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佩服张艺谋?七十岁了,还能连续工作20小时,真勤奋!
3509
原标题:为什么最佩服张艺谋?七十岁了,还能连续工作20小时,真勤奋!
总算有时间也写一下了,我想着重谈一下张艺谋导演本人。
我看了三遍《一秒钟》,第一遍是在张艺谋导演工作室看的,印象最深,感触也最深。
坦白讲,收到看片邀请的那一刻,我就很激动,因为是要去张艺谋导演工作室观看,想着或许能见到张艺谋导演,怎能不激动?尽管以前也见过他本人,但那都是在首映礼上远远地看着,没什么感觉。若是能在工作室近距离见到他,甚至能跟他聊上几句、一块拍一张合影,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估计会成为我最难忘的一个人生时刻。
作为影迷,我早已经把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看了个遍。记忆中最早看的张艺谋作品,是当时电影频道播放的《一个都不能少》,那时年少,对电影的理解还比较浅,但是看着魏敏芝那么执着地走在城市里寻找学生张海洲的时候,内心会很感动。这种感动在后来观看的《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归来》等作品里多次涌现,让我对张艺谋导演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崇拜。
包括像《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影》这类商业色彩很重的类型片,我也会从中看到张艺谋导演值得学习的闪光点。我会觉得,像他这样已经实现了很大的成就、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的导演,依然能抱持着如此旺盛的创作热情、拥有着如此丰富的表达欲望以及还敢于做各种创新尝试,实在是太让人敬佩了。
当我穿过一片树林、踏过几段石板路,真正走进张艺谋导演工作室的时候,内心的激动达到了高点。进屋之后,迎面遇见的是一排不同型号的摄影机,有的看起来极具年代感,让人肃然起敬。而在这排摄影机的对面,是一块块写着日期、片名、导演、摄影师、场次等信息的场记板,年代久远一些的字迹都有些模糊了,很有历史韵味,让人不禁会去想当时拍摄这些电影时,导演喊“开始”的场景。
最为震撼人心的,莫过于正门进去之后左转遇见的那一间海报陈列室。四面墙,排列有序地悬挂着张艺谋导演所有的作品海报。有红得夺目的《红高粱》海报,有冷峻耀眼的《英雄》海报,有充满厚重感的《归来》海报,也有刚刚上映的《一秒钟》的海报。看着这些海报,你就会发现,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都多半让人心服口服。这些海报组成的墙面,给人一种仪式感满满的感觉,也给人一种热烈而直接的电影氛围。
走到导演工作室的后厅,放着两张办公用的桌子,几米开外则摆放着一张长形的会议桌,桌上还放着酱油、醋、辣子等调味料。想起导演很爱吃面,我就不禁想象着他平时坐在这张桌子上边吃面边讨论剧本的画面。整个后厅因为有着一排透明的落地窗,光线特别好,阳光洒在地板上,感到很暖和。
窗外有一片小湖,湖边有树林,环境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只可惜,张艺谋导演因为外出开会,没有了近距离见他的机会。但是能够来到导演工作室,看到他平时工作的地方,就已经很知足了。
在二楼看的《一秒钟》,看的过程中,一度被张译吃面的场景勾得我特别想来一碗油泼面(当时没吃午饭,饿出腹肌的状态),又一度被张译演绎的“寻找女儿的父亲形象”与刘浩存演绎的“想念爸爸的女儿形象”触动得落泪。
我很喜欢张艺谋导演的这部作品,影片对时代的反映、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对人物情感的勾勒、对电影艺术的致敬与怀念,细腻又动人,给了我好几个感动的时刻。整部影片的视听又很有质感,许多场戏的拍摄都堪称教科书级别,值得反复观摩学习。
电影的好,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在说了,我这里重点想说的,是张艺谋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他的印象。
刚好,我的一位朋友跟张艺谋导演一块工作了一段时间(主要是《一秒钟》这个项目),我询问她跟导演工作都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给我讲了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是如下几点:
1、认真
张艺谋导演对待电影非常认真,无论是在机房参与后期制作,还是开会讨论影片上映,他都会以一种极为认真的状态展开工作。这种认真的态度让许多工作变得很细致,也让所有工作人员对待工作都很专注。关键是,他的这份认真很有感染力,很容易就会让周围的人也认真起来;
2、勤奋
导演真的特别勤奋,有时候都会让人觉得他都到那样一个层次了,还有必要如此勤奋吗?但事实上,他比大多数人都要勤奋,无论多少个会议,他都能挤出时间来参与,并且每一个会议都能逻辑清晰地跟你把所有事情捋清楚,毫无废话,会议开到几点他都不会嫌累。
开完会就会迅速投入到另外的工作,《一秒钟》即将上映,他却已经在忙新的项目了,而他在这三年时间里,已经先后完成了《影》、《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的拍摄制作,要知道,他在这期间还要负责冬奥会的相关工作以及其他的演出工作,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创作里,简直太勤奋了!
3、谦卑
这是朋友最为感动的地方,她在接触张艺谋导演之前,还以为他多少会有些大导演的脾气,但真正接触之后就发现,张艺谋导演真的太亲和、太谦卑了。他会认真倾听每个人说话,会听取每一个人对他作品的评价,哪怕有人批评他的作品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他都会耐心地倾听并接受他认为说得对的意见。
然后在相处过程中,他总是以一种非常谦和的方式与人沟通,把姿态放得很低,似乎他不是大导演,更不是什么“国师”,而是一个很有耐心的老师一样,让人倍感亲切;
4、精力充沛
这个简直绝了,张艺谋导演都已经七十岁的人了,精力却比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好!作为导演,他每天的行程其实都安排得很满,有时候工作时间是贯穿一天的,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创作层面的脑力劳动,还有外出赶场、勘景、拍摄等体力活儿。换作任何人来做这些工作,多少都会感到疲惫,但张艺谋导演却很少看到他觉得累的时刻,反倒是每一次开会都展现出一种精力充沛的状态,甚至与会人员都忍不住困得打哈欠,也不见得他会有疲态。
在片场拍戏的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觉得吃力的事情(比如在沙漠上寻找好的机位,徒步在沙漠上攀爬),张艺谋导演都能轻松完成。这种体力和精神状态,着实是让人惊讶,都忍不住赞叹:“也太NB了!”
5、情商高
这个细节可能不方便展开讲,但是大家可能也知道,《一秒钟》其实早就完成了后期制作,但却迟迟没能上映,这里头是有卡在一些审·核问题之上的。不过,面对这样的问题,张艺谋导演没有气馁,反倒是在创作层面上尽量做调整的同时,也跟相关人士做了一些争取,最终让影片顺利上映。也许这么简单一说很难get到其中的点,但是我在听完细节之后,是很佩服张艺谋导演的情商的,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大智慧。
总之,关于张艺谋导演,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为人,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的,都是很真实的。上述总结可能相对简单了一些,但却都是真实反馈。大家如果感兴趣,我也建议大家不妨去看看他的电影幕后纪录片,无论是早期关于《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的纪录片,还是近期的《影》、《一秒钟》的纪录片,还有北京奥运会时期的纪录片,都是能看到他的工作状态以及为人处世的细节的。
比如在《一秒钟》的幕后纪录片里,就可以看到:张艺谋导演在这三年时间完成了《影》、《一秒钟》、《坚如磐石》和《悬崖之上》的拍摄制作,同时还完成了“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大型演出工作,可以从早上七点开会开到次日凌晨,并且还是在内容完全不同的会议间切换自如!
他对电影的热爱与认真,他的勤奋与谦和,都在纪录片里得到了展现。特别是他一步一步在沙漠里攀爬的画面,十分动人。还有他和演员张译、范伟的沟通,对新人演员刘浩存的耐心培养和指导,都足以让人感受到一位好导演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有的导演,会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去创作好的作品,有持续而强烈的表达欲,又有敢于创新的精神,不安于平淡,这样的导演是好导演;而有的导演,作品没几个,有也是质量很差,却堂而皇之地在综艺节目里秀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这类导演,不配称之为创作者。
在我心目中,张艺谋导演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导演。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