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惊的10个营养误区
288
误区一:老母鸡补身体最好
用老母鸡补身体最好,是民间长期流行的说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多年的老母鸡含有过多的鸡油,其肌肉弹力纤维减少,结缔组织老化,鸡肉粗韧,久煮难烂,不易消化吸收。饲养一年的鸡,肉质鲜嫩可口。
误区二:需要多的营养就重要
从种类上来说,我们需要40多种营养素,有的量多一些,有的量少一些,有的是以克记的,有的是以微克记的。比如蛋白质,普通人需要60-90克,重体力劳动者需要上百克。钙需要800-1000微克,铁15-20毫克。但是不是我们需要量多的就重要,量少的就不重要呢?当然不是,比如蛋白质需要几十克,它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组成物质,我们的免疫力需要蛋白的支持;而15毫克的铁不足,同样会形成缺铁性 贫血 等,影响孩子的发育。
误区三:营养不是越多越好
“营养”不能缺乏,但绝不是越多越好。还以蛋白质为例来说明“营养”适量的重要性。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如果摄入蛋白质不够,就会影响身高、体重以及智力等多方面的正常发育。因此许多人除了 食物 摄入蛋白质以外,还吃一点蛋白粉等。但实际上,蛋白并不是越多越好,吃多了就意味着浪费,多余的蛋白会代谢出去。而且,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增多,由尿排出的含氮物质也增多,会加重肾脏的负荷,加速骨骼中钙的流失,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
误区四:食物越贵越好
食物并非越贵越好。一枚 鸡蛋 提供的能量要比一只鲍鱼高,蛋白质的含量差不多,脂肪、胆固醇的含量鸡蛋要比鲍鱼高,鲍鱼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鸡蛋的两倍多,鲍鱼的钙、铁、硒要比鸡蛋的多好多,但鸡蛋中的维生素A、B1、B2都比鲍鱼多,尼克酸含量差不多,维生素C两者都没有。从数据来看,鲍鱼和鸡蛋的营养成分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个别营养素的含量有所差别,但价格差别就大了。一只鲍鱼的价钱可以买好几斤鸡蛋,所以并不是越贵的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越多。
误区五:食物分好与坏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专家的观点,把食物分成好和坏。有的食物被说是垃圾 食品 ,有的则被称为万能食品。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观点。在营养上,我们把食物分成了五大类,首先是谷类和薯类,第二类就是动物类的食物,第三类是就是谷类和坚果类的,第四类就是蔬菜、水果,第五类就是纯能量食物。它们每一类都能提供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
误区六:瘦肉里不含脂肪
很多人因为担心肥胖或 高血脂 而放弃“肥肉”选择“瘦肉”,在他们眼中,瘦肉不含脂肪,可以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事实上,餐桌上的脂肪可以分为显性脂肪和隐性脂肪。而瘦肉中所含的脂肪,属于隐性脂肪。瘦肉中脂肪含量有极大的差异,一般在0.4%~30%之间变动。这是因为,动物肌肉中的脂肪含量因动物品种、部位、年龄的不同有很大差异。比如,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纯瘦猪肉的脂肪含量为6.2%。
误区七:不甜的水果含糖量少
提到“糖”,人们往往将其与“甜”挂钩。然而,判断水果里“糖”有多少,光靠口感是不靠谱的。因为甜度不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还与糖的种类(例如果糖比蔗糖甜)、酸味有关。有些吃起来不甜的水果,比如火龙果和猕猴桃,口感偏酸,但数据显示,每100克火龙果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3.3克,每100克猕猴桃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4.5克。按碳水化合物总量计算,这两种水果都算得上真正的“高糖”食物。此外,含糖量较高的水果还包括苹果、杏、无花果、橙子、柚子、荔枝、柿子、桂圆、香蕉、杨梅等。
误区八:奶白色的汤更有营养
不少人认为,白色就是蛋白质,因此奶白色的汤是最有营养的,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奶白色只是脂肪微滴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形成的一种乳化现象。一般来说,脂肪含量越高,汤汁越容易熬煮成奶白色。而是否能煮成奶汤,和汤的营养价值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误区九:没有咸味的食品不含盐
很多人认为,少吃盐就是少吃有咸味的食物。然而,盐的成分是氯化钠,除此之外,钠还有各种化合形式。有许多食品吃起来不咸,其实却加了不少钠或盐,如白面包、蛋糕、饼干、果冻等。腌肉、香肠、咸鱼等加工食品含盐更多。因此,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标签,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
误区十:有“筋”的菜才有膳食纤维
说到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芹菜茎、白菜帮子,这些富含菜筋、口感比较粗糙的食物。其实,每个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它们都属于膳食纤维。蔬菜筋并非蔬菜中纤维的唯一来源,而没有筋的食物很可能纤维含量更高。比如说,红薯和毛豆中不含筋,但它们的膳食纤维含量远高于有筋的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