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合肥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澹台灭明
外文名TanTaiMieMing
别名子羽
国籍中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出生日期前512年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学者
毕业院校杏坛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弟子三百多人
宋封金乡侯
师尊孔丘
性别男
逝世地洪州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p>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p><p>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少孔子四十二岁(上文说少孔子三十九岁,前后矛盾)。状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吴,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以为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言偃为鲁武城宰,孔子问曰:“汝得人焉尔乎?” 偃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不至吾处。”</p><p>今苏州城南有澹台湖,传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宝带桥,民国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园,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桥,飞架运河南北。</p><h2><strong>求知讲学</strong></h2><p>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p>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p>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p><p>澹台灭明求知讲学的情况,《大戴礼记·五帝礼》有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当时的知名学者之列。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p><p>澹台灭明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p>澹台灭明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p>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1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p><h2><strong>人物影响</strong></h2><p>对南昌的影响。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那个时期中原诸国把不尊礼仪、不从仁德的地方称为“蛮夷”。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礼仪制度和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从弟子三百人,设去就,名施乎诸侯”,足见澹台灭明当时弟子之众,声名之大,后来这些深入南楚腹地,对楚地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地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p><p>也就因为这样,澹台灭明在后辈的成就当中名声一次次提升,最开始澹台灭明的牌位是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到1624年明天启四年,就附祀于关阳镇“二贤祠”。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把澹台灭明由从祀曾子和子游升为主祀,从而“二贤祠”又改名“三贤祠”。</p><h2><strong>墓地考证</strong></h2><h3><strong>三处墓地</strong></h3><p>澹台灭明是什么时候去世的,现已无法考证,但他去世后,后人争相立墓以祀,现有可考</p>证关于他的墓共有三处,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 、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但据史学家考证,澹台灭明死后应该葬于吴地(古属楚国,今进贤、南昌一带),真正的墓应该是建在南昌。<p>据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记载,澹台灭明墓坐落南昌,宋时有名漕使高过经过南昌的时候题了一块碑:“鲁澹台子羽之墓。”明时碑的损坏已经非常严重了,当时知府范涞将其重修,清时学使王思训立石碑,题为“先贤澹台子羽之墓”,后经多次重修。据当时在南昌市第二联合中学就读的王炯尧先生回忆,1949年南昌解放后,校园操场后学生食堂前尚有澹台墓荒冢,为一土堆,有一石碑,依稀可见刻有“生员澹台子羽之墓”的字迹。</p><p>墓址就在南昌市内东湖之滨南昌二中生活区内,在墓址建造了一个台子,台上移植了两棵树并摆放了两块石头作为标记。</p><h3><strong>澹台祠</strong></h3><p>《豫章遗韵》记载了一个民间传说,宋绍兴年间,有个叫钟傅的地方官初入洪州,便动手拆墙筑城,由于惊动了不该惊动的地方,所以晚上钟傅便做了一个古怪的梦,梦见一名丑汉找到他一边痛哭一边诉说:将军为何暴我尸骨于坟墓外?说完叹气走了第二天就有百姓报告,在城东南角挖到一</p>座大人物的坟墓,一检验发现是澹台子羽的尸骨,立即停止施工,用砖瓦修复坟墓,并筑立一亭,后人又在离墓不远处建了一座澹台祠,因为当时建澹台祠的四周砖瓦成堆,所以当地叫做瓦子角。<p>瓦子角是否由来于此只能姑妄听之,但澹台祠确实是在南昌建过。据《明史》记载,在明朝中后期,魏忠贤独揽朝廷大权,号称九千岁,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争先恐后的奉承魏忠贤,各地纷纷为魏忠贤建起祠堂,并雕刻塑像,如果有什么事求办或者还愿,就可以跪在塑像前祷拜。更有甚者,监生陆万龄还提议,孔子写了《春秋》,而魏忠贤写了《要典》,孔子杀了少正卯,魏忠贤消灭了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可以和先圣孔子并尊,将祠堂建在国学的西边。</p><p>于是,全国掀起了为魏忠贤建造祠堂的狂潮,祭祀儒家的祠堂或被砸,或被卖。澹台灭明的祠被当时巡抚扬邦宪给砸了、塑像也被毁了,建起了魏忠贤祠,但不久魏忠贤遭诛,祠还没建好就被毁了,但是澹台灭明祠也没有再修复,成为千古遗憾。</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澹台灭明
外文名TanTaiMieMing
别名子羽
国籍中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出生日期前512年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学者
毕业院校杏坛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弟子三百多人
宋封金乡侯
师尊孔丘
性别男
逝世地洪州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p>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p><p>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少孔子四十二岁(上文说少孔子三十九岁,前后矛盾)。状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吴,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以为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言偃为鲁武城宰,孔子问曰:“汝得人焉尔乎?” 偃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不至吾处。”</p><p>今苏州城南有澹台湖,传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宝带桥,民国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园,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桥,飞架运河南北。</p><h2><strong>求知讲学</strong></h2><p>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p>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p>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p><p>澹台灭明求知讲学的情况,《大戴礼记·五帝礼》有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当时的知名学者之列。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p><p>澹台灭明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p>澹台灭明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p>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1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p><h2><strong>人物影响</strong></h2><p>对南昌的影响。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那个时期中原诸国把不尊礼仪、不从仁德的地方称为“蛮夷”。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礼仪制度和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从弟子三百人,设去就,名施乎诸侯”,足见澹台灭明当时弟子之众,声名之大,后来这些深入南楚腹地,对楚地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地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p><p>也就因为这样,澹台灭明在后辈的成就当中名声一次次提升,最开始澹台灭明的牌位是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到1624年明天启四年,就附祀于关阳镇“二贤祠”。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把澹台灭明由从祀曾子和子游升为主祀,从而“二贤祠”又改名“三贤祠”。</p><h2><strong>墓地考证</strong></h2><h3><strong>三处墓地</strong></h3><p>澹台灭明是什么时候去世的,现已无法考证,但他去世后,后人争相立墓以祀,现有可考</p>证关于他的墓共有三处,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 、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但据史学家考证,澹台灭明死后应该葬于吴地(古属楚国,今进贤、南昌一带),真正的墓应该是建在南昌。<p>据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记载,澹台灭明墓坐落南昌,宋时有名漕使高过经过南昌的时候题了一块碑:“鲁澹台子羽之墓。”明时碑的损坏已经非常严重了,当时知府范涞将其重修,清时学使王思训立石碑,题为“先贤澹台子羽之墓”,后经多次重修。据当时在南昌市第二联合中学就读的王炯尧先生回忆,1949年南昌解放后,校园操场后学生食堂前尚有澹台墓荒冢,为一土堆,有一石碑,依稀可见刻有“生员澹台子羽之墓”的字迹。</p><p>墓址就在南昌市内东湖之滨南昌二中生活区内,在墓址建造了一个台子,台上移植了两棵树并摆放了两块石头作为标记。</p><h3><strong>澹台祠</strong></h3><p>《豫章遗韵》记载了一个民间传说,宋绍兴年间,有个叫钟傅的地方官初入洪州,便动手拆墙筑城,由于惊动了不该惊动的地方,所以晚上钟傅便做了一个古怪的梦,梦见一名丑汉找到他一边痛哭一边诉说:将军为何暴我尸骨于坟墓外?说完叹气走了第二天就有百姓报告,在城东南角挖到一</p>座大人物的坟墓,一检验发现是澹台子羽的尸骨,立即停止施工,用砖瓦修复坟墓,并筑立一亭,后人又在离墓不远处建了一座澹台祠,因为当时建澹台祠的四周砖瓦成堆,所以当地叫做瓦子角。<p>瓦子角是否由来于此只能姑妄听之,但澹台祠确实是在南昌建过。据《明史》记载,在明朝中后期,魏忠贤独揽朝廷大权,号称九千岁,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争先恐后的奉承魏忠贤,各地纷纷为魏忠贤建起祠堂,并雕刻塑像,如果有什么事求办或者还愿,就可以跪在塑像前祷拜。更有甚者,监生陆万龄还提议,孔子写了《春秋》,而魏忠贤写了《要典》,孔子杀了少正卯,魏忠贤消灭了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可以和先圣孔子并尊,将祠堂建在国学的西边。</p><p>于是,全国掀起了为魏忠贤建造祠堂的狂潮,祭祀儒家的祠堂或被砸,或被卖。澹台灭明的祠被当时巡抚扬邦宪给砸了、塑像也被毁了,建起了魏忠贤祠,但不久魏忠贤遭诛,祠还没建好就被毁了,但是澹台灭明祠也没有再修复,成为千古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