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勇踪揭秘《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摄幕后
2010
4月18日,姗姗来迟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第一集《脚步》终于开播,在《脚步》中,来自山东的导演李勇横穿山东、浙江、贵州、青海、西藏等地,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记录下人们与食物之间的聚散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舌尖2更具人文情怀,但也有观众质疑冲淡了美食的主题。目前,舌尖2引发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中,4月22日,记者对话《脚步》的导演李勇,这位被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评价为“真给山东人争气”的年轻导演讲述了背后的拍摄故事。
拍摄“脚步” 从不会做饭到美食专家
记者:当初是如何参与到舌尖2的拍摄中的?
李勇:在这之前,我读研究生时在重庆 电视 台实习,那时候跟陈晓卿老师认识了,他是我的师傅。这次舌尖2的制片人找到我说要拍一部美食的纪录片,后来发现,我进剧组的时间最晚,只能选《脚步》这一集了 。
记者:拍摄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勇:说实话,之前没有专门拍摄过食物题材的纪录片,不光是我,其他几位分集的导演也都不是吃货,甚至很多人都不会做饭,所以一开始就需要对美食有所了解,做足功课,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万块钱的书,像《中国饮食史》《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饮食典籍史》等都看过一遍,名人的美食专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看了 。但拍美食也是拍纪录片,这一点是相通的,我想可以把自己以前的拍摄技巧、叙事手法、剪辑艺术等融合进去,有所创新,也算是对自己的突破。
找人最难 根据美食来“挑选”人物
记者:拍摄中最难的是什么?
李勇:最难的环节就是找人,我们必须到第一现场去,人物也不能在媒体上曝光过。这个人物是要为纪录片的主题服务的,我们到了某个地方,觉得那个人物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才会拍,是根据美食来选人物,而不是根据人物来选美食。像宁夏西海固的“麦客”马万全,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认定了这个主人公,他很瘦弱,这种瘦弱和他从事的繁重体力劳力形成悬殊较量,天然有戏剧的张力。你能在他的表情里看到中国农民的共性,艰难、隐忍。
记者:最终拍出来的片子是否达到预期?
李勇:可以说所有的拍摄都要超过了预期的文案。比如养蜂人夫妇,本来只是想去拍路菜和腊肠等美食,但后来他们说要请我们吃饭,做豆花。这道家常菜在山里不好实现,下饭的豆花口感拿捏最重要,但他们做得很认真。即使在这种简陋环境中,这对夫妇的生活依然很讲究,我后来想,这哪里只是简单的一蔬一饭,分明是对生活的无限尊重。再比如拍浙江三门的跳跳 鱼 ,我们本来是想去拍望潮等小 海鲜 ,后来看到钓跳跳鱼的场景,这是当地渔民的一项“独门绝技”,觉得很震撼,所以就着重拍了钓跳跳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