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成都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秋季
外文名autumn
时间阴历7~9月,阳历9~11月
<h2><strong>基本信息</strong></h2><b>汉字:秋</b><b><br/> </b><p><b>拼音:qiū </b></p><p><b>秋字</b><b>骨刻文演变</b><b>:</b></p><p><b>引自</b>,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p><p>英语:autumn,fall</p><h3><strong>汉字演变</strong></h3><h3><strong>简介</strong></h3>秋是四季之一,是夏季与冬季之间的一个季节;在我国习惯上按农历划分四季,秋季是指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这中间的一个时间段。<p>秋季具体表现:气温会从高慢慢降低,树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有的变红,开始落叶,草也从繁茂浓绿渐渐枯萎发黄,庄稼则开始成熟,并且被收获。</p><p><b>字义</b></p><p>秋</p><p>别写:秌、穐、龝</p><p>qiū</p><p><名></p>1、(形声。繁体正字从禾从龟,龟亦声。“禾”指“谷物”、“收成”。“龟”指“龟验”,即春耕时烧灼龟甲以卜算秋天收成,到了秋收时节,谷物收成是否如龟卜预言的那样就实际见分晓了。<b>本义</b>:谷物收成时节、庄稼成熟季节。<b>说明</b>:古秋字的正体是从禾从龟,别体有从火的,那是指“灼龟之火”;或从龟下有火,那也是指“灼龟之火”。)<p>2、同本义 [harvest;mature]</p><p>秋,禾谷熟也。——《说文》</p><p>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p>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p>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p><p>处处田畴尽有秋。——宋·范成大《颜桥道中》</p><p>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p><p>3、又如:麦秋(秋天收割麦子的时候);秋麦(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的谷物);秋成(指秋天成熟的庄稼);秋苗(也称秋税。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秋实(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秋登(秋季谷物成熟)</p><p>4、秋季。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这三个月</p><p>秋以为期。——《诗·卫风·氓》</p><p>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韩愈《送惠师》</p><p>5、又如:秋场(秋试。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及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秋狝冬狩(秋天打猎称“秋狝”,冬天打猎叫“冬狩”);秋粮(秋季征收的田赋);秋荐(秋场);秋零(秋气肃杀,景物凋零);秋叶(秋天的落叶);秋严(秋气肃杀);秋黄(草木至秋而枯黄,亦指秋天枯黄的草木)</p><p>6、年</p><p>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史记》</p><p>7、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是......的时候了</p><p>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p><p>效命之秋。——《史记·魏公子列传》</p><p>不问之秋。——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p><p>8、又如:千秋(很长久的时间);秋丁(旧时农历八月第一个丁日是祭祀孔子的日子)</p><p>9、姓氏。</p><p>10、仓颉是造字,人手拉肩扛禾。千禾果实丰收归仓。</p><h3><strong>物候</strong></h3>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在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相对于夏季,秋季的气温明显下降。随着气温的下降,许多多年生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色、枯萎,最后飘落,只留下枝干度过冬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将会步入它们生命的终结,整个枯萎死去。<h3><strong>节气</strong></h3>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p>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p><p>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p><p>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3-24日交节</p>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p>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p><h3><strong>气象</strong></h3><p>秋季的气温会逐渐下降,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或为露,或为霜。</p><h3><strong>天文</strong></h3><p>秋季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逐渐南移,秋分之后越过赤道,太阳直射南半球。从北半球看来,太阳的角度渐渐变低,昼夜长短差距变小。在秋分时,昼、夜等长。在秋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由远渐近。从黄道平面看来,太阳位于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的背景上。</p>秋天景观<p>在以秋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术家朱宣咸创作的《秋郊傍晚》,《知秋》,白庚延作品《燕塞秋》,何家英作品《十九秋》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秋》。</p><h2><strong>相关作品</strong></h2><h3><strong>古诗词</strong></h3>秋天美景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p>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p><p>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p><p>5.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p><p>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p><p>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p><p>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p><p>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p><p>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h3><strong>文学作品</strong></h3><p>比较有名的关于秋的文学作品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另还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三》的长篇叙述性小说《秋》。</p><h2><strong>相关谚语</strong></h2><p>秋后的瓜棚———空架子</p><p>秋后的狐狸———变了样</p><p>秋后的芭蕉———一串一串的</p><p>秋后蝉鸣———声嘶力竭</p><p>秋后的棒子地———好硬的碴(茬)子</p><p>秋后的黄瓜———大肚儿</p><p>秋后的高粱———从头红到脚</p><p>秋后的丝瓜———一肚子私(丝)</p><p>秋后的蚊子———没几天嗡嗡了</p><p>秋后的黄蜂———欲凶无力</p><p>秋后刮西风———一天凉过一天</p><p>秋天剥黄麻———净是扯皮事</p><p>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p><p>秋后的蝈蝈———没几天吱吱头了</p><p>秋后的蛤蟆———没几天叫头</p><p>秋后的树叶———黄了</p><p>秋后的扇子———无人过问</p><p>秋风打落叶———一吹一大片</p><p>秋后的柿子———越老越红</p><p>秋天的花椒———黑心肠</p><p>秋后望田头———找岔(茬)</p><p>秋天的鲤鱼———可肥了</p><p>秋后的露水———早晨的事</p><h2><strong>意象</strong></h2><p>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如今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纵观文坛,“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p><p>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p><h3><strong>伤别</strong></h3><p>“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p><p>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p><p>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p><p>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p><h3><strong>叹时</strong></h3><p>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p><p>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p><p>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p><p>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p><h3><strong>思乡</strong></h3><p>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p><p>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p><p>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p><p>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p><p>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p><p>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p><p>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p><h3><strong>怀人</strong></h3><p>“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p><p>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p><p>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p><p>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 《岳鄂王墓》)</p><p>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p><p>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p><p>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p><p>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p><p>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p><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p><p>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p><p>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p>秋色<h2><strong>姓氏介绍</strong></h2><p><b>一、</b>秋姓氏源流</p><p>秋(Qiū)姓源出有二:</p><p>1、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以祖字为氏。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少昊后裔至春秋时,有鲁国大夫仲孙湫,其裔孙有个叫胡的,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p><p>2、以职官为姓,源于西周。西周时置司寇,当时称为秋官,后代便以官名为姓,称秋氏。</p><p>得姓始祖:少昊。据《路史》记载:“少昊之后有秋氏。”而鲁大夫仲孙湫的孙子有叫胡者,仕于陈,也以祖字去水为秋氏。《姓谱》上说:“春秋鲁人秋胡之后。”秋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他们的家世源流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黄帝的儿子少昊金天氏。少昊,是黄帝与嫘祖所生,曾经君临天下84年。我国的秋氏家族是黄帝的直系子孙。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故秋氏后人奉少昊为秋姓的得姓始祖。</p><p><b>二、迁徙分布</b></p><p>(缺)秋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帝少昊的后代有叫秋伯的,秋伯的后代以秋作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所见的秋氏。秋姓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p><p><b>三、历史名人</b></p><p>秋胡:春秋时鲁国人。他娶妻五日后就去陈国作官,五年才回来。到家之前,见到路旁有一个妇人在采桑,秋胡上前赠与金饰,妇人不顾而去。到家后,秋胡将金子奉给母亲。等他妻子到时,才发现就是采桑的那个妇人。其妻忍无可忍,数以不孝不义之罪,东走投河而死。</p><p>秋瑾:字璇卿(1875-1907),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清末女革命家、诗人。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参加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事。但事泄,徐锡麟在安庆发难,失败。清政府兵围大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2岁。其《鹧鸪天。夜夜龙泉壁上鸣》为“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p><p><b>四、</b>郡望堂号</p><p>1、郡望</p><p>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p><p>2、堂号</p><p>鉴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事泄牺牲。称当代女杰。</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秋季
外文名autumn
时间阴历7~9月,阳历9~11月
<h2><strong>基本信息</strong></h2><b>汉字:秋</b><b><br/> </b><p><b>拼音:qiū </b></p><p><b>秋字</b><b>骨刻文演变</b><b>:</b></p><p><b>引自</b>,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p><p>英语:autumn,fall</p><h3><strong>汉字演变</strong></h3><h3><strong>简介</strong></h3>秋是四季之一,是夏季与冬季之间的一个季节;在我国习惯上按农历划分四季,秋季是指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这中间的一个时间段。<p>秋季具体表现:气温会从高慢慢降低,树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有的变红,开始落叶,草也从繁茂浓绿渐渐枯萎发黄,庄稼则开始成熟,并且被收获。</p><p><b>字义</b></p><p>秋</p><p>别写:秌、穐、龝</p><p>qiū</p><p><名></p>1、(形声。繁体正字从禾从龟,龟亦声。“禾”指“谷物”、“收成”。“龟”指“龟验”,即春耕时烧灼龟甲以卜算秋天收成,到了秋收时节,谷物收成是否如龟卜预言的那样就实际见分晓了。<b>本义</b>:谷物收成时节、庄稼成熟季节。<b>说明</b>:古秋字的正体是从禾从龟,别体有从火的,那是指“灼龟之火”;或从龟下有火,那也是指“灼龟之火”。)<p>2、同本义 [harvest;mature]</p><p>秋,禾谷熟也。——《说文》</p><p>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p>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p>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p><p>处处田畴尽有秋。——宋·范成大《颜桥道中》</p><p>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p><p>3、又如:麦秋(秋天收割麦子的时候);秋麦(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的谷物);秋成(指秋天成熟的庄稼);秋苗(也称秋税。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秋实(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秋登(秋季谷物成熟)</p><p>4、秋季。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这三个月</p><p>秋以为期。——《诗·卫风·氓》</p><p>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韩愈《送惠师》</p><p>5、又如:秋场(秋试。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及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秋狝冬狩(秋天打猎称“秋狝”,冬天打猎叫“冬狩”);秋粮(秋季征收的田赋);秋荐(秋场);秋零(秋气肃杀,景物凋零);秋叶(秋天的落叶);秋严(秋气肃杀);秋黄(草木至秋而枯黄,亦指秋天枯黄的草木)</p><p>6、年</p><p>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史记》</p><p>7、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是......的时候了</p><p>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p><p>效命之秋。——《史记·魏公子列传》</p><p>不问之秋。——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p><p>8、又如:千秋(很长久的时间);秋丁(旧时农历八月第一个丁日是祭祀孔子的日子)</p><p>9、姓氏。</p><p>10、仓颉是造字,人手拉肩扛禾。千禾果实丰收归仓。</p><h3><strong>物候</strong></h3>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在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相对于夏季,秋季的气温明显下降。随着气温的下降,许多多年生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色、枯萎,最后飘落,只留下枝干度过冬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将会步入它们生命的终结,整个枯萎死去。<h3><strong>节气</strong></h3>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p>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p><p>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p><p>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3-24日交节</p>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p>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p><h3><strong>气象</strong></h3><p>秋季的气温会逐渐下降,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或为露,或为霜。</p><h3><strong>天文</strong></h3><p>秋季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逐渐南移,秋分之后越过赤道,太阳直射南半球。从北半球看来,太阳的角度渐渐变低,昼夜长短差距变小。在秋分时,昼、夜等长。在秋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由远渐近。从黄道平面看来,太阳位于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的背景上。</p>秋天景观<p>在以秋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术家朱宣咸创作的《秋郊傍晚》,《知秋》,白庚延作品《燕塞秋》,何家英作品《十九秋》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秋》。</p><h2><strong>相关作品</strong></h2><h3><strong>古诗词</strong></h3>秋天美景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p>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p><p>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p><p>5.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p><p>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p><p>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p><p>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p><p>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p><p>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h3><strong>文学作品</strong></h3><p>比较有名的关于秋的文学作品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另还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三》的长篇叙述性小说《秋》。</p><h2><strong>相关谚语</strong></h2><p>秋后的瓜棚———空架子</p><p>秋后的狐狸———变了样</p><p>秋后的芭蕉———一串一串的</p><p>秋后蝉鸣———声嘶力竭</p><p>秋后的棒子地———好硬的碴(茬)子</p><p>秋后的黄瓜———大肚儿</p><p>秋后的高粱———从头红到脚</p><p>秋后的丝瓜———一肚子私(丝)</p><p>秋后的蚊子———没几天嗡嗡了</p><p>秋后的黄蜂———欲凶无力</p><p>秋后刮西风———一天凉过一天</p><p>秋天剥黄麻———净是扯皮事</p><p>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p><p>秋后的蝈蝈———没几天吱吱头了</p><p>秋后的蛤蟆———没几天叫头</p><p>秋后的树叶———黄了</p><p>秋后的扇子———无人过问</p><p>秋风打落叶———一吹一大片</p><p>秋后的柿子———越老越红</p><p>秋天的花椒———黑心肠</p><p>秋后望田头———找岔(茬)</p><p>秋天的鲤鱼———可肥了</p><p>秋后的露水———早晨的事</p><h2><strong>意象</strong></h2><p>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如今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纵观文坛,“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p><p>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p><h3><strong>伤别</strong></h3><p>“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p><p>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p><p>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p><p>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p><h3><strong>叹时</strong></h3><p>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p><p>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p><p>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p><p>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p><h3><strong>思乡</strong></h3><p>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p><p>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p><p>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p><p>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p><p>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p><p>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p><p>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p><h3><strong>怀人</strong></h3><p>“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p><p>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p><p>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p><p>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 《岳鄂王墓》)</p><p>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p><p>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p><p>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p><p>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p><p>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p><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p><p>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p><p>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p>秋色<h2><strong>姓氏介绍</strong></h2><p><b>一、</b>秋姓氏源流</p><p>秋(Qiū)姓源出有二:</p><p>1、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以祖字为氏。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少昊后裔至春秋时,有鲁国大夫仲孙湫,其裔孙有个叫胡的,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p><p>2、以职官为姓,源于西周。西周时置司寇,当时称为秋官,后代便以官名为姓,称秋氏。</p><p>得姓始祖:少昊。据《路史》记载:“少昊之后有秋氏。”而鲁大夫仲孙湫的孙子有叫胡者,仕于陈,也以祖字去水为秋氏。《姓谱》上说:“春秋鲁人秋胡之后。”秋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他们的家世源流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黄帝的儿子少昊金天氏。少昊,是黄帝与嫘祖所生,曾经君临天下84年。我国的秋氏家族是黄帝的直系子孙。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故秋氏后人奉少昊为秋姓的得姓始祖。</p><p><b>二、迁徙分布</b></p><p>(缺)秋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帝少昊的后代有叫秋伯的,秋伯的后代以秋作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所见的秋氏。秋姓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p><p><b>三、历史名人</b></p><p>秋胡:春秋时鲁国人。他娶妻五日后就去陈国作官,五年才回来。到家之前,见到路旁有一个妇人在采桑,秋胡上前赠与金饰,妇人不顾而去。到家后,秋胡将金子奉给母亲。等他妻子到时,才发现就是采桑的那个妇人。其妻忍无可忍,数以不孝不义之罪,东走投河而死。</p><p>秋瑾:字璇卿(1875-1907),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清末女革命家、诗人。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参加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事。但事泄,徐锡麟在安庆发难,失败。清政府兵围大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2岁。其《鹧鸪天。夜夜龙泉壁上鸣》为“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p><p><b>四、</b>郡望堂号</p><p>1、郡望</p><p>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p><p>2、堂号</p><p>鉴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事泄牺牲。称当代女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