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银川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胥光义
别名原名许光翊,别名许鑫、胥明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平昌县
出生日期1916年11月
逝世日期2009年7月10日
职业解放军少将、原总后勤部副部长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获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
代表作品《毕生心血沃华夏·胥光义将军诗词选》
<h2><strong>人物简介</strong></h2><p>胥光义</p>(1916—2009),汉族,原名许光翊,别名许鑫、胥明;生于1916年11月,四川省平昌县长垭乡白马村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3年11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p>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保卫局和红30军排长,保卫营副连长,保卫队政治指导员,红军大学分队长,中干队军事连政治指导员兼教员,红军大学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长,援西军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员;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p><p>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政治处副主任,挺进支队政治委员,东进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步兵科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司令员。参加了反“扫荡”斗争。</p><p>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阳泉县委书记,中共南京市第7区党委书记兼区长,第2野战军3兵团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p><p>中华</p>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治委员,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总后勤部参谋长,地质部党组书记、地质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p>胥光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毕生心血沃华夏·胥光义将军诗词选》等。</p><p>胥光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p><p>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习近平、郭伯雄、徐才厚、乔石、刘华清、梁光烈等分别以不同方式,对胥光义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p><h2><strong>人物轶事</strong></h2><h3><strong>投身革命</strong></h3><p>胥光义</p>1933年17岁便投身革命,深受其父影响;胥将军的父亲胥克寻1930年加入共产党,1934年为了掩护红军壮烈牺牲;自从1933年胥光义投身革命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见过父亲,至于父亲牺牲的消息,也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才辗转听说。<p>白色恐怖中,胥克寻多次准确地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传递到地下基层组织。胥光义将军回忆道:“三二、三三年,我的父亲是地下党员,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很重视,国民党不知道我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希望从他那里了解到共产党的消息以便绞杀共产党。”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了四川多个地区,胥克寻在当地组织建立了革命武装力量;胥光义在此时受父亲嘱托,冲突封锁线给红军送情报,并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p><p>1934年,敌军节节失利后,集中5个旅的兵力转向红军东线中段进攻。红军决定主动撤离,组织上要胥克寻随部队撤走,可胥克寻坚决要求留守掩护。红军主力部队成功撤离,而胥克寻却不幸被俘,惨遭敌人毒手壮烈牺牲。尽管胥将军的父亲英年早逝,然而他的精神却在胥光义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胥光义将军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把无私奉献,为人民谋幸福放在首位,面对种种困难和考验,时刻能感受到父亲的鞭策和激励。</p><h3><strong>回忆长征</strong></h3><p>胥光义</p>将军对于长征的回忆,由长征中的红军大学拉开序幕。长征途中条件艰苦,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长征途中仍坚持办有红军大学。长征中的大学边行军边组织学习,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p>长征途中,胥光义被调到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学习,后到军事连任指导员并任区队长,“长征走到哪里,红军大学就办到哪里。”胥老将军回忆道:“刘帅,刘伯承,是我们的校长,给我们上过课。红军大学选拔有文化、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集中学习政治、军事、历史知识,有专门的课本,毕业还发毕业证。”70年前的红军大学教学科目设置完整,有高级指挥、上级政治、 上级指挥、上级参谋这四科。</p><p>当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方针,“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和少而精。”因此,尽管一期红军大学的学时为半年到一年左右,然而教学内容却包括: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史、红军政治工作、步兵战斗条令、野战条令、红军和外军作战经验等方方面面精要的知识。</p><p>红军大学于1937年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国防大学前身,因此自长征前创办的红军大学,到抗日军政大学,再到如今的国防大学,为我国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p><h3><strong>长征路上</strong></h3><p>在长征</p>中,胥光义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最早踏入雪山地区,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的时间也最长。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分三路撤离了驻足100多天的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向道孚、炉霍、甘孜进军。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这一次对于红四方面军来说已经有些经验了。然而季节不同,冬末春初,冰雪封山,气候严寒,有不少战士由于体力不支晕倒之后再也没有爬起来。此时,军事连排长何正文昏倒在雪坑里,被指导员胥光义及时发现将他救起。<p>随后,1936年2月中旬,四方面军南下遇挫后西进,不得不翻越终年积雪的党岭雪山。党岭雪山海拔在5500米左右号称“万年雪山”,是长征中的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在翻越党岭雪山途中,空气愈来愈稀薄,夜间的气温达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的环境中,雪山吞噬了许多战士年轻的生命,沿途常见条状的雪堆,下面便是冻僵的红军战士的尸体。</p><p>红四方面军夜宿党岭半山腰,第二天爬雪山时,指导员胥光义由于过度疲劳和缺氧昏倒陷进了雪窝里,险些牺牲,恰巧何正文发现了他。胥光义说,“在过党岭山时晕倒了。其实那天天气不错,山也不陡,但是地处高原,空气稀薄,再加上由于吃得不好,休息不好,所以容易晕倒。”何正文与胥光义雪山互相救援的动人事迹,被传为长征佳话。 </p><h3><strong>结缘藏区</strong></h3><p>红军</p>长征之所以能走向胜利,离不开群众的智慧与支持,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军民的血肉联系史。“红军十分重视建立与当地老百姓之间的良好关系。”<p>胥光义回忆说:“到一个地方,首先沿途做宣传,演戏演节目,慰问老百姓。借老百姓的东西要还,吃老百姓的要给钱,损坏东西要赔偿,制度十分严格。”由于第四方面军经过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发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红四方面军专门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工作须知》。须知详细要求干部战士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情形状况,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和政策,学会回、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回、藏民族的风俗习惯。至今胥光义将军还能记起一条用藏文书写的标语,意思是“红军是中国人民军队,红军是工农红军,红军是人民子弟兵,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p><p>长征后十多年,中央军委决定18军执行进藏任务。毛泽东、刘伯承、邓小平都认为进藏的“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此时,胥光义光荣地肩负起进藏部队的后勤工作。由于胥光义的长征经验,他知道在西藏雪域高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饥饿、寒冷和缺氧。为此,在物资供应方面,胥光义为每位进藏人员准备了“七皮”,即:皮大衣、皮上衣、皮裤、皮帽、皮手套、皮腰带、皮鞋;还准备了防饥的代食品如:饭粉、饼干、蛋黄蜡、酱油粉以及羊肉、牛肉、酥油;另外还有雨衣、斗笠、防潮湿垫布、避光眼镜、风镜马用头罩、汽车暖罩、解冻剂。胥光义一方面组织实施支援进军工作,同时通过长征中积累的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经验,组织号召广大藏族同胞也积极参加到修路和组织牦牛运输工作当中,从而保证了进藏部队的供应补给,成功地完成了进藏后勤工作。</p><p>如果说长征中的在川藏地区的实践经验,对于胥光义自己完成18军进藏后勤任务大有裨益,那么用将军自己的话来讲,长征精神对于18军胜利进藏功不可没,“长征精神永存。在战士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结合长征的事迹和经历给战士们讲一讲,战士们很受启发,勇敢地克服了雪域高原的困难。” </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胥光义同志13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在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从文书、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政治教员、副科长、政治处副主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p><p>胥光义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军后勤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和国家地质建设的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精力。</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胥光义
别名原名许光翊,别名许鑫、胥明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平昌县
出生日期1916年11月
逝世日期2009年7月10日
职业解放军少将、原总后勤部副部长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
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获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
代表作品《毕生心血沃华夏·胥光义将军诗词选》
<h2><strong>人物简介</strong></h2><p>胥光义</p>(1916—2009),汉族,原名许光翊,别名许鑫、胥明;生于1916年11月,四川省平昌县长垭乡白马村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3年11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p>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保卫局和红30军排长,保卫营副连长,保卫队政治指导员,红军大学分队长,中干队军事连政治指导员兼教员,红军大学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长,援西军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员;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p><p>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政治处副主任,挺进支队政治委员,东进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步兵科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司令员。参加了反“扫荡”斗争。</p><p>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阳泉县委书记,中共南京市第7区党委书记兼区长,第2野战军3兵团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p><p>中华</p>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治委员,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总后勤部参谋长,地质部党组书记、地质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p>胥光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毕生心血沃华夏·胥光义将军诗词选》等。</p><p>胥光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p><p>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习近平、郭伯雄、徐才厚、乔石、刘华清、梁光烈等分别以不同方式,对胥光义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p><h2><strong>人物轶事</strong></h2><h3><strong>投身革命</strong></h3><p>胥光义</p>1933年17岁便投身革命,深受其父影响;胥将军的父亲胥克寻1930年加入共产党,1934年为了掩护红军壮烈牺牲;自从1933年胥光义投身革命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见过父亲,至于父亲牺牲的消息,也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才辗转听说。<p>白色恐怖中,胥克寻多次准确地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传递到地下基层组织。胥光义将军回忆道:“三二、三三年,我的父亲是地下党员,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很重视,国民党不知道我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希望从他那里了解到共产党的消息以便绞杀共产党。”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了四川多个地区,胥克寻在当地组织建立了革命武装力量;胥光义在此时受父亲嘱托,冲突封锁线给红军送情报,并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p><p>1934年,敌军节节失利后,集中5个旅的兵力转向红军东线中段进攻。红军决定主动撤离,组织上要胥克寻随部队撤走,可胥克寻坚决要求留守掩护。红军主力部队成功撤离,而胥克寻却不幸被俘,惨遭敌人毒手壮烈牺牲。尽管胥将军的父亲英年早逝,然而他的精神却在胥光义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胥光义将军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把无私奉献,为人民谋幸福放在首位,面对种种困难和考验,时刻能感受到父亲的鞭策和激励。</p><h3><strong>回忆长征</strong></h3><p>胥光义</p>将军对于长征的回忆,由长征中的红军大学拉开序幕。长征途中条件艰苦,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长征途中仍坚持办有红军大学。长征中的大学边行军边组织学习,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p>长征途中,胥光义被调到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学习,后到军事连任指导员并任区队长,“长征走到哪里,红军大学就办到哪里。”胥老将军回忆道:“刘帅,刘伯承,是我们的校长,给我们上过课。红军大学选拔有文化、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集中学习政治、军事、历史知识,有专门的课本,毕业还发毕业证。”70年前的红军大学教学科目设置完整,有高级指挥、上级政治、 上级指挥、上级参谋这四科。</p><p>当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方针,“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和少而精。”因此,尽管一期红军大学的学时为半年到一年左右,然而教学内容却包括: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史、红军政治工作、步兵战斗条令、野战条令、红军和外军作战经验等方方面面精要的知识。</p><p>红军大学于1937年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国防大学前身,因此自长征前创办的红军大学,到抗日军政大学,再到如今的国防大学,为我国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p><h3><strong>长征路上</strong></h3><p>在长征</p>中,胥光义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最早踏入雪山地区,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的时间也最长。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分三路撤离了驻足100多天的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向道孚、炉霍、甘孜进军。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这一次对于红四方面军来说已经有些经验了。然而季节不同,冬末春初,冰雪封山,气候严寒,有不少战士由于体力不支晕倒之后再也没有爬起来。此时,军事连排长何正文昏倒在雪坑里,被指导员胥光义及时发现将他救起。<p>随后,1936年2月中旬,四方面军南下遇挫后西进,不得不翻越终年积雪的党岭雪山。党岭雪山海拔在5500米左右号称“万年雪山”,是长征中的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在翻越党岭雪山途中,空气愈来愈稀薄,夜间的气温达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的环境中,雪山吞噬了许多战士年轻的生命,沿途常见条状的雪堆,下面便是冻僵的红军战士的尸体。</p><p>红四方面军夜宿党岭半山腰,第二天爬雪山时,指导员胥光义由于过度疲劳和缺氧昏倒陷进了雪窝里,险些牺牲,恰巧何正文发现了他。胥光义说,“在过党岭山时晕倒了。其实那天天气不错,山也不陡,但是地处高原,空气稀薄,再加上由于吃得不好,休息不好,所以容易晕倒。”何正文与胥光义雪山互相救援的动人事迹,被传为长征佳话。 </p><h3><strong>结缘藏区</strong></h3><p>红军</p>长征之所以能走向胜利,离不开群众的智慧与支持,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军民的血肉联系史。“红军十分重视建立与当地老百姓之间的良好关系。”<p>胥光义回忆说:“到一个地方,首先沿途做宣传,演戏演节目,慰问老百姓。借老百姓的东西要还,吃老百姓的要给钱,损坏东西要赔偿,制度十分严格。”由于第四方面军经过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发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红四方面军专门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工作须知》。须知详细要求干部战士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情形状况,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和政策,学会回、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回、藏民族的风俗习惯。至今胥光义将军还能记起一条用藏文书写的标语,意思是“红军是中国人民军队,红军是工农红军,红军是人民子弟兵,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p><p>长征后十多年,中央军委决定18军执行进藏任务。毛泽东、刘伯承、邓小平都认为进藏的“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此时,胥光义光荣地肩负起进藏部队的后勤工作。由于胥光义的长征经验,他知道在西藏雪域高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饥饿、寒冷和缺氧。为此,在物资供应方面,胥光义为每位进藏人员准备了“七皮”,即:皮大衣、皮上衣、皮裤、皮帽、皮手套、皮腰带、皮鞋;还准备了防饥的代食品如:饭粉、饼干、蛋黄蜡、酱油粉以及羊肉、牛肉、酥油;另外还有雨衣、斗笠、防潮湿垫布、避光眼镜、风镜马用头罩、汽车暖罩、解冻剂。胥光义一方面组织实施支援进军工作,同时通过长征中积累的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经验,组织号召广大藏族同胞也积极参加到修路和组织牦牛运输工作当中,从而保证了进藏部队的供应补给,成功地完成了进藏后勤工作。</p><p>如果说长征中的在川藏地区的实践经验,对于胥光义自己完成18军进藏后勤任务大有裨益,那么用将军自己的话来讲,长征精神对于18军胜利进藏功不可没,“长征精神永存。在战士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结合长征的事迹和经历给战士们讲一讲,战士们很受启发,勇敢地克服了雪域高原的困难。” </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胥光义同志13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在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从文书、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政治教员、副科长、政治处副主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p><p>胥光义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军后勤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和国家地质建设的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精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