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抵制于正郭敬明,意义何在?
4867
原标题:联合抵制于正郭敬明,意义何在?
12月21日,编剧余飞、宋方金等人在微博上发布了111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的联名公开信。公开信中称,近来,在一些网络平台、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屡屡出现有抄袭劣迹的编剧、导演(于正、郭敬明),以节目导师、嘉宾的面目出现,在节目内外进行话题炒作,以此追逐点击率、收视率,博人眼球。而“这种一切唯收视率论、流量论的做法引起了相关从业者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反感”,呼吁媒体平台“扬时代正气,多宣传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主动拒绝这些有劣迹且不加悔改的创作人,不给抄袭剽窃者提供舞台,将他们从公众媒体中驱逐出去”。
该联署名单十分豪华,其中包括琼瑶、束焕、汪海林、白一骢、高群书等知名影视从业者。而在第二天,即12月22日晚,编剧宋方金又在微博上发布了“影视从业者联名抵制于正郭敬明”的第二批联名签署名单,新名单共计45人,加上第一批,共计156人参与了抵制活动。
近年来,关于编剧群体遭受不公待遇的新闻频繁曝光,编剧维权事件也屡见不鲜。但如此态度鲜明地对同行进行抵制,着实不多见。
为什么是郭敬明和于正
郭敬明、于正近期分别参加了表演类综艺《演员请就位2》和《我就是演员3》,两人在节目上的表现,不约而同引发了广泛讨论。郭敬明因同李诚儒、尔冬升的争执,被频频送上热搜;于正则点评李汶翰“油腻”,发微博称“既然做了考核官,就会像一面照妖镜一样死死盯着选手”,热度也不遑多让。
但在舆论场上,这种热度更多招来的是负面评价。郭敬明被认为“不自量力”,而于正义正词严的声明,引发了业内“贼喊捉贼”的嘲讽。
(《演员请就位》于正)
几天前,编剧汪海林曾发文称,于正和郭敬明是被中国编剧行业开除了的,在编剧这个行业里已经“社会性死亡”了,“任何正规的编剧活动里都不会有他们出现……”
于正和郭敬明二人,早年都面临过抄袭指控。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圈里圈外》整体上构成抄袭;2014年,琼瑶诉于正《宫锁连城》抄袭《梅花烙》。在这场维权官司中,业内139位编剧制片人也曾联名谴责于正。 二人应对的方式也都如出一辙:赔钱,但拒不执行道歉。
事实上,早年于正也吃过被剥削的亏,据AI财经社整理,2004 年《荆轲传奇》播出时,于正就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剧本,最终连编剧署名权都没有,因此把师父李惠民和出品方一块告上了法庭,此后选择单飞。但单飞也没能避免类似命运,又一个写好的剧本因为同组跑龙套的女演员和导演关系不一般,剧本的署名权给了这个女演员——不过,这些早年的不公经历似乎并未让他开始追求行业公正,而是走向了反面。
相比于正,郭敬明的抄袭更多是在作家圈中,而非编剧圈,且案件发生也较之于正更早。对此,联名行动参与人之一、编剧汪海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尽管当年作家协会把郭敬明吸收为会员,但影视行业的编剧协会至今仍拒绝接受他的加入。“他原来在作家圈、文学圈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我们不欢迎这样的人,所以这次庄羽老师也参与了签名。”
(《演员请就位》郭敬明)
除抄袭外,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2》的作品《无量》中,给自己署名编剧,给另外两位编剧署名为“副编剧”的行为也引发了争议。人们发现,郭敬明过往的大多影视作品中均有这一职位的存在——这一职位并不受业内认可,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不愿意给署名,但不给署名又说不过去”的心理,而自创出的尴尬职位。
相比稿酬,署名权甚至可能是编剧群体更加在意的东西。在一部影视剧中的署名位置和方式,往往能够决定相关编剧下一个项目的议价权。因此,多数情况下,编剧即便将调低稿酬,也要力争在署名中得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郭敬明此举,很容易被理解为资本对内容创作者的傲慢。
组织过程
抗议的组织速度快得有些出乎意料。汪海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抗议,从召集参与人到正式发布仅用了不到两天时间。“没有什么所谓组织者,大家线上线下都在议论这个事儿,所以一拍即合,一呼百应。”
“我认为是积怨已久,不然不可能一天之内有这么多人签名。 第一天100多人,第二天马上又到150多人,还不断有人要求加入进来,实际上它是整个行业的声音。接下来,后面可能有200人,300人,甚至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汪海林说。
《战狼2》编剧刘毅也是联名信的签署人之一,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联名抗议虽然事发突然,但却是行业在长期累积不满后爆发的一个正常行动,只是大家没想到,该过程会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因为一直以来,于正拒绝履行法院判决向被抄袭者琼瑶道歉,我们一直都觉得,作为同行应该有一个公开的表态。”
“所以这件事其实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或者组织者,只是平时大家都对这些事情有讨论,有共识,到了最近,由汪海林,宋方金,余飞和我,把大家的想法和说法整理成了文字,然后反馈给大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呼应。”刘毅说。
汪海林还表示,与其说大家是对于正、郭敬明二人表示不满,倒不如说是对二人身后代表的创作风潮和资本倾向表示抗议。在汪海林看来,资本和平台追捧于正、郭敬明,实质上是在追捧一种“不择手段的新型内容生产模式”。
(编剧汪海林。图/四味毒叔)
除了深谙大众心理,于正、郭敬明二人还会自己制造流量和话题。马上,郭敬明新作《晴雅集》就要上映了,很难说近日的舆论风潮不会给这部电影带来更多的关注度。
而综艺节目的制作播出也以流量为导向,在明知二人身负争议标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选用其做导师,也不免有刻意制造噱头的嫌疑。
汪海林将综艺节目这种为了流量“一而再再而三”推出类似争议导师的行为,理解为对影视内容生产行业发出的一个挑衅。
“郭敬明也好于正也好,都是在资本和平台的加持下,企图改变行业,改变行业规则,改变行业道德——只要有流量、有点击率、有收视率,有人骂他也无所谓。这种流量模式是和传统内容生产模式的一种对撞。长期以来,资本和平台主导生产的什么宫斗啊,甜宠啊,撕逼啊,这些文化内容已经引起了观众的不满。这些观众的不满也是内容从业者的不满。这种不满在这个节点上就爆发出来了。”汪海林说。
意义何在?
对于这次联名抗议,许多业内人士都持悲观态度,认为其意义聊胜于无,既不可能撼动于正、郭敬明二人在圈内的地位,更无法造成什么实际损失。“顶多膈应一下他俩的心情。”一名制片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从资本和平台的角度,他俩都是最受欢迎那一种人:好沟通,可预测,愿意为了大众的喜好去修改产品。而现在很多创作者其实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只顾自我表达,对营销、大众心理和传播规律都没有研究。不少人因为性格原因,沟通成本还特别高。”上述制片人分析道,相比不可控的艺术家,于正、郭敬明二人更像产品经理。“还是特别优秀的那种。”
从赚钱能力的角度来考量,过去几年,郭敬明和于正无疑都是成功者。郭敬明有《小时代》系列20亿元票房加持,于正则手握《宫》系列和《延禧攻略》等高收视率剧集,都是资本追捧的宠儿。资本和平台既没有意愿、也没有动机因为纯粹的道德问题放弃同二人的合作。
(《延禧攻略》《小时代》海报)
被封禁的可能性也不大。 且不说抄袭能不能归类为“劣迹”,即便算,二人也顶多不再出镜,幕后创作并不会受太多影响。 过去,除了在2013年吸食冰毒被捕,从此销声匿迹的《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外,影视幕后工作者鲜少有因劣迹被封禁的案例。而据坊间传言,今年3月上线的网剧《民国奇探》便是宁财神的新剧,只是编剧一栏署名为“宝盖丁”(即宁)。
不过,从联合声明的措辞可以看出,编剧们集体讨伐的并非二人本身,也并不是想将二人“赶尽杀绝”。众人抗议的,是二人被判侵权后却拒不道歉的行为,以及网络平台、电视台“是非不分”,将其捧为导师的举动。
汪海林和刘毅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此次联合声明更多是表明一种态度,至于能否对二人造成影响,则不在他们关心和控制的范围内。
“这件事情由头到尾,并不是针对他们两个人,而是针对某种行业风气乃至社会风气。对他们两个人是否造成影响,其实不是我们在乎的事情。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对不好的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个声音,这就已经达到我们的目的了。”刘毅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
“不在于要什么样的结果,而是在于要给历史留下这样一个痕迹:就是这个行业的人曾经抵抗过,曾经发出过声音,不认同这两个人代表的内容生产模式,不认同这个时代资本和平台所做的一切。所以这次100多人的声音是留给历史的。”汪海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