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哈尔滨市 [切换城市]
本名陆贾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楚国
出生时间约前240年
去世时间前170年
主要作品《新语》
主要成就治国理念,招抚南越,联力诛吕
<h2><strong>生平经历</strong></h2><h3><strong>早期经历</strong></h3><p>陆贾,汉初时楚国人,楚汉相争时以幕僚的身份追随高祖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深得刘邦赏识,被誉为“有口辩士”。 </p><p>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杀害秦二世,派人来见刘邦,想签订盟约以瓜分关中,刘邦认为是诈计,就派郦生、陆贾前去游说,用私利诱惑秦军将领,趁机攻破了武关。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派陆贾游说项羽,让项羽释放被俘的父亲、吕后等人,未能成功。 </p><h3><strong>说臣南越</strong></h3><p>刘邦平定中原后,赵佗<i>(也称</i><i>尉他</i><i>、</i><i>尉佗</i><i>)</i>已在南越称王, 因国家初定,</p>刘邦便派陆贾出使南越,游说赵佗归附汉朝。陆贾到后,赵佗接见非常不礼貌。 陆贾便细数赵佗的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不讲礼仪, 随后结合楚汉之争的历史,指出南越和汉朝实力上的强弱悬殊,晓以情理,迫使赵佗改颜谢罪。 <p>赵佗问及他与萧何、曹参、韩信谁更高明,陆贾回答赵佗似乎更高明。赵佗很高兴,又拿自己和刘邦进行比较,陆贾明确答复汉王远胜赵佗。 赵佗对陆贾的说辞非常满意,愿意遵从汉朝约束,接受南越王封号,对汉称臣,并留陆贾宴饮数月。陆贾回朝汇报,刘邦非常满意,任为太中大夫。 </p><h3><strong>进献新语</strong></h3><p>汉得天下后,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讨厌儒生, 因而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 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p><p>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书为“新语”。 </p><h3><strong>称病归隐</strong></h3><p>刘邦死后,惠帝懦弱,吕后掌权,想封吕姓诸人为王,又担心大臣不服,据理力争。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在好畤安家落户。 </p><p>陆贾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共计千金,便均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各治生产。 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就得到他的这些随身之物。由于陆贾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来色难的困境。 </p><h3><strong>协同灭吕</strong></h3><p>吕后掌权时,外戚的许多吕姓都被封了王,总揽朝政大权,打算劫持少帝,篡夺刘氏天下。陈平很担忧,但力所不及,又怕祸及自身,于是常静居深思,考虑对策。 陆贾前去问候,没有通报就直接走进房中,当时陈平正在思索问题,没有看见。陆贾指出陈平担心诸吕篡权,少主危殆的事实,进言说:“国定安定时,要留意丞相;国家危险,要留意将军;将相和睦,人民就会归顺朝廷。” 因而建议陈平结交周勃,以保护社稷。</p><p>陈平采用陆贾之计,献五百金为周勃祝寿,周勃亦投桃报李,从此将相深交,吕氏的阴谋因此一再受挫。 为了感谢陆贾,陈平以“饮食费”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辆马车,五百万钱。陆贾用这些财物在公卿中游说,名声大震。在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的过程中,出力颇多。 </p><h3><strong>再入南越</strong></h3><p>诛灭吕氏后,文帝即位,通告诸侯和四方边境之国,广施盛德。当时赵佗已趁机自封为“南越武帝”。 于是文帝派人修复赵佗先人在真定的坟墓,增设守墓之人,按时祭祀,并厚待赵佗尚在中原的兄弟,同时寻觅可以出使南越的人。 陈平等人举荐陆贾,文帝同意。</p><p>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见赵佗后,宣示文帝诏书<i>(即《赐南越王赵佗书》)</i>,赵佗表示愿意放弃帝号,去除僭越的各项礼仪,永为藩臣,地位如同诸侯。 陆贾不辱使命,回朝禀报,文帝非常高兴。</p><p>汉文帝前元十年(前170年),陆贾寿终正寝。 </p><h2><strong>治国理念</strong></h2><p><b>●行仁义、法先圣</b></p><p>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后归本于儒家的仁义观,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环。</p><p>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须起到表率作用,认为国家的命运与君主的道德修养水平密切相关。陆贾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这套德化理论,认为秦亡就是因为不施仁义、专任刑罚, 骄奢靡丽以及重用赵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认为汉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辙,就必须反秦道而行之:“行仁义而轻刑罚; 闭利门而尚德义; 锄佞臣而求贤圣”,定下了带有强烈儒学色彩的三大为政原则。</p><p>同时,为了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在坚持儒家基本思想倾向的同时,已经公开地从道家、阴阳家、法家等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儒家的思想体系,开启了汉代儒学重构的先河。 </p><p><b>●无为而治、不废有为</b></p><p>陆贾的“夫道莫大于无为”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黄老之学。 陆贾的无为并不是由作为宇宙本根的道的无为推演出来的,而是从秦王朝骤亡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与秦始皇的滥用刑罚的有为相对立的。他用道家的思想原则把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更加贴近实际,更能解决问题。</p><p>陆贾并不排斥有为,他认为如果没有人为的努力,社会就不能进步; 既然圣人都有为,那么君子当然也要有为;有为不是妄为,而必须以道为准。主张对一切凡人力所能为、又必须为的事,均应该尽力而为之。 </p><p>在陆贾思想中,无为和有为是有机的统一,是治道的一体两面,以有为求无为,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最高境界,即要求君王积极有为,依仗自身修养制定出一套社会秩序,然后将这套政治社会秩序落实在实际生活中,制礼定乐,教化天下。 </p><p><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b></p><p>陆贾同时也改进了法学,他批评秦“法治”太过,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减废秦法,但仍然坚持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只不过“法治”不再是治国之本,而是治国之末。陆贾还进一步提出减免赋税徭役,让利于民。要与民休息,不干民,不扰民,不加赋,做到“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贡献”。</p><p>在历史观方面,陆贾继承了法家韩非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 先圣 、 中圣 、 后圣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陆贾不仅意识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还接触到了国家和法律的起源。陆贾在继承与发挥法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权变学说,表达了汉初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积极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的新制度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 </p><p><b>●天人感应、规限人君</b></p><p>陆贾天人学说中的阴阳灾异思想来源于阴阳家。陆贾一方面继承与发挥了《易传》与《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同时也吸收进了阴阳家的一些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迷信思想。<b> </b>陆贾虽从天人相分的角度要求君主握道而治,依德而行,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人间最高的权威,君主可以统治万民,但却没有人能制约君主,因此只有借这种可与人感应的天来警戒、威吓人君,使其因天变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而起到一种规劝和限制人君胡作非为的作用。</p><p>总之,陆贾不仅为儒学在汉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启贾谊、董仲舒的汉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学发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经学的一个中间环节。这种天人感应说,在汉代肇端于陆贾。陆贾和贾谊的这些天人感应的思想,后来被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 </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班固: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 </p><p>王充:<i>(《新语》)</i>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 </p><p>刘渊: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i>(贾)</i>无武,绛灌无文。 </p><p>刘勰: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进《新语》,其辩之富矣。 </p><p>钟惺:逆取顺守’,自是三代以后有天下不易之道。此语已先贾生辈发之,自是汉文治首功。</p><p>薛稷:陆贾南行,责蛮夷之失礼;陈汤西讨,诛单于之暴慢。终令赵佗贡职,郅支传首,竹帛所载,斯其庶乎! </p><p>刘知几:刘氏初兴,书唯陆贾而已。 </p><p>刘克庄:郦烹未久蒯几烹,陆子优游享令名。南帝称臣橐金返,更推馀智教陈平。 </p><p>徐钧:溺冠骑项不知儒,马上功成习未除。新语见称应有意,当时人未说诗书。 </p><p>彭时:往者奉使之臣,充以驿人驵夫,招衅启戎,职此之故。今宜择内蕴忠悃,外工专对,若陆贾、富弼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 </p><p>屈大均:自古文人至越者,始陆贾,继终军,皆有光于越。 </p><p>潘永因:言语一科,岂尽悬河。清谈差胜,专对无多。词正鲁连,能排西帝;语新陆贾,可服南佗。 </p><h2><strong>主要作品</strong></h2><p>《汉书·艺文志》记载:“陆贾二十三篇”,除《新语》十二篇外,其他都失传了。陆贾有赋三篇,今已失传; 另有《楚汉春秋》, 当为秦末与楚汉相争的历史著作, 后在流传中散佚,清代茆泮林编过《楚汉春秋》辑佚。</p><h2><strong>史书记载</strong></h2><p>《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p><p>《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p><h2><strong>轶闻典故</strong></h2><h3><strong>马上得天下</strong></h3><p>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 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i>(《史记·郦生陆贾列传》)</i></p><p>后因以“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p><h3><strong>陆贾分金</strong></h3><p>孝惠帝 时, 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 , 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i>(《史记·郦生陆贾列传》)</i></p><p>后因以“陆贾分金”谓休官后平分家产与子孙以为生计。</p><h2><strong>相关争议</strong></h2><h3><strong>籍贯出身</strong></h3><p>陆贾,楚人,关于西汉时陆氏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1、田姓陆氏,齐宣王之後;2、芈姓陆氏;3、陆浑国之后。但关于陆贾之具体籍贯,自唐时已不可考。</p><p>《史记索隐》引《陈留风俗传》云:“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后”。“陆浑国”即《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所说的“陆浑之戎”,本为少数民族部落名,居于河南伊、洛一带,陆浑子奔楚,事在昭公十七年(前525)。可见,陆贾之祖先乃移居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他后来善于做少数民族的工作,或许与这种出身不无关系。 </p><h3><strong>新语真伪</strong></h3><p>对《新语)的真伪,也有人怀疑过,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还是真的。如明代钱福就认为《新语》是“随时论奏,非若后世之著述次第成一家言也......然其言既与迁传合,而篇次至于今不讹......其为真本无疑。” 张岱年也认为:“《新语》是陆贾的著作,这是应当肯定的。” </p><p>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学界曾就《新语》一书真伪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胡适、罗根泽、余嘉锡等人肯定其真,而梁启超、张西堂、孙次舟等则论其伪。 </p><h3><strong>学派归属</strong></h3><p>后人对陆贾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其思想的学派属性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p><p><b>1、儒家说</b></p><p>这种观点,把陆贾归之儒家,并认为是汉初"最早最纯"的儒家。<br/> 最早将陆贾归入儒家的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的儒家类列有"陆贾二十三篇"。班固在《宾戏》中对陆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陆贾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是儒家的忠实传人。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陆贾不仅可以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并列,而且董仲舒还是陆贾思想的继承者。 </p><p>自从班固和王充定下了这个调子以后,历代许多学者均沿袭这一观点,认陆贾为儒家。如:宋人黄震; 明人钱福; 清人严可均 等,认为《新语》为儒家者颇不乏人,且越往后评价越高。</p><p><b>2、杂家说、道家说</b><br/> 较早指出这一问题的是宋人石介。他在《汉论》认为陆贾之思想并不纯乎儒,而是霸王道杂之的。<br/> 到了近代,怀疑其非为儒家思想者越来越多。胡适认为《新语》中既有儒家思想,又有法家和道家思想, 在《述陆贾的思想》一文中,胡适更明确指出此书是杂家。 <br/> 到了当代,一些学者把陆贾称为“新道家”,认为《新语》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如萧董父 ;熊铁基。 </p><p><b>评析</b></p><p>上述两种看法各有所据,但均有各执一偏之嫌。这实质上涉及到如何看待儒家的问题。</p><p>主儒家说者,往往有意无意地突出陆贾继承孔孟,“崇王道、黜霸术”的一面,而抹煞其受道家或法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实际来看,自荀子开始,已开创了以儒为主,兼采各家的兼容并蓄的学风,到了西汉,陆贾、贾谊承其风,董仲舒则集其大成,后世学者也莫不因之。许多学者之所以认陆贾和董仲舒为"醇正",正说明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认这种以儒为主兼收并蓄是必然的、合理的发展趋势。 </p><h2><strong>后世纪念</strong></h2><h3><strong>陆贾墓</strong></h3><p><i>主词条:陆贾墓</i></p><p>陆贾墓位于陕西省永寿县店头镇桃花塬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p>陆贾纪念位。陆贾墓三面环沟,一面接塬,现属店头镇关牛山林场,周围松柏杂树交翠。墓前原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石碑一通,上书“汉太中大夫陆公贾墓”,署“清代陕西巡托毕沅”,现已毁。 <h3><strong>相关遗迹</strong></h3><p>好畤村东边的东原上,有一村,当地人称为陆贾村(一说,陆贾在此隐居生活)。</p><p>湖北益阳资水南岸的一处地方,古地名叫陆贾山,传说陆贾出使南越时,曾在那里小居。</p><p>广州市越秀山、广州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及岭南岭北都有陆贾的历史踪迹和纪念建筑。 </p><p><i>(注:<i>陆贾筑泥图片来源:广州陈家祠广场雕塑;</i>陆贾石碑图片来源</i> <i>)</i></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陆贾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楚国
出生时间约前240年
去世时间前170年
主要作品《新语》
主要成就治国理念,招抚南越,联力诛吕
<h2><strong>生平经历</strong></h2><h3><strong>早期经历</strong></h3><p>陆贾,汉初时楚国人,楚汉相争时以幕僚的身份追随高祖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深得刘邦赏识,被誉为“有口辩士”。 </p><p>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杀害秦二世,派人来见刘邦,想签订盟约以瓜分关中,刘邦认为是诈计,就派郦生、陆贾前去游说,用私利诱惑秦军将领,趁机攻破了武关。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派陆贾游说项羽,让项羽释放被俘的父亲、吕后等人,未能成功。 </p><h3><strong>说臣南越</strong></h3><p>刘邦平定中原后,赵佗<i>(也称</i><i>尉他</i><i>、</i><i>尉佗</i><i>)</i>已在南越称王, 因国家初定,</p>刘邦便派陆贾出使南越,游说赵佗归附汉朝。陆贾到后,赵佗接见非常不礼貌。 陆贾便细数赵佗的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不讲礼仪, 随后结合楚汉之争的历史,指出南越和汉朝实力上的强弱悬殊,晓以情理,迫使赵佗改颜谢罪。 <p>赵佗问及他与萧何、曹参、韩信谁更高明,陆贾回答赵佗似乎更高明。赵佗很高兴,又拿自己和刘邦进行比较,陆贾明确答复汉王远胜赵佗。 赵佗对陆贾的说辞非常满意,愿意遵从汉朝约束,接受南越王封号,对汉称臣,并留陆贾宴饮数月。陆贾回朝汇报,刘邦非常满意,任为太中大夫。 </p><h3><strong>进献新语</strong></h3><p>汉得天下后,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讨厌儒生, 因而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 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p><p>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书为“新语”。 </p><h3><strong>称病归隐</strong></h3><p>刘邦死后,惠帝懦弱,吕后掌权,想封吕姓诸人为王,又担心大臣不服,据理力争。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在好畤安家落户。 </p><p>陆贾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共计千金,便均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各治生产。 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就得到他的这些随身之物。由于陆贾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来色难的困境。 </p><h3><strong>协同灭吕</strong></h3><p>吕后掌权时,外戚的许多吕姓都被封了王,总揽朝政大权,打算劫持少帝,篡夺刘氏天下。陈平很担忧,但力所不及,又怕祸及自身,于是常静居深思,考虑对策。 陆贾前去问候,没有通报就直接走进房中,当时陈平正在思索问题,没有看见。陆贾指出陈平担心诸吕篡权,少主危殆的事实,进言说:“国定安定时,要留意丞相;国家危险,要留意将军;将相和睦,人民就会归顺朝廷。” 因而建议陈平结交周勃,以保护社稷。</p><p>陈平采用陆贾之计,献五百金为周勃祝寿,周勃亦投桃报李,从此将相深交,吕氏的阴谋因此一再受挫。 为了感谢陆贾,陈平以“饮食费”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辆马车,五百万钱。陆贾用这些财物在公卿中游说,名声大震。在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的过程中,出力颇多。 </p><h3><strong>再入南越</strong></h3><p>诛灭吕氏后,文帝即位,通告诸侯和四方边境之国,广施盛德。当时赵佗已趁机自封为“南越武帝”。 于是文帝派人修复赵佗先人在真定的坟墓,增设守墓之人,按时祭祀,并厚待赵佗尚在中原的兄弟,同时寻觅可以出使南越的人。 陈平等人举荐陆贾,文帝同意。</p><p>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见赵佗后,宣示文帝诏书<i>(即《赐南越王赵佗书》)</i>,赵佗表示愿意放弃帝号,去除僭越的各项礼仪,永为藩臣,地位如同诸侯。 陆贾不辱使命,回朝禀报,文帝非常高兴。</p><p>汉文帝前元十年(前170年),陆贾寿终正寝。 </p><h2><strong>治国理念</strong></h2><p><b>●行仁义、法先圣</b></p><p>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后归本于儒家的仁义观,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环。</p><p>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须起到表率作用,认为国家的命运与君主的道德修养水平密切相关。陆贾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这套德化理论,认为秦亡就是因为不施仁义、专任刑罚, 骄奢靡丽以及重用赵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认为汉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辙,就必须反秦道而行之:“行仁义而轻刑罚; 闭利门而尚德义; 锄佞臣而求贤圣”,定下了带有强烈儒学色彩的三大为政原则。</p><p>同时,为了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在坚持儒家基本思想倾向的同时,已经公开地从道家、阴阳家、法家等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儒家的思想体系,开启了汉代儒学重构的先河。 </p><p><b>●无为而治、不废有为</b></p><p>陆贾的“夫道莫大于无为”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黄老之学。 陆贾的无为并不是由作为宇宙本根的道的无为推演出来的,而是从秦王朝骤亡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与秦始皇的滥用刑罚的有为相对立的。他用道家的思想原则把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更加贴近实际,更能解决问题。</p><p>陆贾并不排斥有为,他认为如果没有人为的努力,社会就不能进步; 既然圣人都有为,那么君子当然也要有为;有为不是妄为,而必须以道为准。主张对一切凡人力所能为、又必须为的事,均应该尽力而为之。 </p><p>在陆贾思想中,无为和有为是有机的统一,是治道的一体两面,以有为求无为,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最高境界,即要求君王积极有为,依仗自身修养制定出一套社会秩序,然后将这套政治社会秩序落实在实际生活中,制礼定乐,教化天下。 </p><p><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b></p><p>陆贾同时也改进了法学,他批评秦“法治”太过,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减废秦法,但仍然坚持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只不过“法治”不再是治国之本,而是治国之末。陆贾还进一步提出减免赋税徭役,让利于民。要与民休息,不干民,不扰民,不加赋,做到“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贡献”。</p><p>在历史观方面,陆贾继承了法家韩非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 先圣 、 中圣 、 后圣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陆贾不仅意识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还接触到了国家和法律的起源。陆贾在继承与发挥法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权变学说,表达了汉初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积极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的新制度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 </p><p><b>●天人感应、规限人君</b></p><p>陆贾天人学说中的阴阳灾异思想来源于阴阳家。陆贾一方面继承与发挥了《易传》与《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同时也吸收进了阴阳家的一些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迷信思想。<b> </b>陆贾虽从天人相分的角度要求君主握道而治,依德而行,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人间最高的权威,君主可以统治万民,但却没有人能制约君主,因此只有借这种可与人感应的天来警戒、威吓人君,使其因天变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而起到一种规劝和限制人君胡作非为的作用。</p><p>总之,陆贾不仅为儒学在汉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启贾谊、董仲舒的汉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学发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经学的一个中间环节。这种天人感应说,在汉代肇端于陆贾。陆贾和贾谊的这些天人感应的思想,后来被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 </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班固: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 </p><p>王充:<i>(《新语》)</i>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 </p><p>刘渊: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i>(贾)</i>无武,绛灌无文。 </p><p>刘勰: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进《新语》,其辩之富矣。 </p><p>钟惺:逆取顺守’,自是三代以后有天下不易之道。此语已先贾生辈发之,自是汉文治首功。</p><p>薛稷:陆贾南行,责蛮夷之失礼;陈汤西讨,诛单于之暴慢。终令赵佗贡职,郅支传首,竹帛所载,斯其庶乎! </p><p>刘知几:刘氏初兴,书唯陆贾而已。 </p><p>刘克庄:郦烹未久蒯几烹,陆子优游享令名。南帝称臣橐金返,更推馀智教陈平。 </p><p>徐钧:溺冠骑项不知儒,马上功成习未除。新语见称应有意,当时人未说诗书。 </p><p>彭时:往者奉使之臣,充以驿人驵夫,招衅启戎,职此之故。今宜择内蕴忠悃,外工专对,若陆贾、富弼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 </p><p>屈大均:自古文人至越者,始陆贾,继终军,皆有光于越。 </p><p>潘永因:言语一科,岂尽悬河。清谈差胜,专对无多。词正鲁连,能排西帝;语新陆贾,可服南佗。 </p><h2><strong>主要作品</strong></h2><p>《汉书·艺文志》记载:“陆贾二十三篇”,除《新语》十二篇外,其他都失传了。陆贾有赋三篇,今已失传; 另有《楚汉春秋》, 当为秦末与楚汉相争的历史著作, 后在流传中散佚,清代茆泮林编过《楚汉春秋》辑佚。</p><h2><strong>史书记载</strong></h2><p>《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p><p>《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p><h2><strong>轶闻典故</strong></h2><h3><strong>马上得天下</strong></h3><p>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 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i>(《史记·郦生陆贾列传》)</i></p><p>后因以“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p><h3><strong>陆贾分金</strong></h3><p>孝惠帝 时, 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 , 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i>(《史记·郦生陆贾列传》)</i></p><p>后因以“陆贾分金”谓休官后平分家产与子孙以为生计。</p><h2><strong>相关争议</strong></h2><h3><strong>籍贯出身</strong></h3><p>陆贾,楚人,关于西汉时陆氏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1、田姓陆氏,齐宣王之後;2、芈姓陆氏;3、陆浑国之后。但关于陆贾之具体籍贯,自唐时已不可考。</p><p>《史记索隐》引《陈留风俗传》云:“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后”。“陆浑国”即《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所说的“陆浑之戎”,本为少数民族部落名,居于河南伊、洛一带,陆浑子奔楚,事在昭公十七年(前525)。可见,陆贾之祖先乃移居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他后来善于做少数民族的工作,或许与这种出身不无关系。 </p><h3><strong>新语真伪</strong></h3><p>对《新语)的真伪,也有人怀疑过,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还是真的。如明代钱福就认为《新语》是“随时论奏,非若后世之著述次第成一家言也......然其言既与迁传合,而篇次至于今不讹......其为真本无疑。” 张岱年也认为:“《新语》是陆贾的著作,这是应当肯定的。” </p><p>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学界曾就《新语》一书真伪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胡适、罗根泽、余嘉锡等人肯定其真,而梁启超、张西堂、孙次舟等则论其伪。 </p><h3><strong>学派归属</strong></h3><p>后人对陆贾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其思想的学派属性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p><p><b>1、儒家说</b></p><p>这种观点,把陆贾归之儒家,并认为是汉初"最早最纯"的儒家。<br/> 最早将陆贾归入儒家的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的儒家类列有"陆贾二十三篇"。班固在《宾戏》中对陆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陆贾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是儒家的忠实传人。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陆贾不仅可以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并列,而且董仲舒还是陆贾思想的继承者。 </p><p>自从班固和王充定下了这个调子以后,历代许多学者均沿袭这一观点,认陆贾为儒家。如:宋人黄震; 明人钱福; 清人严可均 等,认为《新语》为儒家者颇不乏人,且越往后评价越高。</p><p><b>2、杂家说、道家说</b><br/> 较早指出这一问题的是宋人石介。他在《汉论》认为陆贾之思想并不纯乎儒,而是霸王道杂之的。<br/> 到了近代,怀疑其非为儒家思想者越来越多。胡适认为《新语》中既有儒家思想,又有法家和道家思想, 在《述陆贾的思想》一文中,胡适更明确指出此书是杂家。 <br/> 到了当代,一些学者把陆贾称为“新道家”,认为《新语》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如萧董父 ;熊铁基。 </p><p><b>评析</b></p><p>上述两种看法各有所据,但均有各执一偏之嫌。这实质上涉及到如何看待儒家的问题。</p><p>主儒家说者,往往有意无意地突出陆贾继承孔孟,“崇王道、黜霸术”的一面,而抹煞其受道家或法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实际来看,自荀子开始,已开创了以儒为主,兼采各家的兼容并蓄的学风,到了西汉,陆贾、贾谊承其风,董仲舒则集其大成,后世学者也莫不因之。许多学者之所以认陆贾和董仲舒为"醇正",正说明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认这种以儒为主兼收并蓄是必然的、合理的发展趋势。 </p><h2><strong>后世纪念</strong></h2><h3><strong>陆贾墓</strong></h3><p><i>主词条:陆贾墓</i></p><p>陆贾墓位于陕西省永寿县店头镇桃花塬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p>陆贾纪念位。陆贾墓三面环沟,一面接塬,现属店头镇关牛山林场,周围松柏杂树交翠。墓前原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石碑一通,上书“汉太中大夫陆公贾墓”,署“清代陕西巡托毕沅”,现已毁。 <h3><strong>相关遗迹</strong></h3><p>好畤村东边的东原上,有一村,当地人称为陆贾村(一说,陆贾在此隐居生活)。</p><p>湖北益阳资水南岸的一处地方,古地名叫陆贾山,传说陆贾出使南越时,曾在那里小居。</p><p>广州市越秀山、广州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及岭南岭北都有陆贾的历史踪迹和纪念建筑。 </p><p><i>(注:<i>陆贾筑泥图片来源:广州陈家祠广场雕塑;</i>陆贾石碑图片来源</i> <i>)</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