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更剧式养成综艺《同一屋檐下》开机
1620
10月2日11点,由优酷出品的首档周更剧式养成综艺《同一屋檐下》在录制地上海开机。总导演 黄斌、执行总导演林祥、监制程阳、总策划章碧珍、制片人王婷婷、总统筹孙凰等制作团队人员出席开机仪式,预祝节目开机大吉。
近几年来,回归生活、聚焦情感的观察类节目持续井喷,它们均以“真人秀+演播室”的双线交互叙事,主打求真务实,观照现实议题。然而,在经历一轮大爆发后,类型疲态已不可避免地出现,如何打破创新瓶颈,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挑战。
在一个多月前举行的2020优酷年度发布会上,由王征宇带来的新创节目《同一屋檐下》,引起了业内外的热烈关注。它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除了“首档周更剧式养成综艺”的全新概念,还在于制作团队甘愿用“最笨的办法”,在长达105天的时间里,像拍摄纪录片一样去记录六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素人都市伙伴,去观察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关心什么,困惑什么,渴望什么,用时间来承载故事的发生。
同为生活观察类节目,《同一屋檐下》选取的人群样本、关注话题、制作模式、播出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颠覆性。
带着对这档节目的各种好奇,笔者于近日专访了《同一屋檐下》总导演黄斌。他说:“我们的理念,其实是让一群‘空巢青年’一起共享生活,因此节目的英文名就叫‘share life。这种共享,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共享,而是情感上的连接。不论称谓是同伴、室友、家人还是邻居,这种‘在一起’的集体练习,大概就是当代青年对于‘家’的另一种想象。”
比爱情更多,比合租更深
关注都市年轻人的立体情感诉求
搭载阿里大数据的数据银行,优酷从海量的用户词条和数据报告中,精准捕捉圈层文化的爆点、社会情绪的焦点、时尚前沿的嗨点,找到可以转化为文化内容的角度,然后通过综艺节目的形态进行表达,进而达成和用户的共情、共鸣、共振。
《同一屋檐下》的节目创意,源于制作团队对近两年兴起的“空巢青年”现象的深刻洞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成了“独居”主力,即使是更普遍的和陌生室友“合租”,其生活状态也是独来独往的模式。
“造成‘独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黄斌总结道,“这可能是新世代追求独立的生活主张,也可能是一种迫于压力、过度匆忙的无奈选择,再加上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擅长也不愿意处理冲突,但他们仍然渴望和他人建立关系。”
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住在对面——《爱情公寓》会在真实的合租生活里出现吗?《同一屋檐下》希望通过一场 无限贴近现实的大型生活实验,去探讨让一群年轻人组成“一个家”的可能性。
“原生之家以血缘为基础,婚姻之家是法律层面的关系,而在Co-housing(合作居住)模式里,差异化的个体们相聚在一起,又经日常相处的碰撞与调和,成为一个亲密团结的共同体。我们通过为年轻人营造这样的相处空间,让他们产生联结,然后我们去观察他们的日常,而我们的受众又恰好是和他们处境相似的一群人”,在黄斌看来,“我觉得这种探索是被现实需要的,也是节目的可看性所在。”
相应地,《同一屋檐下》比其他观察类综艺涵盖的维度更广、主打的概念更新、关注的问题更深。它不限于单一的爱情内核,还将涉及年轻人的学业、就业、创业问题,原生家庭教育模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问题,外来青年异地生存的融入问题,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交理念的碰撞问题等等。
巨大的话题开合度和文化包容性,让《同一屋檐下》很有成为“中国年轻人生活图鉴”的超级潜力,它不仅提出问题,也试图给出指引、解决痛点。
样本够典型,差异够充分
尝试“去滤镜”的现实生活实验
如何让年轻人透过节目看到他们的生活样态,并产生共鸣?《同一屋檐下》的尝试方法是:找到够多元、够典型的素人样本,让他们浓缩当下年轻人的代表性全样态,再通过充分挖掘这些素人样本的故事,用通俗易懂且让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呈现出来。
谈及邀请素人的标准,黄斌表示:“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他们太不同了,无论是圈层、颜值、背景、性格,都千差万别。如果一定要说标准,我想他们每个人都是各自类型的代表,比如‘大龄被催婚代表’、‘青年创业者代表’、‘新兴行业从业者代表’、‘普通社畜代表’等,同时,他们有各自的问题,比如‘懒癌’、‘拖延’、‘社恐’等,也有各种不同的困惑,有给我们讲述故事、分享内心的延展空间,但本质上一定要善良,能够为屏幕前的年轻受众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同一屋檐下》已经锁定的素人嘉宾身上,观众可以鲜活地感知到新生代年轻人的性格特质,尤其是未被老一代发现的“宝藏属性”,比如有梦想、肯担当、爱奋斗。
“我们嘉宾中有位20岁的大三小姑娘,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以为这代年轻人几乎不会有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还有一位所谓的‘富二代,他完全不是一个躺在父辈的成就里享乐的人,而是选择自负盈亏、艰苦创业,每天给自己安排非常周密的计划表并且严格执行,他的脚踏实地、勤恳专注,深深感染了我”,黄斌特别强调,《同一屋檐下》全然不同于走言情偶像路线的浪漫主义观察类节目,而是一个去滤镜、无渲染的现实主义题材生活写真。
《同一屋檐下》的观察团阵容,涵盖70后、80后、90后、95后甚至00后的明星艺人,他们中有已婚人士,有大龄单身,也有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各自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输出观点和思考。
丰富性、极致性、观照性,是《同一屋檐下》从明星嘉宾到素人嘉宾的共同特点,尽管不乏高颜值阵容,但我们相信它更大的看点,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个体在共处中会碰撞出的非常奇妙的火花。
场景化拍摄,陪伴式观看
用105天的朝夕相处酝酿故事的发生
生活类慢综艺已成为国内综艺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对抗“审美疲劳”,几大王牌慢综艺都在各自探索新的突破:《向往的生活》通过增加飞行嘉宾的人数和频次,来调节节目节奏、激发新鲜观感;《亲爱的客栈》第三季朝着“职场化”方向演变;《中餐厅》第四季寻根长江文化,主打“移动中餐”,在游轮上进行二十一天的奇幻漂流。
作为一档全新的节目,《同一屋檐下》则用剧式制作的全新模式,对生活观察类节目进行破圈探索。
据黄斌介绍:“不同于以往的360无死角监控拍摄,我们采用影视剧制作的场景化拍摄模式。画面质感、镜头美感都是电影级的标准,素人以演员的身份饰演他们自己,整体上既有影视剧的高级气质,也有真人秀的真实内容,进而诞生出‘真人剧’的全新节目品类。”
和传统的生活观察类节目相比,《同一屋檐下》更注重“养成”。节目连续拍摄105天,用充分的时间长度承载故事的发生,试图打造常态周播的陪伴式观看模式。正所谓“生活是最好的戏剧”,人物命运的不可预知和无从剧透,会构成它最引人入胜的看点,使得网友们以“追剧心态”加入其中。因此,无论是拍摄、后期、还是播出形式,《同一屋檐下》都是电视剧的制作模式,相信会带给观众不同于以往所有综艺的收看感受。
和有固定情节、人设的影视剧相比,《同一屋檐下》更强调“真实”。黄斌表示:“我们对素人是有前期的预判和筛选的,我们会充分了解他们的性格、喜好和习惯,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将最有可能碰撞出化学反应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因此我们不太担心‘没有任何戏剧冲突’,并且我们的拍摄时长是105天,有足够的时间让故事发生,如果暂时没发生,那就耐心等待。我们将充分尊重素人的意愿,只会想办法呈现和外化他们的情感,而不会给他们强加节目组的想法和设计。相较于强烈而失真的戏剧冲突,我们更倾向于保护素人最真实的情感状态,因为真实的内容表达往往才最有力。”
拓宽表达空间,涵盖衣食住行
“综艺+剧集”营销模式强强联合
慢综艺凭借丰富的生活场景、美好的生活向往,成为品牌客户近年来争相追逐的“宠儿”。《同一屋檐下》在2020优酷年度发布会上一经亮相,就引起多方关注。
节目的录制地位于上海,别墅是素人嘉宾生活的主场景,同时广泛涉及了外出采购、约会、旅行、运动、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的场景拍摄,一网打尽衣食住行,又因为素人嘉宾来自各行各业,对他们职业属性的呈现进一步拓宽了场景表达,因此节目商业植入的空间非常大,可以说史无前例。
值得关注的是,优酷综艺在生态打法上的协同效应,给予了《同一屋檐下》项目更大的营销想象空间。过去一年,阿里文娱业务与阿里经济体在103个项目上进行联动,实现从曝光到运营化回流链路渗透、从资源拉通到业务协同共振的升级。目前,这种联动已涵盖优化集团资源配置、关键赛道的战略协同等多个维度。
“我们选取的年轻人都是各圈层的类型代表,他们很有可能被打造成‘素人偶像’,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将对相似层次的受众形成“模仿效应””,黄斌相信,“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趋向会被无形‘安利’给大家,带动消费潮流。”
《同一屋檐下》因为兼具了综艺属性和剧集观感,所以它在商业营销上可以动用更有创意、更加复合的呈现方式。据黄斌透露:“我们采用的是剧综陪伴式营销,将综艺的营销模式和影视剧的营销模式强强联合,我们还将发起覆盖‘追剧’全链路的互动活动,线上、线下深层互动起来。”
愿意用“最笨的方式”做“最长情的事”,是因为《同一屋檐下》的创制团队相信,生活本身就是一档“强情节、快节奏”的节目,当把综艺拉回到生活的节奏里,一定可以找到让我们热泪盈眶的真实感动。这档节目从表象到内核,都是一个可以让年轻人去放松呼吸的窗口,它希望带领观众重拾被自己忽略的情感、想法和感受,找到内心的坚定和热望,然后更好地出发,去直面生活的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