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人生的多重思考

1328

原标题:边界人生的多重思考

王国梁

提起美剧,相信很多人对《生活大爆炸》《老友记》都不会陌生。上大学时追《越狱》系列,那叫热血沸腾,夜不能寐,甚至透过月光看到寝室窗外的防盗网,莫名就生出锯断它绝尘而去的冲动。回想起来觉得十分可笑。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却很难静下心来追剧了。近来观看美剧《女王的棋局》的动因,则是多位好友推荐使然。

影片讲述了一个孤儿慢慢成长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主线清晰,结构简单,剧情围绕着主人公贝丝·哈蒙展开。跟许多烧脑美剧明线暗线错综交叉不同,《女王的棋局》从一开始便如国际象棋的棋盘一般黑白清晰。哈蒙经历了少年丧母、沉迷安慰剂、意外接触象棋后人生发生转折、被人收养、四处征战、逐渐成名、继母离世、沉迷酒精和药物、在朋友帮助下渐渐走出阴影、最终功成名就。正应了《孟子·告子下》中的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主人公在国际象棋领域的造诣,源自与生俱来的天赋,但除此之外,她的生活却是破碎的。仿佛是象棋所带来的荣誉弥补了生活对她的残忍,也或许是坎坷的经历让她对生活的细节渐渐麻木,哈蒙这位“天才”仿佛一直在走钢索。孤立无援的她只能把日常生活寄托给虚无,而唯一支撑她的象棋事业也时不时给她带来打击。幸好有朋友的陪伴,让她最终战胜了自我。

就影视作品而言,真正能够给观众带来心灵震撼且能流传久远的佳作,其主题永远离不开对人心灵的关注和探索。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经典旁白:“自由不在外面,而在内心。”同理可证,解救哈蒙的不是外在的象棋,也不是生活的坎坷,或许也不是朋友的援救,真正让她找到正确人生方向的是她自己,也只有她自己真正明白了最想要什么,才能挣脱桎梏去为之奋斗。

观看这部美剧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词语——“边界”。生活的边界在哪里?人生的边界在哪里?人类的边界在哪里?社会的边界在哪里?这些边界都是看不见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有些边界可以穿越时间,比如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知识、经验等等。而有些边界却只短暂地存在于某一时刻,比如我们每时每刻必须做出的选择。“边界”一直如影随形,有时清晰有时模糊。这里面可能还会有一些哲学上的问题,比如“此岸与彼岸”,再比如“本体与超验”。回到剧中来看,天才少女哈蒙的成长一直在边界游走,她是母亲“意外”放纵诞生的苦果,亲生父亲不管她们死活,母亲万念俱灰要带她一起赴死,结果她死里逃生,被送入孤儿院。到此为止,哈蒙的生活可以说已经被推入一种极端。无意中接触到国际象棋之后,哈蒙的生活进入到另外一个极端,在这个边界上游走,哈蒙时而迷茫时而清醒,天才和魔鬼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剧中还讨论了一个问题,影射了当年欧洲大陆对女性的偏见,对男权主义的崇尚。哈蒙参加的国际象棋比赛被看成是男人的游戏,女棋手根本不被重视,仅有的几个女棋手因成绩不佳或者难抵压力都退出了棋坛,转而投向更有利于性别发展的职业。而哈蒙却不知道“除了象棋之外,她还有什么是擅长的”,她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打败男性棋手,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剧中这一情节也充满了对性别的隐喻,即女性想要在男权至上的社会获得成功,将要付出数倍于男性的努力才能实现。于是,这其中也会隐含一个“边界”的问题,那就是性别的边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了性别的边界。性别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机器运转的各个环节。但随着女权运动的萌生,女性地位的不断崛起,这种存在于性别之间的边界又在悄然垮塌。相信总有一天,性别的社会边界将不复存在。

剧中哈蒙的亲生母亲因为生活和感情的双重打击选择离世,而后来领养哈蒙的继母虽然有着类似的遭遇,却选择了守护哈蒙,让她重新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对于哈蒙来说,继母的陪伴更像一位真正的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由此,可以推论和探讨亲情的边界。我们甚至可以存疑,维系亲情的到底是那根脆弱的脐带还是夜以继日的陪伴与守护。人们总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或许,亲情的边界可以通过时间变得壁垒高竖或者风化颓败。也正如哈蒙的继母所说的那样:“象棋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的边界,还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在百度词条中,边界的含义本就指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而在《女王的棋局》中,哈蒙代表美国去当时的苏联参赛,放大了因为性别或者地域产生的边界,上升为了一种国家意志。不得不说,剧中的情节对照当下也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国与国之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的冲撞和斗争,皆是不能包容边界的存在,那些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所谓胜利,终究只是一时之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边界”的定义大概只适用于我们有限的认知,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地球乃至整个银河系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作者简介:

王国梁,青岛文学编辑

作者:简介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