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被看见与被选择的命运|名家
2140
原标题:《棒!少年》:被看见与被选择的命运 | 名家
文 |曹晚红
编辑 |万晓茜
2020年的电影市场虽不乏《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八佰》《姜子牙》《夺冠》这样的爆款,但受疫情严重影响总体艰难。元旦档到来之前,国产电影的市场表现依然不温不火。 在这样的沉寂中,12月11日上档的纪录电影《棒!少年》,因其过硬的口碑而引发媒体和观众关注。
在今年8月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棒!少年》斩获最佳纪录长片和观众选择荣誉,并因其豆瓣评分高达8.7,被认为是截至目前2020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院线电影。12月16日,刚刚落下帷幕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棒!少年》获得多项提名,并最终被评为“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
这是一部聚焦一支由贫困少年组建的棒球队“强棒天使队”的体育题材纪录片。棒球,在美国和日韩相当普及,但短期内改变不了在国内属于小众运动的命运;纪录片,在热闹的影视行业中一直受众面很窄。因此,《棒!少年》上映首日排片约1%也就不足为奇了。就制片方来说,可能也并没有对票房寄予厚望。能够进入院线,能够让这群孩子的故事被看见,无论对于记录者还是被记录者而言都意义非凡。
体育题材:走向类型融合
体育题材是国产纪录片创作中的边缘题材。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体育纪录片数量逐渐增多,但大多集中于两类题材,一是和大型体育赛事相结合,例如《一个城市的奥运记忆》《冰雪绽放》《筑梦2008》等,二是围绕体育明星打造的传记类纪录片。近几年随着视频平台的进入,体育明星传记类纪录片开始出现井喷态势,例如记录李娜退役生活的纪录片《娜就是我》2019年上线,郎平纪录片《铁榔头》已经制作完成准备在中国首映,林丹纪录片《超级丹·拼到世界尽头》等多档同类型的体育人物传记纪录片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制作中。
无论是拍赛事还是拍明星,在这样的题材选择中,人被作为运动员来讲述,对其生活的真实记录也只是局限于记录其作为运动员的生活,这就使得体育纪录片局限于垂直的体育受众,缺乏对大众的情感唤起和共鸣,因而无法走向真正的大众化。
从这一点来讲, 《棒!少年》突破了体育纪录片之前的题材局限,不仅聚焦于小众运动和普通人,更以其深切的社会观照和人文关怀赢得了很多连棒球规则都不懂的观众。 虽然棒球少年“叫板命运”的宣发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决战棒球场并唤起观众热血和激情的纪录片,但事实上,记录棒球少年的生活只是纪录片呈现出来的表面,观众在片中看到的更多是棒球训练和比赛之外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前国家棒球队队长孙岭峰在自己的命运被棒球改变后而执着的公益事业,是北京——西海固(涞源)的场域对照中的真实人生。而“命运之惑”不仅仅是这几个孩子面临的困境,更是属于四千万留守儿童。
服务于内在叙事的需要,在《棒!少年》两小时的故事中,包含了体育、公益、成长、留守儿童等多个元素,因而表现出电影多类型元素的融合,这种融合有助于故事建构的完整性和饱满度,有助于人物塑造的立体感,并给予观众超越体育和竞赛的对人性、人生和社会议题的思考。
这也吻合了当前中国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和融合化趋势。近年来,中国的类型化电影呈现出类型多样、风格多元、元素融合的态势。虽然纪录片的商业化生产还在路上,但纪录片扎根中国现实,努力挖掘与观众有情感连接、与时代共鸣的故事,这样的题材选择必然突破类型的单一,而多元素的融合才能带来更为广泛的受众和市场。
棒球少年:何处是我家
棒球是一项回家的运动。“本垒”的英文为“HOME”,进攻时打者需依次跑过一垒、二垒、三垒,最后回到本垒才能得分,所以棒球本身就是一项“回家”的运动。美国打造的棒球理念就是“家庭棒球”,父亲和孩子在后院传接球,画面温馨欢快,通过打棒球实现亲子沟通。
然而,《棒!少年》中这些棒球队员们,恰恰是一群缺乏亲情因而极度渴望家的温暖的贫困孩子。
剧中两位主人公都处于被母亲遗弃、父亲缺位的境遇中,尽管在漆黑的夜里,马虎大声地唱着:“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你走了之后,我的天空就下起雨。”但他连妈妈长什么样子都一无所知。
小双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刚出生就差点被送到别人家,因被嫌弃个头太小养不活,才被双胞胎哥哥换了回来。他先跟着大伯,大伯去世后跟着姑姑,姑姑不在了才跟上二伯,现在二伯又患上了癌症。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小双,甚至连寻找妈妈的想法都没有,因为这是多么遥不可及多么奢侈的愿望,与之相比,长大后寻找自己的双胞胎哥哥甚至更现实一点。
师爷告诉他们,基地就是家,然而棒球基地这个“家”同样遭遇了无奈和困境,城中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拆迁。棒球基地和宿舍、给球员上课的小学都要被拆除。
无论是打棒球,还是离开家乡来到基地,都是为了寻找一个家。 他们曾经对棒球一无所知,棒球不是他们的梦想,而是未来安身立命的手艺。他们没有选择棒球,是棒球选择了他们,对他们而言,参加棒球队不是“变形记”,不是浅尝辄止的角色交换,而是只有逆风挥棒才可能改变命运建设家园的机会。片中有节奏的打桩声和远处连片的高楼下,排成一排身着整齐棒球服走过拆迁废墟的少年,悲凉而残酷,却又有着无尽的鲜活的生命力。
真实是纪录片的基本美学特征,真实是最有力度的,如同一把刀,可能只是从微小角度切入生活,其断面却可以呈现出鲜活和丰富的社会百态,让人捧腹、让人沉思或让人泪奔。
故事化叙事:反差与对照
冲突与反差通常被认为是故事片必需的,纪录片就是对生活的原生态记录。然而纪录片同样是选择的艺术,《棒!少年》的叙事顺应了素材天然赋予的故事化特征,在时间的流动中自然地呈现出一系列的反差和对照。
性格决定命运,双主人公的选择强化了马虎和小双的性格反差带来的人生态度的鲜明对比。如同野草般生长的马虎浑身都是戏,翻跟头、打架、调皮捣蛋,自己就走到镜头里了;缺乏安全感的小双是沉静的,留给观众的是被教练批评时强忍的眼泪、美国赛场上无助的眼神和村头大树下徘徊的身影。然而他们毕竟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还在应该无忧无虑需要呵护的年龄,想当老大的马虎也有夜里不敢一个人睡觉去找教练的时候,小双偶尔也会在嘻闹中对好朋友倾诉心声。素材的丰富使得两人的性格呈现并不是单向度的对比,而更为丰满。
两人的两处交集既体现出时间的魅力,又再次形成对比。第一次,马虎初来乍到,因对小双的语言伤害而打架;第二次,马虎已经融入球队,赛场失利后马虎用衣袖给小双擦去眼泪。面对失利,两个少年表现出迥异的人生态度,马虎认为以后机会多得是,小双哭着喊出“就这一次机会,没了!”。没有谁是谁非,从打架到擦泪,看得到两人的成长,然而成长的过程如此艰辛。在这个过程中,从棒球队创办人孙教练到师爷张教练、郭教练,一天天地看着、一棒棒地教着,那种耐心、付出和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信念,甚至胜过一些为人父母者。
生活不是传奇,生活是一地鸡毛。没有一蹴而就,只有在泪与笑中慢慢长大。孩子们流过很多次泪,马虎回家探亲离开时的泪,得知基地要被拆时的泪,输了比赛小双崩溃的泪,放弃归队后教练开车离开后的泪……片尾,站在村口枝繁叶茂如同母亲般温暖的大树下,一向郁郁寡欢的小双脸上露出难得的孩子的笑容,望着身患癌症低头坐着的二伯,那一句“你不能丢下我不管!”,成为观众最大的泪点。
记录已经结束,生活还在继续。队长大宝个头已经一米八三,马虎变得彬彬有礼,小双回归球队……观众心心念念的孩子们迅速成长着,同样成长着的还有“强棒天使队”这支队伍,不仅从最初的十多个球员增加到六十八名,还有了U10年龄组的女子棒球队。虽然依旧是微光,但总归照亮了更多贫困儿童的人生旅程。
被看见,被选择,将带来更多的改变。这也是记录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