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拆弹专家2》,我想对导演说一声不容易

2947

原标题:看完《拆弹专家2》,我想对导演说一声不容易

 早年邱礼涛导演的《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的士判官》《等候董建华发落》等片就对我影响极大,这些年他在商业片领域深耕,竟然还能够保持作者性的表达,实属不易。我相信,《拆弹专家2》会成为今年贺岁档票房和口碑最炸的电影之一。

    文丨    废话队长

    编辑、排版丨    Pessoa

 说句实话,看《拆弹专家2》首映之前没敢抱有太高预期,原因无他,实在是被最近几年动辄拍出个大系列的港产IP们搞得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不免对于如今的香港影人也产生一种印象,他们似乎认为只要聚拢来一帮明星,并能保障几部戏的原班人马,就能保证片子的票房和水准。在这种时候,就格外期望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港片出现。

 相信很多影迷和我一样,最开始看到海报上刘德华+刘青云,以及港片那套熟悉的配角阵容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把《拆弹2》归类到上面说的模式当中去。但真的坐在电影院里,度过了惊艳的两个小时以后,我轻抚下自己的脸,已经被“打”得有点肿了。

 可以说,《拆弹2》在你能想象到的地方维系住了工业水准,同时又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布下暗棋,用俗语来说称得上是“猪突猛进”。

 先来说说视觉上直观可以捕获的信息。众所周知,对于主打特效元素的系列电影来说,观众的感官阈值一定是逐部爬升的,心理防线一定是逐渐加固的,这点可以参考《速度与激情》从赛道到绝地再到天空的进击之路。那么同理,作为第二部《拆弹》,导演必须找到更鲜明的地标建筑,搭建更壮烈的奇观,才能继续打动观众。

 所幸,邱礼涛找到了。第一部的炸红磡隧道、拆C-4炸药,到第二部里升级成炸青马大桥、拆核弹。     难度系数加大了,主角的能力值却还大致没变    ,就使得任务与人物间的势能之差进一步扩张,强化了蚍蜉撼树的戏剧感与宿命感。

 为集中呈现出这种效果,邱礼涛这次也是全副开动,做足了准备工作。大到超过120个的场景实拍,小到拆弹的防护服也必须依照实际中拆弹专家的制式进行更新。就连片中出现的最大反派“大卫”,也是有史可考。它大名叫做M-388大卫·克罗(Davy Crockett),是美国在冷战期间研发部署的一种无后座力炮。它的精准度并不高,可怕之处在于引爆后造成的大规模核辐射污染。片中终极boss“大卫”被运输到桥上引爆,以及倪妮饰演的庞玲在指挥部里的担忧都是基于武器的特性而来。

 通常观看这类动作大片,我都会引入一个指标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叫做“痛感”。顾名思义,如果仅通过2D格式这样单纯的播放介质,就能够给观众带来拳拳到肉、切中肌肤的真实质感,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部电影的视听技巧是奏效的。《拆弹2》里有个镜头就让我印象深刻,当猫咪离开微波炉,爆炸的火光顷刻间吞没大楼。等到硝烟散去,俯视视角一格一格地推向潘乘风的伤口,露出了潘乘风的残肢断腿,如同漠视苍生的审判之眼。上次在国产院线片中有过这么酷烈的感官体验,恐怕还要追溯到《红海行动》。

 然而,单单完成硬指标不是邱礼涛此番的执念所系。《拆弹2》核心的长板,在于它找回了巅峰港片时代些许风采之余还有些许惊喜,即巧妙地翻动人物身份牌,将悬念设置在台词之外。就像开篇第一幕的结尾,肆虐的洪火倒转,化作暗涌匍匐回脚边。这个时刻,导演的意图已经在镜头后呼之欲出:“准备好了吗?游戏这才刚开始呢。”

 聊到这里,也就必须要详细地说说潘乘风这个角色,以及他背后的人物——华仔。

 关于潘乘风身份的第一次翻转,从他进入酒店开始,     影片采用了高语境的剪辑方式    。大跨度的时间跳跃,琐碎的打斗分镜,嘈杂的背景音,结束的节点也是潘乘风坠楼失语的瞬间。依照此前的的叙事惯性,尽管案件疑点重重,观众也理所当然地会认为他的出现是为了执行任务,拆除炸弹,只是因为任务失败才被人误解。而后庞玲的出现,更是几乎确认了这一心理预期。

    但当第二次翻转身份,也就是全片剧作首次面临转折点的时候,导演又隐去了语言的作用,放大了动作的表意功能。    带有定位的手表放进屏蔽信号的袋子、沉默,紧接着落下眼泪、再沉默,潘乘风的行为自成一套强有力的动态节奏。细心的观众,可能在初响之时就已经步入节奏当中,捕捉到了关于角色正邪身份的暗示。

 对于没那么敏锐的观众,导演也贴心地安排了港片的传统艺能——     闪回剪辑    ,把往事放在泛黄的滤镜下进行讲述。这样的手段多少让人无奈,也正是叙事上重复的篇幅决定了本片的天花板,它终究无法晋入到“神作”那一领域当中。但作为一部承受着票房压力的商业电影,它也不宜在故事中段毫无顾忌地彻底放弃对观众的照拂,自顾绝尘而去。所以在《拆弹2》当中,闪回手法虽然质朴,甚至过时,却胜在简单明晰。

 曲折的人物状态,对演员的考验当然是巨大的。看到刘德华与谢君豪两位戏骨再度联手,不禁有些感慨,用华仔自己的话来说,潘乘风区别于他此前饰演的大部分角色。因此华仔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不仅仅是重拾起摔马后首拍打斗戏份的体力,更要重拾起当年“刘建明”身上的那股散发致命魅力的多面性。

 要想构筑角色的多重维度,光靠演员苦心孤诣可不够,重磅的顶层设计还是得交由编导合一的邱礼涛来完成。在他身上,被解读最深的标签无疑是“CULT片鬼才”。

 《拆弹2》之所以被称作邱礼涛的     “       回春之作       ”    ,就是因为他捡回了几分当年引领“奇幻潮”的阴鸷与奇绝。他大胆地把“潘乘风”处理成了类似于《机械战警》的改造人。先是从生理层面,给事故后的潘乘风配备豪华义肢,赐予他与常人无异的体能与灵活性;再是从心理层面,玩起了植入记忆的赛博设定;最后是从社会身份层面,把勇往无前的拆弹战士推入深渊,化为身负命案的社会弃子。潘前后性格转变越大,影片超脱现实的寓言性以及撕裂感越强。无论是跛足的体貌特征,还是对于当下形势的思考,以及那股泼天的愤怒,角色都折射出作者本身的种种气质。

 可以说,     “潘乘风”的肉身是刘德华,灵魂是邱礼涛    ,导演和演员的灵感亲密无间地交织在一起,才会有如此入木三分的刻画,并贡献出近几年来在大银幕上最有生命力的角色之一。

 如果说潘乘风的存在是导演情感与理念的传声筒,那么董卓文与庞玲两位配角的设置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指涉。  潘失忆后,二人在办公室里有着一段激烈的争吵。  庞玲坚信自己为让潘改邪归正,而为他植入记忆的做法是出于正义之因,董卓文则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抹杀了潘人性中不可回避的阴暗面,某种意义上也磨灭了他真实的人性。  两个至亲之人的对弈集中在潘身上爆发,很大程度导致了他的踟蹰与磨难。

 选择被修正的回忆,还是直面残酷的真相?这是《黑客帝国》里经典的“红蓝药丸”式哲学命题。影视作品中哪怕对它稍有触及,立意都能提升好几个档次。而《拆弹2》里的惊鸿一瞥,足以使得它脱离常规爆米花电影“武戏热闹,文戏贫瘠”的定式,而留有值得回顾的韵味。

 沿着这个问题的纵深剖析下去,庞董两个角色背后的动机也变得破朔迷离了起来。庞玲在潘乘风复职失败,闹出满城风雨的时刻陪在他身边,见证了爱人最为自私、狰狞、不堪的一面。那么她在潘乘风身上实行的“改造计划”,是否真像她说的那样大公无私,还是掩藏着试图找回昔日那个阳光明媚的“完美恋人”的控制欲望?

 而董卓文在潘乘风受伤复健的日子里,官职逐渐与潘拉大差距,并亲眼目睹他一步步堕入黑暗。在整个过程中,董时刻保持清醒,以局外人的口吻劝诫着潘,却往往适得其反。那么董作为潘的生死之交,是否真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刚正不阿,还是早就在心里和走上迷途的潘划清了界限?

    笔触暧昧,从而留给观众丰富的解读空间。三个主使人物的心理深如渊海,彼此啮合,这才有了漩涡般的文本张力。    我曾总结过港产警匪这一题材的影片,它们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光暗游走间微妙的千钧一发,还有枪声爆燃之际的雷霆万钧。     而这次,       邱礼涛是以喷涌而出的表达欲望和精准高效的执行力,完成了对于此类作品风格高光的拓写。  

 在当今的创作语境之下,不知道再过多久才能看到一部像《拆弹2》这样的港片,甚至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看到这样的港片。一方面港星老去,后继无人;另一面红线众多,掣肘遍布。念及此处,反倒让我更珍惜这部来之不易的佳作。

    牛逼牛逼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