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西宁市 [切换城市]
本名元祐皇后
别称孟皇后
字号昭慈圣献皇后(谥号);昭慈献烈皇后(原谥号)
所处时代宋朝(北宋未,南宋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洺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
出生时间1073年
去世时间1131年
主要成就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
宋哲宗是宋朝的第七个皇帝,父亲神宗去世时,他才10岁,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从10岁到18岁,朝堂上意气风发的少年皇帝只是摆设。
宋朝的变法是一场大戏,其中牵涉到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比如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高太后是坚决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她也许知道,小皇帝已经积怨很久了,或许也想到了,哲宗在亲政后变本加厉的爆发,将保守党一律踩到脚底下。和保守党一起被贬的,还有他的孟皇后。
孟皇后是奶奶高太后为他安排的。孟氏端庄贤惠、聪明多才、礼仪周到,当年16岁的孟氏怎么会想到,她隆重的婚礼只是让她踏进了一个影响到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巨大政治漩涡。
只一年时间,高太后去世。孟皇后的安耽日子也宣告结束。哲宗专宠起容貌俏丽的宫女刘清菁。刘美人当然觊觎皇后的位置,不惜一切手段谋害孟皇后。1096年,20岁的孟皇后以“旁惑邪言,阴挟媚道”为由被废,出居瑶华宫,成为一名女道士。
孟氏的女道士生涯4年后,哲宗亡,徽宗即位,孟氏被召回宫中。皇宫里的女人一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一年,孟氏又被踢出宫去,再次被发配到瑶华宫做女道士。这一次,幽居岁月长夜漫漫,一直到她51岁,这个世界才又想起她。
1127年正月,金兵攻下了北宋首都,北宋亡。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室成员尽被掳而北去,孟氏因不在皇室名册中,又因瑶华宫起火避居民居家中,免遭被俘北上的命运。
金军撤退后,开封城留下了张邦昌为首的傀儡政府。张邦昌自忖没有号召力,就招来孟氏撑腰,册其为“宋太后”。也许当初高太后的眼光没错,此时,孟太后不但没有对给她带来灾难的宋室反目相向,而是竭力寻找宋室遗孤,以期光复。当她知道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因执勤在外而未被掳北时,立即秘密去信劝说其称帝。
有了孟太后的诏书,21岁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如此,宋室王朝得以延续。
1128年的冬天,孟太后的舟船在呼呼寒风中抵达杭州。仓促中,以凤凰山的旧州治(北宋杭州治所)为行宫,安顿下来。
战争还在继续,临安城里也不安耽,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请孟太后垂帘。
那天北风刮得很急,双方谈判不成,千钧一发之际,孟太后坐在竹椅上,由四位老太监抬出皇宫。她没有来到高宗所在的楼上,而毫无畏惧地到了叛军的面前。令赵构和大臣们大惊失色。
面对内外交困,孟太后沉着应对。她一面曲意抚慰叛军,答应让宋高宗退位,一面悄悄召见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密令她前往嘉兴去找韩将军火速勤王。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名将水陆并进,一举攻破临平防线,乘胜夺下武林门小堰坝(从此该地被叫作“德胜坝”)。叛乱平息。高宗一复位,孟太后立即撤帘。
这以后的几年里,南宋小朝廷被金兵追着打,孟太后一直在浙江江西一带流亡,也没过上多少安定日子。直到韩世忠的“黄天荡之役”后,局势改变,南宋政权逐渐稳定,宋高宗立即派人到赣州去接回孟太后。宋高宗对她十分孝敬,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无奈孟太后积劳成疾,常常头晕目眩,手脚发麻,病情越来越重。1131年,55岁的孟太后去世,安葬在绍兴上皇村。
孟太后一生,因福得祸,因祸得福,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一个被北宋皇室遗弃的女人,却一肩将宋室从北方挑到了南方。她虽在杭时间仅半年,但这是极为关键的半年。“苗刘兵变”使得刚刚诞生的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中,是她稳掌船舵,避过了灭顶之灾。
《梦粱录》记载:“昭慈圣献孟太后宅,在后市街。”应是南宋定都杭州后,宋高宗为追思孟太后而建。
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后来逐渐长大,祖母高太皇太后替哲宗选了世家之女百余人入宫,孟氏是其中之一,当年孟氏才16岁。元祐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后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遂将孟氏封后。
但好景不常,哲宗宠爱的是婕妤刘氏。绍圣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庆公主重病,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哲宗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不料于公主病逝后,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实。得到哲宗专宠的刘婕妤趁此机会,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在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孟皇后这是在诅咒皇帝。哲宗听说后也开始怀疑起来,命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刘婕妤的授意下,他们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刑求逼供,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太监、宫女们不愿诬蔑孟皇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最后,梁从政等人不得不伪造供词,才让哲宗相信孟皇后图谋不轨。其后位于是被废,将她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由于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所立,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哲宗亲政,欲极力摆脱这位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有废孟氏后位之图,遂酿成了这件冤狱。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元祐年间,故被称为元祐皇后。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摘旧党(元祐党人),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过了20多年。
钦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瑶华宫失火,移居延甯宫,后延甯宫又失火,出宫居住相国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祸”。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随徽、钦二帝北迁,只有孟氏因被废而幸运地留下。由于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康王赵构远在济州(今中国山东省巨野县),于是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接受吕好问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上尊号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这是张邦昌依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以后,尊后周的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的往例,认为张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后来大臣胡舜陟、马伸又上书,政事应取得太后之命令才能决定,张邦昌不得已,乃恢复孟氏元祐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稍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为高宗,元祐皇后撤帘不再听政,并被尊为元祐太后。不久,因“ 元 ”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再改为 隆祐 太后 。
由于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随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赵构迫退位,由年仅3岁的皇太子赵旉继位,赵旉就是宋简宗、正安帝。因乱军所逼,孟氏再度垂帘听政。孟氏曲加慰抚苗傅等人,并召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勉令韩世忠速来勤王。后来,乱事平定,再度撤帘。
当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几乎全数被俘北迁,孟氏与高宗是极少数幸免者,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韦太后自金国放归以前,孟氏一直是当时宋室母仪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复南侵,于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则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击,孟氏随行兵众溃散,甚至到了要以农人抬轿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处境后即谓“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应天府),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宫所在。
孟氏性情恭谨,没有什么不好的事见闻于朝廷。又喜欢饮酒,高宗认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买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帐,不曾强取而不付酒钱。在宫中曾觉头晕目眩,有宫人自称会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轻时的遭遇,马上命令将这个宫人赶出宫外。
绍兴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谥昭慈献烈皇后,葬会稽县上皇村。绍兴三年(1133年)改谥昭慈圣献皇后。
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洺州人,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元之孙女也。
初,哲宗既长,宣仁高太后历选世家女百余入宫。后年十六,宣仁及钦圣向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元祐七年,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命学士草制。又以近世礼仪简略,诏翰林、台谏、给舍与礼官议册后六礼以进。至是,命尚书左仆射吕大防摄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枢密院韩忠彦摄司徒副之;尚书左丞苏颂摄太尉,充发策使,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摄司徒副之;尚书右丞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摄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摄太尉,充纳成使,翰林学士范百禄摄宗正卿副之;吏部尚书王存摄太尉,充纳吉使,权户部尚书刘奉世摄宗正卿副之;翰林学士梁焘摄太尉,充纳采、问名使,御史中丞郑雍摄宗正卿副之。帝亲御文德殿册为皇后。宣仁太后语帝曰:「得贤内助,非细事也。」进后父閤门祗候在为宗仪使、荣州刺史,母王氏华原郡君。
久之,刘婕妤有宠。绍圣三年,后朝景灵宫,讫事,就坐,诸嫔御立侍,刘独背立帘下,后閤中陈迎儿呵之,不顾,閤中皆忿。冬至日,会朝钦圣太后于隆祐宫,后御坐未髹金饰,宫中之制,惟后得之。婕妤在他坐,有愠色,从者为易坐,制与后等。众弗能平,因传唱曰:「皇太后出!」后起立,刘亦起,寻各复其所,或已撤婕妤坐,遂仆于地。怼不复朝,泣诉于帝。内侍郝随谓婕妤曰:「毋以此戚戚,愿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当为婕妤有也。」
会后女福庆公主疾,后有姊颇知医,尝已后危疾,以故出入禁掖。公主药弗效,持道家治病符水入治。后惊曰:「姊宁知宫中禁严,与外间异邪?」令左右藏之;俟帝至,具言其故。帝曰:「此人之常情耳。」后即艺符于帝前。宫禁相汀传,厌魅之端作矣。未几,后养母听宣夫人燕氏、尼法端与供奉官王坚为后祷祠。事闻,诏入内押班梁从政、管当御药院苏珪,即皇城司鞫之,捕逮宦者、宫妾几三十人,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狱成,命侍御史董敦逸覆录,罪人过庭下,气息仅属,无一人能出声者。敦逸秉笔疑未下,郝随等以言胁之。敦逸畏祸及己,乃以奏牍上。诏废后,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初,章惇诬宣仁后有废立计,以后逮事宣仁,惇又阴附刘贤妃,欲请建为后,遂与郝随构成是狱,天下冤之。敦逸奏言:「中宫之废,事有所因,情有可察。诏下之日,天为之阴翳,是天不欲废后也;人为之流涕,是人不欲废后也。」且言:「尝覆录狱事,恐得罪天下后世。」帝曰:「敦逸不可更在言路。」曾布曰:「陛下本以皇城狱出于近习推治,故命敦逸录问,今乃贬录问官,何以取信中外?」乃止。帝久亦悔之,曰:「章惇误我。」
元符末,钦圣太后将复后位,适有布衣上书,以后为言者,即命以官;于是诏后还内,号元祐皇后,时刘号元符皇后故也。崇宁初,郝随讽蔡京再废后,昌州判官冯澥上书言后不得复。台臣钱遹、石豫、左肤等连章论韩忠彦等信一布衣狂言,复己废之后,以掠虚美,望断以大义。蔡京与执政许将、温益、赵挺之、张商英皆主其说。徽宗从之,诏依绍圣诏旨,复居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靖康初,瑶华宫火,徙居延宁宫;又火,出居相国寺前之私第。金人围汴,钦宗与近臣议再复后,尊为元祐太后。诏未下而京城陷。时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张邦昌僭位尊号为宋太后,迎居延福宫,受百官朝。胡舜陟、马伸又言,政事当取后旨。邦昌乃复上尊号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帘听政。
后闻康王在济,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书奉迎。命副都指挥使郭仲荀将所部扈卫,又命御营前军统制张俊逆于道。寻降手书,播告天下。王至南京,后遣宗室士亻褭及内侍邵成章奉圭宝、乘舆、服御迎,王即皇帝位,改元,后以是日撤帘,尊后为元祐太后。尚书省言,「元」字犯后祖名,请易以所居宫名,遂称隆祐太后。
上将幸扬州,命仲荀卫太后先行,驻扬州州治。会张浚请先定六宫所居地,遂诏忠厚奉太后幸杭州,以苗傅为扈从统制。逾年,傅与刘正彦作乱,请太后听政。又请立皇子。太后谕之曰:「自蔡京、王黼更祖宗法,童贯起边事,致国家祸乱。今皇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皆已逐矣。」傅等言必立皇太子,太后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傅等泣请,太后力拒之。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请令臣僚得独对论机事,仍日引傅党一人上殿,以释其疑。太后从之,每见傅等,曲加慰抚,傅等皆喜。韩世忠妻梁氏在傅军中,胜非以计脱之,太后召见,勉令世忠速来,以清岩陛。梁氏驰入世忠军,谕太后意。世忠等遂引兵至,逆党惧。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再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撤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撤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
太后闻张浚忠义,欲一见之,帝为召浚至禁中。承议郎冯楫尝贻书苗傅劝复辟,上未之知,太后白其事,楫得迁秩。
帝幸建康,命签书枢密院事郑珏卫太后继发,比至,帝率群臣迎于郊。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百司非预军事者悉从。仍命滕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凡四方奏谳、吏部差注、举辟、功赏之类,皆隶焉。复命四厢都指挥使杨惟忠,将兵万人卫从。帝虑敌人来侵,密谕康、珏缓急取太后旨,便宜以行。过落星寺,舟覆,宫人溺死者十数,惟太后舟无虞。
既至洪州,议者言:「金人自蕲、黄渡江,陆行二百余里,即到洪州。」帝忧之,命刘光世屯江州。光世不为备,金人遂自大冶县径趣洪州。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质明,至太和县,舟人景信反,杨惟忠兵溃,失宫人一百六十,康、珏俱遁,兵卫不满百,遂往虔州。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帝虑太后径入闽、广,遣使历询后所在,及知在虔州,遂命中书舍人李正民来朝谒。
时虔州府库皆空,卫军所给,惟得沙钱,市买不售,与百姓交斗,纵火肆掠。土豪陈新率众围城,康、珏、惟忠弗能禁。惟忠步将胡友自外引兵破新于城下,新乃去。帝闻,罢康、珏,命卢益、李回代之。谕辅臣曰:「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遂遣御营司都统辛企宗、带御器械潘永思迎归。太后至越,帝亲迎于行宫门外,遍问所过守臣治状。
入宫禁中,尝微苦风眩。有宫人自言善符呪,疾良已。太后惊曰:「仁吾岂敢复闻此语耶!」立命出之。太后生辰,置酒宫中,从容谓帝曰:「宣仁太后之贤,古今母后未有其比。昔奸臣肆为谤诬,虽尝下诏明辨,而国史尚未删定,岂足传信?吾意在天之灵,不无望于帝也。」帝闻之悚然。后乃更修《神宗》、《哲宗实录》,始得其正,而奸臣情状益著。
帝事太后极孝,虽帷帐皆亲视;或得时果,必先献太后,然后敢尝。宣教郎范焘与忠厚有憾,诬与太后密养钦宗子。帝曰:「朕于太后如母子,安得有此。」即治其罪。绍兴五年春,患风疾,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
四月,崩于行宫之西殿,年五十九。遗命择地攒殡,俟军事宁,归葬园陵。帝诏曰:「朕以继体之重,当从重服,凡丧祭用母后临朝礼。」上尊号曰昭慈献烈皇太后,推恩外家凡五十人。殡于会稽上皇村,附神主于哲宗室,位在昭怀皇后上。三年,改谥昭慈圣献。
后性节俭谦谨,有司月供千缗而止。幸南昌,斥卖私绢三千匹充费。寻诏文书应奏者避后父名,不许;群臣请上太皇太后号,亦不许。忠厚直显谟阁,台谏、给舍交章论列,后闻,即令易武,命学士院降诏,戒敕忠厚等不得预闻朝政、通贵近、至私第谒见宰执。以恩泽当得官者近八十员,后未尝陈请。
初,后受册日,宣仁太后叹曰:「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后皆如所云。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2,《立孟元孙女为皇后诏》:哲宗元祐七年...二月乙卯,太皇太后始宣谕云:"近选得九家十女,惟孟家女最可,但长三岁,然颜殊未及。"........及是月甲寅,太皇太后又宣谕:“孟家女入内能执妇礼,可降制立为皇后。”(四月初二)手书曰:“吾近以皇帝年长,中宫未建,尽选诸臣之家,参求贤德。故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孙女,阀阅之后,以礼自持,天姿端靖,雅合法相,宜立为皇后。付学士院降制施行,其他典礼并依已降指挥。”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元祐皇后
别称孟皇后
字号昭慈圣献皇后(谥号);昭慈献烈皇后(原谥号)
所处时代宋朝(北宋未,南宋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洺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
出生时间1073年
去世时间1131年
主要成就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
人物生平
宋哲宗是宋朝的第七个皇帝,父亲神宗去世时,他才10岁,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从10岁到18岁,朝堂上意气风发的少年皇帝只是摆设。
宋朝的变法是一场大戏,其中牵涉到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比如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高太后是坚决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她也许知道,小皇帝已经积怨很久了,或许也想到了,哲宗在亲政后变本加厉的爆发,将保守党一律踩到脚底下。和保守党一起被贬的,还有他的孟皇后。
孟皇后是奶奶高太后为他安排的。孟氏端庄贤惠、聪明多才、礼仪周到,当年16岁的孟氏怎么会想到,她隆重的婚礼只是让她踏进了一个影响到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巨大政治漩涡。
只一年时间,高太后去世。孟皇后的安耽日子也宣告结束。哲宗专宠起容貌俏丽的宫女刘清菁。刘美人当然觊觎皇后的位置,不惜一切手段谋害孟皇后。1096年,20岁的孟皇后以“旁惑邪言,阴挟媚道”为由被废,出居瑶华宫,成为一名女道士。
孟氏的女道士生涯4年后,哲宗亡,徽宗即位,孟氏被召回宫中。皇宫里的女人一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一年,孟氏又被踢出宫去,再次被发配到瑶华宫做女道士。这一次,幽居岁月长夜漫漫,一直到她51岁,这个世界才又想起她。
1127年正月,金兵攻下了北宋首都,北宋亡。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室成员尽被掳而北去,孟氏因不在皇室名册中,又因瑶华宫起火避居民居家中,免遭被俘北上的命运。
金军撤退后,开封城留下了张邦昌为首的傀儡政府。张邦昌自忖没有号召力,就招来孟氏撑腰,册其为“宋太后”。也许当初高太后的眼光没错,此时,孟太后不但没有对给她带来灾难的宋室反目相向,而是竭力寻找宋室遗孤,以期光复。当她知道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因执勤在外而未被掳北时,立即秘密去信劝说其称帝。
有了孟太后的诏书,21岁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如此,宋室王朝得以延续。
1128年的冬天,孟太后的舟船在呼呼寒风中抵达杭州。仓促中,以凤凰山的旧州治(北宋杭州治所)为行宫,安顿下来。
战争还在继续,临安城里也不安耽,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请孟太后垂帘。
那天北风刮得很急,双方谈判不成,千钧一发之际,孟太后坐在竹椅上,由四位老太监抬出皇宫。她没有来到高宗所在的楼上,而毫无畏惧地到了叛军的面前。令赵构和大臣们大惊失色。
面对内外交困,孟太后沉着应对。她一面曲意抚慰叛军,答应让宋高宗退位,一面悄悄召见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密令她前往嘉兴去找韩将军火速勤王。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名将水陆并进,一举攻破临平防线,乘胜夺下武林门小堰坝(从此该地被叫作“德胜坝”)。叛乱平息。高宗一复位,孟太后立即撤帘。
这以后的几年里,南宋小朝廷被金兵追着打,孟太后一直在浙江江西一带流亡,也没过上多少安定日子。直到韩世忠的“黄天荡之役”后,局势改变,南宋政权逐渐稳定,宋高宗立即派人到赣州去接回孟太后。宋高宗对她十分孝敬,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无奈孟太后积劳成疾,常常头晕目眩,手脚发麻,病情越来越重。1131年,55岁的孟太后去世,安葬在绍兴上皇村。
孟太后一生,因福得祸,因祸得福,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一个被北宋皇室遗弃的女人,却一肩将宋室从北方挑到了南方。她虽在杭时间仅半年,但这是极为关键的半年。“苗刘兵变”使得刚刚诞生的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中,是她稳掌船舵,避过了灭顶之灾。
《梦粱录》记载:“昭慈圣献孟太后宅,在后市街。”应是南宋定都杭州后,宋高宗为追思孟太后而建。
离奇经历
正位中宫与首度被废
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后来逐渐长大,祖母高太皇太后替哲宗选了世家之女百余人入宫,孟氏是其中之一,当年孟氏才16岁。元祐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后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遂将孟氏封后。
但好景不常,哲宗宠爱的是婕妤刘氏。绍圣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庆公主重病,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哲宗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不料于公主病逝后,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实。得到哲宗专宠的刘婕妤趁此机会,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在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孟皇后这是在诅咒皇帝。哲宗听说后也开始怀疑起来,命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刘婕妤的授意下,他们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刑求逼供,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太监、宫女们不愿诬蔑孟皇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最后,梁从政等人不得不伪造供词,才让哲宗相信孟皇后图谋不轨。其后位于是被废,将她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由于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所立,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哲宗亲政,欲极力摆脱这位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有废孟氏后位之图,遂酿成了这件冤狱。
一度复位与再度被废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元祐年间,故被称为元祐皇后。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摘旧党(元祐党人),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过了20多年。
二度复位与首次垂帘
钦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瑶华宫失火,移居延甯宫,后延甯宫又失火,出宫居住相国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祸”。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随徽、钦二帝北迁,只有孟氏因被废而幸运地留下。由于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康王赵构远在济州(今中国山东省巨野县),于是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接受吕好问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上尊号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这是张邦昌依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以后,尊后周的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的往例,认为张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后来大臣胡舜陟、马伸又上书,政事应取得太后之命令才能决定,张邦昌不得已,乃恢复孟氏元祐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稍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为高宗,元祐皇后撤帘不再听政,并被尊为元祐太后。不久,因“ 元 ”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再改为 隆祐 太后 。
再次垂帘与南渡之后
由于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随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赵构迫退位,由年仅3岁的皇太子赵旉继位,赵旉就是宋简宗、正安帝。因乱军所逼,孟氏再度垂帘听政。孟氏曲加慰抚苗傅等人,并召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勉令韩世忠速来勤王。后来,乱事平定,再度撤帘。
当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几乎全数被俘北迁,孟氏与高宗是极少数幸免者,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韦太后自金国放归以前,孟氏一直是当时宋室母仪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复南侵,于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则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击,孟氏随行兵众溃散,甚至到了要以农人抬轿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处境后即谓“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应天府),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宫所在。
孟氏性情恭谨,没有什么不好的事见闻于朝廷。又喜欢饮酒,高宗认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买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帐,不曾强取而不付酒钱。在宫中曾觉头晕目眩,有宫人自称会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轻时的遭遇,马上命令将这个宫人赶出宫外。
绍兴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谥昭慈献烈皇后,葬会稽县上皇村。绍兴三年(1133年)改谥昭慈圣献皇后。
史籍记载
《宋史·列传二》
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洺州人,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元之孙女也。
初,哲宗既长,宣仁高太后历选世家女百余入宫。后年十六,宣仁及钦圣向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元祐七年,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命学士草制。又以近世礼仪简略,诏翰林、台谏、给舍与礼官议册后六礼以进。至是,命尚书左仆射吕大防摄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枢密院韩忠彦摄司徒副之;尚书左丞苏颂摄太尉,充发策使,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摄司徒副之;尚书右丞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摄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摄太尉,充纳成使,翰林学士范百禄摄宗正卿副之;吏部尚书王存摄太尉,充纳吉使,权户部尚书刘奉世摄宗正卿副之;翰林学士梁焘摄太尉,充纳采、问名使,御史中丞郑雍摄宗正卿副之。帝亲御文德殿册为皇后。宣仁太后语帝曰:「得贤内助,非细事也。」进后父閤门祗候在为宗仪使、荣州刺史,母王氏华原郡君。
久之,刘婕妤有宠。绍圣三年,后朝景灵宫,讫事,就坐,诸嫔御立侍,刘独背立帘下,后閤中陈迎儿呵之,不顾,閤中皆忿。冬至日,会朝钦圣太后于隆祐宫,后御坐未髹金饰,宫中之制,惟后得之。婕妤在他坐,有愠色,从者为易坐,制与后等。众弗能平,因传唱曰:「皇太后出!」后起立,刘亦起,寻各复其所,或已撤婕妤坐,遂仆于地。怼不复朝,泣诉于帝。内侍郝随谓婕妤曰:「毋以此戚戚,愿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当为婕妤有也。」
会后女福庆公主疾,后有姊颇知医,尝已后危疾,以故出入禁掖。公主药弗效,持道家治病符水入治。后惊曰:「姊宁知宫中禁严,与外间异邪?」令左右藏之;俟帝至,具言其故。帝曰:「此人之常情耳。」后即艺符于帝前。宫禁相汀传,厌魅之端作矣。未几,后养母听宣夫人燕氏、尼法端与供奉官王坚为后祷祠。事闻,诏入内押班梁从政、管当御药院苏珪,即皇城司鞫之,捕逮宦者、宫妾几三十人,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狱成,命侍御史董敦逸覆录,罪人过庭下,气息仅属,无一人能出声者。敦逸秉笔疑未下,郝随等以言胁之。敦逸畏祸及己,乃以奏牍上。诏废后,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初,章惇诬宣仁后有废立计,以后逮事宣仁,惇又阴附刘贤妃,欲请建为后,遂与郝随构成是狱,天下冤之。敦逸奏言:「中宫之废,事有所因,情有可察。诏下之日,天为之阴翳,是天不欲废后也;人为之流涕,是人不欲废后也。」且言:「尝覆录狱事,恐得罪天下后世。」帝曰:「敦逸不可更在言路。」曾布曰:「陛下本以皇城狱出于近习推治,故命敦逸录问,今乃贬录问官,何以取信中外?」乃止。帝久亦悔之,曰:「章惇误我。」
元符末,钦圣太后将复后位,适有布衣上书,以后为言者,即命以官;于是诏后还内,号元祐皇后,时刘号元符皇后故也。崇宁初,郝随讽蔡京再废后,昌州判官冯澥上书言后不得复。台臣钱遹、石豫、左肤等连章论韩忠彦等信一布衣狂言,复己废之后,以掠虚美,望断以大义。蔡京与执政许将、温益、赵挺之、张商英皆主其说。徽宗从之,诏依绍圣诏旨,复居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靖康初,瑶华宫火,徙居延宁宫;又火,出居相国寺前之私第。金人围汴,钦宗与近臣议再复后,尊为元祐太后。诏未下而京城陷。时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张邦昌僭位尊号为宋太后,迎居延福宫,受百官朝。胡舜陟、马伸又言,政事当取后旨。邦昌乃复上尊号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帘听政。
后闻康王在济,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书奉迎。命副都指挥使郭仲荀将所部扈卫,又命御营前军统制张俊逆于道。寻降手书,播告天下。王至南京,后遣宗室士亻褭及内侍邵成章奉圭宝、乘舆、服御迎,王即皇帝位,改元,后以是日撤帘,尊后为元祐太后。尚书省言,「元」字犯后祖名,请易以所居宫名,遂称隆祐太后。
上将幸扬州,命仲荀卫太后先行,驻扬州州治。会张浚请先定六宫所居地,遂诏忠厚奉太后幸杭州,以苗傅为扈从统制。逾年,傅与刘正彦作乱,请太后听政。又请立皇子。太后谕之曰:「自蔡京、王黼更祖宗法,童贯起边事,致国家祸乱。今皇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皆已逐矣。」傅等言必立皇太子,太后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傅等泣请,太后力拒之。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请令臣僚得独对论机事,仍日引傅党一人上殿,以释其疑。太后从之,每见傅等,曲加慰抚,傅等皆喜。韩世忠妻梁氏在傅军中,胜非以计脱之,太后召见,勉令世忠速来,以清岩陛。梁氏驰入世忠军,谕太后意。世忠等遂引兵至,逆党惧。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再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撤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撤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
太后闻张浚忠义,欲一见之,帝为召浚至禁中。承议郎冯楫尝贻书苗傅劝复辟,上未之知,太后白其事,楫得迁秩。
帝幸建康,命签书枢密院事郑珏卫太后继发,比至,帝率群臣迎于郊。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百司非预军事者悉从。仍命滕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凡四方奏谳、吏部差注、举辟、功赏之类,皆隶焉。复命四厢都指挥使杨惟忠,将兵万人卫从。帝虑敌人来侵,密谕康、珏缓急取太后旨,便宜以行。过落星寺,舟覆,宫人溺死者十数,惟太后舟无虞。
既至洪州,议者言:「金人自蕲、黄渡江,陆行二百余里,即到洪州。」帝忧之,命刘光世屯江州。光世不为备,金人遂自大冶县径趣洪州。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质明,至太和县,舟人景信反,杨惟忠兵溃,失宫人一百六十,康、珏俱遁,兵卫不满百,遂往虔州。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帝虑太后径入闽、广,遣使历询后所在,及知在虔州,遂命中书舍人李正民来朝谒。
时虔州府库皆空,卫军所给,惟得沙钱,市买不售,与百姓交斗,纵火肆掠。土豪陈新率众围城,康、珏、惟忠弗能禁。惟忠步将胡友自外引兵破新于城下,新乃去。帝闻,罢康、珏,命卢益、李回代之。谕辅臣曰:「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遂遣御营司都统辛企宗、带御器械潘永思迎归。太后至越,帝亲迎于行宫门外,遍问所过守臣治状。
入宫禁中,尝微苦风眩。有宫人自言善符呪,疾良已。太后惊曰:「仁吾岂敢复闻此语耶!」立命出之。太后生辰,置酒宫中,从容谓帝曰:「宣仁太后之贤,古今母后未有其比。昔奸臣肆为谤诬,虽尝下诏明辨,而国史尚未删定,岂足传信?吾意在天之灵,不无望于帝也。」帝闻之悚然。后乃更修《神宗》、《哲宗实录》,始得其正,而奸臣情状益著。
帝事太后极孝,虽帷帐皆亲视;或得时果,必先献太后,然后敢尝。宣教郎范焘与忠厚有憾,诬与太后密养钦宗子。帝曰:「朕于太后如母子,安得有此。」即治其罪。绍兴五年春,患风疾,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
四月,崩于行宫之西殿,年五十九。遗命择地攒殡,俟军事宁,归葬园陵。帝诏曰:「朕以继体之重,当从重服,凡丧祭用母后临朝礼。」上尊号曰昭慈献烈皇太后,推恩外家凡五十人。殡于会稽上皇村,附神主于哲宗室,位在昭怀皇后上。三年,改谥昭慈圣献。
后性节俭谦谨,有司月供千缗而止。幸南昌,斥卖私绢三千匹充费。寻诏文书应奏者避后父名,不许;群臣请上太皇太后号,亦不许。忠厚直显谟阁,台谏、给舍交章论列,后闻,即令易武,命学士院降诏,戒敕忠厚等不得预闻朝政、通贵近、至私第谒见宰执。以恩泽当得官者近八十员,后未尝陈请。
初,后受册日,宣仁太后叹曰:「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后皆如所云。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2,《立孟元孙女为皇后诏》:哲宗元祐七年...二月乙卯,太皇太后始宣谕云:"近选得九家十女,惟孟家女最可,但长三岁,然颜殊未及。"
........及是月甲寅,太皇太后又宣谕:“孟家女入内能执妇礼,可降制立为皇后。”(四月初二)手书曰:“吾近以皇帝年长,中宫未建,尽选诸臣之家,参求贤德。故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孙女,阀阅之后,以礼自持,天姿端靖,雅合法相,宜立为皇后。付学士院降制施行,其他典礼并依已降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