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剧如何实现「文艺复兴」?
1159
原标题:台剧如何实现「文艺复兴」?
作者 / 清水小刀
作为林心如产后首次担当制作的台剧,《她们创业那些事儿》豆瓣开分便获得9.0的高分,虽然随着剧情的推进,口碑有所回落,但也高出豆瓣剧集平均分不少。与此同时,我们观察豆瓣“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也发现,前十名当中,台剧占据了4个席位。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19年,被《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和《俗女养成记》三部豆瓣均分超过9.2分的台剧霸屏的那个春天。彼时,有关“台剧文艺复兴”的论调,就已经开始在内地影视行业流行,打破了以往言情、偶像的标签,台剧似乎正在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这背后,台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重回舞台中央,又是什么在推动?
什么变了?
台剧确实在变化。
一个特点是,不只有一种类型剧火爆,而是题材丰富、类型多样,更具有选择性。之前提起台剧,不同年代人的印象不同,70年代是古龙武侠、80年代是琼瑶言情、90年代是柴智屏的偶像剧,每一种类型都能称霸一个时代。而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
《她们创业那些事儿》着眼于女性题材,书写的是创业的故事;《我们与恶的距离》深入社会议题,剖析“恶”的原罪;《俗女养成记》则是将台湾乡土剧“年轻化”的一次尝试;《想见你》更是包裹在悬疑外衣下,一部纯爱偶像剧……
很显然,台剧正将触角伸向多维度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台剧文艺复兴”的讨论也由此掀起。但事实上,这更多的是内地媒体、从业者,基于内地观众的反馈,所作出的判断。身为“台剧文艺复兴”的当局者,台湾影视行业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娱Sir和不少身在台湾的影视从业者提起这个说法,他们对此感触不深,“台剧其实一直都有比较多的类型,不然该如何养活这么多家电视台呢?”据了解,台湾开放民营电视初期,新闻自由迈向新阶段,本土曾出现过100多家电视台,300余个频道。
之所以给内地观众留下了类型单一的印象,与媒介平台单一有关系。台剧火爆的年代,流媒体平还未流行,大家只能通过电视观看剧集。而彼时,内地电视内容的的审核是十分严格的,台湾虽然有不同类型的剧,但是碍于尺度和审查,却很少能够流入内地。
比如在琼瑶言情剧横行内地的年代,台湾“乡土剧”也在萌芽。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台湾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虽然在当地是与“言情剧”并驾齐驱的类型,但在内地却不容易看到。《想见你》制片人麻怡婷也有类似观点,“彼时,内地平台大多购买的都是在尺度上相对安全的爱情剧。”
哪怕是在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接触到题材丰富的台剧,包括灵异、穿越、恐怖、BL……大多数也并非在内地主流媒体平台上。以豆瓣“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中的台剧为例,除了《她们创业那些事儿》在优爱腾上线,《第二名的逆袭》和《永远的第一名》两部讲述同性爱情剧,均未能查找到内地上线渠道。
很多追剧的小伙伴向娱Sir反馈,想要看到这两部,只能“网盘见”。
但即使观看不易,大家也依然很有热情,“通过追一部剧获得的信息量,相比之前大太多了”,从小到大都是台剧爱好者的菲菲,明显能够感觉到近两年台剧的不同,“以前看剧可能就是消磨时间,现在会边看剧边思考,甚至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些启示”。
因此,所谓“台剧文艺复兴“更贴切的说法,或许不是类型更多样了,而是内容更丰富了,而为了承载这样丰富的内容,一部剧就不单单是一种类型,更复合了多种类型。比如《想见你》既是偶像剧又是悬疑剧、穿越剧;《她们创业那些事儿》既是偶像剧也是女性励志剧、职场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是悬疑、罪案,也融合多种社会议题……
这样的组合,让台剧具备了禁得起反复讨论的深度,也让社会议题有了吸引年轻观众的外衣。
台剧“借力”
而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本质上,和台剧所处的市场环境有关系。从地理上来讲,台湾本身土地剧十分狭小,只有3.6万平方千米。而在这方狭小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资源和人才也十分有限,全台湾不过2300万人口。因此,影视行业的发展,与台湾本土的许多产业一样,都是一个不断向外“借力”的过程。
包括台湾最开始并没有在自己的类型剧,是从彼时华语媒体圈话语权掌握者“港媒”手中,引进粤语版的武侠片,然后进行国语配音,在台湾当地进行播放。这也是为什么彼时内地观众观看的很多香港武侠电视剧,都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台湾腔”的原因。
在确定了武侠剧带来的可观效益之后,台湾开启自行编剧拍摄武侠剧的道路,剧本多改编自金庸和古龙的原著小说,造就了郭靖、萧峰、苗人凤等经典武侠偶像;直到琼瑶的出现,台湾才开始拥有根植于本土特色的电视剧类型——言情剧,并逐渐形成台剧的品牌。
但随着85后、90后逐渐成为观剧主力军,言情剧的流行势头不再凶猛。从日本舶来的偶像剧和漫画,更能以轻松明快的节奏,捕获年轻观众的心。
于是台湾开始设立自己的偶像剧场,2000年推出第一部偶像剧《麻辣鲜师》翻拍自经典日剧《极道鲜师》;2001年,以日本漫画《花样男子》为蓝本的《流星花园》,更是凭借高达6.43%的收视率,打破了日韩剧在亚洲影视剧行业的垄断地位,开启了台剧的“霸屏时代”。
越来越多创作者入局,越多越多偶像剧产出,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等收视率一波高过一波的经典偶像剧。但与此同时,偶像剧流行了十年,灰姑娘遇上王子的故事,也被变化各种姿势,反复书写了十年。
无论台湾本土观众还是内地观众,都已经在这样的故事中看不到新意,观众的心智在成长,内容却没有跟上。终于,随着2011年《我可能不会爱你》在两岸热播,并罕见地获得金钟奖七项大奖、豆瓣评分8.9分,台湾偶像剧的黄金年代也迎来尾声。
大量创作者委身本土,赚不到钱,只能北上谋求生路,而此时,内地流媒体正要展开版权大战,平台也需要他们来创作新内容。此时,台湾空虚的本土市场,则被内地崛起的宫廷剧和日剧占领……刺激之下,有人开始想办法自救。
随着Netflix、HBO、FOX、LINE TV等流媒体平台进驻台湾,为本土影视行业带来了海外的资金、资源和新的合作机会,此前从业者创办“Q Place”表演教室和“植场剧”开始有了用武之地,许光汉就是此时开始崭露头角的新人演员,而“植场剧”下的剧据说也被海外流媒体打包买走……
台剧有了新的出路,也在与海外流媒体的合作中,提升着台剧制作的工业化水准,当然也包括更多元、更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