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福州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胡山源
别名胡三元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江阴
出生日期1897
逝世日期1988年1月1日
职业作家,教师,翻译
毕业院校杭州之江大学(肄业)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胡山源(1897-1988),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胡三元,江苏
江阴人。1897年9月16日出生于山观仓廪桥佃农家庭。1920年肄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历任上海基督教青年协会书报部翻译,河南开封中山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教师,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受时代变革思潮影响,创建新文学团体“弥洒社”,出版《弥洒》月刊和《弥洒社创作集》。在联络文学青年投身新文学运动的同时,积极从事小说、新诗、散文、戏剧等创作,受到鲁迅的重视。他用笔名40多种,擅长多种文学体裁写作。
胡山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作家。早在1916年就以“忘忘生”和“杉圆”笔名在上海《时事新报》及《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短篇小说及杂文。二十年代初,他与钱江春、唐鸣时发起组织“弥洒社”,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有影响的流派。“弥洒社”实践的是“无目的、无艺术观”的主张。鲁迅先生对“弥洒社”的出现十分重视,对他们的文艺主张予以否定,但对胡山源的短篇小说《睡》却给予好评,认为它是“笼罩全群的佳作”,并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弥洒》月共出六期。《弥洒社创作集》出了两集,大部分是胡山源作品。
胡山源于1897年出生在江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九岁才进学堂读书。胡山源学习刻苦又十分聪明,喜欢作文,老师对他喜爱尤加。十五岁时,远房祖父家借给八十块钱,考进了励实中学堂。这是一所美国人办的教会学堂。他读了两年,获得奖学金。后来报考浙江之江大学。一个穷困学生要交出九十元学费很困难,他只得靠打杂工(拖地板、管信札、写讲义)、向学校借款和获得三十元奖学金来解决。大学预科读完时,适逢五四运动,胡山源作为学生代表对校方压制学生运动进行交涉,校长便通知他回江阴教书,实际是开除他学籍。胡山源回到江阴教了一年课,第二年便由朋友介绍,到上海世界书局当编辑,开始了他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
20世纪30年代,胡山源在杭州、上海等地大学任教,坚持创作。抗日战争前,已出版《风尘三侠》(剧本)、《虹》(短篇小说集)、《幽默笔记》、《古今酒事》和译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世界文学家列传》等多部作品。抗战爆发,他入上海《导报》和《申报·自由谈》当编辑。后发起创办《红茶》文艺半月刊和《世界文艺》等刊物。在著作、翻译、编辑几个方面,胡山源声誉卓著。
1946年,胡山源到上海《中央日报》编《文综》副刊,曾写信给叶圣陶约稿。此后两人结成友谊,经常通信。胡山源退休后,一直到70年代,又恢复和叶圣陶联系。1977年,去北京,特地看望了叶圣陶,畅谈半小时。两人回忆20年代在松江景贤女中相识,40年代成为文字之交,70年代“行将秋色晚,交情老更亲”。胡山源返江阴后,作诗寄奉叶老,叶老回函:“贶示诗稿,字细而精工,高年尚能作此,目如弟者,不胜艳羡。”1984年,叶圣陶九十大寿,胡山源填《北双调套曲》祝贺。
胡山源创作生涯历尽坎坷。解放后,历任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上海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反右”时,胡山源首当其冲,从此在文坛上消声匿迹。
身处逆境的胡山源,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1970年回江阴定居,短短几年,完成长篇小说《散花寺》、《龙女》、罔两》、《南明演义》的续写,及《坎坷一生》、《屈辱廿一年》、《文坛管窥》等散文随笔。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胡山源冤案得以彻底平反,重见春天。1980年,胡山源加入中国作协江苏分会,1984年加入中国作协,并特邀他为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名誉代表”。
1986年胡山源九十诞辰,也是从事创作活动七十周年。江苏省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无锡市文联、江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县文联为他联合举行了纪念会。
他在九十初度自述诗中,表明心志:“有何铁垒不能消?海晏河清尽舜尧。锥处囊中终露颖,文成腕底不用描。”
解放后,先后任苏南文教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学院(后改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和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84年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并特邀为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的名誉代表。1988年1月1日病逝。
胡山源主要作品191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南明演义》、罔两》、《散花寺》,短篇小说集《虹》,专著《小说综论》,回忆录《坎坷的一生》、《屈辱二十一年》、《文坛管窥》,传记文学《青山碧血》,剧本《风尘三侠》,译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卡本德游记》、《莎士比亚评传》、《日本与日本人》、《欧美女伟人传》、《黑奴成功传》(合作)、《杰作的人生》、《人人是尧舜》、《早恋》、《万世师表》等。一生著译约1000万字。
胡山源是近现代文坛的一位享高寿者,也是半个多世纪风雨文坛的亲历者、见证人。他出版过回忆录性质的《文坛管窥———和我有过往来的文人》。1923年,胡山源创办弥洒社,出版文学杂志《弥洒》(Musai),曾得到鲁迅的评介———“上海却还有着为人生的文学的一群,不过也崛起了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这里应该提起的,是弥洒社……从中最特出的是胡山源,他的一篇《睡》,是实践宣言,笼罩全群的佳作……”。胡山源一生致力于三件事:教书、编辑书刊、写文章。编过的刊物除了《弥洒》 ,尚有《申报·自由谈》、《红茶》等,书籍中比较知名的是《幽默笔记》、《古今茶事》,都重新影印过。
有人认为,胡山源的文章,明白如话,毫不做作,从篇名中可窥一斑:《我的写作生活》、《我的字》、《我的书》、《我的钱》、《我的交际》、《我的娱乐》、《我的肢体》、《我的健康》、《我的衣》、《我的食》、《我的住》、《我的行》。
胡山源曾经说过:“我的写稿,大都在夜深时。我不能在热闹的时地写稿,我必须独处一室,不受什么缠扰,方才能够奋笔疾书。因此,我充分享受到了静趣,尤其是夜间的静趣。”在对环境的要求上,胡山源与大多数文人一致,他甚至曾经拥有过一间“坐在床上,就可以看钱塘江里的日出”的佳屋。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胡山源
别名胡三元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江阴
出生日期1897
逝世日期1988年1月1日
职业作家,教师,翻译
毕业院校杭州之江大学(肄业)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人物资料
人物简介
胡山源(1897-1988),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胡三元,江苏
江阴人。1897年9月16日出生于山观仓廪桥佃农家庭。1920年肄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历任上海基督教青年协会书报部翻译,河南开封中山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教师,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受时代变革思潮影响,创建新文学团体“弥洒社”,出版《弥洒》月刊和《弥洒社创作集》。在联络文学青年投身新文学运动的同时,积极从事小说、新诗、散文、戏剧等创作,受到鲁迅的重视。他用笔名40多种,擅长多种文学体裁写作。
人物履历
胡山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作家。早在1916年就以“忘忘生”和“杉圆”笔名在上海《时事新报》及《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短篇小说及杂文。二十年代初,他与钱江春、唐鸣时发起组织“弥洒社”,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有影响的流派。“弥洒社”实践的是“无目的、无艺术观”的主张。鲁迅先生对“弥洒社”的出现十分重视,对他们的文艺主张予以否定,但对胡山源的短篇小说《睡》却给予好评,认为它是“笼罩全群的佳作”,并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弥洒》月共出六期。《弥洒社创作集》出了两集,大部分是胡山源作品。
胡山源于1897年出生在江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九岁才进学堂读书。胡山源学习刻苦又十分聪明,喜欢作文,老师对他喜爱尤加。十五岁时,远房祖父家借给八十块钱,考进了励实中学堂。这是一所美国人办的教会学堂。他读了两年,获得奖学金。后来报考浙江之江大学。一个穷困学生要交出九十元学费很困难,他只得靠打杂工(拖地板、管信札、写讲义)、向学校借款和获得三十元奖学金来解决。大学预科读完时,适逢五四运动,胡山源作为学生代表对校方压制学生运动进行交涉,校长便通知他回江阴教书,实际是开除他学籍。胡山源回到江阴教了一年课,第二年便由朋友介绍,到上海世界书局当编辑,开始了他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
20世纪30年代,胡山源在杭州、上海等地大学任教,坚持创作。抗日战争前,已出版《风尘三侠》(剧本)、《虹》(短篇小说集)、《幽默笔记》、《古今酒事》和译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世界文学家列传》等多部作品。抗战爆发,他入上海《导报》和《申报·自由谈》当编辑。后发起创办《红茶》文艺半月刊和《世界文艺》等刊物。在著作、翻译、编辑几个方面,胡山源声誉卓著。
1946年,胡山源到上海《中央日报》编《文综》副刊,曾写信给叶圣陶约稿。此后两人结成友谊,经常通信。胡山源退休后,一直到70年代,又恢复和叶圣陶联系。1977年,去北京,特地看望了叶圣陶,畅谈半小时。两人回忆20年代在松江景贤女中相识,40年代成为文字之交,70年代“行将秋色晚,交情老更亲”。胡山源返江阴后,作诗寄奉叶老,叶老回函:“贶示诗稿,字细而精工,高年尚能作此,目如弟者,不胜艳羡。”1984年,叶圣陶九十大寿,胡山源填《北双调套曲》祝贺。
胡山源创作生涯历尽坎坷。解放后,历任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上海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反右”时,胡山源首当其冲,从此在文坛上消声匿迹。
身处逆境的胡山源,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1970年回江阴定居,短短几年,完成长篇小说《散花寺》、《龙女》、罔两》、《南明演义》的续写,及《坎坷一生》、《屈辱廿一年》、《文坛管窥》等散文随笔。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胡山源冤案得以彻底平反,重见春天。1980年,胡山源加入中国作协江苏分会,1984年加入中国作协,并特邀他为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名誉代表”。
1986年胡山源九十诞辰,也是从事创作活动七十周年。江苏省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无锡市文联、江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县文联为他联合举行了纪念会。
他在九十初度自述诗中,表明心志:“有何铁垒不能消?海晏河清尽舜尧。锥处囊中终露颖,文成腕底不用描。”
解放后,先后任苏南文教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学院(后改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和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84年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并特邀为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的名誉代表。1988年1月1日病逝。
主要作品
胡山源主要作品191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南明演义》、罔两》、《散花寺》,短篇小说集《虹》,专著《小说综论》,回忆录《坎坷的一生》、《屈辱二十一年》、《文坛管窥》,传记文学《青山碧血》,剧本《风尘三侠》,译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卡本德游记》、《莎士比亚评传》、《日本与日本人》、《欧美女伟人传》、《黑奴成功传》(合作)、《杰作的人生》、《人人是尧舜》、《早恋》、《万世师表》等。一生著译约1000万字。
相关评价
胡山源是近现代文坛的一位享高寿者,也是半个多世纪风雨文坛的亲历者、见证人。他出版过回忆录性质的《文坛管窥———和我有过往来的文人》。1923年,胡山源创办弥洒社,出版文学杂志《弥洒》(Musai),曾得到鲁迅的评介———“上海却还有着为人生的文学的一群,不过也崛起了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这里应该提起的,是弥洒社……从中最特出的是胡山源,他的一篇《睡》,是实践宣言,笼罩全群的佳作……”。胡山源一生致力于三件事:教书、编辑书刊、写文章。编过的刊物除了《弥洒》 ,尚有《申报·自由谈》、《红茶》等,书籍中比较知名的是《幽默笔记》、《古今茶事》,都重新影印过。
有人认为,胡山源的文章,明白如话,毫不做作,从篇名中可窥一斑:《我的写作生活》、《我的字》、《我的书》、《我的钱》、《我的交际》、《我的娱乐》、《我的肢体》、《我的健康》、《我的衣》、《我的食》、《我的住》、《我的行》。
胡山源曾经说过:“我的写稿,大都在夜深时。我不能在热闹的时地写稿,我必须独处一室,不受什么缠扰,方才能够奋笔疾书。因此,我充分享受到了静趣,尤其是夜间的静趣。”在对环境的要求上,胡山源与大多数文人一致,他甚至曾经拥有过一间“坐在床上,就可以看钱塘江里的日出”的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