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中文名:柯与参
出生地:宁县九岘乡岳木川村
出生日期:1903
逝世日期:1978
职业: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柯与参(1903—1978),宁县九岘乡岳木川村人。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柯与参参与事件/话题
柯与参个人资料
柯与参简介
  • 中文名柯与参

  • 出生地宁县九岘乡岳木川村

  • 出生日期1903

  • 逝世日期1978

  • 职业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履历  

柯与参7岁丧父,15岁丧母,家境贫苦,未成年时即成孤儿。但他聪慧好学,酷爱读书。每天凌晨外出砍柴,背至街上售罢,即赴私塾窗外偷听授课。时间久了,终被老师发觉,经测试,其学业竟较正式学生为优,使老师大为感叹,于是准其免费人学。柯与参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攻读,成为山村私塾学生中的佼佼者。1920年,柯与参刚满17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杨汉公见其品学兼优,遂把女儿许配给他。毕业后,留校担任国文教员。不久,又调任兰州陇右学校担任校长。1926年,柯与参与杨汉公之女结婚,婚后夫妻恩爱,但不久其妻患病夭亡。柯与参十分悲痛,他于是夜夜青灯,发愤学医,矢志为穷苦人医除病苦,25岁时就开始在兰州独立行医。

在长期行医诊病的过程中,他对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和验方进行—了深刻钻研,此外还亲赴南京、苏州、上海、北京等地,求教于当时医坛名家大师章太炎、恽铁樵、陆渊雷、施仿墨等人,使自己的医学功底愈来愈深厚。柯与参治病,决不嫌贫爱富,以貌取人。患者求医,他不分夜半,不避风雨,满腔热情,精心诊治。每遇劳苦穷困者,即免费看病,甚至倒贴药钱。他在住室题写的“不营商业不耕田,妻子啼号要吃穿。续命医方廉价卖,想来不是昧心钱”的自勉诗,体现了他清贫的生活和高尚的医德。

  任职及荣誉  

1931年3月,柯与参在平凉任国民军陆军新编十三师军医。

1932年3月任甘肃省图书馆主任。

1933年,他被推选为甘肃省国医馆馆长和中央医馆理事。在此期间,由他发起创办了甘肃第一个中医学术刊物《国医月刊》,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推进和发展中医教育。

  治学思想  

柯与参治学思想严谨,一贯反对门户之见,不拘于绳墨。他常说:“学习中医要有虎穴探子的精神,万卷虽多必择要,一方有效即穷源,只有穷源意要,知常达变,才可领悟其中之奥妙于万一。”当有人间他属于中医那一派时,他卜分严肃地说:“为什么非要属于某一派不可呢?”他认为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对历代医学家学术派别,不应盲目毁誉,而应各取其长。他还注重中医与西医的结合,熔各方于一炉。在不断学习、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柯与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施医特点,尤其擅长治疗妇科、儿科及消化系统疾病。著名儿科良药“健儿素”就出自他的处方。

柯与参不仅是一位著名中医,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和爱国人士。他对于经史、诸子无不涉猎,尤精古典诗律和书法,他善写一笔苍劲有力的欧体楷书。其家藏文史、医书和历代碑贴一万余册,堪称收藏家。

柯与参一生不断追求光明与进步。1945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多次以自己特殊的身份掩护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揭露、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反动行径,因而经常受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监视和迫害。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担任兰州市中医协会会长、甘肃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并当选为政协甘肃省第三、四届常委、民革甘肃省委员。尽管公务繁忙,但他从未脱离临床与医学。为防治地方病克山病,他曾多次深入陇南、陇东的克山中西医结合的施治方案,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他还在甘肃多所医学学校担任教职,结合自己数十年医疗实践经验,编写讲义教材,亲自指导学生临症实习,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尊敬。晚年,他晋升为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被任命为甘肃中医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

1978年9月,柯与参在兰州逝世,终年75岁。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将他多年的论文、医案汇集成册,编写出版了《中国当代医疗经验荟萃》一书。国家卫生部原部长崔月梨主编的《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一书,介绍了柯与参的生平,给予“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的赞誉。

觅知友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