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又爆,难怪你们都催着她长大
648
原标题:新作又爆,难怪你们都催着她长大
原创毒Sir Sir电影
一个月前,Sir刚聊过目前国内最期待女演员。
必有她一席: 今天开始不用叫她「00后周冬雨」
张子枫。
当时这条评论被顶得最高:希望她和易烊千玺合作一次。
抱歉,今天你们要“失望”了。
在座妹妹粉请做好准备——
3.
2.
1.
国民妹妹?
银幕初吻?
Sir建议通通忘掉。
你们眼前, 一场心惊肉跳的“成人仪式” ——
我的姐姐
4.2上映,目前少部分城市已经开启点映。
开始吸引Sir的是阵容。
虽称不上“神仙”“炸裂”,但仔细看每个都选得精致:
张子枫、肖央 ,圈内优质股; 段博文、王圣迪 ,有作品支撑的新人演员;包括配角朱媛媛、梁靖康等,都值得期待。
其次题材。
一方面,演员选择:
什么故事,让“妹妹”下决心挑战“姐姐”?
另一方面是市场稀缺:
女性议题,无论质量如何,或多或少能吸引一波关注讨论。
△ 上图:《欢乐颂》;下图:《三十而已》
但分析这些女性题材,无非女性爱情,女性事业,女性友情,女性出轨……
亲情视角,持续空白。
原因不难猜。
难拍,难爆,难炒话题。
原生家庭,糅杂种种混沌、两难和不确定。
《我的姐姐》怎么拍?
在Sir看,它的视角新鲜,手法更新鲜——
比起做“身份”,它更想呈现“人物”。
比起讨好只属于一部分人的“女性”,它更想撕开更普遍,也更真实的“人性”。
01
姐姐
安然(张子枫 饰),刚大学毕业。
一日,家楼下,没有任何准备下跟悲剧迎面对视:
父母双双因车祸身亡。
晴天霹雳吧。
安然什么表现?
嘴上灵活——
被交警问话,她正常回答,思路清晰,语气丝毫没有起伏。
眼里迟钝——
看着父母从身边抬走,她不自觉视线跟随,眼神却来不及检索出适合的情绪。
一个表情,几句台词。
开场就让这部电影,以及电影里的表演区别于普通家庭苦情戏。
出殡当天。
作为这家的女儿,由她抱着父亲遗照。
脚步不紧不慢,垂头丧气,还是提不起精神。
也不太看得出悲痛。
亲人们前来拜祭,当然都会掉几滴眼泪。
唯独她——
一脸冷淡,机械性重复那几个动作:鞠躬、谢礼、下一个。
不对劲。
一个刚失去父母的二十多岁女孩,表现实在太过冷静。
作为悲剧最中央的受害者,她表现得更像 旁观者 。
她太无情?
安然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原因是什么?
海报藏着答案:
仔细看,姐姐安然背后,一个埋头抱住她的小孩。
爸妈生前一直想要个男孩。
姐姐上大学后,二胎政策放开,爸妈如愿生下弟弟。
这个家,也如愿释放全部关爱。
而姐弟之间,却不太熟。
车祸后,安然面前最大的问题。
是这个家给她留下的“烂摊子”——
6岁的弟弟,以后谁养?
安然根本没时间悲伤。
因为所有人都赶在她前面,逼她长大。
姑妈(朱媛媛 饰)先劝——
长姐如母,抚养弟弟是姐姐的责任。
你现在首要的任务
就是把你弟弟好好养大
舅舅(肖央 饰)趁虚而入——
他不求安然什么,只看钱。
房产证写了谁的名字,房产如何处置,车祸责任方在谁,能不能得到赔偿……
父母意外离世,彻底打乱了安然的计划。
原本她存了一笔钱,打算去北京读研,逃离家庭。
她还是不想养弟弟。
于是一边联系着卖房子,一边给弟弟找抚养家庭。
安然能否如愿?
铺天盖地砸向她的责备,有着整齐划一的声音:
你是姐姐。
你不养弟弟,谁来养?
还有一句,更难以推脱。
来自同为“姐姐”的姑妈——
我是姐姐
从生下来那天就是
一直都是
姐姐是她无法抹去的家庭身份。
或者换句话说——
对于安然来说,她只是不想当姐姐。
可对于一个家来说,改变的只是她一人吗?
02
姐弟
最初的姐弟俩,互看不顺眼。
弟弟被捧在手心惯了。
个性霸道,完全不能接受姐姐的冷淡,想方设法博关注。
吃不到肉包子,当街哭;
趁安然不在,家里闹;
甚至气急败坏,直接冲安然脸上吐口水。
安然对弟弟的抵触,太好理解了。
这搁谁,谁受得了啊!
可弟弟对安然,是抵触吗?
转折,源于一次 “失去”。
俩人去坐地铁,安然试探性地趁弟弟去卫生间,躲起来。
弟弟发现姐姐不见,哭着寻姐姐,在站台跑来跑去。
那一刻安然才意识到——
弟弟是无辜的。
和自己一样,他也是一个失去了父母、无人可依靠的孩子罢了。
她其实并不讨厌弟弟。
弟弟也有懂事的一面。
他很会关心人,主动照顾身体不舒服的姐姐;
为了成全姐姐的梦想,他自己联系了一个愿意收养他的家庭。
他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姐姐。
安然对弟弟的态度也在改变。
她开始放下偏见,心平气和和弟弟交流——
- 姐姐,你等等我不行吗
-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
- 我只有你了
父母去世,姐弟俩经历着相似的心灵灾难。
灾难面前,亲情,是一种无需言语,便可以建立勾连的默契。
Sir记得一个戳人的情节。
彼此不知道的情况下,姐弟俩做了同一个动作:
看着熟睡中的人,轻轻触碰对方。
他们有相似的眉眼,对彼此有相同的依赖。
姐弟间无疑有情。
有情,就有用吗?
别误会。
《我的姐姐》绝不是一部以亲情为外衣,骨子里却向煽情进发的皆大欢喜。
找到默契之后。
连接羁绊之后。
它还要追问——
这份默契,这份临时羁绊,能经得住多少现实捶打?
问号背后。
恐怕还隐藏着一道更深的、并未愈合的伤疤。
03
父母
与弟弟的摩擦,本质是什么?
这个家庭的根本矛盾,从来不是姐弟不睦。
而是 父母的缺位 。
从小,爸爸常打安然,不怎么喜欢她,弟弟出生后,父母眼里更是只有弟弟。
典型“重男轻女”。
一个细节——
安然父母家有个专门放照片的立柜,没有一张安然的照片。
全家福里,父母中间的位置,从来只容得下一个弟弟。
所以这是一部宣泄“男女不平等”的电影?
没那么简单。
它刻画了 中国式家庭关系中,既真挚又含糊的矛盾 。
弟弟出生前,妈妈很疼安然。
而爸爸则“代际遗传”了上一辈“祖训”——
奶奶的 “为子独尊” 。
当年,姑妈听奶奶的话,放弃学业事业,留在老家赚钱供弟弟读书。
这也是为什么,姑妈觉得身为姐姐,养弟弟是理所应当。
付出,成为她的下意识。
就连切西瓜,都特意把西瓜最中间的“圆心”,挖给侄女。
在这个大家庭里,另一个被塑造得丰满的角色,是舅舅(肖央 饰)。
无业游民。
开头一场戏,灵堂前,姑妈张罗着招待亲友,舅舅则坐在路边搓麻将。
接起电话, 语气轻描淡写——
走的就是我姐他们两口子
黄泉路上无老幼
但也是这样的舅舅,是个 “女儿奴” 。
女儿几岁大时,因为不务正业,老婆和他离了婚。
多年里,为见女儿一面,他总是想尽办法,死皮赖脸接近她。
看到了吗。
感情是真的,可这些父母,又不得不在传统面前,卑微地含糊着。
所有人都在面对亲人时,拆东墙补西墙。
这种顽疾,最终指向时代。
片中含蓄地提到——
当年安然父母为生男孩,还曾伪造一份安然的残疾证明,绕过当时生育政策,才得到二胎。
《姐姐》有意无意触碰到时代的伤痕,挑拨当代人的神经。
时代问题产生诸多后遗症。
比如,禁锢住一代人的思维,变得僵化。
姑妈关心安然,但得知她要给弟弟找领养家庭后,又怪她丢人现眼,骂她是在“卖弟弟”。
另一方面,身为新生代的姐姐,安然也被动陷入两难。
养弟弟吧,没能力没心力;
不养吧,又放心不下。
她找上父母车祸时的肇事司机,向他讨说法。
无非希望有人能告诉她。
悲剧的发生,错不在她——
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
明明做错事情的不是我
那么,错的是谁?
时代?传统?社会?
不。
这些对象太大,《我的姐姐》无意向宏大开炮。
它只希望把“姐姐”的身份。
还给安然这个人。
04
我
安然这个角色,在整个故事中,不断 被“他者化” 。
父母眼里,她 应该 是个好姐姐。
女孩子嘛,最重要的是稳定,自作主张修改她的志愿,让她留在家乡工作,方便以后照顾弟弟。
同事眼里,她 不过 是个小护士。
只需执行医嘱就完事,不需要有太大自主权。
父母死后,亲戚们眼里,她 理应 做个奉献者。
牺牲自己的理想,全力抚养弟弟。
哪里不对劲?
很少有人问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有意思的一点是,片中最理解安然的,恰恰是看上去最“不靠谱”的两个人。
舅舅。
他虽“无赖”,却陪伴安然长大,常和她坐下来,喝点小酒,聊聊天。
安然亲近舅舅,因为这爷俩儿更像朋友,能平等地沟通。
像我这样的儿子
屁用都没有
另一个最理解安然的,是 弟弟 。
弟弟年纪小,根本不懂去北京上学对姐姐意味着什么,只知道那是姐姐最想做的事。
因为爱姐姐,便甘愿帮她实现心愿。
这样的弟弟同样温暖了姐姐,成为了姐姐精神上的依靠。
这两个人能给安然的是什么?
理解。
《我的姐姐》当然是在主题上“反抗”的故事。
反抗在家庭、在社会中遭遇的不公对待,逃离传统父权制社会的凝视与判定。
但Sir看好《我的姐姐》,却是它反抗之后。
试图给出相对平等的劝慰——
电影没有乐观地抹平中国家庭中所有的突兀和噪音,而是在客观呈现之后,试图在突兀与突兀之间,架起桥梁。
安然坚定信念,朝着自己定的目标努力。
说到底,让她自愈、成长的。
不是任何人,而是她自己。
在成为姐姐之前,她首先是“我”。
电影并非讲女性困境,而是讲人的困境,弱者的困境。
故事最终给出一个开放式结局。
或许在这个结局里,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Sir真心希望《姐姐》在上映后。
能为我们的女性题材创作者,女性观众,提供另一种值得期待的可能。
所谓女性的故事,首先应该是“人”的故事。
“我”的故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布拉德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