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类人吃肉毁健康
4852
6类人吃肉毁 健康
1.肾功能损害者:虽然肉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但为了减轻肾的工作负担,肾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略低于健康人的量,必须和肾脏的排泄能力相适应,必要时暂时停止吃肉。
2.心血管 疾病 患者:研究证实,摄入红肉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红肉中饱和脂肪酸比例大,胆固醇含量高,对于控制病情不利。应少吃排骨、肥牛等,用鱼肉和豆制品来替代。
3. 脂肪肝 患者: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而肉的脂肪含量往往较高。脂肪肝患者不需要减少蛋白质供应,应优先选择少油烹调的鱼类,多用清炖和蒸煮方法来烹调肉类,去掉浮油再吃。
4.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过多的动物脂肪会刺激胆囊的收缩,而肉里大量胆固醇会增加胆结石的危险。所以,这类患者要少吃肉,最好用富含大豆卵磷脂的豆制品来替代,配合鱼虾类和低脂肪奶制品来补充蛋白质。
5. 糖尿病 患者:可以按健康人的数量食用瘦肉,但为了避免心血管并发症,宜优先选用鱼类和禽肉。特别要注意的是肉类烹调应少油,以蒸煮方法为好,避免熏烤煎炸,避免产生过多的糖化蛋白产物。
6.痛风患者:海产品以及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瘦肉中嘌呤虽然不算高,但积少成多,也不可随意多用。因此,痛风患者应对肉类限量。同时,肉类摄入过量会造成尿液酸化,尿酸溶解度低,更易沉积在体内。
更不能吃变质的肉,肉变质有以下几个表现:
颜色变深。新鲜的肉表面有光泽,颜色均匀。新鲜猪肉呈红色或淡红色,脂肪洁白;牛羊肉颜色鲜红,脂肪大多颜色发黄;禽肉 皮肤 为淡黄色或白色,肉色白里泛红。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由于肌红蛋白被氧化,肉色会逐渐变成红褐色。颜色越深,可食性越低。而当肉表面变成灰色或灰绿色,甚至出现白色或黑色斑点时,说明微生物已经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这样的肉就不能吃。
表面发黏。新鲜的肉外表微干或湿润,切面稍潮湿,用手摸有油质感,但不发黏;而肉变质以后,由于微生物大量滋生,会产生黏性代谢产物,造成肉表面发黏,甚至出现拉丝。肉类表面发黏是腐败开始的标志。
弹性变差。新鲜的肉质地紧密且富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贮藏越久,肉里面的蛋白质、脂肪会逐渐被酶分解,肌纤维被破坏,所以肉会失去原有的弹性,手指压后的凹陷不仅不能完全复原,甚至会留有痕迹。
有异味。新鲜肉具有正常的肉味,而变质的肉由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会产生各种胺类、吲哚、酸类、酮类等物质,因而有明显的腐臭味。
此外,新鲜的肉煮熟后肉汤透明,汤表面聚集大量油滴。而变质肉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会产生很多低级代谢产物散落在汤里,造成肉汤浑浊,并且汤面几乎无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