凡达》了,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制作出来;即使制作出来,也没有几家影院和大银幕可以支持放映。

《阿凡达》上映那会儿,笔者还是个学电影的学生,卡梅隆是教科书上的神。卡神憋了十几年的大招,这哪是一部电影啊,这简直是科技的前沿、行业的未来、情怀的践行、艺术的巅峰啊,必须要好好观摩瞻仰!然后就只剩下一个问题……买不到票。

当年的《阿凡达》有多火,一位资深电影行业的记者前辈说,当时上海和平影都的影院经理,天天上新闻。每一天的媒体上,不管报纸、电视、网络,都在报道大家为了看《阿凡达》IMAX买票排队的种种事宜。

2010年1月11日,北京,电影《阿凡达》上映后的第一个周末,北京各大影院人满为患。 视觉中国资料图

今天说一个妈妈裹着棉被为生病的孩子通宵排队,引发网络声讨;明天说影院经理决定下周涨价到200元引发讨论,这是市场经济还是坐地起价;再后来黄牛票卖到500一张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这成了全国几个城市的通用行情;外地影迷打着飞滴、火车到大城市只为一睹IMAX真容也成了那两个月大家的常规周末活动;技术流影迷开始在豆瓣、天涯等社区给大家科普不同版本的《阿凡达》在画面信息上的差异;连电影院外的停车场收费都从5块涨到10块,因为看车大爷说,“这部电影太长了。”

除了IMAX版本吸引观众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一些城市并不充裕的3D影厅也同样供不应求。那会儿想看《阿凡达》是必须提前买票的,上班族下班后想去影院随手看场电影?不存在的。一些影院临时加开3D版的放映场次,最晚一场在凌晨1时30分开演,这也意味着看完电影已是凌晨4点多,即使是这样,依然有大批观众捧场。

还有衍生新闻,诸如香港媒体曾报道,个别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了头晕甚至呕吐的极端现象。在浏览某电影论坛中笔者也发现,北京也有观众在观看《阿凡达》时出现了呕吐现象。

因此,还有媒体在关于这部电影火爆现象的新闻报道中援引医生的建议,容易晕车的观众在观影前,可以服用一些晕车药。

防晕小贴士。

幸而身在魔都,尚有和平影都那么一家拥有IMAX影厅。记忆里当时排队排得叫一个壮观啊,人头攒动的可以沿着汉口路、云南中路、福州路、西藏中路绕来福士广场整整一圈。这种排队的盛况,只有很多年后新开的喜茶和鲍师傅可以匹敌。

记得那会儿和平影都每人限购4张(涨价后变成限购2张),我们班同学本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觉悟采取“团战”购票策略。班长是男生带头起早,之后女生起床后去接班,没课的替有课的去买票,买到已经是好几天后的票了。

实际开售后排队到买到票的时间不长,主要是凌晨去排队占坑这事确实是需要奉献精神的体力活。在此感谢并怀念已经毕业多年远在大洋彼岸再也没联系的班长大人。

虽然前面例举了一大堆身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抱着顶礼膜拜心情去看电影的初衷,但立体巨幕中的极致沉浸感,让人完全进入到故事当中,基本也无心“学习”,那种极为真实的奇观就好像那个潘多拉星球真的存在,而那些蓝色的纳美人虽然长相并没那么讨喜也让人真真切切地与他们共情。

《阿凡达》剧照。

尽管看完的时候也有一丝失落,觉得故事如此简单少了些余味,但能够这么过瘾地看到一个超乎想象世界的存在,以及那种天马行空充满主观视觉观感的飞行体验,对叙事的挑剔简直属于“要啥自行车”。何况当年看《阿凡达》的社交意义,似乎也大于电影内容本身,在人人网上晒出一张IMAX电影票,就能收获无数羡慕的评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妥妥的“凡尔赛”。当时网络上还产生了某种看《阿凡达》的鄙视链,对于看过IMAX版的人来说,其他人可能等同于没看过这部电影。

有业内人士说,如果没有《阿凡达》,中国电影的院线加速进程可能延缓3-5年,这话应该不夸张。那一年,中国的IMAX影厅仅占全国放映银幕数的约0.4%,却赢得了约8%的票房收益。

观众堪比春运的购票热情,以及高度市场化机制下,人们愿意为优质内容付出高额买单的行为都大大刺激了行业的信心。大量的影院开始淘汰旧设备改造新影厅,据说,杭州的大小影院,就因为观众集体抛弃2D版本《阿凡达》改等3D版本,而手忙脚乱地紧急加购安装3D设备,无奈设备断货只能傻眼。

广州媒体曾发表文章,质疑城市文化设施的缺失。

从更长的一段历史来看,《阿凡达》不仅卷走了27亿美元的巨额票房,还实打实地普及推广了3D制式。《阿凡达》对宣传3D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以往10部3D电影和任何创意出色的广告,尽管在它之前,2008年的《地心游记3D》、2009年3D版的《飞屋环游记》,《冰河世纪III》都有着普通2D电影所无法企及的视觉效果,但比起《阿凡达》,它们都只能算作“预热”。

在全球观众为这部电影疯狂后, 3D电视很快也成为热门家电。众家电厂商陆续宣布了3D立体高清电视产品线,DVD播放器上也加入了3D按键,某种奇怪的一键把画像变模糊再戴上红蓝眼镜看蹩脚伪3D画面的家庭观影风潮也吸引了不少人买单。

当然3D热潮后遗症带来的坏影响是,有一阵许多电影会为了卖高票价而制作伪3D版本,而影院为了省钱又不开足银幕亮度,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3D几乎快要和更差的观影体验画上等号。

同时,技术的发展让电影行业引发一轮轮的变革和讨论,冯小刚作为当时最具商业嗅觉的导演率先宣布将制作《唐山大地震》的3D IMAX版本。后来有了姜文、管虎等导演用上IMAX摄影机拍摄中国大片。

一部分声音开始质疑当数字技术可以制作出逼真的海浪、云彩,会否有一天摄影师不再需要布光运镜,演员不必磨练演技,剧作家也不必构思情节?当然这方面的声音后来一些重特效、轻剧情的电影票房扑街就是观众给出的最好答案。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3月10日,《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发布向中国观众问候的视频,并宣布《阿凡达》将在中国重映,他希望得到中国观众的支持。

在《复联4》之前,《阿凡达》全球最卖座电影的宝座坐了10年,而这一波的中国重映,果然让这部电影再回王座。毕竟,没看过IMAX版的《阿凡达》是许多人当年实打实的遗憾。

重新走进影院,再度感受了这部十年前的电影,依旧选择了IMAX。老实说,这些年也常有机会选择在这些好厅里看些大片,但再也不会像第一次走进和平影都时那样,专门去打量屏幕的尺寸,去读解荧幕的高宽比和电影输出格式的匹配度。但这次走进影厅的时候,我又一次这样打量眼前的那块大屏,那个硕大的影厅,好像没有了第一次观看时那种画面如此硕大,而人如此渺小的震撼感,好像IMAX的爽感已经没什么值得稀罕和说道的。不过,这种不稀罕,倒正是放映行业发展最好的佐证和影迷实实在在的幸福。

有一说一,《阿凡达》的这款海报也是无数后来竞相模仿抄袭的对象。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