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济南市 [切换城市]
本名大乔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庐江郡皖县(今安庆潜山)
配偶孙策
胞妹小乔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随从孙策攻取皖城并胜利。得到了桥公的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女。孙策自己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孙策对周瑜说道:“纵然她们(以后)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我们两个人作夫婿,也足够他们高兴了。“
《吴书·周瑜传》
(周瑜)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东汉末年,乔公,即后世所称之“乔国老”,家业丰实。乔玄生有二乔两位出水芙蓉般美丽的女儿,皆有沉鱼落雁之容,姐妹俩儿都知书达礼,通音律,晓诗文,尤其女红一事更是名闻遐迩。后来乔家大姑娘(世称大乔)嫁给孙策,二姑娘(小乔)嫁给周瑜。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于打猎时遇刺受重伤,大乔日夜和衣陪伴,不眠不休,不食不饮,全心照顾,然孙策仍药石罔效逝世。大乔悲痛欲绝,数度昏厥,并欲投江殉夫。但想到孙策临终前曾拉着她的手,要她照顾幼弟孙权(18岁),助他接掌大权,并除奸讨逆,使大乔只好打消原来念头。后来孙权在大乔与众臣如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很快地团结江东各股势力,建立威望,进而重新掌控大局了。
据说大乔在孙权称帝(公元229年)之后,即不再过问俗事,深居简出,青灯古佛,宁静详和,安享天年矣!
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中只二乔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
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只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这两句话告诉我们:
第一,二乔的姓本作“桥”,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经的。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不过有些戏曲中称大乔叫乔靓,小乔叫乔婉(出自《凤凰二乔》),因为叫贯了大乔和小乔,所以忽略了她们的原名。
第二,二乔的籍贯也没有写明。
第三,二乔长得很美,有倾国之色,顾盼生姿,明艳照人,堪称绝代佳丽。
第四,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县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而二桥未出嫁,估计在十五十六左右。
以上就是历史中关于这二乔的全部记载。甚至,史书上都没有说,她们姐妹俩到底是孙策和周瑜的正妻,还是仅仅被纳为妾。在讲究尊卑有序的封建时代,这绝不是小事。推测一下,在得到二乔之时,孙策和周瑜都已虚岁25。古人普遍早婚,他俩若已有原配,那也是毫不奇怪的,且婚姻在古代被极为重视,有一套繁琐礼节,更涉及宗族子嗣等内容,而二乔背景仅仅是是城破后被纳,恐怕是妾的可能性更大。
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最早而且最著名的作品当推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正史中对于二乔的记载仅《三国志》一处,再无下文,甚至连名字
游戏里的大乔都没留下。但历代文人却被史书中所称二乔“皆国色也”撩拨得热血贲张,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说,在赤壁大战中,如果周瑜不是有东风相助,趁风势火烧曹操战船取得胜利。那大、小乔早就成为曹军的战利品,关到曹操建的铜雀台里去了。这是诗人咏史时的想象、生发,本身并不是历史。
到了明代罗贯中那里,杜牧的诗却又成了历史的依据,大大被“演义”了一把。208年,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进军东吴,统一江东。蜀国想借机与东吴联合抗曹,但孙权的大臣们却意见不一。于是,诸葛亮便来到东吴,做孙、刘统一战线的思想工作。当时东吴政权内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大将周瑜,因此诸葛亮的工作重点就放在了他身上。《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一章中,诸葛亮这样对周瑜说,曹操曾经发誓:“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这是诸葛亮红口白牙说瞎话,曹操统一中国是想成就自己帝业不错,但如果说是为了两个女人,就太荒唐了。罗贯中为了表明自己言之有据,还让诸葛亮随口朗诵了曹植写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么两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中的确收录了曹植的《铜雀台赋》,但其中根本没有这两句。更重要的是,曹操建铜雀台是在210年,曹植写赋也当在此之后。而诸葛亮联吴是在208年,这时,铜雀台根本连影儿都还没有,曹操得了二乔也不能往那里装;诸葛亮也除非真的先知先觉,至少提前两年以上知道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内容。罗贯中杜撰这段情节的用意,是突出诸葛亮的睿智。诸葛亮本来是说服东吴一起抗曹的,但他玩了一个“倒高潮”,先用激将法刺激周瑜,说这曹军反正咱也打不过,他们打你们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大乔、小乔两个女人,你只要把她们献出去就平安无事啦。这招很损,诸葛亮明白以周瑜的英雄气概,是断受不得这等侮辱的,为自保而献妻,这哪里还是英雄!周瑜果然中计。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大乔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庐江郡皖县(今安庆潜山)
配偶孙策
胞妹小乔
人物生平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随从孙策攻取皖城并胜利。得到了桥公的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女。孙策自己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孙策对周瑜说道:“纵然她们(以后)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我们两个人作夫婿,也足够他们高兴了。“
史籍记载
《吴书·周瑜传》
(周瑜)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后世传说
东汉末年,乔公,即后世所称之“乔国老”,家业丰实。乔玄生有二乔两位出水芙蓉般美丽的女儿,皆有沉鱼落雁之容,姐妹俩儿都知书达礼,通音律,晓诗文,尤其女红一事更是名闻遐迩。后来乔家大姑娘(世称大乔)嫁给孙策,二姑娘(小乔)嫁给周瑜。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于打猎时遇刺受重伤,大乔日夜和衣陪伴,不眠不休,不食不饮,全心照顾,然孙策仍药石罔效逝世。大乔悲痛欲绝,数度昏厥,并欲投江殉夫。但想到孙策临终前曾拉着她的手,要她照顾幼弟孙权(18岁),助他接掌大权,并除奸讨逆,使大乔只好打消原来念头。后来孙权在大乔与众臣如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很快地团结江东各股势力,建立威望,进而重新掌控大局了。
据说大乔在孙权称帝(公元229年)之后,即不再过问俗事,深居简出,青灯古佛,宁静详和,安享天年矣!
疑点争议
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中只二乔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
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只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这两句话告诉我们:
第一,二乔的姓本作“桥”,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经的。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不过有些戏曲中称大乔叫乔靓,小乔叫乔婉(出自《凤凰二乔》),因为叫贯了大乔和小乔,所以忽略了她们的原名。
第二,二乔的籍贯也没有写明。
第三,二乔长得很美,有倾国之色,顾盼生姿,明艳照人,堪称绝代佳丽。
第四,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县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而二桥未出嫁,估计在十五十六左右。
以上就是历史中关于这二乔的全部记载。甚至,史书上都没有说,她们姐妹俩到底是孙策和周瑜的正妻,还是仅仅被纳为妾。在讲究尊卑有序的封建时代,这绝不是小事。推测一下,在得到二乔之时,孙策和周瑜都已虚岁25。古人普遍早婚,他俩若已有原配,那也是毫不奇怪的,且婚姻在古代被极为重视,有一套繁琐礼节,更涉及宗族子嗣等内容,而二乔背景仅仅是是城破后被纳,恐怕是妾的可能性更大。
艺术形象
诗词形象
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最早而且最著名的作品当推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正史中对于二乔的记载仅《三国志》一处,再无下文,甚至连名字
游戏里的大乔都没留下。但历代文人却被史书中所称二乔“皆国色也”撩拨得热血贲张,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说,在赤壁大战中,如果周瑜不是有东风相助,趁风势火烧曹操战船取得胜利。那大、小乔早就成为曹军的战利品,关到曹操建的铜雀台里去了。这是诗人咏史时的想象、生发,本身并不是历史。
小说形象
到了明代罗贯中那里,杜牧的诗却又成了历史的依据,大大被“演义”了一把。208年,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进军东吴,统一江东。蜀国想借机与东吴联合抗曹,但孙权的大臣们却意见不一。于是,诸葛亮便来到东吴,做孙、刘统一战线的思想工作。当时东吴政权内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大将周瑜,因此诸葛亮的工作重点就放在了他身上。《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一章中,诸葛亮这样对周瑜说,曹操曾经发誓:“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这是诸葛亮红口白牙说瞎话,曹操统一中国是想成就自己帝业不错,但如果说是为了两个女人,就太荒唐了。罗贯中为了表明自己言之有据,还让诸葛亮随口朗诵了曹植写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么两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中的确收录了曹植的《铜雀台赋》,但其中根本没有这两句。更重要的是,曹操建铜雀台是在210年,曹植写赋也当在此之后。而诸葛亮联吴是在208年,这时,铜雀台根本连影儿都还没有,曹操得了二乔也不能往那里装;诸葛亮也除非真的先知先觉,至少提前两年以上知道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内容。罗贯中杜撰这段情节的用意,是突出诸葛亮的睿智。诸葛亮本来是说服东吴一起抗曹的,但他玩了一个“倒高潮”,先用激将法刺激周瑜,说这曹军反正咱也打不过,他们打你们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大乔、小乔两个女人,你只要把她们献出去就平安无事啦。这招很损,诸葛亮明白以周瑜的英雄气概,是断受不得这等侮辱的,为自保而献妻,这哪里还是英雄!周瑜果然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