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主创现场交流幕后故事

1966

发布:2021-11-11 15:07:02  来自 晨与橙与城 觅知友会员

3月29日,本届大影节展映活动在北京正式开展。电影《最后一公里》导演 李伟,中影电影制片人杨旭,演员李彦锋、王雨晗、钟卫华、陈依莎、戈滨、 苗苗,编剧于向昀,摄影指导麻又台,美术指导赛吉拉夫,剪辑指导张俊锋,音乐指导栾家,主题曲演唱者杨晓晨,制片主任 黄鹤出席了本次活动。

映前,歌手杨晓晨为现场嘉宾与观众带来一首《茶山谣》,随后,影片《最后一公里》展映正式开始。《最后一公里》讲述了四川珙县珙桐村的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集体作用,积极实行村务公开、集体协商,在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下,带领全村百姓积极探索共同致富的途径。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珙桐村终于找到以发展茶产业致富的道路,将一个赤贫山村发展成了如今的的“富裕村”、“城市村”的动人故事,本片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了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

映后,主创受邀上台与现场各位观众进行见面交流。在谈及拍摄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拍摄片段,李伟导演直言,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因此对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有着难以割舍的喜爱。在剧组拍戏的日子里大家相互协作,相处之中,他们早就成了一家人,这个暖心的回答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而谈到电影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导演及主创们表示在电影初创阶段,他们亲自下乡去体验采访,在一次次的采风中,收集了无数感动的故事。在之后的创作中,他们就将乡村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化的处理多重融合,才建立起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象。演员李彦锋表示剧组拍摄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很怀念与大家一起拍摄的日子。演员王雨晗则表示自己在这次拍摄过程中受益良多,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演员苗苗回忆起自己初识剧本时,就被角色所吸引,开拍之后,她很快就将自己代入角色之中并顺利地完成了此次演出,这次的演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且不可复制的回忆。

谈及怎样的机遇下拍出这部片子时,李伟导演表示他本身并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而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憧憬促使他接下这部电影,在前期准备工作与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他发觉乡村生活与他想象中的并不一样。随着不断深入地了解,他对脱贫攻坚这项国策的意义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当然,剧本人物带给他的感动也是一大缘由。李伟导演说,心里头倘若有尊敬、敬仰之情,艺术作品就会是鲜活和美丽的,这是好艺术家的基本功。主旋律是老百姓的情感诉求,而讲述美好生活、描绘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故事片就是主旋律。

影片的编剧于向昀老师与北师大缘分不浅,曾在二十年前携着自己的科幻小说到此宣传。于老师提到,自己的创作往往鲜少依赖灵感,更多地是靠资料搜集与逻辑分析,主创团队亦是如此。李伟导演说,主创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到当地进行采访。片中角色身上凝聚了许多真实人物的形象。可以说,生活就是他们的创作灵感。

交流中,观众们热情高涨并向主创们积极提问。有观众提问到主创人员对于主旋律影片的理解以及未来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诉求。导演表示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贴近民生,主旋律电影是体现人民生活和诉求的桥梁,也是连接人们美好生活与人与人情感的纽带,具有广泛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李伟导演认为,在主旋律电影的潮流中,影片尽可能地将精准扶贫的思想与精神揉进日常细节里。以往宣传国家政策的电影或许会显得枯燥乏味,不免落入窠臼。制片人杨旭老师回忆起与李伟导演面对题材时的抉择,最后他们决定采取喜剧片的形式:“把国家政策化解到人物的生活中。”

有观众对影片中的细节与美工、音乐等方面问题很是好奇。美术指导赛吉拉夫与音乐指导栾家表示,影片为了最大化的还原宜宾特色,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将地区特色进行一一收录,并在影片细节中深化展现。除此之外,演员们也提前进组学习当地语言和民俗,只为更好地塑造出生动形象的人物角色。


针对影片整体风格的考量,有观众向导演与剪辑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影片原本长达180分钟,导演李伟和剪辑师张俊锋老师出于对片长的考虑,在电影中采取了照片报道等形式,虚化了一定的内容,并且通过剪辑加快了影片节奏从而将戏剧张力更好地呈现给观众。片尾则通过歌舞联欢的方式用影像记录下为此部电影贡献过力量的所有人。

交流会最后,观众们提议请主创们用四川话介绍自己在剧中的人物名字,这个环节引发了主创们的  无限 回忆,其中的趣事也引得现场观众们发出阵阵笑声,展映活动就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了尾声。


最后,感谢《最后一公里》的主创人员与我们的观众朋友们进行现场交流,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与我们共同欣赏了本部影片并认真聆听了主创们的心声。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