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天津市 [切换城市]
本名李固
别称李太尉
字号子坚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时间公元94年
去世时间公元147年
主要作品《议立嗣先与梁冀书》《遣黄琼书》等
主要成就安定荆州,不畏权贵
籍贯汉中城固(今属陕西)
官职太尉、录尚书事
特征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博览古今</strong></h3><p>李固是司徒李郃的儿子,他的相貌奇特,头骨突出像鼎足,向上入发际隐起,脚板上有龟文。李固年少时好学,常改变姓名,不远千里步行寻师。他学《五经》共十多年。博览古今书籍,通晓于风角、星算、《河图》、谶纬之术。每次到太学,偷偷到公府看望父母,不想让一同学习的诸生知道自己是李郃的儿子。 四方有志之士大多都羡慕他的风采而来向他学习,京师人都赞叹说:“这又是第二个李公了。”司隶校尉、益州刺史都命令汉中太守推举李固为孝廉,司空也征辟他为掾属,都不去就职。 </p><p>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六月初八,京师雒阳宣德亭发生地裂,长八十五丈。顺帝于是召集三公九卿荐举的淳真朴实之士(李固受卫尉贾建举荐 ),让他们对策,并特别向他们询问当代的弊病和应该如何为政。李固在对答中弹劾受宠的乳母以及宦官,顺帝看了众人的对策,以李固为第一名,并立即命乳母宋娥搬出皇宫,回到她自己的私舍。各位中常侍都向皇帝叩头,请求恕罪,朝廷一片肃然,于是任命李固为议郎。然而,乳母宋娥和宦官都非常痛恨李固,于是伪造匿名黑信,罗织罪状诬谄李固。顺帝下令查办李固,诏书没有经过尚书台而直接下达。大司农黄尚等请求执金吾梁商营救,尚书仆射黄琼也进行挽救,重新辩明事实真相。过了很久,李固才被释放,调离朝廷担任广汉郡雒县令。李固到了白水关,解下印绶,回到家乡汉中,关起门来不与人交往。 </p><h3><strong>得入幕府</strong></h3>公元135年(阳嘉四年)四月十九日,梁商被任命为大将军,他就任后,便延聘李固为自己的从事中郎。梁商以皇后父亲的身份辅政,但为人柔弱温和,能守住自己,但没有能力整顿法纪。李固想让梁商先整治风化,退辞高满之位,于是向梁商上书说:“数年以来,灾变怪异不断出现。孔子说:‘聪明的人见到灾变,考虑它形成的原因;愚蠢的人见到怪异,却假装没有看见。’天道不论亲疏,所以可敬可畏。如果能够整顿朝廷纲纪,推行正道,选立忠良,则您就能继伯成之后,建立崇高的功业,成全不朽的荣誉,那些沉湎于荣华富贵,追求高位的一般外戚,怎能与你同日而语?”梁商没有听从。 <p>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当时的太尉王龚痛恨宦官专权,上书极力陈述他们的罪状。黄门常侍们指使门客,向朝廷诬告王龚有罪,顺帝命王龚及早亲自讲明真实情况。李固向梁商上书请求他出面营救,梁商便立即向顺帝进言,事情才告平息。 </p><p>公元138年(永和三年),侍御史贾昌和州郡官府合力讨伐叛乱的象林郡蛮族首领区怜,但没有取胜,反而受到区怜的围攻,过了一年多,援兵和粮草都无法接济。顺帝召集朝廷百官以及四府(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的掾属询问对策。众人都主张派遣大将,征发荆、扬、兖、豫等四州的四万军队前往交趾增援。 </p><p>李固先举七点理由反驳:</p><ol class="custom_num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p>如果荆州和扬州太平无事,便可以征发二州的士兵。而今,二州的盗贼,犹如磐石一样结合在一起,不肯离散;武陵郡和南郡的蛮族反叛,还没有安定。而长沙郡和桂阳郡的士兵,已被征发多次,如果再次征发,骚扰百姓,必然发生新的变乱。</p><p>再者,兖州和豫州的人民,突然被征入伍,远征万里之外,没有归期,而诏书逼迫和催促急如星火,必然导致叛乱和逃亡。</p><p>南方州郡,水土潮湿,气候炎热,再加上瘴气,以致死亡的人必占十分之四五。</p><p>长途跋涉,行军万里,士卒疲劳不堪,等军队到达岭南,士卒已经没有战斗能力。</p><p>按照规定的正常速度,每天行军三十里,而离日南郡有九千余里,需要行军三百天才可到达,按每人每天口粮五升计算,需要用米六十万斛,还不包括将领、军吏的口粮和驴、马的饲料,仅士兵自己携带,费用就如此巨大。</p><p>军队战斗的地方,死亡的人一定很多,即然抵御不了敌人的进攻,就将再次征调援兵,这就犹如挖割心腹去补四肢。</p><p>九真和日南,两郡相隔仅一千里,征发当地的吏民,尚且不堪忍受,更何况征发四州的士兵,让他们忍受万里远征的痛苦?</p></ol><p>之后李固又以从前讨伐益州叛羌的中郎将尹就和益州刺史张乔(一个失败被召还,一个一月之内就平息叛乱)对比,认为由朝廷派遣大将没有益处,州郡地方官吏足以胜任。他建议应重新选派即勇而有谋、仁惠之余又胜任将帅的人任州刺史和郡太守,驻守在交趾郡。并暂时放弃难守的日南郡,把官民迁徙到交趾郡,等平乱之后,再命返回。同时可以招募和收买蛮夷,让他们互相攻杀,如果有能够离间敌人内部、斩杀蛮夷首领的,朝廷许以封侯,赐以食邑。最后推荐祝良和张乔前往平乱。四府完全同意李固的意见。顺帝便就地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二人果然平定了平乱,五岭以外地区恢复和平。 </p><h3><strong>平息叛乱</strong></h3><p>永和(136年—141年)年间,荆州盗贼兴起,长年不得平定,朝廷便于永和六年(141年)任命李固为荆州刺史。李固到职后,派官吏慰劳访问境内,赦免寇盗以前的罪恶,与他们从头开始。收编了叛贼头目夏密的党徒六百多人,让他们回去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年时间,所有盗贼全部投降,州内从此太平无事。 </p><p>李固又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赃的秽行。高赐等怕受处分,于是共同用重金贿赂当时的大将军梁冀,梁冀替他们千里移送檄文,可是李固抓得更紧。梁冀便令调李固任太山太守,这时太山盗贼屯聚多年,郡兵常有千人,追讨不能制伏。李固到职后,全部将郡兵罢遣回去种田,只挑选留任有战斗力的一百多人,用恩信招诱盗贼投降。不到一年,贼人都逃散了。杜乔等八使案察天下,杜乔到兖州后,表奏李固政绩为天下第一,李固得以升任将作大匠, 先上疏推荐黄琼、周举等人,又推荐臣留人杨伦、河南人尹存、东平人王恽、陈国人何临、清河人房植等。顺帝下诏召用杨伦、杨厚等,又调升黄琼、周举,任命李固为大司农。 </p><p>之前,周举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许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官宾客亲属,宦官常替他们求情,朝廷便叫他们不必追究。而旧时三府选令史,光禄署试尚书郎,到这时都靠关系特派,不再选试。李固便与廷尉吴雄上疏,认为八使所检举的人,应该赶快诛罚,选举署置,可以让有关部门去办。顺帝被他们的话感动,于是罢免八使所检举的刺史、二千石,又从此减少特派,并责成三公、明加考察,朝廷都大加称赞。李固又与光禄勋刘宣上言道:“近来选举牧守,多数不称职,甚至横行无道,侵害百姓的权益。而陛下应该停止享乐游玩,专心庶政。”顺帝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下诏各州劾奏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为政有乖错不正、对百姓无益的,都免去官职;那些有奸秽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诏狱。 </p><h3><strong>梁后所倚</strong></h3>公元144年(建康元年)八月庚午,顺帝驾崩,由太子刘炳即位(即汉冲帝),由太后梁妠临朝听政。同月丁丑,任命李固为太尉,与太傅赵峻、大将军梁冀参录尚书事。 <p>顺帝驾崩后,梁妠认为扬州、徐州盗贼盛强,害怕消息传出会造成大乱,让中常侍诏李固等商议,想等到所召的诸王侯到齐再发丧。李固答道:“皇帝虽然年少,还是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么?古时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赵高隐瞒而不发丧,最后害死扶苏,以至亡国。近来北乡侯(刘懿)薨逝,阎皇后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掩秘,便有孙程杀人之事。这是天下之大忌,一定不可以做的。”梁妠听从,当天晚上就发丧。 </p><p>李固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想立他为帝,对梁冀说:“今当立帝,应选择年高而有德的,任亲政事的人,希望大将军审详大计,学习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而不能像邓太后、阎太后利用君主幼弱的做法。”梁冀不听,于是立了乐安王之子、八岁的刘缵(即汉质帝)。朝廷准备为冲帝选择墓地,修建陵园,李固说:“现在处处都是盗贼,军事费用浩大。如果要重新修建一个象宪陵那么大的陵园,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不是一个小的数目。而且,年龄幼小,可以在顺帝宪陵之内修建一个陵园安葬,依照殇帝康陵的制度。”梁妠听从。 </p><p>这时梁妠因为连遭不幸之事,将朝廷大权交给三公等辅佐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议,梁妠大都予以采纳。凡是作恶的宦官,一律被排斥和遣退。天下人都期望政治清平,然而梁冀却对此深恶痛绝。 </p><p>顺帝时所任命的官吏,多数不按常规次序。等到李固当政时,奏准免职的有一百余人。这批被免职的官吏,既对李固怨恨,又迎合梁冀的意旨,于是共同写匿名信诬告李固。奏章呈上后,梁冀面见梁妠,请求将奏章下交有关官吏查办,梁妠没有听从。 </p><p>质帝年幼,但聪明智慧,曾在一次早朝时,眨眼看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梁冀听到以后,对质帝深恶痛绝。让质帝身边的侍从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呈上。药性发作,质帝非常难受,派人急速传召李固。李固进宫,走到质帝榻前,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质帝还能讲话,说:“朕吃过汤饼,现在觉得腹中堵闷,给朕水喝,朕还能活。”梁冀这时也站在旁边,阻止说:“恐怕呕吐,不能喝水。”话还没有说完,质帝已经驾崩。李固伏到质帝的尸体上号哭并弹劾侍候质帝的御医。梁冀担心会泄露下毒的真相,对李固非常痛恨。 </p><h3><strong>抗衡梁冀</strong></h3><p>在商议确定继承帝位的人选之前,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给梁冀写信。梁冀看到信后,召集三公、二千石官员和列侯,共同讨论继承帝位的人选。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都建议立清河王刘蒜。但梁冀想立蠡吾侯刘志为帝,众人不同意,梁冀愤愤不乐,可又没有别的理由可以改变众人的主意。中常侍曹腾因为之前拜访刘蒜时,刘蒜没有向他施礼而憎恨他,听说此事后,便在夜里到梁冀那里,使他坚定立刘志为帝。第二天再次召集公卿,梁冀意气汹汹,而言辞激动。自胡广、赵戒以下的官吏,没有不害怕的。都说:“只有大将军发令就是。”可是李固与杜乔仍坚持原来的意见。梁冀大声宣布“罢会”。可是,李固仍认为刘蒜是众望所归,有被立的可能,于是再次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更加愤怒。便劝说梁妠,先将李固免职。最后立刘志为帝(即汉桓帝)。 宦官唐衡、左悺一道向桓帝诬陷杜乔说:“陛下先前将即位时,杜乔和李固反对,认为您不能胜任侍奉汉朝宗庙的祭祀。”因此桓帝对杜乔和李固心生怨恨。 </p><h3><strong>身死狱中</strong></h3><p>公元147年(建和元年)十一月,甘陵人刘文、魏郡人刘鲔各打算立刘蒜做天子,梁冀因此诬蔑李固与刘文、刘鲔等散布妖言,将他们关进牢狱。李固的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明李固的冤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也要鈇锧到朝廷通诉,梁妠明了他们的意思,于是下诏释放李固。等到李固出狱之时,雒阳的大街小巷都齐呼万岁。梁冀听到消息后,大为惊骇,害怕李固的声名和品德终将伤害自己,于是重向新朝廷弹劾李固和刘文、刘鲔相勾结的旧案,李固最终还是死在狱中,时年五十四岁。 临终时命子孙以三寸素棺、帛巾束首,入殓葬于汉中的瘠薄之地,不许葬在父亲墓地周围。 </p>他临死前,李固给胡广、赵戒写信道:“我受了国家大恩,因此竭尽股肱之力,不顾个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达到文帝、宣帝那样。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谬,你们曲从,把好事变为坏事,成功变为失败呢?汉朝衰亡,从此开始了。你们受了主上的厚禄,颠覆而不扶持,倾覆国家大事,后代的良史,难道会容你们的私心?我的身体完了,在义方面还是有所得,还有什么可说呢!”胡广、赵戒得信后感到悲痛惭愧,都长叹流涕。 <p>州郡将李固的两个儿子李基、李兹从郾中逮捕,都死在狱中。小儿子李燮逃出了性命。梁冀把李固和被害的杜乔的尸首放在雒阳城北十字路口示众,下令说:“有敢来哭泣吊丧的,予以惩治。”李固的学生汝南人郭亮,还不到二十岁,左手拿着奏章和斧子,右手抱着铁砧,到宫门上书,乞求为李固收尸,没有得到答复。郭亮又和南阳人董班一同去吊丧哭泣,守着尸体不走。夏门亭长喝斥说:“你们是何等迂腐的书生!公然冒犯圣旨,想试试官府的厉害吗!”郭亮回答说:“我们为他们的大义所感动,岂知顾及自己的性命?为什么要用死来威胁呢?”梁妠听到后,将二人全都赦免,于是让董班用布包尸归葬。两人从此出了名,三公都征召他。董班便隐居不出,不知到哪里去了。杜乔的属吏杨匡向朝廷请求使李固和杜乔的尸体得以归葬家乡,梁妠同意。 </p><p>据《集圣贤群辅录》记载,魏文帝曹丕还是丞相、魏王时,将李固等二十四人旌表为二十四贤。</p><h2><strong>历史评价</strong></h2>京师之人感叹:是复为李公矣。 <p>郎顗:又处士汉中李固,年四十,通游、夏之艺,履颜、闵之仁。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时莫及。元精所生,王之佐臣,天之生固,必为圣汉,宜蒙特徵,以示四方。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官次。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子奇稚齿,化阿有声。若还琼徵固,任以时政,伊尹、传说不足为比,则可垂景光,致休祥矣。 </p><p>梁妠: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鱼之风。 </p><p>李文姬:先公正直,为汉忠臣,而遇朝廷倾乱,梁冀肆虐,令吾宗祀血食将绝。 </p><p>黄琼:故太尉李固、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而坐陈国议,遂见残灭。贤愚切痛,海内伤惧。 </p><p>窦武:如忠臣李固、杜乔,在朝必竭忠奉之节,觉其奸萌,因造妖言,陷之祸门。陛下不察,加以大戮,冤感皇天,痛入后土,贤愚悲悼,小大伤摧。 </p><p>山简:是以郭泰、许劭之伦,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之徒,守忠节于朝廷。 </p><p>常璩:炎精下颓,朱明不扬。太尉謇谔,任国救荒。濯日旸谷,将升扶桑。恶直丑正,汉道遂丧。 </p><p>范晔:① 顺、桓之间,国统三绝,太后称制,贼臣虎视。李固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岂不知守节之触祸,耻夫覆折之伤任也。观其发正辞,及所遗梁冀书,虽机失谋乖,犹恋恋而不能已。至矣哉,社稷之心乎!其顾视胡广、赵戒,犹粪土也。 ② 李、杜司职,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道亡时晦,终离罔极。 </p><p>文同:昏雺翳紫极,横霓势光大。妖威集凶冀,忍秽实中赖。奸铓日增剡,谁汝触取害。骄根愈自固,所植利孱昧。容容彼群辅,窜伏皆鼠辈。侧视况示敢,肯复形叹慨。太尉汉中士,气引八极外。岌然处大麓,天下耸风采。自开煮饼祸,贼意已莫快。移书沥愤胆,语激益睚眦。罹冤卒用此,数与六九会。基兹被沈酷,燮免乃天贷。高忠揭万古,宇宙莫能载。垂晶耀简策,粪土视广戒。归来葬墝埆,祠冢兹俨在。宏垣敞深豁,巨木森晻暧。神灵皎如日,过者知再拜。同愚忝郡寄,公里曰境内。心期款举像,所顾官有碍。精衷托明酌,举手向东酹。</p><p>苏辙:李固立于顺、桓之间,内无愧于其心,外无负于其人,东汉名臣,如固一二人耳。然事有可恨者。冲帝之亡也,固欲立清河王蒜,梁冀不从而立质帝。质帝之亡也,固复以清河为请,与胡广、赵戒同谋。广、戒惧而中变,固独与杜乔争之。冀积怒愤发,策免固而立桓帝。其后岁余,刘文、刘鲔谋立清河,冀遂诬固与文、鲔通谋,杀之。吾窃怪固为三公,再欲立蒜而不克。冀如豺狼,疾之如仇雠。独一梁太后知其贤,欲宥之而不能。固虽贪立贤君,存汉社稷,势必无成矣。一举不中,奉身而去,得免于祸,斯已幸矣。再更大变,固守前议,迟迟不去,以陷于大戮。则固之死,仅自取也。不然,如固之贤,吾何间然哉! </p><p>钱时:李固之斥逐群小,是矣。朝路肃清,公论允协,是宜天下翕然,有治平之望。然祸根不除,而但翦其枝叶,同恶相党,如捍头目,岂一太后所能主张哉。贤人君子不幸而遇,斯时欲行其志,祗以速祸。是可悲也。 </p><p>刘祁: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p><p>秦观:梁冀擅命,固与杜乔以死抗之,而天下靡然,以杀身成仁为俗矣。 </p><p>曹彦约:生死忠邪未易穷,其如国脉是非中。谁知刺骨翻为福,不念捐躯有此忠。一日太阿归跋扈,百年黄钺授奸雄。不然彼亦何为者,敢肇后端起邺宫。 </p><p>吕中:东汉、李唐所以有女主、宦官、外戚之祸者,以立天子之权尽出其手,虽李固、杜乔、裴度、郑覃之徒不能正之也。 </p><p>王应麟:东汉三公,无出杨震、李固之右,而始进以邓、梁,君子以为疵。 </p><p>程敏政:呜呼!自昔权奸将有所不利于忠勋之臣,则必内置腹心,外张羽翼,蛇盘鬼附,相与无间,而后得以逞焉。若汉太尉李固之死梁冀,宋丞相赵汝愚之死韩侂胄,与肃愍公之死石亨,一也。 </p><p>归有光: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闼、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萧望之、李固、宋璟、张九龄、陆贽、李沆、范仲淹、李纲之徒是也。 </p><p>《幼学琼林》:李固不夸父爵,可称子弟之良!</p><p>王夫之:① 其激焉而为已甚者,又有二焉:一则愤嫉积于中,而抑采艸野怨读之声以求快于愚贱,事本易而难之,祸未至大而张之,有闻则起,有言必诤,授中主以沾直之讥,而小人反挟大体以相难,则李固、陈球之徒是也。 ② 固欲为天下得人,而有择焉,恶足以敌梁冀之结奄人、挟母后、以雠其邪心哉?汉法不善,而固无能自审于人臣之义;固争愈力,则桓帝之感冀愈深,而冀之恶愈稔。卒与蒜而俱毙也,哀哉! ③ 萧、曹、房、杜之治也;刘向、朱云、李固、杜乔、张九龄、陆贽之贞也;孔融、王经、段秀实之烈也;反此而为权奸、为宦寺、为外戚、为佞幸、为掊克之恶以败亡人国家也;汉文、景、光武、唐太宗之安定天下也;其后世之骄奢淫泆自贻败亡也:汉高之兴,项羽之亡,八王之乱,李、郭之功;史已详纪之,匹夫匹妇闻而与知之。 </p><p>李光地: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顗、王导之徒是也。 </p><p>蔡东藩:李固杜乔,号称忠直,而于质帝遇毒之时,既不能拚生讨贼,复不能避祸归田,得毋忠有余而智不足者耶?然无辜被害,远近呼冤,彼苍亦隐为垂怜。 </p><p>范文澜:李固是鲠直派的首领。</p><h2><strong>轶事典故</strong></h2><p><b>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b></p><p>李固的小儿子李燮,在汉灵帝时任安平国相。但之前安平王刘续在黄巾之乱时被张角起义军所俘虏,后来才被词条赎回,朝廷商议想要恢复安平国。李燮大胆上奏,直言刘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藩不称,损辱圣朝”,反对恢复安平国,但刘续还是回到了封国。李燮因为谤毁宗室,被罚至左校劳作。一年不到,刘续果然因为无道而被杀,当时雒阳便作谚语说:“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p><h2><strong>史书记载</strong></h2><p>《东观汉记·卷十七·传十二》 </p><p>《后汉书·卷六十三·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p><p>《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p><p>《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二·汉纪四十四》</p><p>《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汉纪四十五》</p><h2><strong>亲属成员</strong></h2><h3><strong>祖父</strong></h3><p>李颉,官至博士。 </p><h3><strong>父亲</strong></h3><p>李郃,字孟节,官至司徒。 </p><h3><strong>子女</strong></h3><p><b>儿子</b></p><p>李基,字宪公,官至长史,李固被害时也被杀。 </p><p>李兹,字季公,官至长史,李固被害时也被杀。 </p><p>李燮,字德公,李固遇害时得以逃亡,后官至河南尹。 </p><p><b>女儿</b></p><p>李文姬 </p><h2><strong>个人作品</strong></h2><p>李固所著的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弟子赵承等悲叹不止,于是共同记录李固的言论事迹,写成《德行》一篇。 《全后汉文》收录有《举敦朴士对策》、《对策后复对》、《发丧对》、《上疏陈事》、《与吴雄上疏》、《理种暠应承疏》、《与刘宣上言》、《荐杨淮》、《驳发荆杨兖豫卒赴日南议》、《冲帝山陵议》、《临荆州辟文学教》、《助展允婚教》、《奏记梁商》、《奏记梁商理王龚》、《议立嗣先与梁冀书》、《遗黄琼书》、《与宾卿书》、《临终与胡广赵戒书》、《临终敕子孙》。 </p><h2><strong>相关遗迹</strong></h2>李固墓在城固县柳林镇李固庙村北的一个高坡上。墓前有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当时城固县令阎苍舒立的石碑,高120厘米,宽六十四厘米,上书:“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碑”。另有一通墓碑,高180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太尉李公固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墓前。还有汉代石刻“石狮”一尊(原系二尊,已佚其一),姿态雄壮而雕工粗犷。墓顶右后侧有大药树一株,墓周有柏树多株,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栽。<h2><strong>影视形象</strong></h2><p>2000年电视剧《八岁龙爷闹东京》:许还山饰演李固。</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李固
别称李太尉
字号子坚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时间公元94年
去世时间公元147年
主要作品《议立嗣先与梁冀书》《遣黄琼书》等
主要成就安定荆州,不畏权贵
籍贯汉中城固(今属陕西)
官职太尉、录尚书事
特征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博览古今</strong></h3><p>李固是司徒李郃的儿子,他的相貌奇特,头骨突出像鼎足,向上入发际隐起,脚板上有龟文。李固年少时好学,常改变姓名,不远千里步行寻师。他学《五经》共十多年。博览古今书籍,通晓于风角、星算、《河图》、谶纬之术。每次到太学,偷偷到公府看望父母,不想让一同学习的诸生知道自己是李郃的儿子。 四方有志之士大多都羡慕他的风采而来向他学习,京师人都赞叹说:“这又是第二个李公了。”司隶校尉、益州刺史都命令汉中太守推举李固为孝廉,司空也征辟他为掾属,都不去就职。 </p><p>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六月初八,京师雒阳宣德亭发生地裂,长八十五丈。顺帝于是召集三公九卿荐举的淳真朴实之士(李固受卫尉贾建举荐 ),让他们对策,并特别向他们询问当代的弊病和应该如何为政。李固在对答中弹劾受宠的乳母以及宦官,顺帝看了众人的对策,以李固为第一名,并立即命乳母宋娥搬出皇宫,回到她自己的私舍。各位中常侍都向皇帝叩头,请求恕罪,朝廷一片肃然,于是任命李固为议郎。然而,乳母宋娥和宦官都非常痛恨李固,于是伪造匿名黑信,罗织罪状诬谄李固。顺帝下令查办李固,诏书没有经过尚书台而直接下达。大司农黄尚等请求执金吾梁商营救,尚书仆射黄琼也进行挽救,重新辩明事实真相。过了很久,李固才被释放,调离朝廷担任广汉郡雒县令。李固到了白水关,解下印绶,回到家乡汉中,关起门来不与人交往。 </p><h3><strong>得入幕府</strong></h3>公元135年(阳嘉四年)四月十九日,梁商被任命为大将军,他就任后,便延聘李固为自己的从事中郎。梁商以皇后父亲的身份辅政,但为人柔弱温和,能守住自己,但没有能力整顿法纪。李固想让梁商先整治风化,退辞高满之位,于是向梁商上书说:“数年以来,灾变怪异不断出现。孔子说:‘聪明的人见到灾变,考虑它形成的原因;愚蠢的人见到怪异,却假装没有看见。’天道不论亲疏,所以可敬可畏。如果能够整顿朝廷纲纪,推行正道,选立忠良,则您就能继伯成之后,建立崇高的功业,成全不朽的荣誉,那些沉湎于荣华富贵,追求高位的一般外戚,怎能与你同日而语?”梁商没有听从。 <p>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当时的太尉王龚痛恨宦官专权,上书极力陈述他们的罪状。黄门常侍们指使门客,向朝廷诬告王龚有罪,顺帝命王龚及早亲自讲明真实情况。李固向梁商上书请求他出面营救,梁商便立即向顺帝进言,事情才告平息。 </p><p>公元138年(永和三年),侍御史贾昌和州郡官府合力讨伐叛乱的象林郡蛮族首领区怜,但没有取胜,反而受到区怜的围攻,过了一年多,援兵和粮草都无法接济。顺帝召集朝廷百官以及四府(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的掾属询问对策。众人都主张派遣大将,征发荆、扬、兖、豫等四州的四万军队前往交趾增援。 </p><p>李固先举七点理由反驳:</p><ol class="custom_num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p>如果荆州和扬州太平无事,便可以征发二州的士兵。而今,二州的盗贼,犹如磐石一样结合在一起,不肯离散;武陵郡和南郡的蛮族反叛,还没有安定。而长沙郡和桂阳郡的士兵,已被征发多次,如果再次征发,骚扰百姓,必然发生新的变乱。</p><p>再者,兖州和豫州的人民,突然被征入伍,远征万里之外,没有归期,而诏书逼迫和催促急如星火,必然导致叛乱和逃亡。</p><p>南方州郡,水土潮湿,气候炎热,再加上瘴气,以致死亡的人必占十分之四五。</p><p>长途跋涉,行军万里,士卒疲劳不堪,等军队到达岭南,士卒已经没有战斗能力。</p><p>按照规定的正常速度,每天行军三十里,而离日南郡有九千余里,需要行军三百天才可到达,按每人每天口粮五升计算,需要用米六十万斛,还不包括将领、军吏的口粮和驴、马的饲料,仅士兵自己携带,费用就如此巨大。</p><p>军队战斗的地方,死亡的人一定很多,即然抵御不了敌人的进攻,就将再次征调援兵,这就犹如挖割心腹去补四肢。</p><p>九真和日南,两郡相隔仅一千里,征发当地的吏民,尚且不堪忍受,更何况征发四州的士兵,让他们忍受万里远征的痛苦?</p></ol><p>之后李固又以从前讨伐益州叛羌的中郎将尹就和益州刺史张乔(一个失败被召还,一个一月之内就平息叛乱)对比,认为由朝廷派遣大将没有益处,州郡地方官吏足以胜任。他建议应重新选派即勇而有谋、仁惠之余又胜任将帅的人任州刺史和郡太守,驻守在交趾郡。并暂时放弃难守的日南郡,把官民迁徙到交趾郡,等平乱之后,再命返回。同时可以招募和收买蛮夷,让他们互相攻杀,如果有能够离间敌人内部、斩杀蛮夷首领的,朝廷许以封侯,赐以食邑。最后推荐祝良和张乔前往平乱。四府完全同意李固的意见。顺帝便就地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二人果然平定了平乱,五岭以外地区恢复和平。 </p><h3><strong>平息叛乱</strong></h3><p>永和(136年—141年)年间,荆州盗贼兴起,长年不得平定,朝廷便于永和六年(141年)任命李固为荆州刺史。李固到职后,派官吏慰劳访问境内,赦免寇盗以前的罪恶,与他们从头开始。收编了叛贼头目夏密的党徒六百多人,让他们回去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年时间,所有盗贼全部投降,州内从此太平无事。 </p><p>李固又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赃的秽行。高赐等怕受处分,于是共同用重金贿赂当时的大将军梁冀,梁冀替他们千里移送檄文,可是李固抓得更紧。梁冀便令调李固任太山太守,这时太山盗贼屯聚多年,郡兵常有千人,追讨不能制伏。李固到职后,全部将郡兵罢遣回去种田,只挑选留任有战斗力的一百多人,用恩信招诱盗贼投降。不到一年,贼人都逃散了。杜乔等八使案察天下,杜乔到兖州后,表奏李固政绩为天下第一,李固得以升任将作大匠, 先上疏推荐黄琼、周举等人,又推荐臣留人杨伦、河南人尹存、东平人王恽、陈国人何临、清河人房植等。顺帝下诏召用杨伦、杨厚等,又调升黄琼、周举,任命李固为大司农。 </p><p>之前,周举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许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官宾客亲属,宦官常替他们求情,朝廷便叫他们不必追究。而旧时三府选令史,光禄署试尚书郎,到这时都靠关系特派,不再选试。李固便与廷尉吴雄上疏,认为八使所检举的人,应该赶快诛罚,选举署置,可以让有关部门去办。顺帝被他们的话感动,于是罢免八使所检举的刺史、二千石,又从此减少特派,并责成三公、明加考察,朝廷都大加称赞。李固又与光禄勋刘宣上言道:“近来选举牧守,多数不称职,甚至横行无道,侵害百姓的权益。而陛下应该停止享乐游玩,专心庶政。”顺帝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下诏各州劾奏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为政有乖错不正、对百姓无益的,都免去官职;那些有奸秽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诏狱。 </p><h3><strong>梁后所倚</strong></h3>公元144年(建康元年)八月庚午,顺帝驾崩,由太子刘炳即位(即汉冲帝),由太后梁妠临朝听政。同月丁丑,任命李固为太尉,与太傅赵峻、大将军梁冀参录尚书事。 <p>顺帝驾崩后,梁妠认为扬州、徐州盗贼盛强,害怕消息传出会造成大乱,让中常侍诏李固等商议,想等到所召的诸王侯到齐再发丧。李固答道:“皇帝虽然年少,还是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么?古时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赵高隐瞒而不发丧,最后害死扶苏,以至亡国。近来北乡侯(刘懿)薨逝,阎皇后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掩秘,便有孙程杀人之事。这是天下之大忌,一定不可以做的。”梁妠听从,当天晚上就发丧。 </p><p>李固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想立他为帝,对梁冀说:“今当立帝,应选择年高而有德的,任亲政事的人,希望大将军审详大计,学习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而不能像邓太后、阎太后利用君主幼弱的做法。”梁冀不听,于是立了乐安王之子、八岁的刘缵(即汉质帝)。朝廷准备为冲帝选择墓地,修建陵园,李固说:“现在处处都是盗贼,军事费用浩大。如果要重新修建一个象宪陵那么大的陵园,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不是一个小的数目。而且,年龄幼小,可以在顺帝宪陵之内修建一个陵园安葬,依照殇帝康陵的制度。”梁妠听从。 </p><p>这时梁妠因为连遭不幸之事,将朝廷大权交给三公等辅佐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议,梁妠大都予以采纳。凡是作恶的宦官,一律被排斥和遣退。天下人都期望政治清平,然而梁冀却对此深恶痛绝。 </p><p>顺帝时所任命的官吏,多数不按常规次序。等到李固当政时,奏准免职的有一百余人。这批被免职的官吏,既对李固怨恨,又迎合梁冀的意旨,于是共同写匿名信诬告李固。奏章呈上后,梁冀面见梁妠,请求将奏章下交有关官吏查办,梁妠没有听从。 </p><p>质帝年幼,但聪明智慧,曾在一次早朝时,眨眼看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梁冀听到以后,对质帝深恶痛绝。让质帝身边的侍从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呈上。药性发作,质帝非常难受,派人急速传召李固。李固进宫,走到质帝榻前,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质帝还能讲话,说:“朕吃过汤饼,现在觉得腹中堵闷,给朕水喝,朕还能活。”梁冀这时也站在旁边,阻止说:“恐怕呕吐,不能喝水。”话还没有说完,质帝已经驾崩。李固伏到质帝的尸体上号哭并弹劾侍候质帝的御医。梁冀担心会泄露下毒的真相,对李固非常痛恨。 </p><h3><strong>抗衡梁冀</strong></h3><p>在商议确定继承帝位的人选之前,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给梁冀写信。梁冀看到信后,召集三公、二千石官员和列侯,共同讨论继承帝位的人选。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都建议立清河王刘蒜。但梁冀想立蠡吾侯刘志为帝,众人不同意,梁冀愤愤不乐,可又没有别的理由可以改变众人的主意。中常侍曹腾因为之前拜访刘蒜时,刘蒜没有向他施礼而憎恨他,听说此事后,便在夜里到梁冀那里,使他坚定立刘志为帝。第二天再次召集公卿,梁冀意气汹汹,而言辞激动。自胡广、赵戒以下的官吏,没有不害怕的。都说:“只有大将军发令就是。”可是李固与杜乔仍坚持原来的意见。梁冀大声宣布“罢会”。可是,李固仍认为刘蒜是众望所归,有被立的可能,于是再次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更加愤怒。便劝说梁妠,先将李固免职。最后立刘志为帝(即汉桓帝)。 宦官唐衡、左悺一道向桓帝诬陷杜乔说:“陛下先前将即位时,杜乔和李固反对,认为您不能胜任侍奉汉朝宗庙的祭祀。”因此桓帝对杜乔和李固心生怨恨。 </p><h3><strong>身死狱中</strong></h3><p>公元147年(建和元年)十一月,甘陵人刘文、魏郡人刘鲔各打算立刘蒜做天子,梁冀因此诬蔑李固与刘文、刘鲔等散布妖言,将他们关进牢狱。李固的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明李固的冤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也要鈇锧到朝廷通诉,梁妠明了他们的意思,于是下诏释放李固。等到李固出狱之时,雒阳的大街小巷都齐呼万岁。梁冀听到消息后,大为惊骇,害怕李固的声名和品德终将伤害自己,于是重向新朝廷弹劾李固和刘文、刘鲔相勾结的旧案,李固最终还是死在狱中,时年五十四岁。 临终时命子孙以三寸素棺、帛巾束首,入殓葬于汉中的瘠薄之地,不许葬在父亲墓地周围。 </p>他临死前,李固给胡广、赵戒写信道:“我受了国家大恩,因此竭尽股肱之力,不顾个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达到文帝、宣帝那样。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谬,你们曲从,把好事变为坏事,成功变为失败呢?汉朝衰亡,从此开始了。你们受了主上的厚禄,颠覆而不扶持,倾覆国家大事,后代的良史,难道会容你们的私心?我的身体完了,在义方面还是有所得,还有什么可说呢!”胡广、赵戒得信后感到悲痛惭愧,都长叹流涕。 <p>州郡将李固的两个儿子李基、李兹从郾中逮捕,都死在狱中。小儿子李燮逃出了性命。梁冀把李固和被害的杜乔的尸首放在雒阳城北十字路口示众,下令说:“有敢来哭泣吊丧的,予以惩治。”李固的学生汝南人郭亮,还不到二十岁,左手拿着奏章和斧子,右手抱着铁砧,到宫门上书,乞求为李固收尸,没有得到答复。郭亮又和南阳人董班一同去吊丧哭泣,守着尸体不走。夏门亭长喝斥说:“你们是何等迂腐的书生!公然冒犯圣旨,想试试官府的厉害吗!”郭亮回答说:“我们为他们的大义所感动,岂知顾及自己的性命?为什么要用死来威胁呢?”梁妠听到后,将二人全都赦免,于是让董班用布包尸归葬。两人从此出了名,三公都征召他。董班便隐居不出,不知到哪里去了。杜乔的属吏杨匡向朝廷请求使李固和杜乔的尸体得以归葬家乡,梁妠同意。 </p><p>据《集圣贤群辅录》记载,魏文帝曹丕还是丞相、魏王时,将李固等二十四人旌表为二十四贤。</p><h2><strong>历史评价</strong></h2>京师之人感叹:是复为李公矣。 <p>郎顗:又处士汉中李固,年四十,通游、夏之艺,履颜、闵之仁。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时莫及。元精所生,王之佐臣,天之生固,必为圣汉,宜蒙特徵,以示四方。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官次。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子奇稚齿,化阿有声。若还琼徵固,任以时政,伊尹、传说不足为比,则可垂景光,致休祥矣。 </p><p>梁妠: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鱼之风。 </p><p>李文姬:先公正直,为汉忠臣,而遇朝廷倾乱,梁冀肆虐,令吾宗祀血食将绝。 </p><p>黄琼:故太尉李固、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而坐陈国议,遂见残灭。贤愚切痛,海内伤惧。 </p><p>窦武:如忠臣李固、杜乔,在朝必竭忠奉之节,觉其奸萌,因造妖言,陷之祸门。陛下不察,加以大戮,冤感皇天,痛入后土,贤愚悲悼,小大伤摧。 </p><p>山简:是以郭泰、许劭之伦,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之徒,守忠节于朝廷。 </p><p>常璩:炎精下颓,朱明不扬。太尉謇谔,任国救荒。濯日旸谷,将升扶桑。恶直丑正,汉道遂丧。 </p><p>范晔:① 顺、桓之间,国统三绝,太后称制,贼臣虎视。李固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岂不知守节之触祸,耻夫覆折之伤任也。观其发正辞,及所遗梁冀书,虽机失谋乖,犹恋恋而不能已。至矣哉,社稷之心乎!其顾视胡广、赵戒,犹粪土也。 ② 李、杜司职,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道亡时晦,终离罔极。 </p><p>文同:昏雺翳紫极,横霓势光大。妖威集凶冀,忍秽实中赖。奸铓日增剡,谁汝触取害。骄根愈自固,所植利孱昧。容容彼群辅,窜伏皆鼠辈。侧视况示敢,肯复形叹慨。太尉汉中士,气引八极外。岌然处大麓,天下耸风采。自开煮饼祸,贼意已莫快。移书沥愤胆,语激益睚眦。罹冤卒用此,数与六九会。基兹被沈酷,燮免乃天贷。高忠揭万古,宇宙莫能载。垂晶耀简策,粪土视广戒。归来葬墝埆,祠冢兹俨在。宏垣敞深豁,巨木森晻暧。神灵皎如日,过者知再拜。同愚忝郡寄,公里曰境内。心期款举像,所顾官有碍。精衷托明酌,举手向东酹。</p><p>苏辙:李固立于顺、桓之间,内无愧于其心,外无负于其人,东汉名臣,如固一二人耳。然事有可恨者。冲帝之亡也,固欲立清河王蒜,梁冀不从而立质帝。质帝之亡也,固复以清河为请,与胡广、赵戒同谋。广、戒惧而中变,固独与杜乔争之。冀积怒愤发,策免固而立桓帝。其后岁余,刘文、刘鲔谋立清河,冀遂诬固与文、鲔通谋,杀之。吾窃怪固为三公,再欲立蒜而不克。冀如豺狼,疾之如仇雠。独一梁太后知其贤,欲宥之而不能。固虽贪立贤君,存汉社稷,势必无成矣。一举不中,奉身而去,得免于祸,斯已幸矣。再更大变,固守前议,迟迟不去,以陷于大戮。则固之死,仅自取也。不然,如固之贤,吾何间然哉! </p><p>钱时:李固之斥逐群小,是矣。朝路肃清,公论允协,是宜天下翕然,有治平之望。然祸根不除,而但翦其枝叶,同恶相党,如捍头目,岂一太后所能主张哉。贤人君子不幸而遇,斯时欲行其志,祗以速祸。是可悲也。 </p><p>刘祁: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p><p>秦观:梁冀擅命,固与杜乔以死抗之,而天下靡然,以杀身成仁为俗矣。 </p><p>曹彦约:生死忠邪未易穷,其如国脉是非中。谁知刺骨翻为福,不念捐躯有此忠。一日太阿归跋扈,百年黄钺授奸雄。不然彼亦何为者,敢肇后端起邺宫。 </p><p>吕中:东汉、李唐所以有女主、宦官、外戚之祸者,以立天子之权尽出其手,虽李固、杜乔、裴度、郑覃之徒不能正之也。 </p><p>王应麟:东汉三公,无出杨震、李固之右,而始进以邓、梁,君子以为疵。 </p><p>程敏政:呜呼!自昔权奸将有所不利于忠勋之臣,则必内置腹心,外张羽翼,蛇盘鬼附,相与无间,而后得以逞焉。若汉太尉李固之死梁冀,宋丞相赵汝愚之死韩侂胄,与肃愍公之死石亨,一也。 </p><p>归有光: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闼、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萧望之、李固、宋璟、张九龄、陆贽、李沆、范仲淹、李纲之徒是也。 </p><p>《幼学琼林》:李固不夸父爵,可称子弟之良!</p><p>王夫之:① 其激焉而为已甚者,又有二焉:一则愤嫉积于中,而抑采艸野怨读之声以求快于愚贱,事本易而难之,祸未至大而张之,有闻则起,有言必诤,授中主以沾直之讥,而小人反挟大体以相难,则李固、陈球之徒是也。 ② 固欲为天下得人,而有择焉,恶足以敌梁冀之结奄人、挟母后、以雠其邪心哉?汉法不善,而固无能自审于人臣之义;固争愈力,则桓帝之感冀愈深,而冀之恶愈稔。卒与蒜而俱毙也,哀哉! ③ 萧、曹、房、杜之治也;刘向、朱云、李固、杜乔、张九龄、陆贽之贞也;孔融、王经、段秀实之烈也;反此而为权奸、为宦寺、为外戚、为佞幸、为掊克之恶以败亡人国家也;汉文、景、光武、唐太宗之安定天下也;其后世之骄奢淫泆自贻败亡也:汉高之兴,项羽之亡,八王之乱,李、郭之功;史已详纪之,匹夫匹妇闻而与知之。 </p><p>李光地: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顗、王导之徒是也。 </p><p>蔡东藩:李固杜乔,号称忠直,而于质帝遇毒之时,既不能拚生讨贼,复不能避祸归田,得毋忠有余而智不足者耶?然无辜被害,远近呼冤,彼苍亦隐为垂怜。 </p><p>范文澜:李固是鲠直派的首领。</p><h2><strong>轶事典故</strong></h2><p><b>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b></p><p>李固的小儿子李燮,在汉灵帝时任安平国相。但之前安平王刘续在黄巾之乱时被张角起义军所俘虏,后来才被词条赎回,朝廷商议想要恢复安平国。李燮大胆上奏,直言刘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藩不称,损辱圣朝”,反对恢复安平国,但刘续还是回到了封国。李燮因为谤毁宗室,被罚至左校劳作。一年不到,刘续果然因为无道而被杀,当时雒阳便作谚语说:“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p><h2><strong>史书记载</strong></h2><p>《东观汉记·卷十七·传十二》 </p><p>《后汉书·卷六十三·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p><p>《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p><p>《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二·汉纪四十四》</p><p>《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汉纪四十五》</p><h2><strong>亲属成员</strong></h2><h3><strong>祖父</strong></h3><p>李颉,官至博士。 </p><h3><strong>父亲</strong></h3><p>李郃,字孟节,官至司徒。 </p><h3><strong>子女</strong></h3><p><b>儿子</b></p><p>李基,字宪公,官至长史,李固被害时也被杀。 </p><p>李兹,字季公,官至长史,李固被害时也被杀。 </p><p>李燮,字德公,李固遇害时得以逃亡,后官至河南尹。 </p><p><b>女儿</b></p><p>李文姬 </p><h2><strong>个人作品</strong></h2><p>李固所著的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弟子赵承等悲叹不止,于是共同记录李固的言论事迹,写成《德行》一篇。 《全后汉文》收录有《举敦朴士对策》、《对策后复对》、《发丧对》、《上疏陈事》、《与吴雄上疏》、《理种暠应承疏》、《与刘宣上言》、《荐杨淮》、《驳发荆杨兖豫卒赴日南议》、《冲帝山陵议》、《临荆州辟文学教》、《助展允婚教》、《奏记梁商》、《奏记梁商理王龚》、《议立嗣先与梁冀书》、《遗黄琼书》、《与宾卿书》、《临终与胡广赵戒书》、《临终敕子孙》。 </p><h2><strong>相关遗迹</strong></h2>李固墓在城固县柳林镇李固庙村北的一个高坡上。墓前有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当时城固县令阎苍舒立的石碑,高120厘米,宽六十四厘米,上书:“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碑”。另有一通墓碑,高180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太尉李公固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墓前。还有汉代石刻“石狮”一尊(原系二尊,已佚其一),姿态雄壮而雕工粗犷。墓顶右后侧有大药树一株,墓周有柏树多株,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栽。<h2><strong>影视形象</strong></h2><p>2000年电视剧《八岁龙爷闹东京》:许还山饰演李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