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致敬无名英雄,但我们记住了张译的角色——张宪臣
4234
原标题:《悬崖之上》致敬无名英雄,但我们记住了张译的角色——张宪臣
《悬崖之上》有着一气呵成的观影体验,导演张艺谋把我们熟悉的谍战剧,用电影的方式进行了呈现,使得这个故事让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电影没有任何旁白,寥寥几笔交待起因,把任务目标隐藏在故事暗处,全程表现在明处的斗智斗勇。而展示冲突是影像所长,写心理却是软肋,所以这样的叙事体系一方面很考验导演,就是怎样拍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是张艺谋所擅长的,踏踏实实把每一个小的冲突从积累、爆发到释放都做一个冷静的展示,最终还能将故事梳理得有条不紊,从而形成一种暗涌来袭的紧张气氛。
另一方面,只有实力派演员才会撑得起这样的叙事,才能完成导演在集中冲突中所要呈现角色的“所思所想”。电影里的每位演员都很优秀,而本片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张译饰演的张宪臣,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精神诠释得相当到位。
张译和秦海璐,朱亚文和刘浩存分别饰演两队革命伴侣,在开展行动之前他们就被拆散重新组队。张译和刘浩存这一队,一个是经验丰富,一个初出茅庐,原本性格迥异,但是却经历着同样挚爱分离的痛苦,在危难中惺惺相惜。在火车上,“乌特拉”小队失散的两组人终于碰面,在有特务监视的情况下,怎样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同时,提醒同伴?这一幕显示出演员在张艺谋这个特殊叙事体系下的演员的魅力。
比如张译看到刘浩存被带走时,表情平静没有任何的变化,是一副镇定的样子,完全可以逃过特务的目光,但眼神严肃神情迅速划过,则让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能够察觉角色内心忍不住的焦急一面。所以相比于枪战和追车戏的大场面,我更喜欢看谍战片中这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肃杀对撞,这种场面需要极高的导演调度能力,而演员的行动在观众心理制造紧张悬疑的气氛,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戏剧张力,也更考验演员的演技。而正是张译这样经验丰富,而且对不同类型角色驾轻就熟的演员,才能胜任这样平静水面下暗涌波澜的角色形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死前途都是随机的未知数,正如张译为了保护刘浩存不被敌人发现,在哈尔滨街头张弛有度的斗智斗勇,从躲避追逐,到枪战、肉搏等正面交锋,让这个角色更显立体的一面。而他被捕之后,受刑一段也成为全片不忍直视的一幕,而张宪臣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想要从戒备森严的敌人巢穴逃离的场面,也被张译处理得充满了层次感,将角色被捕前后的反差将的残酷环境以及角色的个性非常立体的刻画出来。
尤其是当他遇到老周的时候,在车里和老周交代“遗言”时,因为伤势过重且,说话断断续续,使得这段镜头期间没有剪辑,一气呵成的长镜头,仅能微微睁开一只眼中透露的神情,就将角色身体上承受的巨大痛苦,以及内心坚定不移的态势传递给观众,这个角色几乎要超越体认的阈值的行动,让人屏气凝神。而张译交代完“遗言”之后,那“一件小事儿”的嘱托,更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无名英雄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是片中格外打动人的一幕,张译和秦海璐约定,“活下来的去找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体现出真实到让人心痛的悲情,虽然有着光辉信仰,经过严格训练的特工,他们会压抑住本能的情感,但正如张宪臣之前在阳台上的无声落泪哭戏,以及在弥留之际,他“一件小事儿”的诉说,让我突然发现,他们也是会伤心会流泪的普通人,在那些孤军奋战的时刻,谁也体会不到他们内心的煎熬。
可以说是张宪臣的牺牲精神诠释了影片主题,是无数像张宪臣这样的无名英雄的付出才换来的黎明。张译对张宪臣这个角色入木三分的表演,也只有他经得住大银幕镜头长时间的对焦,极富层次的表情写尽了角色的内心,让我们在这个紧张激烈的正邪交锋中,也铭记这些无名英雄的名字。
张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他在表演的道路上所获得的成就,是与他尝试过不同的角色的演绎生涯所换来的。
还记得2006年张译因在《士兵突击》中成功地塑造了史班长而成名,《士兵突击》中史班长退伍时躲避许三多和在车上哭的几场戏深深地打动了不少观众。也记得《我和我的祖国》中,当角色听到了原子弹成功发射的消息时,在人群中对着姑娘轻轻地点头,摘下口罩,那张苍白脆弱的脸上,充满了如释重负的放松,虽然没有台词,但是张译的肢体表演,足以让银幕外的观众为之动情。又如在《攀登者》中张译饰演苦守珠峰十几年的曲松林,其中光脚登山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他赤足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拍了一条又一条。在前不久《一秒钟》里,张译在电影奉献了“灵魂级”的表演,这一切只是为了在大银幕上更加真实地呈现出一位劳苦奔波的逃犯和父亲的双重形象。
这是张译作为演员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说白了还是演员对表演的敬畏之情,他没有把角色当做行活来处理,而是真正做到了赋予角色以生命,是真正“活在”电影中。对表演有追求,有敬畏心,全身心投入在演戏这一条路上,演员是张译唯一的标签,同时也会成为电影品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