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拉萨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殷浩
国籍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303年
逝世日期356年
职业官员、将领
代表作品文集五卷,隋书志、唐书经籍志有四卷传世
籍贯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
官职中军将军、都督诸军事
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后来征西将军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长史。安西将军庾翼又请做司马。后任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都称病不就职。隐居荒山,将近十年,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王濛、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来预卜江东的兴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后,叹息说:“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庾翼给殷浩写信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破灭,危在旦夕。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再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树立名望,既是名位显赫,就该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乱世得以安定,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虽说谈道,实长浮华空谈之风。等到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害怕动乱,专谋自保,最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凡是明德君子,难道赞成这样做吗?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殷浩还是执意不出山。
建元元年(343年)至永和二年(346年),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去世。晋简文帝司马昱当时为诸侯王,开始入朝执掌朝政。永和二年(346年)三月,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上疏辞让,并写信给晋简文帝,陈明心愿。晋简文帝答复道:“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足下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由此说来,足下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足下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殷浩再三辞让,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
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将军桓温消灭成汉政权,因此项功勋,桓温的威望和势力都强盛起来,但同时令朝廷忌惮他。司马昱因为殷浩有极高的名声,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视殷浩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温,于是殷浩与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此时适逢殷浩的父亲殷羡病故,殷浩离职守孝。朝廷命蔡谟代管扬州,等待殷浩。殷浩服丧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尚书仆射,但他没有就职。依旧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颍川人荀羡少有美名,殷浩召他为部属,命他镇守义兴、吴郡,作为党羽。王羲之私下劝说殷浩、荀羡,希望他们与桓温团结和好,不要内部制造矛盾,但殷浩不听从。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逝世,后赵随即就因诸子夺位而大乱,东晋朝廷决定乘后赵大乱而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永和六年(350年),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 另一方面,桓温也上表北伐,但没有回音。桓温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因而十分忿恨,但同时桓温也熟知殷浩为人,故不为此感到害怕。后桓温因屡次请求北伐不果,于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352年1月13日)上表后自行率领约五万兵众东下武昌。此举令朝廷十分恐惧,殷浩也因此而打算离职以避桓温,但被王彪之劝阻。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上表北伐,进攻许昌、洛阳。殷浩出发前,坠落马下,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吉利。不久命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和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并开长江以西一千多顷水田作为军粮储备。 但殷浩到许昌时,因谢尚不能安抚新归降的张遇,张遇于是在许昌据城叛变,并派兵进据洛阳和进攻晋军所据的仓垣,亦令殷浩军受阻。谢尚和新降的姚襄于是一同进攻张遇,但谢尚大败,退回淮南。殷浩知道谢尚兵败后亦退还并驻扎寿阳,殷浩暗中利诱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使他们刺杀苻健,许诺事成后将关右之地赐给他们。当初,降将魏脱死后,其弟魏憬代领官职。姚襄杀害魏憬,兼并他的部众。殷浩十分反感,派龙骧将军刘启镇守谯郡,将姚襄迁到梁州。不久,魏氏子弟往来于寿阳,姚襄愈加猜疑惧怕。又过不久,姚襄有些部下想归顺殷浩,被姚襄所诛杀,殷浩于是谋划除掉姚襄。适逢苻健杀害大臣,苻健之侄苻眉从洛阳西逃,殷浩以为梁安等人刺杀苻健成功,请求进驻洛阳,修复陵园。
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大举北伐,命姚襄为前驱,冠军将军刘洽镇守鹿台,建武将军刘遁镇守仓垣,又请求解除他扬州刺史的职务,专镇洛阳,朝廷不许。殷浩到许昌后,正遇张遇反叛,谢尚又遭大败,只好退回寿阳。之后再度进军,驻扎在山桑,恰逢姚襄反叛,殷浩胆怯,丢下辎重,退守谯郡,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殷浩派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杀。
桓温素来忌恨殷浩,听说殷浩北伐失败,便上疏指责殷浩说:“中军将军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职,朝廷对他宠信不疑,两次让他参与朝政,而他却不能恪守职分,擅自离任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前司徒蔡谟,为人纯朴,坚持正义,位居台辅,为先帝之师、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龄,以礼请求隐退,即使天子临轩征召仍执意辞官,虽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显明谦让之风,弘扬优贤之礼。而殷浩无中生有,狡说诡辩,扰乱朝廷视听,致使蔡公险遭杀害。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张进讨敌寇。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所以范丰之流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乱于身旁。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只有主持正义,才能训导人民,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心同一。臣恭请陛下上追唐尧时代放逐的法典,下鉴春秋时代目中无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宽宏大量,不忍心诛杀殷浩,也应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可以使后人引以为诫。
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温上表列举殷浩的罪行,逼不得已,于是将殷浩废为平民,并将他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桓温曾经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与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做我自己。”桓温以豪杰自许,经常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到殷浩废为平民后,桓温对别人说:“年幼时,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抛弃离开,殷浩就上前拣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温又对郗超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
殷浩虽然被罢黜流放,但没有说过半句无怨言,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依旧不废谈道咏诗,即使自家亲人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被流放的悲伤。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而已。殷浩的外甥韩伯,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他随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后回京,殷浩送到水边,吟咏曹颜远的诗道:“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吟罢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泪下。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准备写回信,但殷浩太重视这封信,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纸张又闭合,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
后来将改葬殷浩时,殷浩原来的属吏顾悦之上疏为他辩冤说:“原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沉厚纯良,学识博大,风韵高雅,声望盖过当时之人。两度任职,肃清万里,功勋昭著,圣朝敬佩嘉赏,于是授以北伐中原将帅之任。帅旗竖立后,出镇寿阳,驱逐豺狼,剪除荆棘,网罗人才,开荒屯田,饱经风雨,与奴仆一样勤苦。仰仗皇威,群丑改过,进军河、洛,修复陵墓。不测的事变突然发生,功亏一篑,忠诚的心愿因此而破灭。遭废黜之后,自处于荒凉僻远之处,终身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可谓克己复礼,窘困而无怨的人。探究殷浩所犯的罪过,也是失败中的常事,不应当是长时间谴责的罪行。论其名德之高,论其悔过自责之诚,怎么能不加体恤,而使他受如此冤屈呢?现在墓地已成,墓道已开,悬棺而葬,礼仪与平民相同,有横死之名,没有伸冤之期,感叹前世三良,老天不公正。若是颁发明诏,表扬善者,尊崇恢复他的原官,昭明久远的暗昧,那么国家就有威恩兼济的美誉,如果死者可以复生也没有遗憾。”顾悦之疏议奏上后,朝廷诏令追复殷浩原官。
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擅长清谈,特意去拜访他。殷浩没有做过多的阐发,只是给谢尚提示好些道理,说了几百句话;不但谈吐举止有风致,加以辞藻丰富多彩,很能动人心弦,使人震惊。谢尚全神贯注,倾心向往,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来给谢郎擦擦脸。”
孙安国到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精心竭力,宾主都无懈可击。侍候的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这样已经好几遍了。双方奋力甩动着拂尘,以致拂尘的毛全部脱落,饭菜上都落满了。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
殷浩曾到丹阳尹刘惔那里去清谈,谈了很久,殷浩有点理亏,就不住地用些浮辞来应对,刘淡也不再答辩。殷浩走了以后,刘惔就说:“乡巴佬,硬要学别人发这样的议论!”
殷浩在庾亮属下担任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王导离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理。”两人一起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王导和殷浩来回辩难,其他众人丝毫也没有牵涉进去。彼此尽情辩论以后,王导便叹道:“一向谈沦玄理,竟然还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违背,正始年间的清谈,正是如此!”
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当时大家非常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
支道林、殷浩都在会稽王司马昱府中,司马昱对两人说道:“你们可以试着辩论一下。可是才性关系问题恐怕是殷浩的坚固堡垒,您可要谨慎啊!”支道林开始论述问题时,便改变方向,远远辟开才性问题;可是论辩了几个回合,便不觉进入了殷浩的玄理之中。司马昱拍着肩膀笑道:“这本来是他的特长,你怎么可以和他争胜呢!”
殷浩精通医术,到中年就全都抛开不研究了。有一个常使唤的仆人,忽然给他磕头,磕到头破血流。殷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件人命事,不过终究不该说。”追问了很久,这才说道:“小人的母亲年纪将近百岁,从生病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承蒙大人诊一次脉,就有办法活下去。事成以后,就算被杀也心甘情愿。”殷浩受到他真诚的孝心的感动,就叫他把母亲抬来,给他母亲诊脉开药方。才服了一付药,病就好了。从此殷浩把医书全都烧了。
桓温:“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王濛:①“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 ;②“识致安处,足副时谈”
顾悦之:①“殷浩体德沈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②“既受削黜,自摈山海,杜门终身,与世两绝,可谓克己复礼,穷而无怨者也。”
王胡之:“己之府奥,蚤已倾写而见,殷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测。”
司马昱:“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时人评论:“思纬淹通,比羊叔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房玄龄等《晋书》:①“殷浩清徽雅量,众议攸归,高秩厚礼,不行而至,咸谓教义由其兴替,社稷俟以安危。及其入处国钧,未有嘉谋善政,出总戎律,唯闻蹙国丧师,是知风流异贞固之才,谈论非奇正之要。违方易任,以致播迁,悲失!” ;②“中军鉴局,誉光雅俗。夷旷有余,经纶不足。舍长任短,功亏名辱。” ;③“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
陈普:“王蒙谢尚不堪论,庾翼桓温亦浪言。两晋士风真可笑,尽将管葛许深源。”
李慈铭:“王济之傲纵,王澄之狂暴,殷浩之虚合,谢万之佻率,郗超之奸谄,王忱之轻很,皆乱世无赖,蠢国败家,而士类相矜,以为标准。”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殷识
殷羡
殷浩
殷涓
?
殷孝祖
殷融
殷康
殷顗(殷觊)
殷仲文
殷叔献
殷师
殷仲堪
殷简之
殷旷之
殷茂
殷道裕
殷景仁
殷道矜
殷恒
殷允
殷穆
殷淳
殷孚
殷冲
殷淡
以上资料摘录自《晋书》、《宋书》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殷浩
国籍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303年
逝世日期356年
职业官员、将领
代表作品文集五卷,隋书志、唐书经籍志有四卷传世
籍贯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
官职中军将军、都督诸军事
人物生平
识度清远
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隐居十年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后来征西将军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长史。安西将军庾翼又请做司马。后任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都称病不就职。隐居荒山,将近十年,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王濛、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来预卜江东的兴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后,叹息说:“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庾翼给殷浩写信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破灭,危在旦夕。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再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树立名望,既是名位显赫,就该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乱世得以安定,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虽说谈道,实长浮华空谈之风。等到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害怕动乱,专谋自保,最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凡是明德君子,难道赞成这样做吗?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殷浩还是执意不出山。
征召入朝
建元元年(343年)至永和二年(346年),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去世。晋简文帝司马昱当时为诸侯王,开始入朝执掌朝政。永和二年(346年)三月,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上疏辞让,并写信给晋简文帝,陈明心愿。晋简文帝答复道:“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足下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由此说来,足下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足下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殷浩再三辞让,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
抗衡桓温
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将军桓温消灭成汉政权,因此项功勋,桓温的威望和势力都强盛起来,但同时令朝廷忌惮他。司马昱因为殷浩有极高的名声,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视殷浩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温,于是殷浩与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此时适逢殷浩的父亲殷羡病故,殷浩离职守孝。朝廷命蔡谟代管扬州,等待殷浩。殷浩服丧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尚书仆射,但他没有就职。依旧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颍川人荀羡少有美名,殷浩召他为部属,命他镇守义兴、吴郡,作为党羽。王羲之私下劝说殷浩、荀羡,希望他们与桓温团结和好,不要内部制造矛盾,但殷浩不听从。
举兵北伐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逝世,后赵随即就因诸子夺位而大乱,东晋朝廷决定乘后赵大乱而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永和六年(350年),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 另一方面,桓温也上表北伐,但没有回音。桓温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因而十分忿恨,但同时桓温也熟知殷浩为人,故不为此感到害怕。后桓温因屡次请求北伐不果,于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352年1月13日)上表后自行率领约五万兵众东下武昌。此举令朝廷十分恐惧,殷浩也因此而打算离职以避桓温,但被王彪之劝阻。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上表北伐,进攻许昌、洛阳。殷浩出发前,坠落马下,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吉利。不久命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和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并开长江以西一千多顷水田作为军粮储备。 但殷浩到许昌时,因谢尚不能安抚新归降的张遇,张遇于是在许昌据城叛变,并派兵进据洛阳和进攻晋军所据的仓垣,亦令殷浩军受阻。谢尚和新降的姚襄于是一同进攻张遇,但谢尚大败,退回淮南。殷浩知道谢尚兵败后亦退还并驻扎寿阳,殷浩暗中利诱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使他们刺杀苻健,许诺事成后将关右之地赐给他们。当初,降将魏脱死后,其弟魏憬代领官职。姚襄杀害魏憬,兼并他的部众。殷浩十分反感,派龙骧将军刘启镇守谯郡,将姚襄迁到梁州。不久,魏氏子弟往来于寿阳,姚襄愈加猜疑惧怕。又过不久,姚襄有些部下想归顺殷浩,被姚襄所诛杀,殷浩于是谋划除掉姚襄。适逢苻健杀害大臣,苻健之侄苻眉从洛阳西逃,殷浩以为梁安等人刺杀苻健成功,请求进驻洛阳,修复陵园。
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大举北伐,命姚襄为前驱,冠军将军刘洽镇守鹿台,建武将军刘遁镇守仓垣,又请求解除他扬州刺史的职务,专镇洛阳,朝廷不许。殷浩到许昌后,正遇张遇反叛,谢尚又遭大败,只好退回寿阳。之后再度进军,驻扎在山桑,恰逢姚襄反叛,殷浩胆怯,丢下辎重,退守谯郡,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殷浩派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杀。
上疏指责
桓温素来忌恨殷浩,听说殷浩北伐失败,便上疏指责殷浩说:“中军将军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职,朝廷对他宠信不疑,两次让他参与朝政,而他却不能恪守职分,擅自离任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前司徒蔡谟,为人纯朴,坚持正义,位居台辅,为先帝之师、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龄,以礼请求隐退,即使天子临轩征召仍执意辞官,虽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显明谦让之风,弘扬优贤之礼。而殷浩无中生有,狡说诡辩,扰乱朝廷视听,致使蔡公险遭杀害。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张进讨敌寇。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所以范丰之流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乱于身旁。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只有主持正义,才能训导人民,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心同一。臣恭请陛下上追唐尧时代放逐的法典,下鉴春秋时代目中无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宽宏大量,不忍心诛杀殷浩,也应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可以使后人引以为诫。
被贬去世
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温上表列举殷浩的罪行,逼不得已,于是将殷浩废为平民,并将他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桓温曾经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与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做我自己。”桓温以豪杰自许,经常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到殷浩废为平民后,桓温对别人说:“年幼时,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抛弃离开,殷浩就上前拣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温又对郗超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
殷浩虽然被罢黜流放,但没有说过半句无怨言,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依旧不废谈道咏诗,即使自家亲人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被流放的悲伤。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而已。殷浩的外甥韩伯,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他随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后回京,殷浩送到水边,吟咏曹颜远的诗道:“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吟罢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泪下。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准备写回信,但殷浩太重视这封信,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纸张又闭合,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
死后改葬
后来将改葬殷浩时,殷浩原来的属吏顾悦之上疏为他辩冤说:“原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沉厚纯良,学识博大,风韵高雅,声望盖过当时之人。两度任职,肃清万里,功勋昭著,圣朝敬佩嘉赏,于是授以北伐中原将帅之任。帅旗竖立后,出镇寿阳,驱逐豺狼,剪除荆棘,网罗人才,开荒屯田,饱经风雨,与奴仆一样勤苦。仰仗皇威,群丑改过,进军河、洛,修复陵墓。不测的事变突然发生,功亏一篑,忠诚的心愿因此而破灭。遭废黜之后,自处于荒凉僻远之处,终身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可谓克己复礼,窘困而无怨的人。探究殷浩所犯的罪过,也是失败中的常事,不应当是长时间谴责的罪行。论其名德之高,论其悔过自责之诚,怎么能不加体恤,而使他受如此冤屈呢?现在墓地已成,墓道已开,悬棺而葬,礼仪与平民相同,有横死之名,没有伸冤之期,感叹前世三良,老天不公正。若是颁发明诏,表扬善者,尊崇恢复他的原官,昭明久远的暗昧,那么国家就有威恩兼济的美誉,如果死者可以复生也没有遗憾。”顾悦之疏议奏上后,朝廷诏令追复殷浩原官。
趣闻轶事
与尚清谈
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擅长清谈,特意去拜访他。殷浩没有做过多的阐发,只是给谢尚提示好些道理,说了几百句话;不但谈吐举止有风致,加以辞藻丰富多彩,很能动人心弦,使人震惊。谢尚全神贯注,倾心向往,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来给谢郎擦擦脸。”
清谈忘食
孙安国到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精心竭力,宾主都无懈可击。侍候的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这样已经好几遍了。双方奋力甩动着拂尘,以致拂尘的毛全部脱落,饭菜上都落满了。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
理亏浮辞
殷浩曾到丹阳尹刘惔那里去清谈,谈了很久,殷浩有点理亏,就不住地用些浮辞来应对,刘淡也不再答辩。殷浩走了以后,刘惔就说:“乡巴佬,硬要学别人发这样的议论!”
正始之音
殷浩在庾亮属下担任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王导离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理。”两人一起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王导和殷浩来回辩难,其他众人丝毫也没有牵涉进去。彼此尽情辩论以后,王导便叹道:“一向谈沦玄理,竟然还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违背,正始年间的清谈,正是如此!”
人之天性
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当时大家非常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
论辩才性
支道林、殷浩都在会稽王司马昱府中,司马昱对两人说道:“你们可以试着辩论一下。可是才性关系问题恐怕是殷浩的坚固堡垒,您可要谨慎啊!”支道林开始论述问题时,便改变方向,远远辟开才性问题;可是论辩了几个回合,便不觉进入了殷浩的玄理之中。司马昱拍着肩膀笑道:“这本来是他的特长,你怎么可以和他争胜呢!”
烧毁医书
殷浩精通医术,到中年就全都抛开不研究了。有一个常使唤的仆人,忽然给他磕头,磕到头破血流。殷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件人命事,不过终究不该说。”追问了很久,这才说道:“小人的母亲年纪将近百岁,从生病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承蒙大人诊一次脉,就有办法活下去。事成以后,就算被杀也心甘情愿。”殷浩受到他真诚的孝心的感动,就叫他把母亲抬来,给他母亲诊脉开药方。才服了一付药,病就好了。从此殷浩把医书全都烧了。
历史评价
桓温:“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王濛:①“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 ;②“识致安处,足副时谈”
顾悦之:①“殷浩体德沈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②“既受削黜,自摈山海,杜门终身,与世两绝,可谓克己复礼,穷而无怨者也。”
王胡之:“己之府奥,蚤已倾写而见,殷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测。”
司马昱:“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时人评论:“思纬淹通,比羊叔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房玄龄等《晋书》:①“殷浩清徽雅量,众议攸归,高秩厚礼,不行而至,咸谓教义由其兴替,社稷俟以安危。及其入处国钧,未有嘉谋善政,出总戎律,唯闻蹙国丧师,是知风流异贞固之才,谈论非奇正之要。违方易任,以致播迁,悲失!” ;②“中军鉴局,誉光雅俗。夷旷有余,经纶不足。舍长任短,功亏名辱。” ;③“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
陈普:“王蒙谢尚不堪论,庾翼桓温亦浪言。两晋士风真可笑,尽将管葛许深源。”
李慈铭:“王济之傲纵,王澄之狂暴,殷浩之虚合,谢万之佻率,郗超之奸谄,王忱之轻很,皆乱世无赖,蠢国败家,而士类相矜,以为标准。”
家族世系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殷识
殷羡
殷浩
殷涓
?
?
殷孝祖
殷融
殷康
殷顗(殷觊)
殷仲文
殷叔献
殷师
殷仲堪
殷简之
殷旷之
殷茂
殷道裕
殷景仁
殷道矜
殷恒
殷允
殷穆
殷淳
殷孚
殷冲
殷淡
以上资料摘录自《晋书》、《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