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稳居今年口碑最高分
1454
这个夏天,一部人口相传的好电影《绝杀慕尼黑》带我们领略了一股“不服输”的团队精神,也认识了一群为国家、兄弟、梦想奋勇拼搏的热血男儿。电影正在热映中,不仅超高上座率领跑同期,过硬的口碑也在各平台持续评分第一。如今票房即将突破七千万,逆袭之势依旧。
这部电影立足于美苏冷战背景,真实还原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那场极具争议的篮球决赛。苏联队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打破了外界的质疑,终结了美国36年的不败 神话 ,创造了历史奇迹。很多观众对苏联队从一团散沙到凝结成一股力量的转变印象深刻,然而,以下这些细节你都看懂了吗?
1. 严厉的海关安检
球队重组后,在队员配合极不默契的情况下,依然拿到了欧洲冠军凯旋回国,却在机场受到“开箱验包”的待遇。这个看似诙谐的桥段,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环境。虽然政府严控外汇,严查走私,但依然不能阻挡苏联公民从国外大量购买稀缺商品,政府和民众的矛盾可见一斑。
2. 打球比出租车司机赚的少
来自立陶宛的保罗斯卡斯常常抱怨,打球发的那点补贴金,还不如立陶宛的出租车司机赚的多。这不仅是一种讽刺,也侧面反应了当时相当一部分球员打球,是为了能够填补家用改善生活。
3. 不算先进的医疗技术
作为队伍的头号种子,谢尔盖的膝盖有着不能言喻的伤痛。每场比赛过后,激烈运动带来的痛楚却只能靠敷冰块来缓解。可同一时期,美国早已经生产出了“一针见效”的止痛药物。同样的情况,高度近视的球员扎尔能够继续打球,靠的是教练加兰任为他从美国购买的隐形眼镜,但这副眼镜在苏联却是违禁品。这些细节也侧面反应了,美苏冷战背景下苏联体制内的各种弊端。
4. 来自队医的监视
教练和球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出国集训,然而队医却在无时不刻地监视着他们,这一细节也跟当时苏联的政治气氛有关。当时苏联发生过多起名人出逃事件,经常出国的国家运动员自然会被视为重点监视的对象。
5. 领导只关心乌纱
“慕尼黑惨案”发生后,领队提出了“在这种局势下比赛就是犯罪”的说法。苏联队可以退赛,但决不能输。其实,影片里最大的冲突并不在美国队和苏联队之间,而是苏联队和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教练加兰任守护住了球员们的梦想,此刻,体育精神高于一切政治矛盾。
影片中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将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篮球队员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核心人物,是教练加兰任。他靠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理解和关爱,将大家拧成一股绳。电影里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球员们最后的那句发言:“原来,我们早就是兄弟了。”
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苏联队最终创造了奇迹。完成了如此艰难的任务,怎能叫人不热泪盈眶?2019第一票房黑马《绝杀慕尼黑》正在燃爆热映中,这个夏天走进影院,感受一场最振奋人心的观影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