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导演林超贤:积蓄自己的能量,最紧要一步是「慢」。
1976
原标题:对话导演林超贤:积蓄自己的能量,最紧要一步是「慢」。
创作者特辑 · 好好拍电影的人
晚上好,我是编辑 Rango。
作为一个念过电影却从未做过一件跟「电影工作」有关的人,今晚,我想在 WhatYouNeed 分享一位香港导演的故事。
近几年来,他的名字一直都跟彭于晏、张涵予、张家辉这些男演员连在一起。而由他导演的电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也纷纷拿下了当时的票房冠军。
这位导演的名字是林超贤。
截止目前,由他累积创造的票房已经到达了 54.76 亿元。
可说实话,身为一名一直钟爱小众电影的观众,虽然我依旧深爱林超贤当年以 400 万成本拍摄的《江湖告急》,但对于现在的他却是不解的。
你为什么这几年来一直都在拍「主旋律」电影?
成长于港产片黄金时代的你还准备回去拍戏吗?
新电影《紧急救援》要上映了,这次你又打算拿多少票房?
以上问题,我真的很想好好问问他。
带着这些疑惑又“埋怨”的情绪,我踏上了一趟北京的采访之旅。
点开看看,我们的交流片段。
尽管带着如此强烈的个人情绪,但在正式见到林超贤后,我的心情还是紧张了起来。
毕竟,我们很少有机会跟一位出生于 60 年代的前辈聊天。
而环顾采访厅,四周也几乎都是一位位看上去资历颇深的老记者。我们这行二十多岁的「小孩」就这样被包围着,多少显得有点「违和」。
林超贤穿着一身利落的黑色。
「咖啡都顶唔顺了,要饮可乐。」 他跟工作人员打趣着说道,要了一杯可乐来提神。
在北京寒冷干燥的空气里听到这句广东话,看着杯樽里往外呼呼冒的气泡,我的心情舒缓了些。
我们先从他的新电影《紧急救援》聊了起来,当中最紧张刺激的拍摄,关于一架飞机。
这场很冒险的戏,一共拍了 10 多天。
「我不要找搭景师来搭一架飞机的场景,我要这架飞机是真的。」
《紧急救援》所讲述的对象是「海上搜救队」。
他们的职责,是要驾驶直升机迅速飞往最危险的海域,在风浪中救起遇到危险的渔民和船员。
尽管这份职业并不为太多人知。但事实上,海上搜救队员执行任务时遭遇危险的概率,约为宇航员的 5 倍。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自己所要讲述的海上救援故事,林超贤团队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买下了一架 Airbus A320。
作出这个决定后,林超贤用了「害怕」这个词来形容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害怕?
害怕是林超贤的朋友 。
飞机确定后,他还要想办法把它运至当年《泰坦尼克号》的摄影基地,位于墨西哥的 BAJA STUDIO。
这是 BAJA STUDIO 首次为一部电影而用完了所有影棚。
而拍摄当日,林超贤与 180 个人就在这架已被解体并放到海面的飞机里。
「万一碰到钢丝断掉的意外,就真的会沉下去。我们这么多人,肯定不可能逃出来。海水要用真海水,飞机也要真机。但如果这件事让我再做一次,我也未必会成功。」
当时能逃生的,只有两个应急门。
事实上,他承认拍每部电影的时候,自己都会害怕。与我不同的是,害怕早已成为了他熟悉的朋友,并不会影响他挑战艰巨的困难。
学习电影的我,从没干过一份跟电影有关的工作。而未学过电影的林超贤,结束学生生涯后便加入了剧组。
18 岁时,林超贤志愿投考警察,但因为体能测试不过关,他被筛掉了。
也许是命运使然,报纸上的一则暑期招聘广告,将有些迷茫的他带进了片场。从此,他成为了一名制片助理。
我们两位转行人,讨论了「压力」这个话题:
想转行进入一个新行业时,你怎么面对自己的压力?
没想到林超贤给我回答是:压力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解决的。
他并没有想很多,而是以「制片助理」的暑假工为契机,进入影视行业。他形容这样的进入是一种「观察」,观察自己在这个行业里的位置。
「入行 30 多年,我对电影行业里的每个岗位都很清楚,也知道合作过程中每一件事能做到哪个程度。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帮他们解决。」
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自己的能量是重要的。现在的时代这么主张快,什么都马上要成绩,这是更难做到的事情了。
我是最棒的「副手」,
也想过做一辈子的副导演 。
能有这些经历,离不开林超贤所成长的那个年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值香港电影行业的黄金时期。
回想起来,林超贤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当时每年都有几百部片子开拍的行业环境,让他有了可以接触各种电影的机会。
而此时,行内所奉行的是「师徒结对」的氛围。
他跟在杜琪峰、林岭东这样资深导演后面一步步从制片助理做起。
确定自己想要拍「动作片」的方向后,又逐步晋升为了著名导演陈嘉上 (代表作《逃学威龙》、《武状元苏乞儿》、《画皮》等) 的副导演。
在片场,每天应该先拍什么,拍什么戏份,跟剧组的不同部门要怎么沟通,都成了林超贤的工作。
「我会把导演交代的事情处理到同行里最好,让拍摄的整个流程变得很顺畅,而做到这些之后,我也会很有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在拍摄讲述飞虎队的电影《飞虎雄心》时达到了顶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飞虎队,林超贤仔细搜寻着他们的资料,把报章杂志上的信息贴得满墙都是。
甚至,他还通过好朋友的介绍,知晓了更多飞虎队的训练选拨与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自己最擅长的爆破与枪战,军事上的策略与装备,也被融入了当中。
最后,这部电影成为了「飞虎队形象」的参照标准。因为太多过于真实的细节,林超贤被香港警察约谈了一次。
「他们担心电影过于真实,而让坏人有了可乘之机。」
对一个副导演来说,能到这一步是很值得骄傲的。可是,这种在副导演上所得的「成就感」却使他不想再往前了。
当时,他只想把工作做得完美,事事做到导演的心意,从而获得那份工作上的满足感。
期间,也有人两次邀请他去尝试做导演,但他都推掉了。
除了放不下当「副手」的成功感,他也并不认为自己能把「导演」这一很有难度的工作做好。
他的心愿甚至都是做一辈子最好的副导演。
这个故事,我未曾了解过。
此前因为林超贤现今电影里的大制作与高票房,让他在我心里一直都挂着「有野心」、「也很贪心」的性格标签。
但越了解,我便对他越有改观。
原来,在大部分人都在拼命往前冲,想要追逐更多「掌控感」的电影行业,他是不贪心的谦虚者。
如果不是师傅陈嘉上的一再提携,他都没敢想过自己能当导演的那个时间点。
“找回微博密码,
可比拍电影麻烦多了。”
林超贤说 。
带着这种改观,我也有另一件想与你们分享的事。
虽然拍好电影不容易,但要给观众留下难忘的观影体验,也离不开放映时各种设备的配合。
电影《红海行动》上映时,为了压低放映成本,一些影院曾在播放该影片时调低了屏幕亮度。
不合规的自私行为直接导致了电影大打折扣。因为亮度太低,部分观众甚至表示连开头的打斗戏都无法看清楚。
听到这种评价之后,林超贤花了很多时间重新找回了三年未登录的微博密码。
随后,他发布了一条长微博。
「我们的拼搏都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让大家看到很精彩的电影画面。但如果这些画面不能以最好的样子出现在影院里,那我还是会有一点遗憾的。」
我猜,这位由香港来内地拍电影的导演,或许之前并不熟悉微博的操作。
一向都在挑战大制作的他甚至坦言:找回微博密码可比拍电影麻烦多了。
后来,他把微博密码抄了下来,贴在了办公室的墙上。
这位在商业上如此成功的导演,很在意自己的每一位观众。
一如多年之前,当他沉迷于塑造一个个类似于《证人》里那样太过边缘压抑角色时,师傅陈嘉上对他说过的话:你得在意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没人会想天天看那些压抑的东西。
不知道林导演现在是否还记得这句话,但我想他已经做到了。
鲜活的个体故事,
永远比个人英雄主义重要 。
之前对他的那些「偏见」,似乎逐渐在这一件件很真诚的小事中被消融了。
心态的改变,也让我在重温《湄公河行动》时为自己的迷思找到了答案。
电影里有一场金三角“娃娃兵”的戏份,原本天真无邪的孩童却玩弄着手枪。
其实,这很有可能是近几年来中国影史上尺度最大的场面之一。
在恍惚间我才反应过来:主旋律并没有限制他。
相反地,他一直都在所谓的边缘上大胆尝试,在限制中争取着极致。
对林超贤来说,拍摄这部电影不仅是为了还原当年的惨案,缅怀失去的 13 个中国同胞。他更希望大家在电影里面看到更多需要被拯救的受害者。
多了“娃娃兵”的形象,便多了一个能让观众意识到「毒品危害程度」的真实视角。
「我寻找的每一个题材必须要有一种让我欣赏的内核。如果找不到内核的话,对整个电影或者剧本的把控就会很飘,很没有底。」
新片《紧急救援》的背后,就有一群打动林超贤的海上搜救队员。在此之前,他亦从没想过人可以伟大到这种程度。
让更多人看到这份未被看到的职业,是林超贤尽力去把这部电影往「真实」里塑造的动力。
距离我们和林超贤导演的这番对话,已过去将近一年。
在电影工作无法正常展开的今年,不知林导在哪,又做着什么。
但我猜,那个形容自己「不是在拍电影就是在拍电影路上」的他,肯定有了一段能慢下来思考的时间。
通过这次与林超贤的聊天,我也确认了自己「成就感」来源。
对我来说,这份「成就感」,就是能把自己最想讲的故事也分享给你们。
前几天,我们补充问了一下他对于新年的期待。
「最好的时刻,永远是下一个时刻。」他在邮件里如此回复。
下一个时刻,我想已经开始了。
*林超贤的新电影《紧急救援》将会在 12 月 18 日上映。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电影记忆,我们想请 20 位朋友去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