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之下》:为什么观众会爱「反派主角」?
2222
原标题:《阳光之下》:为什么观众会爱「反派主角」?
犀牛娱乐原创
文|冷罐头 编辑|夏添
2019年4月17日,《掌中之物》杀青了。
谁知从杀青到开播,足足花费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这样的“待机”时长,在被囤积的库存剧集中,算不上特别。但坊间传闻来回十几次的删改、剧中角色名字的大换血、剧名的更改,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独一份。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改头换面”。
就在“掌中奶奶”们在一次次狼来了的故事中依然坚挺着,其知名度在网友中逐渐扩散开来后,摇身一变的《阳光之下》于12月26日低调上线了。
官微最近一次更新停留在双十一,主演中无一人发博宣传……尽管剧方几乎零宣发,但还是吸引了许多自来水观众。截止到发稿前,《阳光之下》登上了热搜十余次,霸占了云合全舆情热度、骨朵热度指数等多个榜单的首位。豆瓣开画8.0分的口碑也可圈可点。
单从剧的维度来看,封潇声(彭冠英饰)这一角色可以说是极具矛盾的。一方面,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造成了剧集在过审上的重重困难。另一方面,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又赋予了剧集极大的看点。
可谓是成也潇声,“败”也潇声。
在这背后,反派主角对于剧集的意义,也开始显露。
剧情线暗黑
但价值表达是“正道的光”
不负大众的期望,“阳光之吓”的恐怖感很足。
虽说初看之下,剧情简介布满了“正道的光”,关于封潇声的扮演者彭冠英戏份太少的声音也登上了热搜,但原著中的许多名场面,在剧中都得到了1:1的还原,甚至连台词都分毫不差。
所以《阳光之下》中,角色名字的大换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著粉的期待值,但其凭借着“删删剪剪不魔改”的品质,又扳回了一城。
单从剧集本身来看,豆瓣开画8.0分的成绩并不虚高。尽管《阳光之下》在剪辑衔接及色调质感上饱受诟病,但剧情线的节奏推进,和故事的新鲜饱满,都营造出了颇具沉浸感的观剧体验。
争议一直没有停息。
尽管剧方已经尽力做到谨小慎微,低调上线。本该是男主的封潇声迫于压力降番为男二,剧情尽量朝着“光伟正”的方向走。但这位杀人、强奸、非法监控、恐吓威胁等无恶不作,“背着半部刑法”的男人,仍然引发了部分人的不满,甚至生出了“三观跟着五官走”等批判的声音。
但事实上,仅以角色设定来论剧集的价值表露,是有失偏颇的。持续上涨的热度也在侧面验证了这部剧在价值取向上,击中了主流审美。
封潇声富有一定的魅力不假,但剧中从未将其视为正向角色加以刻画。而是借助封潇声和非傻白甜的女主,在传统的犯罪题材外,对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特殊的题材中,蕴藏着特别的社会意义。
同时,封潇声的变态向和狷狂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阳光之下》镀上了差异化的色彩。
如果说紧凑有序的节奏、荒诞、犯罪、悬疑等色调的杂糅是使《阳光之下》成功完成品质进阶的关键因素,那么对于封潇声这一反常规角色的加工处理,则可以称得上是全剧的神来之笔。
在上演警匪版“猫捉老鼠”的游戏,并以暗黑感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时,对于人性的刻画也鞭辟入里。剧中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在并非是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为《阳光之下》增添了心惊肉跳的现实感。
有些时候,打破反派角色工具人的设定和配角的命运,是可以产生意外之喜的。
为什么大众会接纳反派主角?
近些年来,以反派为主角的剧作,虽然罕见,但《阳光之下》也并非个例。
今年六月,率先点燃暑期档,擦亮悬疑剧场金字招牌的年度爆款《隐秘的角落》,也同样是充满了暗黑感的剧作。
该剧改编自紫金陈推理小说《坏小孩》 ,讲述了沿海小城的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拍摄记录了一次谋杀,他们的冒险也由此展开。扑朔迷离的案情,将几个家庭裹挟其中,带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在这之中,秦昊所饰演的张东升,便是有着强烈反差感的阴郁变态:将岳父岳母推下山;谋杀执意要与他离婚的妻子;拜他所赐,《小白船》也成为了恐怖童谣……角色的阴暗性和复杂性远在封潇声之上。
但过硬的剧情线、取景配乐等考究的细节、对社会现实的凝视与剧中全员反常规的角色设定相辅相成,迅速实现了破圈传播。
现实语境之外,反派男主的塑造依然奏效。
2019年,由陈星旭、李小冉主演的《东宫》正式上线。男主李承鄞的“谈恋爱吗?我灭你全族”与上文提到的封潇声、张东升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但在古偶剧的领域中,也称得上是Top级的渣男。
当然,在《东宫》中,男主还称不上是彻头彻尾的反派,对其反面形象的塑造,目的也较为鲜明:唤醒同理心,打破常规的角色设定。
不难发现,在现阶段的国产剧中,以反派为主角,得到观众青睐的剧作,无非具备着两种品质。
其一,是层次丰富的新鲜感。
一方面,虽说反派是推动剧集进展的“必要因素”,但在市面上流通的剧集中,反派角色大多都只能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当镜头一转,将焦点对准摇曳的“恶之花”们时,无异于对话语场的扭转。这为观众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反派角色的属性决定,尽管其成为主角,但对其形象的塑造也绝无可能是正面的。以反派视角传达正向价值,在考验主创人员能力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此类视角的扭转,可视为类型化的创新。
其二,在于对社会现实及人性鞭辟入里的直视。
在英美剧中,以反派为主,极端的恐怖故事屡见不鲜。大开杀戒的《小丑》,刻画女特工与杀手的爱情、颇具荒诞感的《杀死伊芙》……都充斥着血腥暴力,将硬核的反派牢牢放置在全剧核心的位置。
但其并非是无聊的杀人游戏,《小丑》中通过对反派角色的刻画,深度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杀死伊芙》中通过伊芙与小变态的情感线,对人性深处善与恶的此消彼长、互相吞噬作出了细致的剖析。
什么是真实?
“只从善中看到的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中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在善与恶的切换中,对社会现实多方位的全景展示,或许便是触动大众的关键所在。
剧集创作从来都不该只有“光伟正”,我们需要以恶为镜。暗黑的人性及社会的阴暗面,总得有人去凝视它,而不是喊打喊杀便可驱逐殆尽。
我们需要常规之外的反派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