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长春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张海鹏
别名冯唐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71年
职业诗人、作家、医生、商人
毕业院校协和医科大学, Emory University
主要成就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
代表作品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 、不二等
<h2><strong>主要经历</strong></h2><p>出生于1971年5月,2000年获美国艾默里大学GOIZUETA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p><p>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从事旧时被称为军师、幕僚或师爷的工作。现居香港,供职于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企,为国效力,为自家稻粱谋。已出版长篇小说《不二》《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杂文集《猪和蝴蝶》《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诗集《冯唐诗百首》,2013年12月5日,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引发广泛关注。 </p><p>2009年7月-2011年5月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集团战略部工作);</p><p>2011年5月-2011年10月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p><p>2011年10月-2014年7月任华润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p><p>2014年7月,张海鹏离任华润医疗集团CEO和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p><p>2015年9月1日,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私募股权投资(PE)部门在香港宣布任命资深投资人张海鹏担任高级董事总经理,主管医疗领域投资。 </p><h2><strong>出版作品</strong></h2><p>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女神一号》 ,散文集《猪和蝴蝶》 《活着活着就老了》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p><p>其中,《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为“北京三部曲”;子不语三部曲有:《不二》、《天下卵》、《安阳》(最后一部未完成)。《欢喜》是冯唐17岁的作品。最新的随笔名为《冯说霸道》系列,包括:审计重要、总裁首务、德先于才、古今帝师、古今名将、鼓励异见、奇才难用、不与众谋、业绩至上等多篇。</p><h2><strong>冯唐文集出版</strong></h2><p>70后著名作家冯唐因“万物生长三部曲”而被读者熟知,其文集也将上</p>市。文集共分五卷:万物生长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思想随笔录《活着活着就老了》和其青年时代小说作品《欢喜》。<p>冯唐的小说语言清新,技巧圆熟,受到一批文学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喜爱,也有不少人评价冯唐为当代文坛中的异类,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是以一种充满着物质性的口语方式在叙述,以一种绵密饶舌的喋喋不休给予写作以丰富构成。除了写青年的成长,冯唐小说还有一个潜在的主人公:北京。他的文字中,有关北京的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充满着大大的拆字、汽水、防空洞、自行车的老北京;一个是被高楼大厦占据,面目全非的大都会。</p><h2><strong>获奖情况</strong></h2><p>2005年,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浩浩荡荡的北京》荣获散文奖;</p><p>2005年,凭借当年的新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荣获第四届“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年度青年作家 ;</p><p>2011年1月18日,第六届风尚中国榜揭晓了23个奖项结果。年度风尚作家:冯唐;</p><p>2011年9月2日,《智族GQ》“年度人物MEN OF THE YEAR”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荣获GQ年度专栏作家。 </p><p>2011年12月12日,《人民文学》“未来20大家”TOP20榜首。</p><p>2013年12月5日,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p><h2><strong>生活与写作</strong></h2><p>“作家”、“医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这三种身份同时放到一个人身上,是不是显得很奇怪?但在冯唐身上,这些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你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这三样工作的共性——敏锐,同时也能找到三样工作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不同东西。日前,冯唐推出了个人文集,在他位于后海的私宅里,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刚刚过了40虚岁生日的他,说自己40虚岁的状态是:生活是已知,写作是未知。</p>生活中的冯唐<p><b>谈写作: 我以前写的不是自传</b></p><p>冯唐因“万物生长三部曲”而被读者熟知。此次由万榕书业推出的冯唐文集,共分五卷:包括万物生长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思想随笔录《活着活着就老了》和青年时代小说作品《欢喜》。回头看自己以前的作品,冯唐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评价。比如他17岁写的《欢喜》,到如今他说自己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但奇怪的是,他的两三个特别重要的女性朋友却很喜欢这本书。他认为《活着活着就老了》有幼稚的地方,但他认为这种幼稚就像红酒一样,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味道,因而年轻时的文字虽然幼稚但有独特的味道。冯唐描写的故事被不少读者当做是冯唐的自传故事,因为书里的人物经历或者生活的场景总是和作家本人很接近。但冯唐否认了“自传”的说法,“不是自传,因为这四个长篇小说写的不是本我,本我从来就没怎么变过。这是通过一个本我最熟悉的人物,描写一批人物,一个人类必经的发育阶段,一个地域,一个时代”。因为他的小说多以北京为背景,所以不少人爱拿冯唐的小说与王朔、石康以及孙睿的做比较。冯唐认为,王朔在文学史上会有地位,百年后一定有人看,“百年后看王朔的人会比看老舍的人多,会比看阿城的人少。王朔性情、见识、语言都有,可惜了,读书太少。”他看过石康的《晃晃悠悠》,认为石康挺努力的,简单,坦诚,执著,有理想,难得的健康。但他认为,这些人的作品中有同一个问题,作品的时代感太强,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作品看出不同时代的北京,“而我做的是打造出一个横截面,把一层层沉淀下的东西展示给读者”。</p><p><b>谈经历: 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b></p><p>冯唐是医学专业出身,又去美国学了工商管理,后来还当了麦肯锡的合伙人,同时还写小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人生会有那么多的转变?他笑着说:“我想是因为我比较好奇,人生苦短,不再贪恋原地。”而这些经历和背景对他的写作也带来了一些影响。他说:“医学是我针对人类写作的素描。其他各种工作经历让我码字有源头活水。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他认为自己写小说的很多能力也来自在其他领域的锻炼。“很多长篇小说写得烂,是因为作者的控制能力差。写小说需要很强的逻辑能力,我刚刚进入麦肯锡工作的时候,导师每天一定要问我一个问题:今天是你在控制局面吗?我的工作决定我必须经受很多这方面的训练。你看现在的很多小说,前100页读起来还可以,再往下看,就感觉作者撑不下去了。” 有不少人评价冯唐为当代文坛中的异类,在他的作品中常以一种充满着物质性的口语方式来叙述,以一种绵密饶舌的喋喋不休给予写作以丰富的构成。对这种观点,他并不在意。“我觉得我是正统,我是在尝试接续司马迁、《世说新语》和张岱的文脉,并试图探索汉语的极限可能。如果说我是异类,是因为现在这个文坛是异类。” 有意思的是,冯唐自己身处商界,但他从不写当下流行的商战小说。他认为人手一本的书一定有问题。“虽然不能说流行的东西没有价值,但要想达到所谓的流行,作者必须要迎合了很多东西。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我还是去写适合自己的东西吧。我只想做一个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的畅销书作家。”</p><p><b>谈个人: 过好当下每一天</b></p><p>不久前,冯唐度过了自己40虚岁的生日。到了这种“周年庆”,人总是容易有不少感慨,而冯唐的感慨是终于认识到自己老了。“劳动节的时候,我回北京大学参加入校20年的活动。那天,我明显感觉自己老了,以前真没这感觉。”他说,因为自己工作忙,从没时间考虑这些,而且因为面嫩,别人都以为他年龄不大,刚工作的时候还因为这个吃过亏。“走在校园里,看到那么多学生,才意识到自己到年岁了。我们这300多名同学聚在一起,而有的人已经死了,有的人退休了,还有的人进了监狱。” 冯唐说,如果说自己30岁的时候对很多还是未知的状态,他认为40岁的自己更多的时候是已知的状态。“该经历的,以前也都经历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的我,不会再去追求什么大东西了,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更重要。以前自己捏着鼻子干的事情现在是肯定不会做了,凭什么让我干啊!” 谈到40岁的创作心态,他说过去那10年是挤时间创作,不管写得好不好,都是有感而发,否则没那么大动力搞创作,早去干一些世俗的事情了。之后他在尝试更多探索。“写作从20分到95分相对容易一些,之后再想奔着100分就特别难了。可以说,拣起来的工作我做得差不多了,之后我想看看能否还有更多的文学可能性。”眼下,冯唐已经有了新的创作计划,他说自己将“借尸还魂”,通过历史小说表达一些自己内心的东西。</p><p><b>谈北京与创作:</b></p><p>北京是冯唐的出生成长、“阳光灿烂日子”的地方,北京也是冯唐众小说发生所在。冯唐说“北京对于我有特殊意义。今天的北京对于我是初恋,火星,根据地,精神故乡。年轻时候的经历是一辈子的养料。”对于将来的写作,他也会创作北京以外的作品。</p><p>相对而言,1970年代出生的作家无论在市场上和评论界的影响都稍逊于1980年代和1960年代的作家,我们也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响亮声音。“按年代十年一拨归类作者是个非常偷懒的做法。”冯唐说,“至于1960年代作家,没觉得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文学成就和对汉语的巨大贡献,看到更多的是在个人经济压力下的拧巴和放弃原则。至于1980年代作者,更多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文学现象,现在的名声是现世的名声,不能维持百年。”</p><p>除了小说外,冯唐还创作了大量杂文,有许多读者甚至认为冯唐的杂文比小说更有趣,冯唐显然对这样的评论有稍许“不满”,“说我杂文比小说好的人不懂小说。其实我是写诗的,我的诗写得最好,比杂文还好。写小说是我的生命的光和目的,对于我意味着长生不老。” </p><h2><strong>批判冯唐</strong></h2><p>冯唐:冯唐的写作回到了小说艺术的源头:轶闻趣事和对世界的偏僻看法。他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等作品是对小说之“小”的求证——从细节出发,从个人经验出发,发现、想象和改写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并与读者分享秘密。冯唐的语言有背景、有来历,他相信语言是人类经验之丰饶、心灵之深微的最后见证,他将汉语的古典传统熔铸于鲜活的现代口语,发展出神采飞扬、轻逸剽捷、机锋闪烁的独特声音。他的写作特立独行,具有与中国小说艺术主流不同的思维方向,拓展了中国小说的艺术空间。 </p><p>网络上写小说的,我看下来的,唯一能称得上是好小说的,是冯唐的《万物生长》。可惜去年年底我才看到,之前我看了他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当然也不错,可是和《万物生长》相比就差多了。《万物生长》里有大宗师气象,蕴藏有无限可能性。就是说,你看完以后,知道他大约达到了什么一个高度,以及在那么一个高度可能发生些什么。——和菜头</p><h2><strong>冯唐金线</strong></h2><p>“冯唐金线”这词儿,来源是他关于韩寒“代笔门”写的文章《大是》。他在文中写道:“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君子可以和而不同,我的这些想法,长时间放在肚子里。”连李银河都在用“金线”比量王小波:“昨晚与冯唐相聚畅谈.他对小波文字的评价我一开始看了觉得有些不舒服,但是我知道在他心目中小波的文学是上了他心中的那条‘金线’的”。 </p><h2><strong>传为柴静离婚</strong></h2><p>网友爆料作家冯唐为了央视摄影师知名主播柴静和妻子离婚,后编剧宁财神跳出来予以辟谣,称冯唐和柴静只是普通朋友,传闻纯属无稽之谈。而2012年11月1日下午4时,冯唐好友高晓松也发微博证实冯唐婚变了,他透露前晚和冯唐喝茶,并称其为“新晋钻石王二小冯唐”,让“文艺女青不要放过这个人”。</p><p><b>冯唐柴静渊源</b></p><p>柴静曾在2010年年底发表的一篇名为《杂种冯唐》的文章中,以颇为感性的笔触叙述了自己眼中的冯唐,洋洋洒洒10个部分的文字,可见对冯唐的了解相当深,“他本质上不是一个把女性当成猎物的人,甚至有点崇拜之情,不可能轻慢或者亵渎。就他这样的,谈个恋爱分个手都纠结个十年八年,稍下点雨就要写几句诗内心才平静,一辈子跟自己左缠右斗,也就</p>是个场面花哨。有次饭局上,有个姑娘跟他同来,头发脸蛋黑白分明。”“他说他喜欢的女的从没变过。都是一个类型,都满强的,用他的话说像剪刀一样气势汹汹的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会两天没理,一回身发现已经上吊了’····两人还是要爱过,就算成了灰,也是后来婚姻的基础。”此外,在柴静的笔下,也曾有过关于冯唐妻子的报道:“素颜、背着解放军包、极聪明、有趣。”冯唐与柴静二人是相互为对方的才情所吸引。<p><b>高晓松石康微博证实</b></p><p>2012年10月29日,作家石康发微博:“在我眼里,中国目前的成功</p>分子,从王石到冯唐都算上,都在通过搞离婚来补课,是中国欠他们的,在他们年轻时,应得到的是大量姑娘及损友儿,他们在青春期不听摇滚而拿上班或考托当奋斗,他们差不多一生都在垃圾堆里搞装修,令人伤感的是,已没用了,他们全被骗了,因错过太多与时间相关的优美的事情。”间接证实冯唐离婚的消息。<p>紧接着,2012年11月1日下午4时,冯唐好友高晓松也在微博证实了此事,他透露前晚和冯唐清茶代酒叙四十人生,共同认定二事:“1.小概率事件每人每生会摊到一件且只摊到一件;2.该立遗嘱了。文艺女青不要放过这个人……”</p><p><b>宁财神辟谣</b></p><p>2012年11月1日,宁财神在微博表示,冯唐与柴静在一起是假消息。据悉,柴静曾在2010年12月号的《GQ》中文版上撰文《杂种冯唐》,叙述了自己眼中的好友冯唐,“他说他喜欢的女的从没变过。都是一个类型,都满强的,用他的话说像剪刀一样气势汹汹地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会两天没理,一回身发现已经上吊了。两人还是要爱过,就算成了灰,也是后来婚姻的基础。”</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张海鹏
别名冯唐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71年
职业诗人、作家、医生、商人
毕业院校协和医科大学, Emory University
主要成就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
代表作品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 、不二等
<h2><strong>主要经历</strong></h2><p>出生于1971年5月,2000年获美国艾默里大学GOIZUETA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p><p>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从事旧时被称为军师、幕僚或师爷的工作。现居香港,供职于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企,为国效力,为自家稻粱谋。已出版长篇小说《不二》《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杂文集《猪和蝴蝶》《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诗集《冯唐诗百首》,2013年12月5日,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引发广泛关注。 </p><p>2009年7月-2011年5月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集团战略部工作);</p><p>2011年5月-2011年10月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p><p>2011年10月-2014年7月任华润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p><p>2014年7月,张海鹏离任华润医疗集团CEO和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p><p>2015年9月1日,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私募股权投资(PE)部门在香港宣布任命资深投资人张海鹏担任高级董事总经理,主管医疗领域投资。 </p><h2><strong>出版作品</strong></h2><p>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女神一号》 ,散文集《猪和蝴蝶》 《活着活着就老了》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p><p>其中,《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为“北京三部曲”;子不语三部曲有:《不二》、《天下卵》、《安阳》(最后一部未完成)。《欢喜》是冯唐17岁的作品。最新的随笔名为《冯说霸道》系列,包括:审计重要、总裁首务、德先于才、古今帝师、古今名将、鼓励异见、奇才难用、不与众谋、业绩至上等多篇。</p><h2><strong>冯唐文集出版</strong></h2><p>70后著名作家冯唐因“万物生长三部曲”而被读者熟知,其文集也将上</p>市。文集共分五卷:万物生长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思想随笔录《活着活着就老了》和其青年时代小说作品《欢喜》。<p>冯唐的小说语言清新,技巧圆熟,受到一批文学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喜爱,也有不少人评价冯唐为当代文坛中的异类,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是以一种充满着物质性的口语方式在叙述,以一种绵密饶舌的喋喋不休给予写作以丰富构成。除了写青年的成长,冯唐小说还有一个潜在的主人公:北京。他的文字中,有关北京的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充满着大大的拆字、汽水、防空洞、自行车的老北京;一个是被高楼大厦占据,面目全非的大都会。</p><h2><strong>获奖情况</strong></h2><p>2005年,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浩浩荡荡的北京》荣获散文奖;</p><p>2005年,凭借当年的新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荣获第四届“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年度青年作家 ;</p><p>2011年1月18日,第六届风尚中国榜揭晓了23个奖项结果。年度风尚作家:冯唐;</p><p>2011年9月2日,《智族GQ》“年度人物MEN OF THE YEAR”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荣获GQ年度专栏作家。 </p><p>2011年12月12日,《人民文学》“未来20大家”TOP20榜首。</p><p>2013年12月5日,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p><h2><strong>生活与写作</strong></h2><p>“作家”、“医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这三种身份同时放到一个人身上,是不是显得很奇怪?但在冯唐身上,这些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你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这三样工作的共性——敏锐,同时也能找到三样工作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不同东西。
日前,冯唐推出了个人文集,在他位于后海的私宅里,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刚刚过了40虚岁生日的他,说自己40虚岁的状态是:生活是已知,写作是未知。</p>生活中的冯唐<p><b>谈写作: 我以前写的不是自传</b></p><p>冯唐因“万物生长三部曲”而被读者熟知。此次由万榕书业推出的冯唐文集,共分五卷:包括万物生长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思想随笔录《活着活着就老了》和青年时代小说作品《欢喜》。
回头看自己以前的作品,冯唐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评价。比如他17岁写的《欢喜》,到如今他说自己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但奇怪的是,他的两三个特别重要的女性朋友却很喜欢这本书。他认为《活着活着就老了》有幼稚的地方,但他认为这种幼稚就像红酒一样,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味道,因而年轻时的文字虽然幼稚但有独特的味道。
冯唐描写的故事被不少读者当做是冯唐的自传故事,因为书里的人物经历或者生活的场景总是和作家本人很接近。但冯唐否认了“自传”的说法,“不是自传,因为这四个长篇小说写的不是本我,本我从来就没怎么变过。这是通过一个本我最熟悉的人物,描写一批人物,一个人类必经的发育阶段,一个地域,一个时代”。
因为他的小说多以北京为背景,所以不少人爱拿冯唐的小说与王朔、石康以及孙睿的做比较。冯唐认为,王朔在文学史上会有地位,百年后一定有人看,“百年后看王朔的人会比看老舍的人多,会比看阿城的人少。王朔性情、见识、语言都有,可惜了,读书太少。”他看过石康的《晃晃悠悠》,认为石康挺努力的,简单,坦诚,执著,有理想,难得的健康。但他认为,这些人的作品中有同一个问题,作品的时代感太强,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作品看出不同时代的北京,“而我做的是打造出一个横截面,把一层层沉淀下的东西展示给读者”。</p><p><b>谈经历: 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b></p><p>冯唐是医学专业出身,又去美国学了工商管理,后来还当了麦肯锡的合伙人,同时还写小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人生会有那么多的转变?他笑着说:“我想是因为我比较好奇,人生苦短,不再贪恋原地。”而这些经历和背景对他的写作也带来了一些影响。他说:“医学是我针对人类写作的素描。其他各种工作经历让我码字有源头活水。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他认为自己写小说的很多能力也来自在其他领域的锻炼。“很多长篇小说写得烂,是因为作者的控制能力差。写小说需要很强的逻辑能力,我刚刚进入麦肯锡工作的时候,导师每天一定要问我一个问题:今天是你在控制局面吗?我的工作决定我必须经受很多这方面的训练。你看现在的很多小说,前100页读起来还可以,再往下看,就感觉作者撑不下去了。” 有不少人评价冯唐为当代文坛中的异类,在他的作品中常以一种充满着物质性的口语方式来叙述,以一种绵密饶舌的喋喋不休给予写作以丰富的构成。对这种观点,他并不在意。“我觉得我是正统,我是在尝试接续司马迁、《世说新语》和张岱的文脉,并试图探索汉语的极限可能。如果说我是异类,是因为现在这个文坛是异类。” 有意思的是,冯唐自己身处商界,但他从不写当下流行的商战小说。他认为人手一本的书一定有问题。“虽然不能说流行的东西没有价值,但要想达到所谓的流行,作者必须要迎合了很多东西。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我还是去写适合自己的东西吧。我只想做一个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的畅销书作家。”</p><p><b>谈个人: 过好当下每一天</b></p><p>不久前,冯唐度过了自己40虚岁的生日。到了这种“周年庆”,人总是容易有不少感慨,而冯唐的感慨是终于认识到自己老了。“劳动节的时候,我回北京大学参加入校20年的活动。那天,我明显感觉自己老了,以前真没这感觉。”他说,因为自己工作忙,从没时间考虑这些,而且因为面嫩,别人都以为他年龄不大,刚工作的时候还因为这个吃过亏。“走在校园里,看到那么多学生,才意识到自己到年岁了。我们这300多名同学聚在一起,而有的人已经死了,有的人退休了,还有的人进了监狱。” 冯唐说,如果说自己30岁的时候对很多还是未知的状态,他认为40岁的自己更多的时候是已知的状态。“该经历的,以前也都经历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的我,不会再去追求什么大东西了,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更重要。以前自己捏着鼻子干的事情现在是肯定不会做了,凭什么让我干啊!” 谈到40岁的创作心态,他说过去那10年是挤时间创作,不管写得好不好,都是有感而发,否则没那么大动力搞创作,早去干一些世俗的事情了。之后他在尝试更多探索。
“写作从20分到95分相对容易一些,之后再想奔着100分就特别难了。可以说,拣起来的工作我做得差不多了,之后我想看看能否还有更多的文学可能性。”眼下,冯唐已经有了新的创作计划,他说自己将“借尸还魂”,通过历史小说表达一些自己内心的东西。</p><p><b>谈北京与创作:</b></p><p>北京是冯唐的出生成长、“阳光灿烂日子”的地方,北京也是冯唐众小说发生所在。冯唐说“北京对于我有特殊意义。今天的北京对于我是初恋,火星,根据地,精神故乡。年轻时候的经历是一辈子的养料。”对于将来的写作,他也会创作北京以外的作品。</p><p>相对而言,1970年代出生的作家无论在市场上和评论界的影响都稍逊于1980年代和1960年代的作家,我们也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响亮声音。“按年代十年一拨归类作者是个非常偷懒的做法。”冯唐说,“至于1960年代作家,没觉得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文学成就和对汉语的巨大贡献,看到更多的是在个人经济压力下的拧巴和放弃原则。至于1980年代作者,更多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文学现象,现在的名声是现世的名声,不能维持百年。”</p><p>除了小说外,冯唐还创作了大量杂文,有许多读者甚至认为冯唐的杂文比小说更有趣,冯唐显然对这样的评论有稍许“不满”,“说我杂文比小说好的人不懂小说。其实我是写诗的,我的诗写得最好,比杂文还好。写小说是我的生命的光和目的,对于我意味着长生不老。” </p><h2><strong>批判冯唐</strong></h2><p>冯唐:冯唐的写作回到了小说艺术的源头:轶闻趣事和对世界的偏僻看法。他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等作品是对小说之“小”的求证——从细节出发,从个人经验出发,发现、想象和改写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并与读者分享秘密。冯唐的语言有背景、有来历,他相信语言是人类经验之丰饶、心灵之深微的最后见证,他将汉语的古典传统熔铸于鲜活的现代口语,发展出神采飞扬、轻逸剽捷、机锋闪烁的独特声音。他的写作特立独行,具有与中国小说艺术主流不同的思维方向,拓展了中国小说的艺术空间。 </p><p>网络上写小说的,我看下来的,唯一能称得上是好小说的,是冯唐的《万物生长》。可惜去年年底我才看到,之前我看了他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当然也不错,可是和《万物生长》相比就差多了。《万物生长》里有大宗师气象,蕴藏有无限可能性。就是说,你看完以后,知道他大约达到了什么一个高度,以及在那么一个高度可能发生些什么。——和菜头</p><h2><strong>冯唐金线</strong></h2><p>“冯唐金线”这词儿,来源是他关于韩寒“代笔门”写的文章《大是》。他在文中写道:“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君子可以和而不同,我的这些想法,长时间放在肚子里。”连李银河都在用“金线”比量王小波:“昨晚与冯唐相聚畅谈.他对小波文字的评价我一开始看了觉得有些不舒服,但是我知道在他心目中小波的文学是上了他心中的那条‘金线’的”。 </p><h2><strong>传为柴静离婚</strong></h2><p>网友爆料作家冯唐为了央视摄影师知名主播柴静和妻子离婚,后编剧宁财神跳出来予以辟谣,称冯唐和柴静只是普通朋友,传闻纯属无稽之谈。而2012年11月1日下午4时,冯唐好友高晓松也发微博证实冯唐婚变了,他透露前晚和冯唐喝茶,并称其为“新晋钻石王二小冯唐”,让“文艺女青不要放过这个人”。</p><p><b>冯唐柴静渊源</b></p><p>柴静曾在2010年年底发表的一篇名为《杂种冯唐》的文章中,以颇为感性的笔触叙述了自己眼中的冯唐,洋洋洒洒10个部分的文字,可见对冯唐的了解相当深,“他本质上不是一个把女性当成猎物的人,甚至有点崇拜之情,不可能轻慢或者亵渎。就他这样的,谈个恋爱分个手都纠结个十年八年,稍下点雨就要写几句诗内心才平静,一辈子跟自己左缠右斗,也就</p>是个场面花哨。有次饭局上,有个姑娘跟他同来,头发脸蛋黑白分明。”“他说他喜欢的女的从没变过。都是一个类型,都满强的,用他的话说像剪刀一样气势汹汹的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会两天没理,一回身发现已经上吊了’····两人还是要爱过,就算成了灰,也是后来婚姻的基础。”此外,在柴静的笔下,也曾有过关于冯唐妻子的报道:“素颜、背着解放军包、极聪明、有趣。”冯唐与柴静二人是相互为对方的才情所吸引。<p><b>高晓松石康微博证实</b></p><p>2012年10月29日,作家石康发微博:“在我眼里,中国目前的成功</p>分子,从王石到冯唐都算上,都在通过搞离婚来补课,是中国欠他们的,在他们年轻时,应得到的是大量姑娘及损友儿,他们在青春期不听摇滚而拿上班或考托当奋斗,他们差不多一生都在垃圾堆里搞装修,令人伤感的是,已没用了,他们全被骗了,因错过太多与时间相关的优美的事情。”间接证实冯唐离婚的消息。<p>紧接着,2012年11月1日下午4时,冯唐好友高晓松也在微博证实了此事,他透露前晚和冯唐清茶代酒叙四十人生,共同认定二事:“1.小概率事件每人每生会摊到一件且只摊到一件;2.该立遗嘱了。文艺女青不要放过这个人……”</p><p><b>宁财神辟谣</b></p><p>2012年11月1日,宁财神在微博表示,冯唐与柴静在一起是假消息。据悉,柴静曾在2010年12月号的《GQ》中文版上撰文《杂种冯唐》,叙述了自己眼中的好友冯唐,“他说他喜欢的女的从没变过。都是一个类型,都满强的,用他的话说像剪刀一样气势汹汹地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会两天没理,一回身发现已经上吊了。两人还是要爱过,就算成了灰,也是后来婚姻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