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韩国新浪潮电影,为什么那么重要?

4378

原标题:不为人知的韩国新浪潮电影,为什么那么重要?


 今天的韩国电影有     令人信服的    工业水平,还有羡煞旁人的题材尺度。这是一代代韩国电影人努力     累积    的结果,向前可以追溯至 1980 年代晚期的新浪潮电影。本周的单读 Pick,由电影爱好者小五推荐 7 部韩国新浪潮影单,他  向我们介绍了一批开拓了本土电影环境的韩国导演及他们的作品,正是他们的探索奠定了韩国电影创作自由、关切  现实的基础。  韩国新浪潮电影是韩国政治经济变革时期的重要记录者,更因为大胆的反思和批判,成为推动韩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为人知的韩国新浪潮电影,    

    为什么那么重要?    

    撰文:小五    

 1980 年代晚期,随着电影产业的解禁和整个社会开启的政治经济转变,一批韩国本土导演带着他们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出现在影坛上。这些导演包括朴光洙、张善宇、郑智泳等等。除去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他们还不谋而合地将镜头对准朝鲜半岛分裂以来的 30 年里无法被拍摄和讨论的禁忌历史,并用与官方叙事迥异的立场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对本民族现状的自画像。这些作品不仅直接影响了诸如李沧东这样为当今影迷所熟知的韩国导演,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孕育了第一批真正具有创作自由的本土电影创作团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的韩国电影被后来的影视学者称为韩国新浪潮,是当之无愧的。

    01    

 七洙与万洙是两个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韩国年轻男性。他们因为一致的作画本领而成为首尔相依为命的广告招牌油漆工。七洙并不满意自己作为底层工人的现状,并希望可以远渡重洋去美国学习艺术。在美国消费品和生活方式的包围下,他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认为美国是一个天堂。为了追求钟意的女性朋友,他欺骗对方自己是一个大学生。而万洙原本试图以参军的方式进入体制,报效国家,但不幸的是他有一个长期作为异见分子而被关押的父亲,这彻底阻断了他的前途。

 影片大部分时候是在两个青年的无奈工作和七洙对爱情的追求中展开的。最后两个人都遭遇了失败,他们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憧憬不过是幻梦。杰出之处在于影片的结尾,七洙和万洙站在大厦的广告牌顶端对着空气咒骂,他们的发泄却引来了街道上人群的围观。人们以为他们打算用跳楼自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很快触发了整个社会的预警系统,记者、保安和警察接踵而至,由此引发地面和半空的荒诞对峙。他们彼此无法听见对方的喊声,而是以习惯性的猜度来判定对方举动的意义,任何交流都变得无效。紧张的闹剧最后演变为悲剧。

 在影片的大部分情节里,我们只是看到年轻人生活的艰难,甚至这种艰难被七洙的乐观精神给冲淡。但结局叩问了整个社会已然陷入分裂的对立体制。显然,在导演看来,这个死结无法解开,人们便不会拥有一种自主性的生活。这种讽刺是隐忍而适度的,但无疑也是深刻的。

    02  

 一个从中心城市流亡到煤矿区的知识分子金基永,不得不隐姓埋名,开始新的身份和生活。这次意外让他成为一个挖煤工人,并逐渐看清了矿区的社会权力结构。煤老板们不顾工人的生命安全而驱使他们工作,金基永目睹了暴力机器对同事的打压。与此同时,男人们肆意凌辱在咖啡厅卖身的女孩。金基永和一个咖啡厅女孩逐渐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但一个有钱人的儿子希望将这个女孩占为己有。从表面看,这是一个爱情三角恋的通俗故事。实际上影片处处设置着隐喻。

 有意思的是,从中心被放逐到边缘的过程,让主人公得以接触到在过去视野之外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反而构成他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反思,预告了一种更为强大的团结的生成,并促使他重新回到改变社会的轨道上来。尽管在影片的结尾,金基永仍然独自一人坐在逃离的火车上,不知往何处去,但黑色的国度似乎有了一丝光亮的缺口。

    03  

 这部由超过 7600 名韩国市民筹款拍摄的影片在上映当年激发了观影热潮,并获得韩国青龙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摄影奖。

 本片通过不同色调的双线叙事的方式,将两段不同主人公的经历穿插起来。实际上,这部影片是根据韩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事件进行改编的。在黑白色调的叙事中,主人公全泰壹(真实存在)为了服装市场工人的基本劳动权益而进行了多番顽强的努力,但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改变。最终为了引发更多人的注意,他选择手拿韩国劳动基准法,自焚而死。这段叙事发生于 1965-1970 年。另一段彩色叙事,则展现了知识分子金荣秀(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在 1970 年代逃亡的过程中写作全泰壹传记的经历。现实中,由赵英来写作的《星星之火:全泰壹评传》则在 1983 年得到匿名出版。

 今人回顾韩国社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转型时,总是容易将这一过程简化为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市民主导的进程。本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恰恰揭示了那些被遮蔽的历史中的进步力量,是如何汇聚和生成的。这种遮蔽也深刻影响和制约了当下韩国社会走出政经困境的能力。今天,此片仍然时常作为韩国劳工团体纪念全泰壹的一个经典文艺作品来放映。

    04    

 影片将资本市场上相互竞争的两家调味剂公司搬上了荧幕。韩国国民男演员安圣基作为本片的男主角——公司职员旁中九贡献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影片从开头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旁中九为参与应聘面试而在家中精心打扮,临行前朝着一张贴在墙上的放大版韩元钞票行法西斯式的举臂敬礼,而钞票上的头像竟然是他本人。这一场景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全片旨在以喜剧形式讽刺军权管制下韩国式资本主义发展的丧心病狂。

 全片不止一次地展现了军事管理体制对公司运作的渗透:森严和分明的等级制度,亢奋的口号,下级效忠上级的领导负责制,遍布大楼的广播系统,激烈竞争的情报体系……高度夸张的广告宣传策划工作则反映了资本运作的荒谬和欺骗性,为了占领市场以达到垄断地位而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男主在此种环境下,依靠与生俱来的自大和躁狂而赢得了一路晋升。但等待他的终究是起高楼后的毁灭。影片极具概括性地描画了韩国 1980 年代经济起飞期的时代丑态。甚至它可能隐含着这样一个激进的批判性观点,即资本主义本身包含着促发法西斯主义极权的因素。

    05    

 影片根据作家崔尹的小说改编,以韩国 1980 年代的一段禁忌历史作为时代背景。如同朴光洙的《美丽青年全泰壹》,影片也是以双线叙事推进的。一条叙事围绕一位患有严重精神病的少女,她试图找回自己失踪的哥哥和母亲,并将一个底层男性误认为她的哥哥,但是遭到了严重的虐待;另一条叙事则是其哥哥的朋友试图去寻找这位走失的少女,结果发现是徒劳。

 随着两条叙事主线的铺展,少女对过往的回忆也以闪回和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揭露了少女变疯的缘由和经过。预示由此造成的创伤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了。本片令人惊讶的除了题材的大胆,还有大量血腥、暴力和裸露的镜头。导演大概希望以触犯一般伦理和道德标准的尺度来勾画社会的畸形状况,传达身处受害群体核心的人们内心的真实苦楚。由此带来的隐喻也使得影片带有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06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朝鲜半岛在 1940-1954 年内战期间一个最终走向覆灭的军事团体——南朝鲜境内的南朝鲜劳动党所独立领导的游击队。影片根据真实人物李泰的自传小说而改编,由于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正面拍摄这支左翼军队,打破了非南即北的意识形态二分法而在上映后引起激烈的争议。

 实际上,影片拒绝将自身放置在任何一个胜利者的位置去对这段历史进行评判,而是突出了游击队遭到南韩军队和美军的多次围剿而后又遭到北朝鲜劳动党抛弃的苦难遭遇。由于将南北停战的协定视为北朝鲜劳动党汇入统治阶级的同流合污,这支游击队最终没有并入北朝鲜,而是选择坚守根据地。但是,这样一支坚持革命信仰的军队不可避免地灭亡了,少量幸存者不得不选择投降。

 本片亦没有将美国、苏联或中国等任何一方外国力量视为可以帮助本民族实现自主的倚靠对象。从这个立场出发,导演将内战中的南韩军队和游击队死者皆视为历史的牺牲者。

    07  

 此片是少有的展现韩国军队参加越战历史的影片,且以鲜明的反思和批判立场而著称。本片上映当年,大韩海外参战战友会以“有损 32 万参与越南战争勇士的名誉”为由投诉此片,因而影片遭到禁映。但与此同时,电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奖项。

 影片围绕着退役的参战士兵韩基朱写作越战题材小说的过程而展开,夹杂着其对越战的痛苦创伤回忆。他已经疯掉的战友朴真树则找到他,为他提供一些可能的写作线索。影片令人震惊之处不仅在于展现了韩国士兵作为美国军队的替代者在战场上所遭遇的身心创伤,而且在于用一个大胆的平行蒙太奇将受到军警镇压的韩国国民与遭到士兵杀戮的越南平民并置起来,直白地表露了视南韩军事独裁政权为美国代理人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军政府立场。威权统治与参加越战作为统治阶级发动的对内与对外战争被赋予内在性和根源性的关联,从而超越了民族主义的局限。

 在个别当下场景中,影片还呈现了借助越战大发横财的国内精英阶层与被社会抛弃的退役士兵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些杰出的表达,影片超越了美国同类题材的电影。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