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计划》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3178
原标题:《酒精计划》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婴月
这部电影绝对与丹麦人息息相关,影片中丹麦国歌及丹麦人人都会唱的安徒生诗歌《我出生在丹麦》出现频率极高。
影片结尾出现“献给艾达”,艾达是导演19岁的女儿,本来安排在《酒精计划》中饰演马丁的女儿。遗憾且万分惋惜,艾达在电影开拍前意外身亡。于是导演为了女儿坚持拍完《酒精计划》,并决定将电影改得更积极向上。
以下写我的浅显情绪向的观影感受:
我会多次提到“活力”一词,想将“忧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送给马丁同汤米以及所有的“马丁们”、“汤米们”。
人生得意衰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黄子华曾编剧过一部港片《人生得意衰尽欢》,“衰”是“须”的粤语谐音)
失意造就词人,在中国诗词中,“酒”亦是常见之物,偏向于小酌怡情,难得糊涂。所以,我们应是对“酒文化”丝毫不陌生。
奇异而新颖的是本片抛出的四人秘密实验,源于“一位挪威哲学家和精神医生芬·斯卡德路德认为喝酒才是明智之举,他宣称人天生血液中缺少0.05%的酒精含量。当你血液酒精浓度在0.05%时,你会感到更放松更镇定,更具有乐律感,更开放,而且会更勇敢。”
喝点酒,测测含酒精量,几分清醒几分醉自己选择。依循0.05%-0.1%-烂醉如泥不省人事的规律与自我调节进行着无人知晓的“借酒精助力职业与生活到达最佳状态”的研究。
起初振奋四人心,酒精计划对于马丁的正面影响尤为显著:工作上,课程生动,用学生的话说,马丁像“换了套零件”;家庭生活上,用妻子安妮特的话说“我怀念这样的你”。
看起来快要成功的酒精计划随着四人对酒依赖成瘾,借口欢庆般放纵失控,致烂醉如泥倒地不省人事而宣告失败。
副作用来得如此迅猛,再无任何逃避现实的必要,这才是真正要面对并解决自己生活危机的时刻。
爆发的爆发,暴露的暴露,费解的继续费解,分崩的分崩,生离的生离……不该堕落的,沉沦了下去……是死别!
片头字幕引用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句子:“青春是什么?一场梦而已。爱是什么?梦境内容。”
青春可一不可再。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四个青春已逝、各有各烦恼的男人既是好友也是同事。中年残酷物语的故事选中他们被我们窥视观察内省。不紧凑的俩小时从他们身上缓缓流逝,镜头时常出现晃动感,宛如你我身在幕中亲身经历。
也许,最幸福的人是心理学老师尼古拉,他只是多幼子导致失眠;其次是不够自信腼腆的音乐老师皮特。
是什么令历史老师马丁不苟言笑,日益沉闷、毫无生活激情?是枯燥乏味的历史本身吗?他坐在书房静静地望向窗外郁郁葱葱的绿景,他在思考吧:从何时起,充满理想的自己对工作提不起劲,无趣的授课模式,令学生与家长误会自己不在意学生的前程。
四人为尼古拉庆生时,马丁在桌上眼含热泪轻描淡写地倾吐着人到中年夫妻的困境,总是难见妻,妻似乎总在上着夜班。随后另一幕,马丁躺在床上,拦住又准备去值夜班的妻问她自己是否变得沉闷无趣。妻慎重坐下认真地回答他:“你不再是我认识的马丁。”
又是什么逼得本应最有活力却孑然一身的体育老师汤米酗酒成瘾携狗飘向大海安然赴死?是年老体衰吗?
马丁跟汤米走得最为亲近,从谈话中可以得知,汤米的爱人离开了他并从此杳无音讯。工作上的失意是被调去教授小朋友踢球。显然,不是生理的衰老,是心已枯涸且对未来无甚期盼已久,每日每夜,睁眼闭眼,身畔永无人可守、可亲,家中永无温热气息,有吵架也好,但是没有,只有一条不能自理的老狗不离不弃恹恹相伴。(“这人看起来好像一条狗”。)
电影本身并无明确阐明每个人的过往,直接上来就是四伏的危机。每个人焦虑的细枝末节都处理得十分巧妙,自然流露出无以名状的不安。
我相信,你我根本不须多揣测,亦能共鸣银幕中他们日常生活琐碎的一地鸡毛、时刻被要求做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周而复始机械地复制着自己的所言所行虚耗光阴、老无所依……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你我也总是世间旁人的幕中人。这些不经意的种种,难道不像昨日或明日或当下你我正在发生的一切吗?
失魂孤困,仿佛是你,仿佛是我,不分性别。万家灯火中,必有一盏灯是来自你家泛着隐隐约约焦虑的幽光。
因为喜爱麦斯,之前想与人共享,就试图两次在不同时间打开过《酒精计划》,但都因为看了开头甚觉无聊而打了退堂鼓。直至昨晚再次尝试与此片是否有缘,果然,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独自享受才不至错过美妙。
观影中,尤其前半部分,我脑海里一直有个复读似的声音在盘旋,它念着,它说着,它克制地读出黄碧云写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后半部分,我深深被牵动,他们开心我开心,他们伤心我伤心。
分崩离析的马丁夫妇最终似被好友亡灵劝慰般重获新生,同时马丁在毕业生庆典的青春氛围下,忘却旧患拾回招牌舞姿,再借酒意微醺,糅合中国功夫醉拳招式,醉打落魄,溢涌前所未有的活力,呈现飞鹰之美态。
末了,纵身一跃,犹如鲲鹏,可以展翅翱翔蓝天,可以拥抱已被大海环绕的汤米。
一切在片尾曲《What A Life》强烈的律动感中被渲染得浓,看得我亦亢奋,也想在酒里畅饮,大声吟和:“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So,What A Life?尼古拉在心理学课上让学生读了一段引文:“敢于冒险,或许一时失足;但不敢尝试,注定迷失自我。”
瞬间想起《姿三四郎》和《柔道龙虎榜》:“一旦踏出去,怎能退缩?” “切不可妄弃初心……只当奋勇向前,直至轮回尽头,三四郎,这便是人生!”
这,就是人的生活啊!
再提麦叔尾声独舞表现,听说这场戏拍了两天,我回看了数次,靓过凤凰叔绝伦的小丑独舞!想必导演和麦叔是认真研究过《醉拳》,中国功夫+现代舞+神话式行为艺术!
电影配乐也真是个亮点,主题曲选得相当优秀,歌词神贴合电影与人物心理,旋律本身就非常适合自由起舞。除了片尾主题曲,中间还有几首钢琴曲(四人一起聆听的那首醉酒曲是舒伯特的F小调幻想曲)以及从头至尾出现频率极高的丹麦国歌、安徒生诗歌《我出生在丹麦》很有意味(文章开头已写)。
最爱六段戏:
1.喝超标的马丁跌跌撞撞给学生上课“希特勒饮食节制生活规律且不热衷烟酒”、“这世界永远不是你期待的样子”及“你们可以像海明威一样举枪自尽,也可以像丘吉尔一样打胜仗”;
2.四人聆听醉酒曲(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
3.四人在尼古拉海边房子里纵情饮酒,三人肆意“喝喝酒跳跳舞”;
4.汤米与狗在大海漂泊无依;
5.汤米葬礼;
6.尾声马丁独舞纵身飞跃!
(未看剧透的情况下,有两次感受到了汤米的死亡气息:一次是汤米在家门口跟马丁说“这毫无意义”,马丁说“保持联系”他没回应;一次是四人集体喝醉捞新鲜鳕鱼,汤米在黑夜里跳进海里游泳。)
另外:
豆瓣酒鬼组一定也会很喜欢这部电影吧。
“天教懒慢带疏狂”,海明威也不止爱喝酒,还爱喝咖啡;正是美酒加咖啡,一杯复一杯,乐得逍遥!所以,何时会有《咖啡计划》?我看中国拍行,因为咖啡文化与咖啡瘾真的日渐渗透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