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上海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蚩尤
外文名ChiYou
国籍中国(上古时期)
民族九黎族
出生地羊水、黄河下游
职业九黎部落首领
主要成就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丰富
主要成就制造业先进:弓箭、铜器、陶器最早使用文字(丁公遗址考古)礼乐文化:礼器、宫室和埋葬制度城市文明的先导(城子崖遗址等)古代神话文化中的战神
地区山东汶上县
尊称战神(汉族神话中)、兵主
结局战死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酋长,据说是苗族的祖先。在汉族神话中的他是武战神。
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 , 三头六臂 , 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 蚩尤 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恶俗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里龙是马脸牛头。类似的是,共工传说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龙。
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1.蚩尤与炎帝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
以夏曾祐、丁山、吕思勉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为图腾,这与蚩尤在后世的图腾形象一致。
而另一种观点提出,蚩尤为炎帝之后。二者属于同一部族,均为部族或其首领的称号。则黄帝先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部族,蚩尤部族看不惯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擒杀,大部分族人则归顺黄帝,部分被迫南迁,成为后来南方各地的苗族。
2.蚩尤与黄帝
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黄帝战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蚩尤被妖魔化始于孔子的儒家思想。
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
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3.蚩尤与九黎、三苗
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有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后世的南方少数民族无关。近代有大量学者如王桐龄、梁启超、闻一多、胡适等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但章太炎、吕思勉等少量学者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4.蚩尤与东夷
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的首领。其实“东夷”是商、周时代“华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称呼,时代较蚩尤晚得多,或曰东夷乃蚩尤之后,更为恰当。
5.后世子孙
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汉族、苗族、瑶族、羌族等。
①汉族:蚩尤败后,大部分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族的祖先来源,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屠、黎、蚩等。
②苗族:根据大量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祖先,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民国以来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黄帝部落(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③羌族:根据《后汉书·西羌传》,蚩尤部分族人向西迁徙,若承认蚩尤与三苗的关系,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
1.汉族地区
蚩尤虽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负面,但神话传说一直有崇拜蚩尤的传统,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一带有相关的崇拜活动。如南朝任昉的《述异志》记载冀州(今河北)有乐名《蚩尤戏》,民人头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们祭蚩尤神。秦始皇亲祭蚩尤,为八神之一的战神,后世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传说蚩尤战败,身首异处,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处,亦有民祭祀。山东省巨野县还在2001年斥资重建蚩尤墓并修建了“蚩尤广场”。
根据蚩尤为黄帝六相,首管天时,故成为某种星相名称,称为“蚩尤旗”。根据《吕氏春秋》《史记》《隋书》等文献的描述,蚩尤旗应指某种彗星,是战伐的征兆。
2.苗族地区
苗族长期以来以蚩尤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争论。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风俗与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树起树杆,系上腰带,令男女年围绕花杆歌舞,吹奏芦笙。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并重振旗鼓,重新投入战斗。此俗后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成为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还有崇拜枫木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此俗也可能与蚩尤有关。苗族史诗中的《枫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类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
1.影视作品
由张纪中执导的3D魔幻电影《战神蚩尤》,定档于2015年7月24日全国上映。影片跟蚩尤相关的有意思话题不少。比如说,有多少人知道,黎民百姓的“黎民”,就是来源于蚩尤作为酋长所在的九黎部落,而“黎”姓,传说中也是蚩尤的直系亲属。当时大败后,蚩尤集团部分被黄帝奴役或统治,被看成了下等人,即成黎民和百姓,就是没有地位的意思。所谓老百姓,就是不当官的农民,没有地位。
2.文学作品
2007年韩国小说《蚩尤天皇》以蚩尤为其祖先,并将蚩尤与黄帝的战争结果改成蚩尤获胜,被中国媒体与网络狠批篡改历史。另外还有树下野狐的小说《蛮荒三部曲》。桐华的小说《曾许诺》。以及江南作品《涿鹿》。
3.游戏
由于古籍常将蚩尤作为一个恶神来描述,导致现在许多中文角色扮演游戏中常将最厉害的角色设定为蚩尤。诸如《梦幻西游》《轩辕剑》系列、《幻想三国志》系列、《刀剑封魔录外传》、《复活》、《寰神结》、《噬神者》等。
4.动漫作品
2009年BB战士三国传 战神决斗篇中,蚩尤Neue Ziel成为故事中最终恶魔,并进化为“蚩尤高达”(2009年12月推出)。
5.农耕文明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
历代史家为作之作注。裴骃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达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朝记》云:“蚩尤,庶人之贪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之后,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对“天子”与“庶人”两说提出质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析其意,蚩尤非为天子,又引《管子·地数篇》所言“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说明蚩尤并非庶人。进而提出“蚩尤盖诸侯号也”之说。
然则,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引述这一夹杂神话的民俗传说,显然对“诸侯”、“天子”、“庶人”诸说都有否定之义。因为,仅是一幅遗像便足以使“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其威风远非一般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黄帝而非助蚩尤之说,可见蚩尤亦与“天子”无缘。
诸学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显是局限于周秦封建社会结构模式的认识框架,因而不能正确诠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蚩尤身份及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蚩尤所处的时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正值“神农氏世衰”之时。
神农氏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发明农耕生产工具耒、耜的一个氏族。《易·系辞》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此,在中华大地上,许多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族群先后转向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如《白虎通义》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这是对狩猎肉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追忆。又如《淮南子·修务训》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又是对采储果实及螺蚌之肉为主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记忆。
耒耜的发明是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基础,导致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神农氏之世”的出现。神农氏功绩伟烈,被尊为“农皇”,又称“地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实质在发挥地力,亦称“地皇”。
在中华远古传说中,“皇”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有重大发明功大德美泽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发明个钻木燧取火而被尊为“燧皇”[2];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用于捕兽捞鱼,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礼,使人类本身的繁衍进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因而被尊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权力的早期原始社会,“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4],“烦一夫扰一妇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妇故为皇”[5]。其情景如《庄子·盗跖》所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农氏晚期,由于农耕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游荡觅食的原始群也渐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会,并发展为部落组织,出现拥有超出本部落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说文解字》释:“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指“审谛”,即举措详谨周密,合乎客观规律。《白虎通义》说,“德合天者称帝”[6]。“王天下之号”是指超越部落范围的号召力。“帝”的称号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从早期游群和氏族社会阶段向晚期部落社会阶段的转变。此时,神农氏也开始被称为“炎帝”。
“炎帝”之“炎”,其义有二:一是火光,焚烧。《说文解字》释:“炎,火光上也”。《玉篇》释:“炎,热也,焚也”。这与原始农业离不开“火耕”有关。所谓“火耕”,是指先砍倒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种点播的一种垦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汉书·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这是从黄河流域的地理视角而言,发祥于湖北厉山,崩葬于湖南茶陵的神农氏当属南方无疑。
从被尊为“农皇”的“神农氏之世”,到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世衰”之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代。
蚩尤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即“神农氏世衰”的“炎帝”之时。当时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武力互相争斗,不再服从由于发明耒耜的功绩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的约束。“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蚩尤最为暴”[7]。此所言“诸侯”,并非周秦社会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贵族,而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各部落酋长。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贬词。《说文解字》释为“虫也”。作冠词用,若今之詈辞“小爬虫”之类。《六书正伪》曰:“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尤”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为农。杨慎《丹铅录》云:“由与农通”。《韩诗外传》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吕氏春秋·勿躬》例举“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请置以为大由’”。注:“大由,大农也”。《管子·省官》说:“相高下,视肥瘠,观地力,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诏期即《礼记·月令》所谓“王命布农事”之日期。由田即农田,亦农官之谓也。《钱谱》神农币文“农”作“由”。“尤”是依传闻所记部落名称,与“由”为同音异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农部落。贬之即谓“蚩尤”。中国古代对氏族及部落的名称与其酋长名称和氏族部落民名称常常不加区别地称呼,所以,“蚩尤”既为部落名,亦为该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名。
由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以致如今,中国的历史典籍,都只是根据历史传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黄帝时期。在我国历来的官方正统史中,一直把黄帝,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始君。
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以蚩尤为首领。《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大部落,并且最早进入中原。我党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写道: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2]在九黎部落进入中原之后,炎帝族也自西方牧进入中部地区,与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的冲突。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后业,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展开了原始社会末期规模空前的部落大战——涿鹿大战。在战争初期,黄帝由于兵力不足,又对地形气候不了解和不习惯,因而“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3];后来黄帝族创制了指南车以识别方向;[4]并大大增添实力,[5]才转败为胜。最后双方决战于涿鹿,九黎被打败,其首领蚩尤也被擒杀。
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三苗这种部落群体的发展,最后形成了部落酋长国。范文澜写道:“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吴起)说,三苗国的地点大致在长江流域内一块狭窄的地方,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无从考证,因为战国时代离三苗时代已经过去近2000年,而且吴起之前,大多把三苗作为中原地区民族。从古籍(尚书)的记载来看,三苗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的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
三苗与后来荆蛮是否有关系,已经无从考证,它们的地点并不对应,虽然都在长江流域,但荆蛮的地点大致在长江上游的汉水流域,而三苗的地点,无严格考证,如果根据吴起的话,大致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狭窄区域,在时间上更不对应,相隔了一千多年。
三苗与后来的苗族,更不存在对应关系,“苗族”这个称呼是宋代才有的,与三苗时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并非苗族的自称,是宋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从考古来看,如果三苗确实存在,应该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有关,但这两种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藏缅民族特色,以虎为图腾,而苗族文化无法找到与之有明确对应关系的证明。
可见三苗、荆蛮、苗族,并不存在任何对应关系,它们是不同时代三个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还是有一定关系,《周书·吕刑》的“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国语·郑注》的“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等记载,就已经显出“九黎”和“三苗”的亲缘关系。《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说,“有苗、九黎之后……居于西裔者三苗”等语,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后裔。宋代以后,一些人将苗族和三苗联系起来,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7];“苗者,三苗之裔”[8];“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9]。但是这些书大都是一些游记、县志之类,不具权威。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是说,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别支。据史料记载,姜姓就是西北一带原来的姜族,后来称为羌,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迁到贵州、云南。如今贵州西部的羌族,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云南的羌族,其来源与贵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开的族号为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由此可见,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当是羌族的先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历史人物当是黄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说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国人民长期怀念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关于中国人民怀念黄帝、炎帝的情况,已有许多论、著的文章作了阐述,而对中国人民怀念蚩尤的情况则论述得很少。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谈谈中国人民长期怀念蚩尤的情况。
首先,在蚩尤死后,黄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由此可见,蚩尤在九黎部落联盟战略被擒杀而死以后,黄帝及其族人们就将蚩尤的形象用来威吓天下八方,从而将蚩尤变成了自己的保护神,并对蚩尤加以崇敬和缅怀。
其次,近代以来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剖”,按湘西苗语意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的化身,这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进为枫木”的传说有关。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词的含义也是把蚩作为苗族的始祖来看待和怀念。川南、黔西北一带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有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长期怀念着蚩尤。民间传说,一直在说蚩尤是一位长期受人怀念的历史人物。《苏氏演义》说:“冀州人把蚩尤称为神,民间人常作戏;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汉武帝时,太原人还为蚩尤立祠;。如今,河北省涿鹿县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庙等,深绶当地人民的怀念和祭祀。
第一、蚩尤为物质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蚩尤统率的九黎部落联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个面对海河而生长起来的部落,是当时三大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物质文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借助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发明了谷物种植,已经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这是历史和文明的一大进步,是对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而谷物种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壮苗等等。
第二、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赞写道:“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15]我认为,蚩尤不仅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而且也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管子·地数》说:蚩尤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铠矛戟”。《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书还说,蚩尤能制造的最早发明者,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冶炼业的出现具有划进代意义,从此,人类开始进入了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规、实行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国,蚩尤首创法规,实施刑事法,以肃纲纪。《周书·吕刑》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路史·后纪四·蚩尤传》在记述蚩尤被擒杀后说:“后代圣人著其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这也说明蚩尤严格实行法制而树立了威严的形象和产生了浓远影响。同时,郑玄注曰:“苗民,谓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变九黎言苗民者。”这也同样说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创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还说,兵器和刑法是蚩尤发明的,后来被黄帝部落集团效法。可见,蚩尤乃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缔造者。虽然这些都是汉族神话中的东西。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七》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故安邑县治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
关于蚩尤冢的记载,见于《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三国时之东平寿张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山阳钜野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关于蚩尤祠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东巡游,封泰山,禅梁父,礼祠齐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今山东东平县即其故治。又,《汉书·地理志》东郡寿良(张[9])县条下记:“蚩尤祠在西北(涑)[10]上,有朐城”。汉东郡寿起兵之时,“祠黄帝蚩尤于沛庭”。秦时沛县,治在今江苏徐州市沛县。沛县东境隔微山湖与山东相望。
《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这里的“宇”释为“边”。于屋则檐边为宇,于国则四垂为宇。意思是说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边垂居住。当时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为中心。《左传2定四年》杜预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其俗遂为立祠”。又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秦汉置太原郡,属并州,首县晋阳,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两汉时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依上列籍记述,关于蚩尤的遗迹、遗俗、传说,历数千年之久,逮至秦汉,仍然以浓烈的色彩保存于民间。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运城,东到山东东平,南至江苏沛县的广大地区,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这些地区定有为数众多的蚩尤遗裔,才能具备形成和保持这种祭祀蚩尤民俗的社会条件。这些地区在两汉时期又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之地,无疑有相当多的蚩尤遗裔成为汉族成员。
蚩尤遗裔见于载籍者,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今为汉族常姓。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分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11](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古有仇犹国,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或为蚩尤遗裔所建。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说“作乱”是从蚩尤开始的,延及平民,无不以各种方式取人财物: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以鸱张跋扈为义;作乱在外曰奸,作乱在内曰宄,强取曰夺,窃取曰攘,诈取曰矫,固取为虔。“灵”意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布”意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部落的他称一致。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赣间。据《史记·吴起列传》记:“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阳湖。因此,三苗极可能是从神农氏之裔,或即蚩尤(农部落)之遗裔发展而来的游耕农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长时间远距离迁徙的传说历史。这是与其较长时间地保持游耕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三苗”之始见载籍,有《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孔颖达疏:“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此所谓“国名”,实为部落名称。“缙云氏”是黄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后发展为部落名称。《史记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直接指缙云氏为黄帝。《史记集解》说黄帝“亦号轩辕氏”。杜预注《左传·文十八年》:“缙云,黄帝时官名”。此所谓“官名”,实指黄帝部落的分职名称。《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即以云作为本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部落公职名称(云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13]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属炎帝部落联盟。传说蚩尤部落善长于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分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分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
从关于蚩尤和三苗传说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待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搅拌运动。这种搅拌运动造成了中华其中某些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1.炎帝关系
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这里曾经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盐泽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实力与黄帝抗争。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与今山西运城市相邻的今河南三门峡市,也是农部落的聚居中心。数千年之后,这里仍有神农氏后裔。《史记·本周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裴骃《史记集解》注释:“《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首县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县。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地理志》载弘农郡“有铁官,在黾池”黾池即今渑池县,亦属三门峡市。灵宝县有金矿,至今仍有重大开采价值。其它如银、铜、铁、锌、铝等矿藏资源储量也很丰富,该地区具有金属冶炼的必备条件。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处,即在灵宝县境内[8],其相对历史年代在轩辕与蚩尤之战后。这一地区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土地肥饶,盛产五谷林果及紫胡、天麻、黄苓、丹参等中草药,宜于农耕部落居住。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圣人不可思议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葛庐之山及雍狐之山具体所指无考。其地处当不会离今运城市太远。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属,不限于黄金。
由史籍所载观之,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金属冶炼之法,成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显赫者称炎帝,失败者称蚩尤。
第一种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载。
第二种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
第三种说法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部落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部落联盟首领(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部落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部落社会的关键。
2.黄帝关系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被击毙。
第一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貙、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流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攻打别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杀掉蚩尤,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
蚩尤又用巫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乱,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逸周书》、《山海经》所记;另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汉,民间尚有以蚩尤为兵主行礼祠之俗。以致秦始皇东游及高祖刘邦起兵,皆从民俗礼祠蚩尤,见载于《史记·封禅书》及《史记·高祖本纪》。关于蚩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记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侧面。“蚩尤”本是农部落的他称,既是对部落酋长的他称,也是对部落全体成员的他称。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长称蚩尤,第二任酋长亦称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员称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员仍然被称为蚩尤。如同《大载礼记·五帝德》记“黄帝三百年”之类传言的实际内涵。把黄帝与蚩尤的战后关系放到原始部落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斩尽杀绝又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是让战败的部落在服从的条件下保持原状生活下去。
阳谷叶街村埋着蚩尤首级,阳谷与蚩尤有怎样的渊源?从“皇古冢”到“皇姑冢”再到“蚩尤陵”,这座五千年的巨冢中沉睡的,到底是谁?人们孜孜以求。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文物学家们在此进行了三次考古。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遗址中心发掘了一条深沟,并粗略定为仰韶文化遗址;1994年,山东省考古所所长、考古学家带领考古勘探队员发现了部分城垣,确定为后岗一期和龙山文化;2006年,聊城市文物考古队对“冢”及其周围进行全面勘探,探明“冢”最上层是汉代文化层,中间是龙山文化层,底层是大汶口文化层(兼有少量仰韶文化)。陵所在地,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的人文历史连绵不断,其绝对年代可追溯至6000年前后。根据考古结果,仅这座古冢,便有自仰韶到汉代,纵贯三千前历史。“考古结果表明,皇姑冢地域与《皇览》、《水经注》记载一致,‘皇姑冢’具有蚩尤冢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特征。”此外,据《皇览·冢墓记》记载,在蚩尤冢附近一带,每年十月都有祭祀蚩尤的风俗。而阳谷及周边地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烧纸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上坟。“这应该和蚩尤有一定关系。” 2006年和2008年,阳谷举办了两届蚩尤文化研讨会。在2008年的研讨会上,贵州省苗学会原会长王朝文说,有文献记载、考古支持、民俗佐证共同证明:皇姑冢就是蚩尤首级冢。
上古时期,阳谷地区是东夷集团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使阳谷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阳谷县在蚩尤文化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两次全国性蚩尤文化研讨会的论证,确认了阳谷是蚩尤首级冢所在地,被称为“东夷之都”!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蚩尤
外文名ChiYou
国籍中国(上古时期)
民族九黎族
出生地羊水、黄河下游
职业九黎部落首领
主要成就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丰富
主要成就制造业先进:弓箭、铜器、陶器
最早使用文字(丁公遗址考古)
礼乐文化:礼器、宫室和埋葬制度
城市文明的先导(城子崖遗址等)
古代神话文化中的战神
地区山东汶上县
尊称战神(汉族神话中)、兵主
结局战死
部落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
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
传说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酋长,据说是苗族的祖先。在汉族神话中的他是武战神。
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 , 三头六臂 , 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 蚩尤 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
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恶俗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记载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里龙是马脸牛头。类似的是,共工传说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龙。
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考证
1.蚩尤与炎帝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
以夏曾祐、丁山、吕思勉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为图腾,这与蚩尤在后世的图腾形象一致。
而另一种观点提出,蚩尤为炎帝之后。二者属于同一部族,均为部族或其首领的称号。则黄帝先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部族,蚩尤部族看不惯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擒杀,大部分族人则归顺黄帝,部分被迫南迁,成为后来南方各地的苗族。
2.蚩尤与黄帝
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黄帝战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蚩尤被妖魔化始于孔子的儒家思想。
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
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3.蚩尤与九黎、三苗
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有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后世的南方少数民族无关。近代有大量学者如王桐龄、梁启超、闻一多、胡适等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但章太炎、吕思勉等少量学者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4.蚩尤与东夷
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的首领。其实“东夷”是商、周时代“华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称呼,时代较蚩尤晚得多,或曰东夷乃蚩尤之后,更为恰当。
5.后世子孙
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汉族、苗族、瑶族、羌族等。
①汉族:蚩尤败后,大部分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族的祖先来源,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屠、黎、蚩等。
②苗族:根据大量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祖先,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民国以来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黄帝部落(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③羌族:根据《后汉书·西羌传》,蚩尤部分族人向西迁徙,若承认蚩尤与三苗的关系,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
崇拜
1.汉族地区
蚩尤虽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负面,但神话传说一直有崇拜蚩尤的传统,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一带有相关的崇拜活动。如南朝任昉的《述异志》记载冀州(今河北)有乐名《蚩尤戏》,民人头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们祭蚩尤神。秦始皇亲祭蚩尤,为八神之一的战神,后世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传说蚩尤战败,身首异处,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处,亦有民祭祀。山东省巨野县还在2001年斥资重建蚩尤墓并修建了“蚩尤广场”。
根据蚩尤为黄帝六相,首管天时,故成为某种星相名称,称为“蚩尤旗”。根据《吕氏春秋》《史记》《隋书》等文献的描述,蚩尤旗应指某种彗星,是战伐的征兆。
2.苗族地区
苗族长期以来以蚩尤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争论。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风俗与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树起树杆,系上腰带,令男女年围绕花杆歌舞,吹奏芦笙。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并重振旗鼓,重新投入战斗。此俗后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成为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还有崇拜枫木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此俗也可能与蚩尤有关。苗族史诗中的《枫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类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
文化
1.影视作品
由张纪中执导的3D魔幻电影《战神蚩尤》,定档于2015年7月24日全国上映。影片跟蚩尤相关的有意思话题不少。比如说,有多少人知道,黎民百姓的“黎民”,就是来源于蚩尤作为酋长所在的九黎部落,而“黎”姓,传说中也是蚩尤的直系亲属。当时大败后,蚩尤集团部分被黄帝奴役或统治,被看成了下等人,即成黎民和百姓,就是没有地位的意思。所谓老百姓,就是不当官的农民,没有地位。
2.文学作品
2007年韩国小说《蚩尤天皇》以蚩尤为其祖先,并将蚩尤与黄帝的战争结果改成蚩尤获胜,被中国媒体与网络狠批篡改历史。另外还有树下野狐的小说《蛮荒三部曲》。桐华的小说《曾许诺》。以及江南作品《涿鹿》。
3.游戏
由于古籍常将蚩尤作为一个恶神来描述,导致现在许多中文角色扮演游戏中常将最厉害的角色设定为蚩尤。诸如《梦幻西游》《轩辕剑》系列、《幻想三国志》系列、《刀剑封魔录外传》、《复活》、《寰神结》、《噬神者》等。
4.动漫作品
2009年BB战士三国传 战神决斗篇中,蚩尤Neue Ziel成为故事中最终恶魔,并进化为“蚩尤高达”(2009年12月推出)。
5.农耕文明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
历代史家为作之作注。裴骃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达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朝记》云:“蚩尤,庶人之贪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之后,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对“天子”与“庶人”两说提出质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析其意,蚩尤非为天子,又引《管子·地数篇》所言“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说明蚩尤并非庶人。进而提出“蚩尤盖诸侯号也”之说。
然则,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引述这一夹杂神话的民俗传说,显然对“诸侯”、“天子”、“庶人”诸说都有否定之义。因为,仅是一幅遗像便足以使“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其威风远非一般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黄帝而非助蚩尤之说,可见蚩尤亦与“天子”无缘。
诸学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显是局限于周秦封建社会结构模式的认识框架,因而不能正确诠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蚩尤身份及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蚩尤所处的时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正值“神农氏世衰”之时。
神农氏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发明农耕生产工具耒、耜的一个氏族。《易·系辞》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此,在中华大地上,许多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族群先后转向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如《白虎通义》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这是对狩猎肉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追忆。又如《淮南子·修务训》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又是对采储果实及螺蚌之肉为主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记忆。
耒耜的发明是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基础,导致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神农氏之世”的出现。神农氏功绩伟烈,被尊为“农皇”,又称“地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实质在发挥地力,亦称“地皇”。
在中华远古传说中,“皇”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有重大发明功大德美泽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发明个钻木燧取火而被尊为“燧皇”[2];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用于捕兽捞鱼,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礼,使人类本身的繁衍进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因而被尊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权力的早期原始社会,“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4],“烦一夫扰一妇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妇故为皇”[5]。其情景如《庄子·盗跖》所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农氏晚期,由于农耕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游荡觅食的原始群也渐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会,并发展为部落组织,出现拥有超出本部落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说文解字》释:“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指“审谛”,即举措详谨周密,合乎客观规律。《白虎通义》说,“德合天者称帝”[6]。“王天下之号”是指超越部落范围的号召力。“帝”的称号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从早期游群和氏族社会阶段向晚期部落社会阶段的转变。此时,神农氏也开始被称为“炎帝”。
“炎帝”之“炎”,其义有二:一是火光,焚烧。《说文解字》释:“炎,火光上也”。《玉篇》释:“炎,热也,焚也”。这与原始农业离不开“火耕”有关。所谓“火耕”,是指先砍倒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种点播的一种垦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汉书·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这是从黄河流域的地理视角而言,发祥于湖北厉山,崩葬于湖南茶陵的神农氏当属南方无疑。
从被尊为“农皇”的“神农氏之世”,到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世衰”之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代。
蚩尤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即“神农氏世衰”的“炎帝”之时。当时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武力互相争斗,不再服从由于发明耒耜的功绩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的约束。“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蚩尤最为暴”[7]。此所言“诸侯”,并非周秦社会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贵族,而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各部落酋长。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贬词。《说文解字》释为“虫也”。作冠词用,若今之詈辞“小爬虫”之类。《六书正伪》曰:“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尤”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为农。杨慎《丹铅录》云:“由与农通”。《韩诗外传》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吕氏春秋·勿躬》例举“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请置以为大由’”。注:“大由,大农也”。《管子·省官》说:“相高下,视肥瘠,观地力,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诏期即《礼记·月令》所谓“王命布农事”之日期。由田即农田,亦农官之谓也。《钱谱》神农币文“农”作“由”。“尤”是依传闻所记部落名称,与“由”为同音异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农部落。贬之即谓“蚩尤”。中国古代对氏族及部落的名称与其酋长名称和氏族部落民名称常常不加区别地称呼,所以,“蚩尤”既为部落名,亦为该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名。
功绩
由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以致如今,中国的历史典籍,都只是根据历史传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黄帝时期。在我国历来的官方正统史中,一直把黄帝,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始君。
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以蚩尤为首领。《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大部落,并且最早进入中原。我党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写道: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2]在九黎部落进入中原之后,炎帝族也自西方牧进入中部地区,与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的冲突。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后业,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展开了原始社会末期规模空前的部落大战——涿鹿大战。在战争初期,黄帝由于兵力不足,又对地形气候不了解和不习惯,因而“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3];后来黄帝族创制了指南车以识别方向;[4]并大大增添实力,[5]才转败为胜。最后双方决战于涿鹿,九黎被打败,其首领蚩尤也被擒杀。
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三苗这种部落群体的发展,最后形成了部落酋长国。范文澜写道:“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吴起)说,三苗国的地点大致在长江流域内一块狭窄的地方,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无从考证,因为战国时代离三苗时代已经过去近2000年,而且吴起之前,大多把三苗作为中原地区民族。从古籍(尚书)的记载来看,三苗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的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
三苗与后来荆蛮是否有关系,已经无从考证,它们的地点并不对应,虽然都在长江流域,但荆蛮的地点大致在长江上游的汉水流域,而三苗的地点,无严格考证,如果根据吴起的话,大致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狭窄区域,在时间上更不对应,相隔了一千多年。
三苗与后来的苗族,更不存在对应关系,“苗族”这个称呼是宋代才有的,与三苗时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并非苗族的自称,是宋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从考古来看,如果三苗确实存在,应该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有关,但这两种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藏缅民族特色,以虎为图腾,而苗族文化无法找到与之有明确对应关系的证明。
可见三苗、荆蛮、苗族,并不存在任何对应关系,它们是不同时代三个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还是有一定关系,《周书·吕刑》的“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国语·郑注》的“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等记载,就已经显出“九黎”和“三苗”的亲缘关系。《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说,“有苗、九黎之后……居于西裔者三苗”等语,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后裔。宋代以后,一些人将苗族和三苗联系起来,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7];“苗者,三苗之裔”[8];“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9]。但是这些书大都是一些游记、县志之类,不具权威。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是说,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别支。据史料记载,姜姓就是西北一带原来的姜族,后来称为羌,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迁到贵州、云南。如今贵州西部的羌族,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云南的羌族,其来源与贵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开的族号为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由此可见,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当是羌族的先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历史人物当是黄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说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国人民长期怀念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关于中国人民怀念黄帝、炎帝的情况,已有许多论、著的文章作了阐述,而对中国人民怀念蚩尤的情况则论述得很少。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谈谈中国人民长期怀念蚩尤的情况。
首先,在蚩尤死后,黄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由此可见,蚩尤在九黎部落联盟战略被擒杀而死以后,黄帝及其族人们就将蚩尤的形象用来威吓天下八方,从而将蚩尤变成了自己的保护神,并对蚩尤加以崇敬和缅怀。
其次,近代以来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剖”,按湘西苗语意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的化身,这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进为枫木”的传说有关。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词的含义也是把蚩作为苗族的始祖来看待和怀念。川南、黔西北一带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有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长期怀念着蚩尤。民间传说,一直在说蚩尤是一位长期受人怀念的历史人物。《苏氏演义》说:“冀州人把蚩尤称为神,民间人常作戏;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汉武帝时,太原人还为蚩尤立祠;。如今,河北省涿鹿县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庙等,深绶当地人民的怀念和祭祀。
地位
第一、蚩尤为物质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蚩尤统率的九黎部落联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个面对海河而生长起来的部落,是当时三大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物质文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借助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发明了谷物种植,已经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这是历史和文明的一大进步,是对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而谷物种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壮苗等等。
第二、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赞写道:“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15]我认为,蚩尤不仅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而且也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管子·地数》说:蚩尤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铠矛戟”。《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书还说,蚩尤能制造的最早发明者,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冶炼业的出现具有划进代意义,从此,人类开始进入了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规、实行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国,蚩尤首创法规,实施刑事法,以肃纲纪。《周书·吕刑》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路史·后纪四·蚩尤传》在记述蚩尤被擒杀后说:“后代圣人著其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这也说明蚩尤严格实行法制而树立了威严的形象和产生了浓远影响。同时,郑玄注曰:“苗民,谓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变九黎言苗民者。”这也同样说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创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还说,兵器和刑法是蚩尤发明的,后来被黄帝部落集团效法。可见,蚩尤乃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缔造者。虽然这些都是汉族神话中的东西。
遗裔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七》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故安邑县治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
关于蚩尤冢的记载,见于《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三国时之东平寿张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山阳钜野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关于蚩尤祠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东巡游,封泰山,禅梁父,礼祠齐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今山东东平县即其故治。又,《汉书·地理志》东郡寿良(张[9])县条下记:“蚩尤祠在西北(涑)[10]上,有朐城”。汉东郡寿起兵之时,“祠黄帝蚩尤于沛庭”。秦时沛县,治在今江苏徐州市沛县。沛县东境隔微山湖与山东相望。
《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这里的“宇”释为“边”。于屋则檐边为宇,于国则四垂为宇。意思是说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边垂居住。当时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为中心。《左传2定四年》杜预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其俗遂为立祠”。又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秦汉置太原郡,属并州,首县晋阳,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两汉时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依上列籍记述,关于蚩尤的遗迹、遗俗、传说,历数千年之久,逮至秦汉,仍然以浓烈的色彩保存于民间。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运城,东到山东东平,南至江苏沛县的广大地区,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这些地区定有为数众多的蚩尤遗裔,才能具备形成和保持这种祭祀蚩尤民俗的社会条件。这些地区在两汉时期又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之地,无疑有相当多的蚩尤遗裔成为汉族成员。
蚩尤遗裔见于载籍者,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今为汉族常姓。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分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11](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古有仇犹国,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或为蚩尤遗裔所建。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说“作乱”是从蚩尤开始的,延及平民,无不以各种方式取人财物: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以鸱张跋扈为义;作乱在外曰奸,作乱在内曰宄,强取曰夺,窃取曰攘,诈取曰矫,固取为虔。“灵”意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布”意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部落的他称一致。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赣间。据《史记·吴起列传》记:“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阳湖。因此,三苗极可能是从神农氏之裔,或即蚩尤(农部落)之遗裔发展而来的游耕农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长时间远距离迁徙的传说历史。这是与其较长时间地保持游耕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三苗”之始见载籍,有《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孔颖达疏:“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此所谓“国名”,实为部落名称。“缙云氏”是黄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后发展为部落名称。《史记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直接指缙云氏为黄帝。《史记集解》说黄帝“亦号轩辕氏”。杜预注《左传·文十八年》:“缙云,黄帝时官名”。此所谓“官名”,实指黄帝部落的分职名称。《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即以云作为本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部落公职名称(云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13]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属炎帝部落联盟。传说蚩尤部落善长于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分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分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
从关于蚩尤和三苗传说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待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搅拌运动。这种搅拌运动造成了中华其中某些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关联
1.炎帝关系
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这里曾经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盐泽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实力与黄帝抗争。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与今山西运城市相邻的今河南三门峡市,也是农部落的聚居中心。数千年之后,这里仍有神农氏后裔。《史记·本周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裴骃《史记集解》注释:“《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首县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县。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地理志》载弘农郡“有铁官,在黾池”黾池即今渑池县,亦属三门峡市。灵宝县有金矿,至今仍有重大开采价值。其它如银、铜、铁、锌、铝等矿藏资源储量也很丰富,该地区具有金属冶炼的必备条件。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处,即在灵宝县境内[8],其相对历史年代在轩辕与蚩尤之战后。这一地区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土地肥饶,盛产五谷林果及紫胡、天麻、黄苓、丹参等中草药,宜于农耕部落居住。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圣人不可思议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葛庐之山及雍狐之山具体所指无考。其地处当不会离今运城市太远。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属,不限于黄金。
由史籍所载观之,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金属冶炼之法,成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显赫者称炎帝,失败者称蚩尤。
第一种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载。
第二种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
第三种说法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部落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部落联盟首领(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部落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部落社会的关键。
2.黄帝关系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被击毙。
第一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貙、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流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
战争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攻打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杀掉蚩尤,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
蚩尤又用巫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乱,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逸周书》、《山海经》所记;另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汉,民间尚有以蚩尤为兵主行礼祠之俗。以致秦始皇东游及高祖刘邦起兵,皆从民俗礼祠蚩尤,见载于《史记·封禅书》及《史记·高祖本纪》。关于蚩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记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侧面。“蚩尤”本是农部落的他称,既是对部落酋长的他称,也是对部落全体成员的他称。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长称蚩尤,第二任酋长亦称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员称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员仍然被称为蚩尤。如同《大载礼记·五帝德》记“黄帝三百年”之类传言的实际内涵。把黄帝与蚩尤的战后关系放到原始部落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斩尽杀绝又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是让战败的部落在服从的条件下保持原状生活下去。
存生处
阳谷叶街村埋着蚩尤首级,阳谷与蚩尤有怎样的渊源?从“皇古冢”到“皇姑冢”再到“蚩尤陵”,这座五千年的巨冢中沉睡的,到底是谁?人们孜孜以求。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文物学家们在此进行了三次考古。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遗址中心发掘了一条深沟,并粗略定为仰韶文化遗址;1994年,山东省考古所所长、考古学家带领考古勘探队员发现了部分城垣,确定为后岗一期和龙山文化;2006年,聊城市文物考古队对“冢”及其周围进行全面勘探,探明“冢”最上层是汉代文化层,中间是龙山文化层,底层是大汶口文化层(兼有少量仰韶文化)。陵所在地,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的人文历史连绵不断,其绝对年代可追溯至6000年前后。根据考古结果,仅这座古冢,便有自仰韶到汉代,纵贯三千前历史。
“考古结果表明,皇姑冢地域与《皇览》、《水经注》记载一致,‘皇姑冢’具有蚩尤冢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特征。”此外,据《皇览·冢墓记》记载,在蚩尤冢附近一带,每年十月都有祭祀蚩尤的风俗。而阳谷及周边地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烧纸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上坟。“这应该和蚩尤有一定关系。” 2006年和2008年,阳谷举办了两届蚩尤文化研讨会。在2008年的研讨会上,贵州省苗学会原会长王朝文说,有文献记载、考古支持、民俗佐证共同证明:皇姑冢就是蚩尤首级冢。
上古时期,阳谷地区是东夷集团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使阳谷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阳谷县在蚩尤文化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两次全国性蚩尤文化研讨会的论证,确认了阳谷是蚩尤首级冢所在地,被称为“东夷之都”!