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成都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和
外文名and
拼音hé hè huó huò hú huo hàn hàng
部首禾
部外笔画3笔
总笔画数8笔
五笔86TKG
仓颉HDR
五笔98TKG
四角号码26900
UnicodeCJK统一汉字U+548C
笔顺编号31234251
笔顺读写撇横竖撇捺竖折横
汉字首尾分解禾 口
汉字部件分解禾 口
汉字种类形声字(左形右声)
部首笔画5笔
<h2><strong>基本字义</strong></h2><p>1.发音:hé</p><p>(1)平稳,和缓</p><p>(2)协调,关系好,均衡。</p>米字格中的<p>(3)和解,媾和。</p><p>(4)不分胜负,如:和棋。</p><p>(5)数字之间相加的结果,也叫和数。</p><p>(6)日本民族与服装,如和服,大和民族。</p><p>(7)跟,如:和你商量。</p><p>(8)介词,表示相关、比较,如和他比。</p><p>(9)并列,如:理论和实践。</p><p>(10)或者,如: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p><p>(11)古代的姓氏之一:和氏璧。</p><p>(12)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p><p>(13)连词,跟、同。如:我和老师打球。</p><p>(14)姓氏之一,和姓。</p><p>(15)表示并列结构。</p><p>2.发音:hè</p><p><b>〈动〉</b></p><p>(1) 应和;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p><p>荆轲和而歌。——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p><p>拊石而和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p>当哭相和也。——清·林觉民《与妻书》<p>(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p><p>(3) 附和;响应[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p><p>(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to one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p><p>(5) 答应;允许 [agree]。如:和应(犹应和)。</p><p>3.发音:huó</p><p>混合,如:和面</p><p>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p><p>姓氏(huó)河南安阳滑县一带方言。</p><p>4.发音:hú</p><p>麻将用语,成功</p><p>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有'胡牌'说法属误。</p><p>5.发音:huò</p><p>(1)混合粉状或液状物。</p><p>(2)次数,多洗几和。</p><p>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p><p>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p><p>6.发音:huo</p><p><b>无字义,仅为衬字,在双音节词语中作为动词的词尾或形容词的词尾,在字典中不单立读音。此音在某些方言中有时弱化为hu,甚至再次弱化为he,就像后面所举第9条。</b></p><p>用于词语“暖和”、“软和”、“匀和”等形容词以及“掺和”、“搅和”等动词。</p><p>7.发音:hàn</p><p>在台湾地区国语中,“和”字作为连词使用时,在日常<b>口语</b>中读作hàn,但正式读音中读hé。(源自老北京口语,不过在大陆已基本绝迹。)(在中国大陆晋西北、陕北、内蒙(鄂尔多斯、内蒙呼和浩特和内蒙包头一带)一带的方言口语中,仍然如此发音。)另外,山东有些地方方言中将“和”读为hào、hèn。</p><p>W:发音:wo</p><p>粤语区“和”字的发音方式,意思和普通话的一样。</p><p>8.发音:wo</p><p>在表示日本或日本人的时候,读音和字义与倭字相同。例如,大和(倭)朝廷、和(倭)服、和(倭)侨。具体请参照日本语文,特此注明。</p><p>9.发音:he</p><p>凑和</p><p>这个读音有争议。在《新华字典》旧版中无此发音;而在《新华字典》新版中有。</p><p>有些资料也称“凑和”为错别字,正确写法是“凑合”。念còu hé</p><h2><strong>详细字义</strong></h2><h3><strong>形容词</strong></h3><p>和谐;协调。</p><p>和,相应也。——《说文》</p><p>和,谐也。——《广雅》</p><p>音声相和。——《老子》</p><p>乐从和。——《国语·周语下》</p><p>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p><p>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p><p>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p><p>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p><p>圣人为能和。</p><p>和乐之本也。</p><p>夔能和之。</p><h3><strong>和 hé</strong></h3><p><b>动词</b></p><p>(1)调和;调治;调适。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p><p>(2)和解;息争而归和平。</p><p>与楚以和。——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p><p><b>名词</b></p><p>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p><p><b>介词</b></p><p>(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p><p>(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p><p>(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p><p><b>连词</b></p><p>(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p><p>(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p><p>(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p><p>姓氏的时候也有读“hé”。</p><p><b>和 hú</b></p><p><b>〈动〉</b></p><p>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win in gambling]*'胡牌'说法属误。</p><p><b>和 huó</b></p><p><b>〈动〉</b></p><p>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和泥儿。</p><p><b>和 huò</b></p><p><b>〈动〉</b></p><p>(1) 掺合;混杂 [blend]。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p><p>(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mix]</p><p>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p><p>(3) 蒙哄,欺骗 [wheedle]。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p><p><b>〈量〉</b></p><p>(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moment]。</p><p>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p><p>(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头</p><p>和药。</p><p>和弄 huònong</p><p>(1) 〈方〉</p><p>(2) [mix]∶拌和</p><p>(3) [sow discord]∶拨弄是非;离间。</p><p>和稀泥 huòxīní</p><p>[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equivocate;blur the lin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p><p>兄弟俩除了不见面,一到星期天就得吵架,梅玫已有和稀泥的经验。</p><p>演变过程</p><h3><strong>康熙字典</strong></h3><p>《丑集上》《口字部》·和</p><p>〔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p><p>《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隂,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戸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p><h2><strong>词组词组</strong></h2><p>1.和蔼 hé’ǎi</p><p>[kindly;affable] 性情温和,态度可亲</p><p>和蔼的教师</p><p>2.和畅 héchàng</p><p>[(of a wind)gentle and pleasant] 和暖舒适</p><p>和畅的舞厅</p><p>3.和风 héfēng</p><p>(1) [moderate breeze]∶风速为每小时13至18里的风</p><p>(2) [soft breeze]∶温和的风</p><p>和风拂面</p><p>4.和服 héfú</p><p>[kimono] 日本人传统穿的肥大宽袖阔腰带长袍</p><p>5.和好 héhǎo</p><p>[become reconciled] 恢复和谐关系</p><p>6.和缓 héhuǎn</p><p>[ease up;relax] 平和舒缓,使平和舒缓</p><p>7.和会 héhuì</p><p>[peace conference] 交战双方暂时休战,举行和平谈判会议,以谋求终止战争</p><p>8.和解 héjiě</p><p>(1) [become reconciled;settle]∶平息纷争,重归于好。今法律上指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不经法院以终止争执或防止争执发生</p><p>使争吵的两派和解</p><p>(2) [settlement]∶在法律上,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一般来说,和解的结果是撤回起诉或中止诉讼而无需判决。在这种情况下,和解作为当事人之间有约束力的契约,可以防止重新提出诉讼。当事人双方也可以将和解的条款写入一个协议判决,由法院记录在卷。</p><p>9.和局 héjú</p><p>(1) [drawn game]∶ [比赛] 不分胜负的结局</p><p>(2) [tie]∶ [竞赛] 相等的得分数</p><p>10.和乐 hélè</p><p>[happy and harmonious] 和睦快乐</p><p>11.和美 héměi</p><p>[harmonious and happy] 和谐美好</p><p>她有一个和美的家庭</p><p>12.和睦 hémù</p><p>[harmony;concord;amity] 相处融洽友好</p><p>行陈和睦。——诸葛亮《出师表》</p><p>和睦相处</p><p>13.和暖 hénuǎn</p><p>[pleasantly warm] 气候温和;暖和</p><p>天气和暖</p><p>14.和平 hépíng</p><p>(1) [Pax]∶以不存在大的战争和国际事务的普遍稳定为其特征的国际历史时期</p><p>(2) [peace]∶政府之间互相友好;没有战争的状态</p><p>保卫和平</p><p>15.和平 hépíng</p><p>(1) [peaceful]</p><p>(2) 非暴力的;不通过战争方式的</p><p>采取和平战略</p><p>(3) 指没有敌对、争端或骚乱的</p><p>和平的环境</p><p>(4) [peaceable]∶没有战争的</p><p>和平的方法</p><p>(5) [mild]∶心平气和,和洽安宁;温和的;不猛烈的</p><p>药性和平</p><p>16.和平鸽 hépínggē</p><p>[peace dove] 象征和平的鸽子。《旧约·创世纪》八章中说:大洪水后,方舟中的诺亚(Noah)放出鸽子,鸽子衔橄榄枝回来,表明洪水已退。后世用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并把鸽子的图画或模型叫和平鸽。</p><p>17.和棋 héqí</p><p>[a draw in chess or other board games] [下棋等]双方不分胜负</p><p>18.和气 héqi</p><p>[friendly feelings] 和睦的感情</p><p>别伤了和气</p><p>19.和气 héqi</p><p>[gentle;kind;polite]态度平顺温和</p><p>待人和气</p><p>20.和洽 héqià</p><p>[in harmony] 和睦融洽</p><p>天下和洽</p><p>21.和亲 héqīn</p><p>[(of some feudal dynasties) attempt to cement relations with ruler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border areas by marrying daughters of the Han imperial family to them] 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p><p>与汉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p><p>22.和善 héshàn</p><p>[genial] 温和而善良</p><p>和善的老人</p><p>23.和尚 héshang</p><p>[Buddhist monk]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p><p>24.和声 héshēng</p><p>[harmony]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p><p>25.和氏璧 Héshìbì</p><p>[He Shi Bi]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谓“和氏璧”。</p><p>得楚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p><p>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p><p>26.和事老 héshìlǎo</p><p>[peacemaker] 调解人,尤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p><p>27.和数 héshù</p><p>[sum of two or more numbers] 几个数的和。也叫“和”</p><p>28.和顺 héshùn</p><p>[gentle] 温和柔顺</p><p>性情和顺</p><p>29.和谈 hétán</p><p>[peace talks] 为恢复和平进行的谈判</p><p>30.和婉 héwǎn</p><p>[mild] [言语]温和委婉</p><p>语调和婉</p><p>31.和弦 héxián</p><p>[chord] 两个或几个音,尤指由于其音高频率成简单比而和谐融会在一起的一些音奏响的乐音组合</p><p>32.和谐 héxié</p><p>[harmonious] 和睦协调</p><p>和谐的气氛</p><p>和谐的关系</p><p>33.和煦 héxù</p><p>[genial;pleasantly warm] 温暖的</p><p>和煦的阳光</p><p>成语</p><p>1.和蔼可亲 hé’ǎi-kěqīn</p><p>[affable;genial] 性情温和,态度亲切</p><p>2.和风细雨 héfēng-xìyǔ</p><p>[like a gentle breeze and a mild rain——in a gentle and mild way] 比喻耐心地和颜悦色地批评或劝说,</p><p>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和风细雨,帮人帮心</p><p>3.和盘托出 hépán-tuōchū</p><p>[make a clean breast of everything] 连同盘子一起端出来。比喻全部说出,毫无保留</p><p>“现在除非把这件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官场现形记》</p><p>4.和颜悦色 héyán-yuèsè</p><p>[with a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脸色和蔼喜悦</p><p>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汉· 荀爽《女诫》</p><p>5.和衷共济 hézhōng-gòngjì</p><p>[work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in times of difficulty)] 指同心协力克服困难</p><p>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老舍文集·赵子曰》</p><p>6.和为贵 ——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p><p>汉英互译</p><p>中文:和</p><p>英文:and sum summation</p><p>together with kind peace</p><h2><strong>方言集汇</strong></h2><p>1.闽南语:he或者ho(都是第二声),其实闽南话分布的范围是中国所有方言里面最广和地域性最跳跃的。所以各地读法有偏差,但偏差不大都是普通话范围可以理解的。</p><p>2.粤语:wo4 wo6</p><p>3.客家话:[沙头角腔] wo2 fo2 [海陆丰腔] fo2 fo5 wo2 [梅州腔] fo2 fo5 wo1 wo2 [台湾四县腔] fo2 fo5 wo2 [陆丰腔] fo3 [客英字典] fo2 fo5 [东莞腔] wo2 [客语拼音字汇] fo2 fo4 vo2 vo4 [宝安腔] fo2 | wo2 | fo5 [梅州腔] fo5</p><p>4.潮州话:hua5(huâ) ho6(hõ) ho5(hô)</p><h2><strong>美学概念</strong></h2><p>【和】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它从总体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西周末年,史伯最早提出了“和实生物”的审美命题,语见《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又云:“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和乐如一,……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p><p>“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其中所称“乐”和,因为先秦时代诗、乐、舞三者合一,常以“乐”表示艺术总称,因而其论“和乐”,即通于文艺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要义有以下几方面:</p><p>一、“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p><p>二、“和’,是创作主体的生理机能、行为态度以及精神境界的最佳状态和理想规范。如《国语·周语下》云:“单穆公曰:··…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刘姆《文心雕龙》则将“和”的理论(艺术论)直接引人文学创作,《养气)篇云:“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雍滞。”创作之时,诗人的身心调畅清和,是保证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如果是“销钎精胆,迫促和气”,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这说明审美主体的生理及心理和谐,是其审美创造能力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内在基础。</p><p>三、“和”是作品创造的雅正和平、含蕴深厚的艺术境界,这一审美特征备受传统诗论家的推崇。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悄))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全伤,言其和也”就在春秋时期,孔子已为诗歌之“和”定下基调,认为“和”是诗的最高境界。但孔了同时又强调“诗··…可以怨”(《论语·阳货》)。可见其“和”的艺术高境,即包含了社会人生的矛盾统一的内容,并没有完全否定诗歌文学揭露黑暗、讽刺时政的现实性。而发展到汉儒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则其所谓“和”,强调同,而淡化矛盾,削弱了文学对现实的批判作用。</p><p>这一观点,为明清儒家正统诗论所发挥,于是出现了追求温厚和平、含蓄委婉为审美极致的理论倾向。其特点是把思想规范与审美追求合二为一,如清沈德潜等即是。而张谦宜则反之,其《茧斋诗谈》卷一云:“人多谓诗贵和平,只要不伤触人。其实(三百篇)中有骂人极狠者,如‘胡不遗死’,…盖骂其所当骂,如敲朴加诸盗贼,正是人情中节处,故谓之和。”</p><p>四、“和”是艺术辩证法的适宜度量和最佳境界。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云:“声亦如味,·…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诗歌作品的艺术形式也应追求“和”。如(文心雕龙·声律)云:“是以声画妍蛋,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p><p>五、“和”作为中国古代杂文学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其义蕴中还包括了文学作品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的作用。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礼记·乐记》又据此加以发挥。但是汉以后的文论家,又多有强调“和”的审美功能而要求超越功利,其旨趣之异,不难分辨。</p><h2><strong>相关名言</strong></h2><p>君子<b>和</b>而不同,小人同而不<b>和</b>。——《论语·子路》</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和
外文名and
拼音hé hè huó huò hú huo hàn hàng
部首禾
部外笔画3笔
总笔画数8笔
五笔86TKG
仓颉HDR
五笔98TKG
四角号码26900
UnicodeCJK统一汉字U+548C
笔顺编号31234251
笔顺读写撇横竖撇捺竖折横
汉字首尾分解禾 口
汉字部件分解禾 口
汉字种类形声字(左形右声)
部首笔画5笔
<h2><strong>基本字义</strong></h2><p>1.
发音:hé</p><p>(1)平稳,和缓</p><p>(2)协调,关系好,均衡。</p>米字格中的<p>(3)和解,媾和。</p><p>(4)不分胜负,如:和棋。</p><p>(5)数字之间相加的结果,也叫和数。</p><p>(6)日本民族与服装,如和服,大和民族。</p><p>(7)跟,如:和你商量。</p><p>(8)介词,表示相关、比较,如和他比。</p><p>(9)并列,如:理论和实践。</p><p>(10)或者,如: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p><p>(11)古代的姓氏之一:和氏璧。</p><p>(12)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p><p>(13)连词,跟、同。如:我和老师打球。</p><p>(14)姓氏之一,和姓。</p><p>(15)表示并列结构。</p><p>2.
发音:hè</p><p><b>〈动〉</b></p><p>(1) 应和;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p><p>荆轲和而歌。——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p><p>拊石而和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p>当哭相和也。——清·林觉民《与妻书》<p>(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p><p>(3) 附和;响应[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p><p>(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to one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p><p>(5) 答应;允许 [agree]。如:和应(犹应和)。</p><p>3.
发音:huó</p><p>混合,如:和面</p><p>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p><p>姓氏(huó)河南安阳滑县一带方言。</p><p>4.
发音:hú</p><p>麻将用语,成功</p><p>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有'胡牌'说法属误。</p><p>5.
发音:huò</p><p>(1)混合粉状或液状物。</p><p>(2)次数,多洗几和。</p><p>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p><p>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p><p>6.
发音:huo</p><p><b>无字义,仅为衬字,在双音节词语中作为动词的词尾或形容词的词尾,在字典中不单立读音。此音在某些方言中有时弱化为hu,甚至再次弱化为he,就像后面所举第9条。</b></p><p>用于词语“暖和”、“软和”、“匀和”等形容词以及“掺和”、“搅和”等动词。</p><p>7.
发音:hàn</p><p>在台湾地区国语中,“和”字作为连词使用时,在日常<b>口语</b>中读作hàn,但正式读音中读hé。(源自老北京口语,不过在大陆已基本绝迹。)(在中国大陆晋西北、陕北、内蒙(鄂尔多斯、内蒙呼和浩特和内蒙包头一带)一带的方言口语中,仍然如此发音。)另外,山东有些地方方言中将“和”读为hào、hèn。</p><p>W:发音:wo</p><p>粤语区“和”字的发音方式,意思和普通话的一样。</p><p>8.
发音:wo</p><p>在表示日本或日本人的时候,读音和字义与倭字相同。例如,大和(倭)朝廷、和(倭)服、和(倭)侨。具体请参照日本语文,特此注明。</p><p>9.
发音:he</p><p>凑和</p><p>这个读音有争议。在《新华字典》旧版中无此发音;而在《新华字典》新版中有。</p><p>有些资料也称“凑和”为错别字,正确写法是“凑合”。念còu hé</p><h2><strong>详细字义</strong></h2><h3><strong>形容词</strong></h3><p>和谐;协调。</p><p>和,相应也。——《说文》</p><p>和,谐也。——《广雅》</p><p>音声相和。——《老子》</p><p>乐从和。——《国语·周语下》</p><p>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p><p>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p><p>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p><p>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p><p>圣人为能和。</p><p>和乐之本也。</p><p>夔能和之。</p><h3><strong>和 hé</strong></h3><p><b>动词</b></p><p>(1)调和;调治;调适。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p><p>(2)和解;息争而归和平。</p><p>与楚以和。——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p><p><b>名词</b></p><p>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p><p><b>介词</b></p><p>(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p><p>(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p><p>(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p><p><b>连词</b></p><p>(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p><p>(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p><p>(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p><p>姓氏的时候也有读“hé”。</p><p><b>和 hú</b></p><p><b>〈动〉</b></p><p>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win in gambling]*'胡牌'说法属误。</p><p><b>和 huó</b></p><p><b>〈动〉</b></p><p>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和泥儿。</p><p><b>和 huò</b></p><p><b>〈动〉</b></p><p>(1) 掺合;混杂 [blend]。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p><p>(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mix]</p><p>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p><p>(3) 蒙哄,欺骗 [wheedle]。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p><p><b>〈量〉</b></p><p>(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moment]。</p><p>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p><p>(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头</p><p>和药。</p><p>和弄 huònong</p><p>(1) 〈方〉</p><p>(2) [mix]∶拌和</p><p>(3) [sow discord]∶拨弄是非;离间。</p><p>和稀泥 huòxīní</p><p>[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equivocate;blur the lin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p><p>兄弟俩除了不见面,一到星期天就得吵架,梅玫已有和稀泥的经验。</p><p>演变过程</p><h3><strong>康熙字典</strong></h3><p>《丑集上》《口字部》·和</p><p>〔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p><p>《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隂,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戸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p><h2><strong>词组词组</strong></h2><p>1.
和蔼 hé’ǎi</p><p>[kindly;affable] 性情温和,态度可亲</p><p>和蔼的教师</p><p>2.
和畅 héchàng</p><p>[(of a wind)gentle and pleasant] 和暖舒适</p><p>和畅的舞厅</p><p>3.
和风 héfēng</p><p>(1) [moderate breeze]∶风速为每小时13至18里的风</p><p>(2) [soft breeze]∶温和的风</p><p>和风拂面</p><p>4.
和服 héfú</p><p>[kimono] 日本人传统穿的肥大宽袖阔腰带长袍</p><p>5.
和好 héhǎo</p><p>[become reconciled] 恢复和谐关系</p><p>6.
和缓 héhuǎn</p><p>[ease up;relax] 平和舒缓,使平和舒缓</p><p>7.
和会 héhuì</p><p>[peace conference] 交战双方暂时休战,举行和平谈判会议,以谋求终止战争</p><p>8.
和解 héjiě</p><p>(1) [become reconciled;settle]∶平息纷争,重归于好。今法律上指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不经法院以终止争执或防止争执发生</p><p>使争吵的两派和解</p><p>(2) [settlement]∶在法律上,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一般来说,和解的结果是撤回起诉或中止诉讼而无需判决。在这种情况下,和解作为当事人之间有约束力的契约,可以防止重新提出诉讼。当事人双方也可以将和解的条款写入一个协议判决,由法院记录在卷。</p><p>9.
和局 héjú</p><p>(1) [drawn game]∶ [比赛] 不分胜负的结局</p><p>(2) [tie]∶ [竞赛] 相等的得分数</p><p>10.
和乐 hélè</p><p>[happy and harmonious] 和睦快乐</p><p>11.
和美 héměi</p><p>[harmonious and happy] 和谐美好</p><p>她有一个和美的家庭</p><p>12.
和睦 hémù</p><p>[harmony;concord;amity] 相处融洽友好</p><p>行陈和睦。——诸葛亮《出师表》</p><p>和睦相处</p><p>13.
和暖 hénuǎn</p><p>[pleasantly warm] 气候温和;暖和</p><p>天气和暖</p><p>14.
和平 hépíng</p><p>(1) [Pax]∶以不存在大的战争和国际事务的普遍稳定为其特征的国际历史时期</p><p>(2) [peace]∶政府之间互相友好;没有战争的状态</p><p>保卫和平</p><p>15.
和平 hépíng</p><p>(1) [peaceful]</p><p>(2) 非暴力的;不通过战争方式的</p><p>采取和平战略</p><p>(3) 指没有敌对、争端或骚乱的</p><p>和平的环境</p><p>(4) [peaceable]∶没有战争的</p><p>和平的方法</p><p>(5) [mild]∶心平气和,和洽安宁;温和的;不猛烈的</p><p>药性和平</p><p>16.
和平鸽 hépínggē</p><p>[peace dove] 象征和平的鸽子。《旧约·创世纪》八章中说:大洪水后,方舟中的诺亚(Noah)放出鸽子,鸽子衔橄榄枝回来,表明洪水已退。后世用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并把鸽子的图画或模型叫和平鸽。</p><p>17.
和棋 héqí</p><p>[a draw in chess or other board games] [下棋等]双方不分胜负</p><p>18.
和气 héqi</p><p>[friendly feelings] 和睦的感情</p><p>别伤了和气</p><p>19.
和气 héqi</p><p>[gentle;kind;polite]态度平顺温和</p><p>待人和气</p><p>20.
和洽 héqià</p><p>[in harmony] 和睦融洽</p><p>天下和洽</p><p>21.
和亲 héqīn</p><p>[(of some feudal dynasties) attempt to cement relations with ruler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border areas by marrying daughters of the Han imperial family to them] 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p><p>与汉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p><p>22.
和善 héshàn</p><p>[genial] 温和而善良</p><p>和善的老人</p><p>23.
和尚 héshang</p><p>[Buddhist monk]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p><p>24.
和声 héshēng</p><p>[harmony]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p><p>25.
和氏璧 Héshìbì</p><p>[He Shi Bi]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谓“和氏璧”。</p><p>得楚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p><p>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p><p>26.
和事老 héshìlǎo</p><p>[peacemaker] 调解人,尤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p><p>27.
和数 héshù</p><p>[sum of two or more numbers] 几个数的和。也叫“和”</p><p>28.
和顺 héshùn</p><p>[gentle] 温和柔顺</p><p>性情和顺</p><p>29.
和谈 hétán</p><p>[peace talks] 为恢复和平进行的谈判</p><p>30.
和婉 héwǎn</p><p>[mild] [言语]温和委婉</p><p>语调和婉</p><p>31.
和弦 héxián</p><p>[chord] 两个或几个音,尤指由于其音高频率成简单比而和谐融会在一起的一些音奏响的乐音组合</p><p>32.
和谐 héxié</p><p>[harmonious] 和睦协调</p><p>和谐的气氛</p><p>和谐的关系</p><p>33.
和煦 héxù</p><p>[genial;pleasantly warm] 温暖的</p><p>和煦的阳光</p><p>成语</p><p>1.
和蔼可亲 hé’ǎi-kěqīn</p><p>[affable;genial] 性情温和,态度亲切</p><p>2.
和风细雨 héfēng-xìyǔ</p><p>[like a gentle breeze and a mild rain——in a gentle and mild way] 比喻耐心地和颜悦色地批评或劝说,</p><p>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和风细雨,帮人帮心</p><p>3.
和盘托出 hépán-tuōchū</p><p>[make a clean breast of everything] 连同盘子一起端出来。比喻全部说出,毫无保留</p><p>“现在除非把这件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官场现形记》</p><p>4.
和颜悦色 héyán-yuèsè</p><p>[with a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脸色和蔼喜悦</p><p>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汉· 荀爽《女诫》</p><p>5.
和衷共济 hézhōng-gòngjì</p><p>[work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in times of difficulty)] 指同心协力克服困难</p><p>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老舍文集·赵子曰》</p><p>6.
和为贵 ——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p><p>汉英互译</p><p>中文:和</p><p>英文:and sum summation</p><p>together with kind peace</p><h2><strong>方言集汇</strong></h2><p>1.闽南语:he或者ho(都是第二声),其实闽南话分布的范围是中国所有方言里面最广和地域性最跳跃的。所以各地读法有偏差,但偏差不大都是普通话范围可以理解的。</p><p>2.粤语:wo4 wo6</p><p>3.客家话:[沙头角腔] wo2 fo2 [海陆丰腔] fo2 fo5 wo2 [梅州腔] fo2 fo5 wo1 wo2 [台湾四县腔] fo2 fo5 wo2 [陆丰腔] fo3 [客英字典] fo2 fo5 [东莞腔] wo2 [客语拼音字汇] fo2 fo4 vo2 vo4 [宝安腔] fo2 | wo2 | fo5 [梅州腔] fo5</p><p>4.潮州话:hua5(huâ) ho6(hõ) ho5(hô)</p><h2><strong>美学概念</strong></h2><p>【和】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它从总体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西周末年,史伯最早提出了“和实生物”的审美命题,语见《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又云:“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和乐如一,……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p><p>“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其中所称“乐”和,因为先秦时代诗、乐、舞三者合一,常以“乐”表示艺术总称,因而其论“和乐”,即通于文艺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要义有以下几方面:</p><p>一、“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p><p>二、“和’,是创作主体的生理机能、行为态度以及精神境界的最佳状态和理想规范。如《国语·周语下》云:“单穆公曰:··…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刘姆《文心雕龙》则将“和”的理论(艺术论)直接引人文学创作,《养气)篇云:“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雍滞。”创作之时,诗人的身心调畅清和,是保证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如果是“销钎精胆,迫促和气”,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这说明审美主体的生理及心理和谐,是其审美创造能力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内在基础。</p><p>三、“和”是作品创造的雅正和平、含蕴深厚的艺术境界,这一审美特征备受传统诗论家的推崇。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悄))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全伤,言其和也”就在春秋时期,孔子已为诗歌之“和”定下基调,认为“和”是诗的最高境界。但孔了同时又强调“诗··…可以怨”(《论语·阳货》)。可见其“和”的艺术高境,即包含了社会人生的矛盾统一的内容,并没有完全否定诗歌文学揭露黑暗、讽刺时政的现实性。而发展到汉儒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则其所谓“和”,强调同,而淡化矛盾,削弱了文学对现实的批判作用。</p><p>这一观点,为明清儒家正统诗论所发挥,于是出现了追求温厚和平、含蓄委婉为审美极致的理论倾向。其特点是把思想规范与审美追求合二为一,如清沈德潜等即是。而张谦宜则反之,其《茧斋诗谈》卷一云:“人多谓诗贵和平,只要不伤触人。其实(三百篇)中有骂人极狠者,如‘胡不遗死’,…盖骂其所当骂,如敲朴加诸盗贼,正是人情中节处,故谓之和。”</p><p>四、“和”是艺术辩证法的适宜度量和最佳境界。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云:“声亦如味,·…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诗歌作品的艺术形式也应追求“和”。如(文心雕龙·声律)云:“是以声画妍蛋,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p><p>五、“和”作为中国古代杂文学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其义蕴中还包括了文学作品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的作用。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礼记·乐记》又据此加以发挥。但是汉以后的文论家,又多有强调“和”的审美功能而要求超越功利,其旨趣之异,不难分辨。</p><h2><strong>相关名言</strong></h2><p>君子<b>和</b>而不同,小人同而不<b>和</b>。——《论语·子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